查看原文
其他

橡树 | 全球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王导,一个是周伯仁

流浪的橡树 流浪的橡树 2022-03-18

开战即终战——由精准刺杀苏莱曼尼漫谈智能化战争

切·格瓦拉,卡斯特罗兄弟书写辉煌事业的不朽的2B铅笔

武汉会战系列:马当首战

武汉会战系列之波田支队详介——从半警半军的杂牌守备队到日军甲等师团

最新: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全境简述

从老街,谅山到高平:1979年中越边境战事解析

由兄弟,到仇敌——1979年中越边境战事起源

二战史上,被战斗民族修理的“战斗民族”:苏芬战争全镜解读

蒋经国的八年抗战

空战之困惑: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综述

西哈努克传说:嘻哈哈的北京往事

西哈努克传说:嘻哈哈和红色高棉的革命时光

嘻哈哈在金边的悲情岁月

越南旧事:胡志明的爱情故事

越南旧事:奠边府战役前说

越南旧事:越南人的建军秘史与法国人的海鸥行动


意大利单日新增6557例确诊病例 累计确诊破5万。来自:2020-03-22海外网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这句话,出自《晋书》。


传说两晋时期名士周顗,字伯仁,世家子弟,神采俊秀,素以雅望传闻天下。


322年,永昌元年,正月,两晋权臣王敦在湖北扯起清君侧旗帜,发动兵变。


晋元帝司马睿盛怒之下,下诏定王敦为大逆,预备清算京城内的王氏家族,然后亲自率军讨伐王敦。


当时,王敦从弟王导害怕被牵连其中,率家族跪在宫门请罪,正巧看到好友周伯仁进宫,遂恳求周伯仁代向司马睿解释、求情。


周伯仁默默听完王导陈述,一言不发,转身而去。


随后,周伯仁念及好友才学、品德、友情,无论上奏朝章,或者觐见司马睿,都为王导力谏陈情,最终,皇帝听信周伯仁的劝谏,免除了对王导和王氏家族的处罚。


可惜,事成以后,天性飘洒不拘一格的周伯仁却没有向王导说明自己向皇帝求情的事情。


虽然得免处罚,王导却不明免除处罚的前后因果,自然恼怒周伯仁的一言不发,为此忌恨不满。


《晋书》对这件往事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


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司空导率群从诣阙请罪。


值顗(即周伯仁)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


顗直入不顾。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


顗喜饮酒,致醉而出。导犹在门,又呼顗。顗不与言,顾左右曰:


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


既出,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导不知救己,而甚衔之


不久,王敦兵变成事,率军入京,架空皇帝,权揽中枢。


彼时,王敦封为武昌公,食邑万户,身兼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江州牧等要职,权势熏天。


王敦揽权心虚,准备对当时享誉天下的名士戴若思和周伯仁动手,借以恫吓朝野维稳,然而,王敦又知道其从弟王导与周伯仁素来挚交,于是,他找到王导征询意见。


王导听后,默不作声。


于是,王敦认定了周伯仁该杀,遂将戴若思和周伯仁同时咔嚓。


周伯仁被杀不久,王导在朝廷整理奏章,翻阅到当初周伯仁为其求情所写的奏章,目睹奏章言辞恳切,殷勤备至……


尘埃落定,王导痛悔之余,泪飞如雨,悲不自胜:


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诚然,周伯仁确非王导所杀,然而,就在王敦杀意毕露,周伯仁命悬一线之际,王导缄默收声,很大程度助推酿成了周伯仁被杀冤案。


后来,在王敦死后,并没有直接介入杀死周伯仁的王导挺身主导,为周伯仁平反,促成周伯仁为朝廷追赠为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谥号康,以少牢之礼致祭。


这段历史说完,读者自然明白了流传千古的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这句话的来历。


然而,如要理解这句话,最主流的、最接民俗的理解,无非有二:


其一,是市井现实鸡贼主义的做好事一定要留名,不当冤大头的理解;

其二,是读呆书的梦幻情怀主义的做人一定要明辨是非的警示。


之外,如果我们能够站在当时的王导的立场去理解这句话,结果可能会让常人可能无法理喻:


王导清醒和清楚地明白,他曾经的缄默,与周伯仁被杀,存在着必然的因果逻辑关系


客观上,但凡事故发生,必有原因。


在逻辑学上,促成事故发生的诸多原因即可分类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直接原因直接推动、促成事故发生,可以表现在事故发生的表象上,让人一眼看到。


在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方面,直接原因与事故结果发生必然的联系,二者关联紧密。


间接原因,则正好没有直接原因的这些活跃的特点。


间接原因既不在表面上让人一眼看到在起主导作用,即便在已经介入了事故演化过程中,也仅仅以非常含蓄、隐晦的方式,起着交接、促成的原因。


说句有点伤感、忧愁的话吧:


