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谢赛|指向实践能力提升的日本教师培养机构活动课程——以香川大学教育学部为例

谢赛 全球教育展望 2022-04-24

本期精彩回顾





《全球教育展望》2020年第12期目录

 周文叶|教师评价:评什么和怎么评 —— 访斯坦福大学李·舒尔曼教授 肖思汉|如何呈现一场课堂互动 宋宇|课堂对话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探究 陈乐乐|儿童哲学课程:哲学本能与童年殖民的博弈 彭彩霞|进步主义教育只能是乌托邦吗?—— 基于英国普劳登报告的省思 王艳玲  胡惠闵|从三级到五级:我国基础教育教研制度建设的进展与问题








摘要  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是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由教师培养机构开设的指向实践能力提升的活动课程是师范生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师范生丰富阅历、增强专业知识与技能、提升综合素养等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自20世纪末以来,日本香川大学教育学部在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政策与行业标准的背景下,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与自身专业特色,并在关照基础教育一线实情的基础上,开设了种类繁多的实践能力提升课程,包括志愿活动、野外体验活动、社会研修活动、护理体验活动、合宿研修活动、科学节活动等,不仅丰富了师范生的生活体验、增强了他们的专业知识技能,也提高了其综合素养。这些多姿多彩的活动课程具有以下特点:指向综合素养的提升、内容与功能全面多样、在制度上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协作、积极融入社会并拓宽资源渠道、活动管理稳中有序。上述特点对我国教师培养机构开展实践教育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日本;香川大学;师范生;实践能力;活动课程;教师教育


作者简介

谢赛/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外语系副教授(广州510303)



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增强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教育部于2016年4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指出,要通过系统设计和有效指导下的教育实践,促进师范生深入体验教育教学工作,逐步形成良好的师德素养和职业认同,更好地理解教育教学专业知识,为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和持续的专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1]作为师范生实践教育的一部分,教师培养机构开设的实践能力提升课程对师范生深刻认识教师职业、增强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综合素养等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基于对史料的梳理,构建出日本师范生实践能力提升的概念框架,并以该框架为指导分析了日本香川大学教育学部开设的旨在提升师范生实践能力的活动课程类型与特点,以期为我国教师培养机构开展实践教育提供借鉴。


01

日本师范生实践能力提升的概念框架


二战以前,由于受到日本首位文部大臣森有礼提出的治教方针“教育不是为学生而是为国家”的影响,日本师范教育呈现出浓厚的“皇国之道”特色,强调军事化教育,以培育年轻人对天皇的忠诚以及保卫家园的精神。[2]师范学校所有17岁以上的男性学生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及训练,包括刺刀训练、军事操练、武术等。


1945年二战结束,军国主义教育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学制、内容及管理模式,这让日本进入了现代教育体制新时代。20世纪50年代,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针对战后教师培养所存在的各种问题,陆续发布了不同的咨询报告,对教师培养作出了不同的规定,这些规定不约而同地强调要在教师培养中重视实践性教育。例如,1958年7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发布的咨询报告《关于师资培养制度的改善方略》明确规定,要在师范教育中重视实践性教育,注意教师人格的形成。[3]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学校教育达到急剧膨胀的程度。随着学校数量的增加,如何提高学校质量,如何朝着培养自主、创新人才的方向发展等成为了日本政府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1971年6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发布《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与整顿的基本措施》报告,明确了决定教育质量的最大因素是教师的素质,提出应完善教师的培养体制,让教师怀着热情和使命感来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4]20世纪50—70年代日本政府颁布的相关文件为后来教师培养机构开设旨在提升师范生实践能力的课程打下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的基础教育已达到了较高层次,但另一方面,激烈的入学考试竞争、“恶作剧”、逃学、校内暴力、青少年不良行为等被称为“教育荒废”的现象日渐明显并引起了公众的忧虑。1984年8月,针对越来越突出的“教育荒废”问题,日本成立了临时教育审议会,并在接下来的三年内发表了四次教育改革咨询报告,对包括师范教育在内的各类型学校教育分别提出了详细的建议。其中,《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二次咨询报告》明确提出要重视师范生在校外青少年教育设施、儿童福利设施的体验及其他各类社会服务活动。[5]此举直接指向“教育荒废”问题,目的是让师范生更好地了解青少年以及增强指导青少年的能力,这同时也推动了野外体验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等实践性课程在日本教师培养机构的开设。


