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同的人生,相似的片段 --与8位神经多样性朋友一同前行

青衫Aspie 青衫Aspie 2022-10-20

青衫写在前面


本文原创为气泡,全部打赏将作为ta的稿费。
气泡记录了8个adhd/asd人士在生命的不同阶段的共性经历,
很值得各位同胞和助攻家长阅读。

作者气泡的自我介绍

对神经多元和精神病理学非常感兴趣的心理学人
General Psychology及Applied Psychology本科毕业。
之后一直在助人行业工作。

曾在美国作为应用行为分析干预治疗师,在孤独症中心工作8个月。
感谢这个非常宝贵的经历,让我跨越课本和课堂,
看到了真正的孤独症群体,和这个行业的工作人员。
希望可以帮助更多人了解精神障碍相关,以此减少围绕精神障碍的歧视和禁忌。

由于大脑总是喜欢走捷径,我们大约很难百分百摆脱刻板印象
但是希望许多人的不断发声,至少能帮助更多人意识到,
要认识和了解真正的人,
我们没有办法走捷径,也不应该走捷径。
只能不断地沟通,不断地打破自己的固有认知

在此特别感谢,几位愿意同我分享自己经历和遭遇的ND朋友。
本文赞赏收入的五分之一将会捐赠给ASD相关公益组织。

写在前面 

我是心理学及应用心理学美本毕业,曾经在美国当地的孤独症干预中心做过八个月的一线ABA治疗师,因为感兴趣也查找阅读了一些相关资料,看了很多相关视频。

本文基于和有ASD(孤独症谱系障碍)诊断的高功能向朋友的交流、有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断的朋友的交流,以及我所阅读的资料、工作的经验所总结,主要关于高功能ASD人士和ADHD人士的相关生活

非典型神经发展和发展障碍的范围非常的广泛,我也并非此领域的专家。所以请不要以本文内容概括所有NA朋友的生活。请不要以此为证据判断一个人是否“太过自闭”或是“有孤独症”。专业的诊断交给专业的医生。就诊资源附在文章最后。

 

我比较荣幸,有机会逐渐认识越来越多非典型神经发展(Neuroatypical,NA),或者说偏向多元神经发展(Neurodivergent,ND)的朋友,这些朋友非常真诚地和我交流了ta们的困惑和成长史,还有现在的生活。

在这些交流中,
我逐渐看到一些熟悉的经验和形态,发现许多神经发展偏向NA,或者已经诊断出发育障碍的朋友,在生活中有一些共性,我觉得这是非常宝贵的叙述和资料。

而且,人们也应该更多地对于拥有异于“普通人”特质的人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在中文世界,这样的分享相对的要少。人们更多是以文艺作品中的刻板印象来描述和接触。比如《雨人》,而这对于了解NA群体并没有什么帮助。

因此,经过8位NA朋友们的慷慨授权,我在记录下来后,得以发出来分享。在此为了保护隐私,我将不会泄露任何一位朋友的个人信息。也请不要询问我ta们的身份。医疗诊断属于个人隐私。

 

我希望以它感谢NA朋友们的信任,希望自己能够记住这些珍贵的友谊,记住这些灵魂共振的时刻,对人类更多理解的时刻。

也希望阅读本文的朋友,不论你是否有所共鸣,不论你在神经发展上,是偏向典型神经发展还是非典型神经发展,都能够更多地去试图理解自己,接受自己,也更多地意识到并且尊重和自己不一样的人;不论是有一些不同习惯和习性的人,还是困扰程度在病理上更严重,有精神障碍诊断的人。

 

最后,一些说明。

A. NA,Neuroatypical,中文翻译叫非典型神经发育,指的是在神经结构发展上,并不符合医疗上定义的“正常”的人群。比如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上的朋友,精神分裂谱系上的朋友,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朋友等等。

它不是一个医疗诊断,不是一个医疗用语,只是目前在英文世界,被这些社群的人们更多开始使用。类似的同义词还有neurodivergent(神经发育多元/神经多样性)。而与此相对应的词汇是neurotypical(神经典型发育,缩写叫NT),粗暴解释一下就是医疗定义上神经发育“正常”的人。

