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敬长征前夕的那些生死诀别

钟燕林 当代江西 2023-12-14

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89年前,8.6万余红军将士,怀揣抗日救亡的壮志,从瑞金、兴国、石城、于都等地出发,踏上漫漫征途,书写了人类历史上的壮丽史诗。今天,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89周年的日子,革命英雄的事迹,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央红军开始实施战略转移,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也由瑞金出发,向集结地域开进。开始了一场九死一生却彻底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远征。在这场“向死而生”的征途前夕,涌现出无数感人至深的亲情、友情、爱情故事!

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馆藏一张陈旧泛黄的《野战军由十月十日至二十日行动日程表》,这张由中革军委于1934年10月9日发布的表格式文稿,是红军长征的第一份行动计划。
战友离别成永别
长征出发前夕,中央决定让何叔衡留下来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而他的老战友林伯渠等其他老同志则随红军长征。部队出发前一晚,何叔衡在云石山梅坑的住处准备了清酒和花生米,为老战友林伯渠饯行。
举杯相敬,互道珍重之后,何叔衡把他身上的毛衣脱下来,递给林伯渠说:“这件毛衣是我女儿实山为我编织的,征途艰险,你带去御寒吧!”
这件毛衣是何叔衡离开上海转移到苏区前,他的女儿连夜赶工织就的。
林伯渠怎么也不肯收,他说:“不行,你将毛衣给了我,你自己拿什么御寒呢?这里的冬天也是很冷的。”
在何叔衡执意相送下,林伯渠两泪纵横,紧握何叔衡的手说:“叔衡,等着我们,大家一定会再聚的”。
收下毛衣后,林伯渠百感交集,当夜就写下一首情深意切的诗,以回赠何叔衡,诗曰《别梅坑》:
共同事业尚艰辛,清酒盈樽喜对倾。
敢为叶坪弄政法,欣然沙坝搞财经。
去留心绪都嫌重,风雨荒鸡盼早鸣。
赠我绨袍无限意,殷勤握手别梅坑。
远征,是为了革命;留下,也是为了革命。这对并肩作战的革命战友,这次分离也成了永别!
红军长征后,苏区的形势越来越严峻,1935年2月何叔衡在转移途中,为了不拖累战友,纵身跳崖牺牲。
在游击斗争中,瞿秋白、毛泽覃、刘伯坚、贺昌等人也相继壮烈牺牲,他们为了革命的胜利,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赣南采茶戏《八子参军》剧

舍小家骨肉分离
为了革命的胜利,无数红军指战员不得不与骨肉分离。那时,刘伯坚奉命留在中央苏区坚持革命斗争,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35年3月初,刘伯坚率部队转移突围,在战斗中身中数弹,不幸负伤被捕。
在狱中,刘伯坚写下了《带镣行》及四封家书。其中三封写给妻子的兄嫂,一封是写给妻子的绝命书。
“我的绝命书及遗嘱你必能见着……你不要伤心,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十二时快到了,就要上杀场,不能再写了,致以最后的革命的敬礼。”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家国情怀与民族大义。
唯一让他放心不下的,是在被捕前分别寄养在西安、江西和福建三地群众家中的“虎生”“豹生”“熊生”3个幼子。
在给妻子王叔振的绝笔信中,刘伯坚嘱托把孩子养育成人,希望爱人“用尽一切的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继续我的光荣的革命事业。”
多年后,刘伯坚的二儿子刘豹生仍能回忆起自己被送走的那个夜晚,腿部受伤的父亲拄着拐杖站在漆黑的山间小路上,他哭喊着不愿离开。他也曾埋怨过父亲的“狠心”,但在一遍遍重读父亲的家书后,渐渐读懂了父亲的爱国赤子之心。
三子刘熊生刚出生未满月就被留在当地给他人抚养,因为身份保密的需要,直到1965年,他的身份才被公开。1979年,在他们的父母牺牲44年后,年近半百的三兄弟首次聚首。
像这样骨肉分离的场景还有很多,长征前夕毛泽东和贺子珍忍痛将自己的儿子毛毛托付给贺怡。林伯渠、邓子恢、罗炳辉等人都将自己的子女留在了中央苏区,这些留下的孩子,有的流落民间,有的长大成人,有的竟不知所踪。
谁无父母,谁无子女,可为了革命的胜利,他们忍受了这人世间最大的痛苦。