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教师的“教学”开始有了新的理解。为了让儿童能更好地应对新世纪的到来,教师不仅要十分熟悉每门课程的内容、教材和教法,还需努力铸就他们良好的性格及敏锐的文化意识。1997年7月,日本教育职员培养审议会发表了名为“面向新时代的教师培养改善对策”的报告,提出要重点培养师范生的基于全球视野采取行动的能力以及实践指导能力。[6]基于全球视野采取行动的能力旨在开拓师范生的视野,培养他们对社会不同问题的认识并掌握应对的方法。为此,他们需要通过实地参观与调查去了解现实社会的各种状况。作为回应,日本教师培养机构在教学中一方面安排师范生到社会相关机构或部门研修,另一方面则聘请校外人士(如社会优秀企业家、福利机构负责人等)入校授课或开讲座。


至于实践指导能力,报告明确要求教师培养机构的授课方法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能以讲授为中心,教职课程的任课教师可结合课程内容安排师范生参加社会福利机构体验、志愿体验、自然体验等活动来开展教学。[7]日本教师培养机构于是按要求陆续开设了相应的活动课程,这大大丰富了日本实践性课程的形式及内容,“走出校外、体验自然”的合宿研修活动即在此背景下诞生。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同一年,日本政府实施了新的教师资格申请规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申请者必须在社会福利机构或特殊需求机构完成超过7天的护理、协助、与老人或残疾人交谈等服务,这奠定了护理体验活动在日本教师培养机构实践性课程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伴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教师除了要让儿童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外,还要懂得如何在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如何开发与使用数字化教材等,这给新时期的教师培养提出了挑战。为此,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先后发布了多项报告,要求教师培养机构创造各种条件,着力提升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为此,自20世纪90年代末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教师培养机构开设了不少旨在提升师范生科技信息素养的活动课程。


图1 日本师范生实践能力提升概念框架


从图1所示的概念框架可见,日本教师培养机构开设旨在提升师范生实践能力的活动课程是不同背景因素作用下的产物,其中既有服务基础教育的需要,也有国家政策文件的驱动,还有行业标准的规定,当然也离不开社会发展的推动。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对不同时期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出了不同要求,进而影响到与基础教育联动的教师培养,并最终体现在教师培养机构的课程设置中。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后,才有了今天日本教师培养机构各式各样的旨在提升师范生实践能力的活动课程。


以日本香川大学教育学部为例,自20世纪末以来,为了培养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学部在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政策与行业标准的背景下,同时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与自身专业特色,并在关照基础教育一线实情的基础上,开设了形式多样的实践能力提升课程。例如,为了响应日本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重视师范生在校外青少年教育设施的体验及其他各类社会服务活动”的要求,学部在20世纪90年代开设了野外体验活动。为了配合自1997年起实施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申请者必须在社会福利机构完成超过7天的护理体验的行业规定,学部同年开设了护理体验活动。为了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对信息技术提出的新要求,使师范生能适应变化的时代及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的要求,学部自20世纪90年代起便开设了科学节活动。进入21世纪以来,学部增加了旨在与社会联动的社会研修活动。可以说,香川大学教育学部实践能力提升课程的发展是整个日本教师培养机构在该领域发展的一个缩影,因此本文以该学部为个案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研究典型来达到了解整体的目的。


02

师范生实践能力提升课程的理论基础


教师培养机构通过开设实践能力提升课程来培养师范生的综合素养,这在理论层面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相关观点不谋而合。


(一)哲学:马克思科学实践观

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起点,人们应该从感性活动即实践出发去理解和认识世界。也就是说,人的认识是否正确这个问题,不能在理论领域本身找到答案,而应该诉诸实践,通过实践来检验人的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现实,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是真理。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真理的探寻遵循的是“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过程;同时,实践也是认识的目的,把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性的认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指导实践来改造世界,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类解放。[8]


实践能力提升课程注重直接经验的获得,有利于克服学校教育中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教师培养机构在开设各式活动的过程中,把师范生的视野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强调参与性、体验性,为师范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帮助师范生消化所学知识提供了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实践能力提升课程突破了传统的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做法,密切结合师范生的社会生活和实际经验,侧重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个性与创造性,让他们在开放、多元的实践活动中获得自主发展。师范生在实践中不仅仅增长了见识,还锻炼了人际沟通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且对其日后的班级管理能力、学生指导能力、家校沟通能力等的提升大有裨益。


