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25)帕金森时间定律:有效地运用时间

关心孩子,就关注我们




往 期 链 接

第一章 发掘孩子的内在潜能


1、【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1)

2、【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2)

3、【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3)鱼缸法则:给孩子更大的空间

4、【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4)马太效应:公正地对待孩子

5、【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5)目标效应:有梦想就有动力


第二章 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性


6、【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6)延迟满足:克制是成功的前提

7、【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7)破窗效应: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8、【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8)标签效应:给孩子贴上正面标签

9、【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9)互惠效应:助人为快乐之本

10、【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10)棘轮效应:让孩子体验生活的艰辛


第三章  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11、【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11)感觉剥夺:让孩子在实践中成长

12、【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12) 好奇效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3、【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13)倒U形假说:给孩子适当的压力

14、【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14)木桶定律:孩子要均衡发展

15、【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15)德西效应:金钱不是万能的

16、【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16)模仿效应:模仿是学习的基础


第四章    培养孩子健康心理


17、【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17)禁果效应:被禁止的更有吸引力

18、【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18)晕轮效应:评价孩子要避免以偏概全

19、【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19)PAC心理状态:父母应善于调节心态

20、【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20)真爱法则:把爱撒到孩子心里

21、【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21)避雷针效应:及时疏导孩子的心理

22、【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22)章鱼心态:教育要避免钻“死胡同”

23、【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23)狐狸法则:培养孩子独立意识

24、【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24)鲶鱼效应:积极地参与竞争






本期内容


第五章  鼓励孩子的竞争意识


优秀和明智的父母总是以社会对孩子的要求去要求自己的儿女。

            ——[美国]杜威



25. 帕金森时间定律:有效地运用时间


孩子能否利用好时间,决定着他学习效率的高低。当孩子不会合理利用时间时,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养成合理利用时间的好习惯。


最忙的人最能找出时间


西方有名谚语:“最忙的人最能找出时间。”英国历史学家诺思科特·帕金森便以这句谚语作试验,分析为何大型组织会变得大而无当、毫无生气。

1958年,帕金森出版了《帕金森定律》一书。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帕金森时间定律:“工作会自动地膨胀占满所有可用的时间。”这个定律解释了为什么一个机构的组织常常会超过实际需要,以及个人效率低下的原因,就是他们给了一个计划太多的时间。

帕金森时间定律表明,如果你给自己安排了充裕的时间从事一项工作,你会放慢你的节奏或是增添其他项目以便用掉所有分配的时间。例如,一个人可以在10分钟内看完一份报纸,也可以看上半天。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花上3分钟时间就可以寄出一张明信片,但一个无所事事的老太太为了给远方的外甥女寄张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一整天:花1小时找那张明信片,1小时找眼镜,1个半小时查地址,1小时写明信片,20分钟则是用来想去寄信时是不是要带伞……就这样,一个人只需要3分钟时间就能干完的事情,却让另一个人花了一整天时间来犹豫不决、担心、操劳,而且疲惫不堪。

不同的人做同样一件事,所耗费的时间差别竟是如此之大。由此,帕金森得出的结论是:“一份工作所需要的资源与工作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一件事情被膨胀出来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与完成这件事情花的时间成正比。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以为给自己很多很多的时间完成一件事就可以改善工作的品质,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时间太多反而使你越懒散、缺乏原动力、效率低,可能还会大幅度降低效力。

在国外有一个这样的例子:一个上大二的学生尽管只修最少学分的课,但其平均成绩仍然无法维持在C。后来,她的父母亲向心理专家咨询。可令她的父母亲惊讶的是,心理学家建议这个学生多修一些课,而不是少修一些。结果出乎学生本人和家长的意料,学生所有课程的成绩不降反升。事实上,这个学生要做的就是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打起精神。


一个小故事


一次上时间管理的课上,教授在桌子上放了一个装水的罐子,然后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从罐口放进罐子里的鹅卵石。当教授把石块放完后问他的学生道:“你们说这罐子是不是满的?”

“是。”所有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

“真的吗?”教授笑着问。然后再从桌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罐口倒下去,摇一摇,再加一些,再问学生:“你们说,这罐子现在是不是满的?”

这回他的学生不敢回答得太快。最后班上有位学生怯生生地细声回答道:“也许没满。”

“很好!”教授说完后,又从桌下拿出一袋沙子,慢慢的倒进罐子里。倒完后,再问班上的学生:“现在你们再告诉我,这个罐子是满的呢?还是没满?”

