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刀”岂能变“真刀”
”
9月开学以来,一款叫“萝卜刀”的玩具火了,这款被称作“解压神器”的网红玩具一时间风靡中小学校园。
“萝卜刀”由塑料制成,形状酷似胡萝卜,可伸缩折叠。无论是在学校周边文具店还是在电商平台,“萝卜刀”都是热销产品,价格从几元到上百元不等,不仅有“夜光萝卜刀”“金属萝卜刀”,还有“长款萝卜刀”“巨型萝卜刀”。
在网络商店,该款产品单月销量超过10万单,商家展示玩法的促销视频观看次数超过50万。
然而,不少网络问政平台收到学生家长投诉,称中小学生聚在一起耍“萝卜刀”,模仿刺、捅等动作,相互比划,这种氛围和潜在的安全隐患令家长担忧。
一边是生意火爆的商家,另一边则是忧心忡忡的家长。网红玩具“萝卜刀”背后有哪些隐患?我们该如何看待“萝卜刀”进校园?
时下在中小学生中风靡的萝卜刀。
一
玩具是儿童探索世界的窗口,是滋养童年的器具,应坚持正确导向,保持启迪智慧的初心。
然而,近年来,网红玩具沦为“儿童杀手”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些“杀手”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杀伤力的,可致儿童受到意外伤害死亡或致残的。
比如,曾被央视点名的网红玩具“水晶泥”,内含硼砂,一旦误食,轻则严重呕吐,重则中毒而身亡。2015年,陕西一户人家,因在做饭时一家5口误食硼砂,导致3个女儿不幸身亡。2021年,深圳1岁女婴误食网红玩具“水宝宝”导致肠梗阻,只得开腹抢救。
无独有偶,一种“电人玩具”也曾风靡校园。此类玩具通常以签字笔、口香糖、玩具手枪等形式出现,最高可产生120伏电压,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人体安全电压36伏。
另一类“杀手”则不具备明显杀伤力,虽不至于对儿童的安全和健康造成直接伤害,但却存在扭曲审美、引导早熟、诱导赌博、暗藏“成人心机”等不良导向。
比如,央视“3·15”晚会曾曝光一种针对儿童的新型消费陷阱——“抽龙珠”游戏,每次1元钱,每局时长不到两分钟。还有的儿童迷上“砸金蛋”,几百元钱砸进去,最后只砸回十几元奖金,一些未成年人沉迷其中,习染成瘾。
还有打着卖玩具旗号教小朋友涂脂抹粉的“公主化妆盒”,偏离正确的价值导向,本该契合青少年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却误导他们模仿成人世界的生活方式。
网红玩具“萝卜刀”虽不具有物理“杀伤力”,但却严重带偏了导向。
拿着玩具刀做刺、戳、捅等动作,抑或是模仿影视剧里的血腥场面,潜在可能诱发孩子的暴力倾向。加之,刀具是生活中极易获取的最常见工具,这使得“萝卜刀”似刀非刀却不弱于刀。
校园趣味大课堂。
二
几乎每个人的童年都与玩具密切相联,每个人的青春记忆里都烙印着不同的玩具记忆。
一部儿童玩具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童年文化的发展史。
20世纪50至60年代,物资匮乏,市场上鲜有玩具出售,儿童玩具以木制和泥制玩具最为常见,如木制陀螺、小三轮车,泥制动物玩具等。
20世纪70年代,铁皮玩具开始盛行,最具代表性的玩具是铁皮青蛙、铁皮火车、铁皮机器人等。
到了90年代,大量外国动漫占领国内儿童玩具市场,特种部队、忍者神龟、哆啦A梦成为那个时代孩子们的最爱。
进入新世纪,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iPad、PSP游戏机、遥控玩具、智能玩具等成为孩子们的主流玩具。
从木制、泥制到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儿童玩具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人们对儿童玩具潜在的价值导向和文化内涵的期望值也随之增高。
这就是“萝卜刀”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接受安全拷问、价值拷问、教育拷问的原因所在。
人们对儿童玩具的需求已不止于新奇时尚、启迪智慧,而是更在乎玩具深层的价值导向、内在的文化传承、长远的教育效益。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玩具又是童年文化的符号。必须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教育引导,给他们营造更加适宜的成长环境,让他们接受正确的价值感染和心智启迪,这样才能成长为可堪大任的新时代中国青年。
呵护一片洁净校园,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萝卜刀”的杀伤力不仅在于可能激发青少年暴力倾向,其在文化领域中的潜藏“杀伤力”同样值得高度警惕。
学校传统手工教学课现场。
三
玩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作为启迪心智的工具,玩具在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愈发显著。但是,各式各样的玩具泥沙俱下,让孩子们优劣难辨。
警惕“萝卜刀”变“真刀”,儿童玩具应向何处?
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点着力。
健全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生产、销售用于未成年人的食品、药品、玩具、用具和游戏游艺设备、游乐设施等,应当符合国家或者行业标准,不得危害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
目前,该法对儿童玩具的规定仅限于不得有害于儿童的安全和健康,尚未涉及价值观引导和文化素养提升,在年龄心智方面也缺乏相应标准约束。
应当健全涉及儿童玩具生产、销售、功能、价值引导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市场玩具筛选机制,将不符合健康审美要求、价值导向不良、违背社会风尚的产品挡在市场大门之外。
加强家庭教育。教育孩子是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法定职责。孩子有着怎样的表现和成长特点,家长要及时了解掌握。
家长要针对孩子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来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不让有安全隐患、价值危害的儿童玩具和其他学习用品进入孩子生活。
当然,也要尊重孩子的合理需要和个性,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劳动能力、创造能力。
作为法定监护人,增强监护能力、改进监护方式、提高监护水平,对所有家长来说都是一门“必修课”。
培育校园文化。校园是孩子成长的乐园,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净土。孩子们犹如一株幼苗,学什么、玩什么、做什么都会在孩子们心中烙下深刻印记。
学校既应将科学健康的管理理念融入教育教学、校园管理制度设计中,深化体教融合,推动校园健身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也应加强中小学社团建设和管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