(二)心理学: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教育应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致力于学生个性的施展、潜能的激发以及创造力的发挥,让学生自始至终处在一个愉悦欢快的氛围中学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就是学习者自我挖掘其潜能、自我实现的过程,而这又以学生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为驱动力。同时,学生要达到自我实现,必须借助特定的外在因素——教师。为了让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教师需要创建开放、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看来,教师担当的是协调者的角色,其任务不是监管学生的学习,而是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便利条件,让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体现,使学生的自主权得到尊重。


实践能力提升课程把尊重师范生的主体地位摆在首位,强调以活动参与者为中心,丰富的活动形式和内容能充分调动师范生的潜能。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协调者,师范生根据需要自行选择活动的内容和参与方式。借助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以及与师范生生活或学习密切相关的活动主题,通过灵活多样的活动任务与来自教师的协助和鼓励,师范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与动机将得到提升,紧张与焦虑感将得到有效释放,思想和情感将得到重视,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协作力等都能得到良好培养。[9]


(三)教育学:非正式学习理论

非正式学习指在正规学校教育或继续教育之外,在工作、生活、社交等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地点接受新知识的学习方式,它占个体所学知识的75%以上。[10]非正式学习区别于正式学习的首要特征是,学生不需按照规定的学习方式学习预先设计好的内容,而是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以及合适的方式,享有高度的自我支配权和发挥空间,这体现了浓厚的学生本位的取向。非正式学习的地点可以是校内的图书馆或表演中心,亦可以是校外的科技馆或博物馆等;学习的时间可以是白天,也可以是夜晚;学习的途径可以是自行一人,也可以是成群结伴;学习的方式可以是阅读或表演,也可是调查或实验。多样性的选择让学生无论身处何地、身在何时都能学习,这不仅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也丰富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作为非正式学习的一种,实践能力提升课程凭借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以参与者为中心等特点,在吸引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自治以及独立思考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培养机构通过开设诸如志愿活动、科技活动、野外体验、护理活动、社会实践等各种活动课程,拓展师范生增长见识、夯实技能、收获感悟的方式,给予他们充分的选择和发展空间。师范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有选择性地参加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与自主发展。同时,师范生在和情境互动的过程中把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出来,这一过程既是理论指导实践,也是实践检验理论的过程,有利于师范生所学内容的内化。


03

师范生实践能力提升概念框架下的香川大学教育学部活动课程


香川大学坐落在日本香川县,其前身是1949年5月成立的由香川师范学校及香川青年师范学校等整合而成的香川大学学艺学部。1966年,学艺学部改名为教育学部并沿用至今。就像日本其他教师培养机构一样,香川大学教育学部一贯秉持“培养有着教育实践能力的学校教师及广泛活跃在教育界的人才”的办学理念。[11]香川大学教育学部非常重视师范生的实践能力,该校不断探索有着自身鲜明特色、体现人才培养理念的活动课程。时至今日,这些活动课程在该校仍旧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12]


(一)志愿活动

为丰富师范生的教职体验,培养师范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并为地方社会做出贡献,香川大学教育学部每年都会开设志愿活动。志愿活动分两种:一是一般性志愿活动。它主要是指学部应各种社会团体及中小学之邀,介绍师范生到这些机构所从事的有关活动。二是与香川县教育委员会联袂打造的学生志愿活动。[13]这是香川大学教育学部所举办的学生参与人数最多、活动种类最全、规模最大的教育活动。志愿活动的服务对象及内容为:(1)自愿到中小学教育现场,与儿童一道参加各式日常学校生活及野外活动(如野营、郊游等),辅助教师开展教学。(2)自愿到适应指导教室(为因各种原因不愿入学的儿童开设),与那里的小朋友交谈以及做游戏等。


每学年初,香川大学教育学部都会举办志愿活动的事前指导。打算参加活动的人须首先向教务处提交申请,选择自己想去的地方、参加的活动类型及日程安排等。待申请通过后,申请者须与活动对方取得联系,然后做好出发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在志愿活动整个过程中,须完成志愿活动日志的撰写,记录下所参加活动的场所及内容,并交由活动负责人签字或盖章。活动过程中如遇有困难,可向有关负责教师请教,倾听其意见或建议。凡是参加上述志愿活动的时间累计长达45小时者,可在向教务处提交志愿活动记录及志愿活动报告书后申请获取2学分。[14]