我不清楚这个词汇的历史。但我比起所谓的“正常”说法,更喜欢这一套语言体系,因为典型和非典型更能表达出,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一个数量上的差别(“典型”更常见,数量更多,“非典型”可能没那么常见),而不是任何的污名化含义

B. 我希望鼓励大家在了解NA和NT的概念后,避免污名化,不要用这套体系去骂人或者侮辱人。我觉得精神疾病用于辱骂本身就很过分。实际上很多辱骂细细分析起来都隐藏了很多我们忽视和习以为常的东西。我鼓励大家去解构。也不用怕解构之后没有骂人的话。你看我骂人爹里爹气、王八蛋不也骂挺好(?)。

C. 每个人遇到的挑战或多或少会有不同,我们需要尊重个体差异,也要看到个体差异。即使是同一医疗诊断下,人们所面对的问题也会有所不同,比如ASD诊断下运动能力、生活能力、认知能力等等都会存在个体差异。请不要认为一个人的全部就是ASD,而是一个人在和ASD一同生活,ASD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当然,ASD的诊断和特质对于一些朋友来说,就是个人身份认同的一部分,我并不是否认这一点。我希望的是大家一方面尊重诊断和困扰,一方面也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人

D. 请不要以此文做为任何发展障碍的诊断标准。此文并非为医学诊断目的所写。仅为记录和分享。

如果在阅读后感觉这里的一些情况特别符合自己或者自己的亲友,可以考虑就医或者建议对方就医,也可以更多阅读相关资料和资源(会写在最后)。如果有相关领域的朋友因此有了新的研究思路或者采访思路,也欢迎您在研究发表后和我们分享。

E. 我并不是医生,即使是医生也无法隔空诊断。本文最后会附上ADHD和ASD的国内相关求诊资料(因为其它NA相关求诊资源我不知道)。其它方面大家可以讨论和分享资源。

 

童年经历

在交流中,我发现NA朋友们的童年大多有这些情况:

 

关于诊断和干预

 

我所交流的NA朋友中,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在童年就获得相应诊断和干预的。几乎都是在成年后接触到相关资料,或是成年后离开大陆读书/工作,才意识到自己可能是/确诊NA人士。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大陆对于NA人群确实普遍缺乏了解。尤其是对于高功能谱系障碍的人群,特别尤其是对于高功能谱系障碍的女性。另外一方面,这些朋友可能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发展出了应对的策略,保证了基础的学习和生活。

而在亚洲文化中,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家长可能会觉得一些高功能的NA人士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ta可能展现出了一些早发育于同龄人的认知能力,比如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或是对某些学科和方向的才能,像是比对同龄人更高的阅读能力、比对同龄人更能专注于做某些事情、比对同龄人更高的数学能力等。

但请注意,并不是所有NA人士都发展出了被家长或是社会认可的才能,也有相当一部分NA人士在认知能力和抽象能力上存在困扰。请避免把脑中“孤独症人士都是天才”这句话简单替换成“NA人士都是天才”。

这两句话都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浪漫化和泛化。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NA人士在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上存在困扰,或是在生活自理能力上存在困扰。而且,
即使是高功能NA人士,一些人在学习自理的方面也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

关于童年教养 

在童年遇到的教养中,高功能NA朋友们似乎相对更多遇到挫折教育和打击教育。

虽然说由于时代和文化的原因,我们确实更多被要求责任和谦虚,而更少遇到真诚的鼓励和赞美。但对于高功能NA朋友们来说,家长似乎更容易认为ta们的与众不同是“翘尾巴”、“傲慢”、“有点小聪明就不知道谦虚”。

另一种情况是,在NA孩子的智力相较于同龄人没有更低的情况下,养育者觉得孩子“缺心眼”、“智商有问题”。因为许多智力不低于同辈NT的NA孩子在学校也会出现跟不上,或是在学校社交的时候很困扰,这时,父母老师在没有任何相关知识的情况下,只能理解为孩子蠢和迟钝