“没有满。”全班同学这下学乖了,大家很有信心地回答说。

“好极了!”教授再一次称赞这些学生们。然后,教授从桌底下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在看起来已经被鹅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满了的罐子。

当这些事都做完之后,教授正色问他班上的同学:“我们从上面这些事情得到什么重要的功课?”

班上一阵沉默,一位自以为聪明的学生回答说:“无论我们的工作多忙,行程排得多满,如果要逼一下的话,还是可以多做些事的。”这位学生回答完后心中很得意地想:“这门课到底讲的是时间管理啊!”

教授听到这样的回答后,点了点头,微笑道:“答案不错,但并不是我要告诉你们的重要信息。”说到这里,这位教授故意顿住,用眼睛向全班同学扫了一遍说:“我想告诉各位最重要的信息是,如果你不先将大的鹅卵石放进罐子里去,你也许以后永远没机会把它们再放进去了。

家长要告诉孩子,面对学习中纷繁复杂的科目和内容,应该按重要性和紧急性的不同组合确定处理的先后顺序,做到鹅卵石、碎石子、沙子、水都能放到罐子里去。


行动比想法更重要


很多人都曾经有过这样或那样的理想,但最后成功的人却寥寥无几。导致这一结果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部分的人在制定计划后,却缺乏有效的行动,使机会在拖延或放弃中白白错过。

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有行动。正如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所说:“我们所要做的事,应该一想到就做;因为人的想法是会变化的,有多少舌头,多少手,多少意外,就会有多少犹豫,多少迟延;到那时候再空谈该做什么,只不过等于聊以自慰的长吁短叹,只能伤害自己的身体罢了。”

父母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行动能力,要教育孩子一旦有了想法就要立即付诸行动。例如,制定了学习计划后,就要按照计划去做,而不是把计划束之高阁;如果想要去参加舞蹈培训,就一定要坚持去练习,而不是把培训时间无限期地推迟。

有些父母认为,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提高孩子的智商,发掘孩子的天赋,至于遇事拖延,也不是什么大毛病,孩子长大后自然就会改正了。其实,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因为从小就习惯于拖延的孩子,长大后仍然会受这个恶习的影响。例如,在工作中只说不做,遇事推卸责任,这样的人自然得不到领导的赏识,找一份工作都困难,更别说被重用和提拔了。

当然,孩子年龄尚小,自制力较差,加之在外界的诱惑下,他们很难能够在有了想法后立即付诸行动,或者在付出行动后很难坚持把事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就需要父母的督促。父母要让孩子明白拖延的害处,要明确地告诉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一定要把事情完成!无论孩子找怎样的借口,父母都不能同意。


一旦发现孩子有拖延的恶习,父母要立即帮助孩子改正:


⑴告诉孩子“完成任务没有任何借口”。告诉孩子必须努力去完成任务,而不要为拖延寻找借口。以下这几句话是孩子一定不能说的:“我没有足够的时间。”“我明天再做。”“我还有其他事情要做。”


⑵给予适当的奖励。当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某件事情的时候,可给予适度的奖励,这种奖励可以是精神的也可以是物质的,这样孩子凡事就会变得积极起来。


家教故事


10岁的小婷在上小学,一天,她在家里宣布要天天写日记以提高写作水平。可是,一周过去了,母亲发现小婷并没有写过日记,当然作文水平也根本没有得到提高。

母亲没有批评小婷,而是在一天晚饭后对女儿说:“孩子,妈妈给你讲个故事吧。”

“好的。”小婷高兴地坐到了妈妈身边。

“从前,有一个教徒每天都到教堂祈祷,每次祷告的内容几乎相同:‘上帝啊,请念在我多年来敬畏您的份上,给我一次机会让我中一次彩票吧!阿门!’这样的祈祷持续了三年。这一天,当这个教徒又跪在圣坛前祈祷:‘上帝啊,求您让我中一次彩票吧!’上帝真的出现了。你猜猜看,上帝对这位教徒说了一句什么话?”

女儿想了想,说:“上帝见这位教徒很虔诚,就说:‘这次我会帮助你中奖的’。”

“不,”妈妈笑着摇了摇头说,“上帝是这样说的:‘我一直在垂听你的祷告。可是三年来,你只有愿望没有行动,可怜的孩子啊,最起码你也该去买一张彩票吧!你让我怎么帮助你呢?”

女儿听后若有所悟。她离开客厅,去了自己的卧室,拿出崭新的日记本,开始写起日记来。

从那以后,小婷每天晚饭后都会先写日记,然后再去做其他事情。一个学期后,小婷的作文水平进步了很多。


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


时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一天都是1440分钟,但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并不相同,时间贡献的效益也就大相径庭了。普通人和成功者的差别就在于,他们使用每天1440分钟的方式不同!