无论古代或者现代,如是做人过于精致、专注于苟且,脑子里肯定就没有间接原因概念,甚至没有起码的因果逻辑概念。



于是,他们被局限在逻辑和理性之外,用一生在纯粹感性的、激情的泥潭摸爬滚打。于是,他们把稀里糊涂,当做生活,当做思考。



请相信,他们纵算满嘴镶满金晃晃的诸如情操、理想、主义的大牙,一旦开口,竭尽全力,无非也只能放出一个屁来


——这是流浪的橡树在十二年前最喜欢使用的风格化文字。


那年,正逢五一二川震,没有微博,没有微信,仅有网络社区,于是,就像这次武汉疫情期间大家在微信发声一样,当时的人们便挤在社区,七嘴八舌。


我在四川,耳闻目睹川震惨烈,曾经在搜狐、新浪等社区写了数十篇关于汶川的文章,阅读何止百万。


如今回望那段网络往事,在我尤为感触五一二川震重塑、启蒙了我的新的创作风格和思路之余,再想找到当年熬夜写成的文章,多数早已再无踪迹。


幸好,唯有一首拍砖山东王兆山王幸福的江城子,如今相伴诸多文友的诸多板砖,还清清楚楚挂在搜狗百科王兆山词条之下:


万里天府亿人哭,蜀山崩,同胞荼,举国上下,悲悼万骨枯。

家破国殇待后振,问责急,新辞赋。


忽传“幸福”才出炉, 左秋雨,右兆山 装神弄鬼, 感恩天堂路? 

黄泉同胞去未远, 携上他,再上路


回顾当年,王兆山能够因为轻率、轻浮、迫不及待地摆出跪舔姿势而让当时的网络群雄鄙夷,乱砖之下,臭名远扬至今,确实让人欣慰。


——这是2008年的事情。


言归正传,再看2020年的网络文坛。


可叹,十余年后,网络不古。


这次疫情大难,虽然余秋雨流老去,王兆山流式微,然而目睹余、王门徒更多,他们按耐不住,纷纷跳梁献艺。


印象最深,便是最近两日,为诋毁方方先生写的日记,居然有一坨含粪喷人的六十岁的文棍,会扯掉底裤,装成一副老孙子的成熟模样,张着金晃晃的情操、理想、主义的大牙,在电闪雷鸣的深夜,爬上道德的高岗,趁着天边的滚雷响起,顺势放出一串的屁来……


网络江湖,何止这坨老孙子?


多年以来,每逢多事之秋,举目四望,就会发现跃跃欲试急欲把自己拱在网络上摆成一坨的各色文人,宛如过江之鲫。


他们想过他们可能会在未来,重蹈王兆山臭名远扬的覆辙?


苦笑之余,唯有苦笑。


我远在成都,既无法得到一手的、翔实的材料,也不喜欢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去无病呻吟,所以,当然就无法书写关于武汉疫情主题的文章。


能够站稳底线的位置,默然遥致武汉朋友们安好,遥致方方等秉笔直书的先生们安好,这是我的本分。


于是,再说疫情,我只能由网络的故事回转到流传千古的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这句话来。


平心而论,古代中国流传至今的名言名句极多,大多诗情画意。


然而,如这句话能够集逻辑、理性和纯粹的感性而浑然一体,并且隐然散发着中国古典主义的人文精神的光辉的名句,确实十分罕见。


请相信,人类源出动物,人类之所以能够进化成万物之灵的现代智人异于动物,根本标志并不是动物与生俱来的激情、感性,而是逻辑、理性


——偏巧,通常情况下,所谓情操、理想、主义的大牙能够咬住的主题,无外乎也就仅有激情、感性


激情、感性与逻辑、理性就此对立,水火不容。


难道,在我们整个人类最为需要包容、团结、信任、关爱而直面新冠病毒,共度难关的关键时刻,人类的激情、感性与逻辑、理性就会变成互不相容的死敌?


环球同此凉热。


人类命运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如今天这般紧密相连。


纵算全地球有着七十亿人口,此时此刻,如坐在激情、感性的泥潭去看,七十亿人口无非两类:朋友、敌人。


然而,转在理性和逻辑的视角再看呢?


疫情之下,七十亿人口命运与共,此刻,无非两个人。


一个是王导,一个是周伯仁


回望1979中越边境战争:谅山战区系列(请关注更新)

1,1979,东线战场:同登战役之备战篇

2,1979,东线战场:同登战役之总攻篇

3,1979,东线战场:同登决战之强攻鬼屯炮台篇

4,1979,东线战场:同登决战之玉石俱焚篇

5,1979,东线,谅山决战:向谅山进军

6,1979,东线,谅山决战:强攻扣马山,外围激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