而且,由于NA人士可能更容易感官超敏(对于大多数人习以为常的声音、味道、触觉、光线等等刺激更加敏感),因此没有相关养育经验和知识的家长,更容易感觉是小孩“容易大惊小怪”,而不是细心教导和安慰不安的孩子如何说出自己的感受、如何让自己感觉更舒服一些

这可能导致儿童无法从家长那里学习如何应对自己感到不舒服的感官,可能会更多哭闹,变成家长看孩子发愁,孩子自己愁上加愁的恶性循环。或者是从此不敢和家长表达自己那些和别人不一样的感受。

还有一种情况,则可能更容易出现在父母也是ASD人士,但是父母却没有得到诊断和干预的家庭中。由于父母不知道自己也是NA人士,在教育中使用的方式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然后也因此无法意识到孩子的困扰和不同。

加上由于自己在社交上本身就有困扰,更加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感情。当得知孩子在外被排斥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孩子太重视社交,呵斥孩子为什么要参与无聊的环节,导致孩子在校园欺凌和人际暴力中,无法向家长求助,获得帮助

不过,也有一些NA朋友在童年的养育者,是做对一些事情的。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有效的干预和帮助

比如说非常有耐心地讲解人际关系和人际相处,使得NA朋友可以模仿和学习;在小孩感到害怕的时候,用非常适合和耐心的方式进行解释,像是给害怕打针的小朋友“勇气果汁”,说喝掉这个就可以有很多勇气就不怕打针啦。实际上这些宝贵的耐心和创意不论是养育NT小朋友还是NA小朋友都是非常好的方法。(养育方法推荐在末尾)

 

关于社交

 

对于NA人士来说,隐藏自己的不同,尤其是对同龄人隐藏自己的不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交流中,NA朋友们不论性别,都表达出童年开始就难以交友的经验。相对于同龄人来说,NA朋友们普遍更容易被小群体排斥,更容易遇到误解甚至是中伤(是的小孩是会有非常复杂的人际关系的)。

但另一方面,NA朋友也可能会有非常亲密的密友(但人数非常少)。
这一点和内向人士的社交其实还挺像的

对于一些高功能ASD朋友来说,ta们希望融入群体,但是不得其门而入。尤其是小群体,或是私下的社交会有些困惑。因为私下社交的规则似乎不像一些公共场合那样明确。比如,怎么说话,怎么摆放目光,怎么举手投足,等等。对一个人有用的交流方式,可能会让另外一个人搓火甚至绝交。

而ASD人士本人反而更加迷惑。一个经常被ASD谱系高功能端人士用的比喻就是,这些常见的社交情况就像外星人的话和礼节

而我自己常用的理解方式是,
这就像把一个没有接触过任何外国文化(没有看过外国电视剧、电影、小说、没有玩过外国游戏),只会说母语的人丢到外国去,你会发现,对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在一定程度上让你迷惑和费解——这个类比不是特别到位,但那种费解感是共通的。

也有一些高功能ASD女性朋友出现的情况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会了一些社交方式,小心地隐藏起来自己的迷惑,但是内心其实还是不能理解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做(英文世界的说法好像是叫masking)。结果不幸出现类似数学题套错公式的情况,其尴尬程度,大约类似于对着现伴侣喊出了前伴侣的名字……

但这些朋友,大多数情况下社交上没有什么大问题,甚至有一些朋友通过(内心仍然迷惑但)出色的模仿在社交上取得不错的成就。不过问题在于,这些朋友还是会感觉到格格不入,并且感觉真正的自己是不能展露的,不会被接受的。感觉自己在长期扮演另一个人,而真实的自己则需要小心隐藏在这个角色之下。这是非常消耗精力的,而且非常伤害自尊。