人们往往认为,时间还很富裕,几分钟的时间也没有什么用处。持这种观点的人看看下面这个例子,就明白时间的价值有多大了。

据说贝尔在研制电话机时,另一个叫格雷的人也在进行这项试验。两个人几乎同时获得了突破,但是贝尔到达专利局的时间比格雷早了两个小时。当然,这两个人是不知道对方的,但贝尔就因这120分钟而取得了成功,而格雷则因为晚到了120分钟而与成功失之交臂。

伯纳德·伯伦森是美国的一位非常有名的学者。在他90岁生日时,有人问他最怜惜什么,他说:“我最怜惜时间,我愿意站在街角,手中拿着帽,乞求过往行人把他们不用的时间扔在里面。”

据说,在瑞士,婴儿一出生,就会在户籍卡中为孩子登记姓名、性别、出生时间及财产等诸项内容。特别有趣的是,所有瑞士人在为孩子填写拥有的财产时,都会填上两个字:“时间”。

时间是如此重要,时间又是悄无声息地流失的。浪费时间,是阻碍孩子未来成功的大敌,因此,父母要从小就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让孩子懂得珍惜时间,学会高效率地利用时间。

父母要教育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时间,重视时间的价值。要做的便马上去做,不为自己延迟进度找寻借口。同时,做好学习和工作计划,并注意更新项目,定期检讨学习效率及目标,使计划能按部就班地完成。

为了提高利用时间的效率,父母要教育孩子养成集中精力做事的习惯。一旦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就不会出现手忙脚乱,被动应付的局面。反而会觉得时间比较充裕。对孩子来说做作业集中精力,很快做完与拖拖拉拉,总也做不完比较,前者反而可以腾出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为了不浪费时间,父母要督促孩子养成整洁有序的习惯,孩子的一切生活与学习用品,摆放要有序,要有定规;若摆得杂乱无章,常常为找东西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

父母对孩子提出时间上的要求时,还要有意识地学习掌握一些技巧。比如,在孩子没有完成作业但非常想出去玩的时候,他对于书本早已心不在焉了。这时如果还对孩子说“再写10分钟”或者“做功课做到4点为止”,这只会增加孩子对时间的焦躁不安之感,他会不时地看表而根本没把功课放在心上,就是在写作业也会是心慌意乱,错误百出。所以在这个时候,不妨采用把学习时间改变为学习量的方法,比如“再做一页练习”、“再背一段课文”,这就给孩子一定的读书量,使他把精力转向这个一定的量,于是对时间的注意也就逐渐淡漠了,反而能更高效地利用时间,更好的完成任务。


一个小故事


前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曾给他的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

夜深了,一位巴格达商人走在黑漆漆的山路上。突然,有个神秘的声音传来:“弯下腰去,多捡些小石子儿,明天会有用的!”商人弯下腰,捡起几颗小石子儿。到了第二天,商人从口袋中掏出小石子儿看时,才发现那所谓的小石子儿原来是一颗颗亮晶晶的宝石!自然,也正是这些宝石,使他立即变得后悔不迭——天啊!昨晚怎么就没有多捡些呢?

  巴甫洛夫在讲完之后意味深长地说了这么一段话:“教育就是这么回事——当我们长大成人之后,才会发现以前学的科学知识是珍贵的宝石;我们这时也会为没有珍惜过去的时间而懊恼,因为我们学到的毕竟太少了!”




//////////



沙丽娜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讲师,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河南省德育教育先进工作者,平顶山市优秀班主任。文学作品多发表于《星星诗刊》《诗选刊》《绿风诗刊》《中国诗歌》《中华日报》(泰国)《燕赵诗刊》《当代小说》《三月》《岁月》等数十家国内外报刊杂志。作品多次入选《诗选刊》“中国女诗人作品专号”、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诗歌精选》、《河南当代女诗人档案》、《中国新归来诗人》、《中国当代百名女诗人诗选》《中国网络诗歌史编》等多种选本。获《教师报》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获“虞姬杯”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 “东坡诗歌奖”全国华语诗歌大赛三等奖、第四届“大江东去杯百善孝为先”全国诗文大赛一等奖。2005年出版个人文集《记忆的手语》。


心理咨询:恋爱婚姻家庭,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咨询电话 17737837679



主编

沙丽娜


编委

张梦晗 庆向铃 徐熙甜 李滟哲 

封晓鹏 李若兰 康高雅 梁超会 

李紫一 闫梦珂 李惠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名家经典选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