《长征第一渡》舞台剧照。

相濡以沫终别离
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幸福时光总是短暂,在长征前夕,无数革命伴侣就此诀别,把爱情的诀别一页写在了革命的史册上。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苏区“五老之一”的董必武,1933年与时任中共汀州市委宣传部部长的陈碧英结为夫妻。
在中央红军实施战略大转移时,中央要求,有工作需要随军的女红军,必须经过严格的身体检查,而陈碧英体检时体重仅差了半公斤,被刷了下来。
董必武服从组织的决定,让妻子留在了瑞金。临别时,陈碧英的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她把系在腰带上的手电筒解下来,送给了董必武,哽咽着说:“你年纪大了,晚上走路多留心!”
1929年,在莫斯科留学的唐义贞和陆定一结为夫妻。回国之后,唐义贞来到中央苏区担任了卫生材料厂厂长,投入到苏区的卫生事业中。
长征出发前夕,唐义贞因怀有八个月的身孕,被组织安排留在苏区坚持游击战争,一对革命伴侣就此挥泪告别。
红军走后的第二个月,唐义贞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小定,这个名字既深藏着她对丈夫“定一”的眷恋之情,也隐含着她一定要亲手把孩子带大的初衷。
随着革命战争形势日益严峻,国民党反动派四处疯狂地搜捕红军。为了革命事业,为了不拖累战友,唐义贞不得不忍痛,把孩子送给当地的群众收养。
1935年1月28日,唐义贞不幸受伤被捕,后壮烈牺牲。陆定一在悼亡诗中写道:结婚仅五年,分别却四次,再见已无期,惟有心相知。

武警瑞金中队官兵聆听“十七棵信念树”的悲壮故事。 

笔者手记:
革命战争年代,随时都会面临牺牲,生命如悬崖峭壁上的花朵,随时可能凋谢。红军长征出发时,对于未来,他们是未知的。
为了革命事业,他们毅然决然舍骨肉别亲人。
在红军到达信丰古陂杨坊宿营时,贺子珍从休养连前来看望毛泽东,含泪讲述瑞金男女老少相送时的情景,毛泽东听后,神情凝重地说:“我们欠根据地人民的实在太多了。”
为了革命信仰,他们义无反顾舍小家为大家。
1985年,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他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说:“为什么衣衫褴褛、屡遭失败的红军,却始终不能被打垮击败,是因为每个红军战士的心里,都有崇高的信仰。”
据不完全统计,从1928年至1935年间,中央苏区扩红约35万人,其中60%以上的兵源来自于江西苏区。解放后,实行军衔制时,授予江西籍上、中、少将多达325名。
为支持革命战争和苏区建设,赣南苏区群众节衣缩食,倾其所有,先后认购苏维埃政府发行的两次革命战争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300余万元,占公债发行总数的60%以上。
中央长征前5个月,江西苏区工农为红军筹集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和紧缺的药品、食盐,捐献稻谷84万担、被毯2万床、棉花8.6万斤、布鞋5万双、草鞋20万双和军费150万元等。
心有所信,方能致远。今天的我们更应大力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以“中流击水”的劲头、“乘风破浪”的姿态,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庐山天下悠”如何更“优”
“萝卜刀”岂能变“真刀”
解锁南昌“出圈”的流量密码
当艺术风刮进小山村
“李文林式”根据地从何而来
“全职儿女”:双向奔赴还是变相逃离
黄庭坚与周敦颐的“灵魂对话”
小小工作室直通乡村振兴大舞台
欧阳修为何自撰《新五代史》

吉州“窑变”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