另外还有一些NA朋友提到了ta们和动物朋友的关系。在童年时期被同辈排斥的NA小伙伴,有可能在动物朋友那里得到了治愈和接受。确实,和人类不同,一些友好的动物并不会排斥异质的人类。在ASD干预中,也会有一些项目在评估发现合适后,让ASD小朋友和动物进行玩耍来放松

 

关于童年创伤

 

很不幸,就我在交流中所了解到的情况。似乎高功能ASD女性在遭遇童年创伤后,当时得到的相应支持,对比NT发展的孩子,会相对更少(尤其是性侵害和霸凌这种人际伤害造成的创伤)。

我推测这可能是因为一下这些情况
  • 由于长期不被周围的人理解,她们更擅长隐藏自己情感上的痛苦和不适。


  • 周围的人对于她“是个怪小孩”习以为常,所以对于创伤后造成的人际疏离、易激惹、情绪崩溃,都习惯性地归因于孩子本身,而不是意识到“可能有些事情不太对,我需要问清楚”。


  • 本身在没有合适干预的情况下,这些孩子在社交上的困难更多,当普通的社交已经比较难的时候,沟通和表达自己遭受的创伤,可能就更加难以做到。


  • 她们可能会认为,自己所遭遇到的事情是“正常”的,而“不正常”的是自己,因为一直以来,都是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然后被指责;而当创伤涉及人际相处时,如果没有事先受到过明确的教育,可能会有更多的迷惑和不确定。


当然,这些可能性并不是基于大规模的可靠调查,而是我和朋友们讨论交流之后我所感觉到的可能性。这个结论可能并不科学,也可能无法泛化到更广泛的群体中去。

但不管怎么说,不论是对于NA发展的孩子,还是NT发展的孩子,社会大众都需要形成一个可靠而密集的创伤支持网络,方便识别和帮助受到创伤的小孩。而且,也得学会怎么鼓励小孩做不一样的自己

青春期经历

青春期意味着身份认同的探索和角色的改变,还有自我认知的进一步发展。而这对于许多NA朋友来说,意味着比同龄人要面临更多的挑战。

 

关于诊断和干预

我所认识的NA朋友中,没有一位朋友在青春期获得有效的NA相关干预和诊断。
但是没有诊断的NA所导致的人际和自我困扰,导致的继发心理困扰开始出现,像是抑郁、暴食、自残行为等。

需要注意的是,NA人士的非发展障碍类精神障碍与ta们的发展障碍之间关系非常复杂。有可能是并发,也就是同时存在;也有可能是未确诊的NA导致的一些心理困扰继而引发或者加重了精神障碍。或是两方缠绕导致加重两方困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我对这个了解的不是很多,就不说了。

 

关于青春期教养

对于女性NA人士来说,青春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年龄的女性,不同于童年,将会面临更加严苛和过分的外貌审视。

不论本人认同的性向、性别身份和性偏好是什么,普遍的文化氛围,十分粗暴地将亚洲少女形象和异性恋女性规则强行往她们身上套。这使得女性NA人士本来就感到深重的被排斥感和异类感雪上加霜。自尊和自信,以及自我认知,都变得非常容易动摇。

而如果这位女性NA人士发展出的应对压力方法是饮食,或者发展成了暴食/其它进食障碍,她在面临残酷的体貌羞辱的同时,自尊和自信也会受到更多的伤害,而且由于社交上的困扰,以及当时信息的匮乏,可能无法得到及时的干预和帮助。

这本来是应该避免的事情。个人的身体是个人的领土,是一个灵魂的居所也是灵魂的一部分,体貌不应该成为羞辱的基础和来源。

 

关于社交

NA朋友们普遍感觉,青春期的同辈关系变得更加复杂更加令人迷惑。而且由于青春期大家开始有了对于亲密关系的向往,以及对于性的好奇(不幸的是配以十分匮乏的性教育),这就使得同辈交往令人猫猫抱头,大型迷惑。

  • 为什么我和一个男生说了话会被窃窃私语偷偷取笑?

  • 为什么我更想要和A待在一起甚至想要抚摸ta?

  • 为什么要喜欢异性,对我来说性别不是问题啊?

