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 | 来路与去路:漫谈我的历史写作
杨虎城囚禁详考(2)
登高望远,天地辽阔。2021年5月31日,橡树于云贵高原金沙江河谷高山望远拍摄。
登高望远,天地辽阔。5月31日,橡树于芒果果园附近高山望远拍摄。
最新:
咣~当。
公众号写文章,我没发视频、音频。因而,这里仅能够靠着文字弄点声响。
这几天,我看到很多写文章的老友都在转型做音频、视频,深感自己在形式上已然落伍,却又因写作历史不得分心他向,因而不免惆怅一二。
闲说。
这些天我完成了多篇历史文章。从抗日英雄麻克敌、邱国丰在北平街头刺杀日军军官,转到满清第二次入侵朝鲜的丙子胡乱,而后,再转到徐树铮在廊坊遇难,忽必烈率部南下灭国段氏大理……
(以上文章点击可见)
我在这两天写作的文章在题材、时间、空间跨度之大,恐怕,只有熟悉我的老朋友、老读者,才对此橡树惯用画风不觉惊诧。
我经常会选择几个题材同时准备素材,卡片、地图或者照片等等,进行轮动创作。因而,无论题材一旦成熟,即始写作,所以成文题材较为宽广。
也只能这样,才可能在保障公众号原创文章在有着较为丰富的话题与内容的前提下,得以较高效率的更新。
这是我最近几年潜心公众号写作得出的经验。
相比写时评的朋友每日需要关注新闻寻找热点,然后侧重自由发挥而言,写历史题材文章就显得规则和程式。
写历史题材文章的任何遣词造句,其语文意义上的发挥,都必须基于历史资料这个基础,在逻辑框架内完成。
这是历史题材文章与文艺作品的分水。
为此,我在写作之时,往往为其中看似微不足道或者一笔带过的一句话的表述,就需要翻看数篇、乃至数十篇相关学报、知网等公开发表的论文或文章,反复查找、比对。或者电话历史事件当事人物后裔求教。
历史文章的写作靠的不是灵感、天赋,而是勤奋、积累、思考和方法。
重庆抗战博物馆,橡树于铭贤学院创办人孔祥熙的孔园大门留影。
2021年5月29日,橡树在攀枝花含章书院与友人茶叙。
这些年来,我围绕抗战、内战、朝战、越战,以及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宋蒙战争、明清战争等等主题展开写作,除却自幼而来的积累,至今,我在每日都需要以不少于6小时的时间,在书房阅读、比较、思考相关史料。
日有所思,做梦也会进入历史大片。
然而,这不是一个想得太美就可以提笔随便写作的时代。
如今,历史写作必须要小心翼翼绕过一些雷区。瞻前顾后,我只得放弃很多磅礴、精彩的题材。于是,我关门独坐,逐渐习惯了旁观热门话题,在良心底线以上,实实在在去写一些文章。
现在写作,备受话题内容和审核等等的世俗干扰,写作之时既需要海量时间斟酌遣词造句,写成文章,也会频频省略。
如此文章,也仅是让明事者会意,茫然者还是茫然。
于是,经常,会有朋友看了文章,就红军肃反、皖南事变、长春之战及砥平里之战等等比较敏感事件,提出很多让我极想解说,却又无法书面表达的问题,
这些文章我多多少少在2010年前后写过,很多转来转去,或者删除——随着近年来我收到更多素材、资料,多次想重新撰写,然而提笔之后,却再无写作的兴趣。
叹息,也就不必浪费心情。
于是,经常有老旧朋友们深知我对历史、战史挚爱,便会邀约面聚,茶叙,甚至约定,非要直闯我的书房,畅谈这些精彩的历史过往……提问切磋、侃侃而谈,朋友们往往在意犹未尽之时,便会对我的较高效率的写作,啧啧称奇。
然而,和网络太多习惯了自吹成神的写家们不同,我倒是认为写作本身,全无奇迹,更无神迹,唯有作者自己的专注、思考、勤勉,与耐得住寂寞。
我自十五六岁开始写作、参加作协,二、三十年却写不出什么自己喜欢的东西,扪心一问,就是少年心情,烦躁,多动使然。因而,我在不惑以后,才开始全新的写作。
我对网络写作和现实写作其实都很熟悉。也认识不少网络写作和现实写作的顶级作家、学者。我以我的写作而对比他们的写作,便感触写作其实无分体制、网络、或者现实,如要写出东西,同样是作者不间断地学习、思考、写作的结果。
——只是每人写作趣向不同,所以有了体制、网络、或者现实的区分。
为此,我自认我现在正处于较好的写作状态,需要写作更多我所知道和我所思考的东西,因而,我尚能自律,远离喧嚣,独坐书房,勤勉而为,默默耕耘。
这两年来,随着阅读、写作科目逐渐加码,如非节假日等特殊时候,我便尽量控制时间消耗在我自幼喜爱的音乐、吉他、围棋、书法……以及锻炼等等之上,每日全神贯注,都沉浸在新的思考和新的写作之中。
