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全网最低价”围困的“双十一”

靳仔囡 当代江西 2024-01-05

以“全网最低价”作为噱头欺骗消费者,或是借由“底价协议”打压竞争对手,不仅在增加消费者的消费疑虑,也将自己置于可能涉及不正当竞争的法律险境。


今年双十一发令枪刚打响,一场关于“全网最低价”的电商圈罗生门事件便拉开帷幕。

10月24日,京东采销人员在朋友圈称收到杭州海氏智能电器有限公司(下称“海氏”)的律师函,由于某款海氏烤箱的京东价格低于主播李佳琦的直播售价,违反海氏与该头部主播签署的“底价协议”,而被品牌投诉。

对此,海氏和李佳琦方均否认“底价协议”的存在。但随后网络流传出一份美ONE和品牌方的协议,“全网最低价”成众矢之的,事件被推向高潮。

就在此时,“电商之都”杭州市发布关于公开征集《直播电商产业合规指引》意见建议的公告,指出直播电商从业者不得要求商家签订“最低价协议”,不得通过低价倾销、价格串通、哄抬价格、价格欺诈等方式滥用自主定价权。

无疑,这个双十一开局便向“全网最低价”开了火。“价格战”仍在持续,无论它能维系几时,作为消费者,真该拨开迷雾见云天。

“双十一”期间快递企业加大配送力度。

“最低价”缘何能引起“混战”?在于想把“最低价”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不只是几个少数主播,而是各大电商平台。

电商平台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电商,如淘宝、京东、唯品会等;另一类是新型直播电商,如抖音、快手等。当前,传统电商的重点在“守”,新型直播电商则侧重于“攻”。

据悉,今年前三个季度直播电商交易额接近两万亿,同比增长60%,占全网电商销售额的20%,猛烈的势头对传统电商冲击不小。这使得各家都使出浑身解数来应对,尤其是亮出价格战的撒手锏。打“价格战”作为商业领域一种竞争策略,在这个“双十一”里,已成为普遍现象。

10月23日晚8点,京东双十一启动。在开屏首页打上“真便宜”三字。京东零售CEO辛利军在2023“京东11.11真便宜”启动发布会上声称,“低价是刻在京东骨子里的基因”。

10月24日晚8点,天猫双十一启动。淘天集团在启动会上,把“全网最低价”定为核心目标,并决心放出史上最大力度的红包和优惠券,首次大规模推出官方直降、立减,不用凑单,一件就打折,承诺超8000万商品降至全年最低价。

唯品会也推出无须凑单、满减,一件即可优惠的促销模式。其中,许多大牌爆款折扣创今年新低。

首创“百亿补贴”的拼多多,也在10月20日加入战局,不仅为消费者送上满减福利,还持续提供“天天11.11,天天真低价”购物体验。

“抖音商城双11好物节”利用平台优势,在货架场景、内容场景投入千亿流量资源,同时结合多元化大促玩法,推出立减不用凑单活动,并发放亿级消费券,可在单品立减基础上叠加使用。

快手电商推出六大省钱攻略,如官方加补20亿、大牌好物1元起等。而早在10月19日,在美ONE李佳琦超级双十一媒体沟通会上,美ONE就将大促主题定为“低低低低低,双十一先看李佳琦”。

当所有平台都叫嚷自己“最低”时,其实,也是所有平台都在“抬价”之时。规则越复杂,价格套路越多,诚信就显得越少。

头部主播备战“双十一”直播大战。

价格战,向来只是缓兵之计,不是长久之策。所谓打“价格战”,亦是打“心理战”,利用的是一些人占便宜的消费心理。

单凭“低价”,是绝不可能占据市场的。

产品的品质才是企业的生命和灵魂,各商家终究还是要各就各位,返回到“关注产品本身”的原点上来,找回初心,重新出发。

如今的“双十一”已迎来第十五个年头。近日,全球咨询公司艾睿铂发布的《2023“双11”年度调研报告》显示,今年“双十一”仍将是中国规模最大的购物节。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趋于理性,更加追求产品品质。

可见,新时代的消费者,从消费观念到消费行为方式,都已发生转变,变得更加理性熟稔。在消费者眼中,商家和平台宣传的“最低价”,也许就像“皇帝的新装”。

一方面,存在比较方式的不同,有的“最低价”,是与其他商家同类产品作对比的价格,有的则是算上赠品的价格。另一方面,存在计算方式的不同,有的“最低价”,是平台通过满减、直降、消费券等多种方式进行叠加后的价格,有的还需要充值购物金、购买优惠券等。

俗话说,“买的不如卖的精”。而现在,也可能是“卖的不如买的理性”,特别是在新电商领域中。

新电商是电商的新形态新模式,比如直播电商、短视频电商、社交电商等模式。新电商模式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直播电商。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为5.26亿人,占网民整体的48.8%。

电商直播行业作为新兴业态,必然要经历从自由野蛮生长到逐渐回归商业本质的阶段。当今时代,电商直播行业已形成包括商家、MCN机构、主播、消费者、平台、供应商等角色分工明确的产业链。

但新兴商业模式宛若树苗,很容易长歪,需通过政策制定、监管规则出台等举措及时加以规范、纠正和维护,促进专业化、规范化可持续发展。在强化社会监督的同时,也需要引导全社会对其给予更多理解和包容。

“双十一”全网最低价噱头。

近几年,电商直播行业在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如价格误导、商品质量、虚假宣传、霸王条款等各类问题。“全网最低价”无论作为营销噱头,还是文字游戏,对消费者都含有误导、忽悠、虚伪的成分。

带货不能带偏,规范电商直播行业,促进新电商持续创新发展,笔者以为,要从以下几点着力。

加强行业监督治理。根治平台“最低价”乱象,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政府管理规范和行业标准。要从法律层面上看,明确电商直播带货行为实质上是一种销售行为,应当受到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乃至刑法的规制,明确直播电商从业者不得要求商家签订“最低价协议”,或采取其他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协同行为。

对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查处并加大曝光力度,提升监管震慑作用。同时也要加强平台、行业协会、媒体、消费者等多方监督,形成协同共管的治理模式。

倡导理性消费理念。冲动是魔鬼,摒弃冲动、注重品质,让理性消费成为主流,价格误导等平台行为自然会失去立足之地。要倡导理性消费理念,引导消费者丰富对产品的认知,合理安排购物计划。

在作出购买决策时,消费者应该将产品的真实性、功能性、耐用性、安全性作为首要考虑因素。不追求低价,要追求性价比,遇到所谓“全网最低价”,做到不盲目、不冲动,避免盲目和冲动购物。在购买商品时,也要注意留存证据,遇到问题及时联系平台客服处理纠纷,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加强诚信文化建设。少一些价格套路,多一些诚信经营,商家才能留住消费者。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而“全网最低价”等宣传标语很容易引发消费者误解,难以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与诚信经营原则背道而驰。只有当诚信成为各类主体的基本准则,电商才可能迎来真正的繁荣。

一桩好的生意,价格、质量、口碑和人气和缺一不可,单想靠“最低价”的噱头吸引消费者,终究不是长远之计。只有不断规范电商游戏规则,让“全网最低价”真正惠及消费者,才能实现商家与消费者的互利共赢。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读懂书院里的江西
婺源:绿水青山日子红
跨越万里 共赴“疆”来
解锁乡村善治的“赣南密码”
此心安处是“客家”
“光杆编辑”的传奇一生
追溯92年前的“开国大典”
驻村书记的“驻”心记

陶阳里:守护瓷都“城市记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