  • 为什么我表达喜欢会让对方不开心?


等等等等。

这些疑问,几乎都没有遇到耐心解答。而比起很多NT人士通过同辈交流来学习亲密关系的发展,NA朋友们更多似乎是靠观察周围人和文艺作品来偷偷给自己输入相关信息。

另外,许多NA朋友提及互联网拯救世界。因为在网上,人们往往是因为有相同的喜好或者观点和感受而成为朋友,大家相互筛选,不必强求一定要待在一起

而在我们脚踩的这个世界里,周围的人际关系更多被物理距离所限定。不管你和你的同班同学聊不聊得来,你们都得强行分享同一个空间。

而且网络交流虽然也有即时性,但是对于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视线控制的要求更低(尤其是文字交流),这就给了一些擅长文字但是不擅长面谈的NA朋友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

 

关于学业

在学业上,高功能NA人士相对遇到的困扰会比智能上有困扰的NA人士好一些。但是,ta们仍然有自己的困扰。

比如比起NT同辈,自己更难专注去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不是不想,而是不能,但家长老师则很难理解自己的这种痛苦,认为孩子聪明是聪明,“为什么就不能好好用心学呢?”(ADHD的典型情况)

还有一种更普遍的情况是,感官超敏使得NA人士在学校人群中极其不适。因为人多意味着刺激源更多,周围人觉得没有什么的气味、声音、颜色、光线、温度等等,都有可能让NA人士无法集中学习,或是虽然能够学习,但是非常的不安和不适。

有一些朋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能会用耳机、耳塞或是去人更少的地方学习。但有些朋友就只能硬扛或者崩溃,更糟的是周围的人通常不能理解这种崩溃的来源,也不懂如何安抚因此不安的人

 

成人期经历
关于诊断和干预
我的NA朋友们,都是在这个时期,由于各种原因接触到了自己相关诊断和困扰,继而开始求医问药或者怀疑自己属于NA人士——此处感谢所有分享交流沟通的相关人士。

大家普遍反应在对相关领域和困扰有了更多的了解后,自我接纳和自信的程度都有所改善。这可能是因为诊断或者是相关资料的了解,使得大家明白这并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而是自己遇到了障碍带来的困扰,并且在困扰之外,自己也有做为NA人士的独特优势

我很喜欢《灵能百分百》中师傅对于超能力的理解,超能力就像有些人擅长跑步而一些人不擅长一样。同样,异质的人们也有各自擅长和不擅长的部分。NT人群可能相对更加擅长社交、自理、某些话题的表达,但这不代表所有人都应该擅长同样的东西。

另外,请避免用看异类的眼光或是看天才的眼光去标志任何一个人,而是真诚地去了解对方的喜好和优缺点。
限于社会发展的进程,我们的社会仍然无法为许多所谓的“异类”提供足够的资源,但这不是受到困扰的人的错,是我们的社会还需要努力。

对于ASD谱系上的高功能女性朋友来说,成人期的诊断或是认识到自己可能属于NA群体,可能来得更加解放和赋权。

一方面,一些朋友困扰于社会对于女性的规训,她们被看作“不够女人”,“不够温柔”,加上社交能力和模式可能不符合社会期待,对于自我的评价并不高——即使一个人努力反抗周围的负面评价,但完全摆脱那些唱衰的声音本身就非常耗费心力

另一方面,通过纯粹的社交模仿(却仍然不能理解社交规则)的女性,由于完全不符合“社交笨拙,不看别人眼睛,会在不合适的时候笑起来的男人”这种常见的孤独症刻板印象,几乎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可能是在ASD谱系上。

而这些女性,又有更高的概率因此产生继发的焦虑或别的心理问题。就我所交流的情况来看,大多数ASD谱系上的高功能女性朋友,都是首先因为其它问题开始寻求咨询师或者医生的帮助,结果在这途中自己看到了相关资料,或是医生/咨询师有ASD方向的经验或者专长,发现了ASD的可能性。