可以发表的发表了,不能发表的作出资料妥善保存。
如此学习与创作持续至今近五年,我独坐书房,莫名其妙地将自己体重坐加了20余公斤。
惭愧。
我深知劳逸结合必要,然而每进书房开始创作,我即在全神贯注以后,往往身不由己,全然不知房外天昏地暗。
如此思考、写作,等到每次文章完成,稍许欣慰,我感觉更深就是铺天盖地袭来的疲惫,孤独。
于是,这时,我往往就很希望与我隔空而行的朋友们能够在阅读之余,施手以援,三点一赞。
个人行为的公众号写作,面临经济保障、知识储备、视界高度等等限制。是比较具体、艰辛的事情。
相比一些个人品牌、团队运作的成熟的原创型公众号可以盈利,可以赚钱而言,如我这样多次婉拒传媒企业合作,独立持续写作、运作,除却我个人的天赋、辛苦、勤勉与淡泊等等,之外,完全就是来自五湖四海的阅读我的文章的朋友们的帮助、支持。
我非常感恩网络予我的各位朋友。
三观相近,便能够网络同行,越走越亲近。
此外,鉴于我的写作风格、家族传承和个人性格,这些年来,我写作历史,曾经得到历史人物的后裔们提供的素材和相互切磋。
坐标北京,著名抗战将领,独臂上将贺炳炎的长子贺雷生大哥与橡树。
坐标成都,中国著名诗人,《星星》诗刊总编,四川作协副主席龚学敏先生与橡树。
坐标攀枝花,中国著名三线史学专家刘胜利先生与橡树。
他们之中,既有红军、八路军、国军、志愿军、解放军等高级将领的后裔们,如贺大哥、张叔、石老师、豪哥、陈兄、康爷、文兄、卫兄、邱兄、王兄、杨兄、马兄等等;也有民国史上风云一度的人物的后裔,如康爷、杜爷、刘老师;中越战争的亲历者鱼兄、周兄等等……
都是我很敬重的前辈、兄长、朋友。
他们关注我的公众号写作,为我的文章三点一转,更为我的写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或者线索。
他们频繁为我提供的海量线索和独家资料,实为我的写作的根本。
我无言以谢,唯有坚持退守自己良心的底线,继续历史题材写作。
我与我的族叔渠荣簶先生经常闲聊历史。
老爷子是我父亲同辈、同年生人,也是山西晋商渠家大院的最后的小主人,以及我们祁县渠氏家族德高望重的人物。
我们经常微信聊天,观点出奇相似、相近。
老爷子思维敏捷,极为健谈,家学深厚。平常,我们相隔千里交谈,无需商量,他无论观世查事或者回望历史,见识、观点极为活跃、新鲜,往往直点关键,让我极为佩服。
于是,我忽然想起,我能够潜心写作历史,除却我自己的努力,朋友的帮助、支持,还应该感谢我的长辈们自幼对我的启蒙,以及我的家族世代相传的对文化与教育的重视。
我的家族是山西祁县渠氏家族,为中国近现代史上较为出名重视教育与文化的家族。
尤其在晚清至民国时期,祁县渠氏家族先辈渠本翘、渠晋山、渠丕和等人创办或者参与创办的新学校包括铭贤学院、山西大学堂、竞新学校、祁县中学……
坐标太原,黎元洪题赠渠晋山的“敬教劝学”。渠家大院最后的主人,原山西纺织厅总工渠荣簶(左)与渠强(橡树)
坐标重庆,重庆抗战博物馆,抗战著名金融家康心如先生长孙康宏通和橡树。
2021年5月29日,橡树在果园工作。
2021年5月29日,橡树果园阳光明媚。
2021年5月29日,橡树在果园工作。
相比晋商各大家族驰骋商海,纵横捭阖,创下很多工商金字招牌有所区别,渠氏家族在清朝晚期和民国初期取得金融、商业、矿业成就之外,最是致力地方教育。
晋商之中,渠氏家族办学数量最多,层级最高,规模最大,不是之一。
办学成就斐然,颇受北京与山西地方好评。
我在记忆中,尤对家父生前一句话印象极深。
那时,他已经退休,心境淡和,然而,说起晋商史和家族史,他却会为渠氏家族当年办学而无尽感慨,并且转述一句他的祖辈关于文化与教育的一句话。大意为:
“教育为进步的核心。
文化为教育的核心。
而历史,则为文化的基石”。
或者冥冥感应,每次我在几乎无法坚持写作的时候,总会想起家父生前最爱提及的这句话。于是,眺望家族数百年逶迤至今,这番世事沧桑,确实让人不由唏嘘。
惭愧,我确实没有办学的能力、财力。
不过,初心不改,我唯有勉力在回望、寻找昨天的来路之时,以老实的态度,在去往明天的路口,尽量多地去独立,去思考,去撰写那些关于来路和去路的文章。
最后,谨祝前辈、兄长、朋友们,夏安。
三点一转支持橡树写作。
遥问夏安,感谢同行。注明添加zhenxiangshutian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