从童年到成年,这中间本来许多的痛苦和困扰都是可以通过及时诊断干预,以及健康的养育方法来避免的

关于亲密关系

成人之后,有一部分的NA朋友找到了非常友好的伴侣。

交流中我们感觉,这些友好的伴侣大多能够欣赏NA人士的“古怪”之处,比起觉得NA人士“奇怪”,这些伴侣觉得这是“奇妙”。而且友好伴侣通常对于NA人士都具有比较高的耐心和同理心,比起责怪和推开,ta们更多去接纳和引导NA人士的不安和问题行为

比如,引导NA人士通过更加无害化的行为来处理愤怒和不安,耐心地询问“怎么了,有什么我能做的会让你感觉好一些吗”而不是责骂。

这些伴侣也会相对坦诚地向NA人士表达自己的担心和爱意,使得关系中的安全感和信赖感比较高。

另外,这些友好伴侣和NA人士之间通常会有一些很强烈的共同语言,就是那种两个人说起来就你来我往根本停不下来的情况。而且,如果遇到NA人士滔滔不绝地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通常这些伴侣不会走开,而是颇有兴致地耐心倾听,或者用NA人士能够接受的方式叫停。

在性生活上,这些友好伴侣也相对比较尊重,通常会坦诚地和NA人士交流相关的感受。

有友好的伴侣,就有糟糕的伴侣。一些NA朋友不幸会遇到操控性很强的伴侣。这些人利用NA人士的特质,贬低和伤害NA人士的自尊。

糟糕的伴侣并不欣赏“奇妙”而是觉得“奇怪”,并且可能因此施加精神暴力和肢体暴力。甚至还会觉得自己是屈尊降贵和一个“不正常”的人交往。这样的关系非常有毒(toxic),可能对NA人士本来就被伤害的自尊和自我认知造成更加剧烈的伤害。不论你是NT人士还是NA人士,如果遇到这样的伴侣,并不是你的错,你可以考虑寻求专业人士的干预
关于其它社交关系
可能由于同辈中间的社交强迫性质相对少一点,我的NA朋友们可以尽量避免自己不喜欢社交的可能变多了。不过还是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不得不社交的情况。尤其是亚洲这样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氛围。

成年后仍然有不少朋友会被误解“冷漠”、“不关心别人”、“傲慢”、“瞧不起人”。在和我认识的NA朋友的交流中,这样的误解似乎更加普遍地来自于长辈而不是同辈

而在大学中,学校的文化氛围和同学的人品对社交质量起了很大的影响。如果学校相对更加开放和多元,那么NA朋友通常更容易感受到归属感和快乐。但如果学校相对更加保守和狭隘,那么NA朋友通常感受到更多的排斥。

很不幸的,就我所交流出来的情况来看,在欧美读大学的NA朋友普遍比在亚洲读大学的NA朋友在人际上要更受到更多的真诚接纳,更少的排挤。这可能是因为欧美大学和地区普遍对于神经多元的认识更高,而且对于“异质”的人接受度更高

 

关于工作

在工作上。就工作来说,我遇见的NA朋友们,有一部分人遇到了自己感兴趣的行业,相对在工作上比较快乐。也有一部分朋友仍然在寻找自己合适的领域。

在交流中,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一个对于异质人士并不轻易评判的工作环境有多么重要。如果NA人士的一些不同,在工作环境中能够能够获得同事的尊重,并且接纳ta的不同,那么对于自信和自我发展的助益,是极其强大的。尤其是对于许多NA朋友来说,找到归属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点最后的感想

完全没想到这个总结比我想的要长得多。之前只是和一位朋友在交流过程中想到,啊,这些情况别的朋友也遇到过,如果总结出来大家分享,会是个不错的经历吧。结果万万没想到,开头想到这里需要说清楚,那里也需要说清楚。还需要避免误解或是被当成诊断标准等等……林林总总下来,不知不觉变成了9000字的长文。

许多专业书籍中描述的案例,也都有更加详尽的内容。我的记录,更多是一种确证(确实像很多临床专业人士总结的那样,NA人士会有这些情况),以及供NA人士找到归属感(原来不只我一个人有这些困扰),还有纪念我和这些NA朋友之间的分享和对话。再次强调,请不要以本文为标准进行云诊断。具体找可靠的医生做诊断和干预

这里还分享一位NA朋友的原话:“补充的话,就是我作为NA人士,可能还有很多与我类似的NA人士,把很多生存精力都用在了与外界对抗上面,令人烦恼的不止是羞辱和排斥,还有奇奇怪怪的纠正和“基于正常人观念而不是专业”的指导。

我会努力自省,也请大家思考一下自己日常的行为和语言,尊重别人的不同,也清楚意识到自己知识和能力的边界。
如果不是专业人士。请以你的最大程度尊重就好。干预和诊断请交给专业人士。也希望NA朋友们在阅读完之后,能够感觉没有那么孤单和不受理解。

 

祝大家不论是NA人士还是NT人士,都能更多接纳自己,认识自己,爱自己

 

 

资源

在此我推荐《分心不是我的错》系列来更多了解ADHD相关信息。注意如果怀疑自己有ADHD,但是还没确诊,需要去医院确认的情况下,建议先避开第七章。



关于ASD,我推荐青衫aspie这个公众号来了解更多ASD相关信息,尤其是高功能ASD相关信息。

《这世界唯一的你》、《我们为什么不说话》也对理解ASD以及NA人群整体有很出色的视角和见解。

 

关于诊断,高功能ASD诊断我推荐朋友的文章【完全版】成年疑似孤独症谱系障碍简明就诊及自助指南

ADHD相关诊断资源在这里:
深圳康宁成人ADHD+阿斯伯格确诊记
北医六院成年ASD+ADHD就诊记

中国大陆可确诊ADHD&ADD(注意力缺陷障碍)名单:
https://www.adhd.website/archives/99 (网站本身也有很多资源)
青衫注:分心者联盟朋友有发现这个名单里有坑,并提醒谨慎)

 

养育方法我推荐《正面教养》系列,这个系列对NT儿童和NA儿童都有涉及。总体来说作者的内容还是很可取的。大家可以辩证吸收。


好的。最后,谢谢大家。我终于可以去吃饭了。没写完之前我的脑子不放我离开电脑和键盘。

青衫注:放商品链接只是觉得可以一目了然看到书长什么样子和作者是谁,我不开书店,微信商品会返佣,如果有人用链接购买,佣金支持公众号运营。



青衫精选请看菜单栏
孤独者说·分心者说·家长相关·就诊信息

热点资源
孤独症谱系障碍科普不知孤独的孤独者|孤独症的那些事儿
孤独症谱系社交技能干预社交技能干预:解决孤独症的核心问题
量表汇总:圣诞礼物:青衫新网站投入使用啦!

您可能感兴趣:
孤独症的未来在哪里?
“我只是不同,并不是比别人差”--ASD世界旅游项目致NT同胞的一封信
孤独症谱系障碍和人们常说的没眼力劲、情商低有什么区别?
澳洲asd+adhd就诊经历
美国儿科协会孤独症临床指南7页大纲解读
【坪山院区更新】康宁医院完全就诊指南
半年影子老师回顾之一:我的工作理念
重磅!最新美国儿科协会孤独症临床指南,确诊前就应开始干预
【个人故事】我如何与adhd和成瘾和解
【中枢听觉处理障碍】我听得见,但是想让别人知道我失聪
我在美国的四次asd确诊
一文解决如何科学又优雅地加入和退出对话
走出焦虑和抑郁
我是你生活中隐而未见的孤独症患者
学会共情:这些技巧让你变暖
为什么孤独症谱系存在共情问题
ICD11取消阿斯伯格!孤独症分类改动全解读

中文转载请联系青衫:qingshan_aspie@126.com。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青衫。

欢迎留言、邮件交流,也欢迎加入“孤独者联盟”——孤独症谱系障碍互助会入会须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