(二)野外体验活动

在以香川县教育委员会为首的合作机构的支持下,香川大学教育学部自1997年起要求师范生参加野外体验。该活动的主要内容及目标为:(1)在香川县五色台少年自然中心的指导下,师范生通过开展野外教育体验活动,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2)以辅助者的身份参加香川大学附属小学的野外教育体验活动,在与孩子们接触的过程中,理解其言行举止的动机与意义,培养基本的实践指导能力。(3)通过观摩儿童指导教师、终身学习指导者及野外教育体验活动专家如何给儿童提供指导建议,加深对与教育实践相关问题的探究。表1列出了香川大学教育学部每年开展野外体验活动的时间安排。


表1 香川大学教育学部野外体验活动[15]


此活动非常强调事后的反思,每次活动的当晚都将举办反思讨论会。参与者轮流汇报自己一日的活动及对活动的反思,大家就此发表看法,相互点评,共同进步。


(三)社会研修活动

社会研修活动是香川大学教育学部三年级本科师范生参加的一门实践能力提升课程,属职业教育的一部分。该活动的目的在于通过开展社会实践研究深化师范生对社会的认识,培养其职业意识。研修地点可以是与该校合作的企业,也可以是师范生自己联系的有关机构。活动开展前后,香川大学教育学部将举办事前及事后指导。虽然该活动面向的对象主要是三年级本科师范生,但一、二年级的师范生若有兴趣,可参加事后指导这一环节的学习活动。表2列出了香川大学教育学部与部分社会机构合作开展的社会研修活动及其内容。


表2  香川大学教育学部社会研修活动[16]


想要获得此课程学分的人员须参加社会研修活动5天以上,未达要求者不能申请该活动的学分。


(四)护理体验活动

在日本,参加护理体验活动是申请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这是全校所有师范专业学生必须参加的一项活动,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活动的地方。活动的目的在于使师范生通过与老年人及障碍儿童相处,学会如何为他们提供基本的帮助、如何尊重他人并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香川大学教育学部会安排师范生到养老院及障碍儿童学校体验7天(其中,养老院5天,障碍儿童学校2天)。[17]体验内容不仅仅局限于陪老人及障碍儿童谈心散步,或对障碍儿童开展辅助教学,体验者更需通过这种护理实践去揣摩“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意味,去尝试理解残疾对儿童身心所造成的影响,思考这两类人群如何更好地与社会相融等问题。


为配合活动的实施,香川大学教育学部将提供事前及事后的指导。事前指导主要介绍护理体验活动的意义,事后指导则重点关注对与障碍儿童交往过程的反思,如是否充分了解了被护理对象,有没有做到尊重对方的人权,和对方沟通交流的效果如何等等。基于这样一种反思,体验者能重新审视自己对障碍儿童持有的态度。


(五)合宿研修活动

为了促进大学新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了解,联络彼此间的情感,培养团队精神,增强集体凝聚力,香川大学教育学部开设了针对一年级本科师范生的新生合宿研修活动。研修活动时间在每年5月底6月初,为期2—3天,地点一般选在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郊外。师生们或是围坐在一起进行学术方面的研究交流,或是参观风景名胜、从事娱乐体育运动。[18]在整个合宿过程中,从出行、就食,到研讨、运动,最后到集体作息,大家都是在老师的指引下统一行动,彼此相互配合照顾,既增长了见识,也培养了合作精神。


(六)科学节活动

为了提高师范生的科学素养,满足师范生对科技的喜爱与需求,从20世纪90年代起,在香川县教育委员会及产业界有关部门的支持及协作下,香川大学教育学部不定期地开展科学体验节活动,让师范生通过体验形式各异的科学活动走向自然,走向成长。[19]各种科技节为莘莘学子们准备的不仅有生动有趣的科学知识,也有最新的科技产品展示,还有惊险刺激的科学小实验等。师范生们在动手实践中开心地学习,快乐地体验。在与科技近距离接触的过程中,学子们既了解到科技为人类学习、工作与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也尽情领略了科技的无限魅力。科学节活动点亮了师范生们心里的科学之光,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引领他们在科技之路上不断前行。


04

香川大学教育学部师范生实践能力提升课程的特点


香川大学教育学部开设的各种实践能力提升课程对师范生深刻认识教师职业、增强专业知识与技能等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课程目标:提升综合素养

志愿活动、野外体验、护理体验等活动都指向了师范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志愿活动旨在通过在一线教育现场的实际体验培养师范生观察与倾听儿童的能力;野外体验活动意在通过与儿童的接触培养师范生基本的实践指导能力,并加深其对与教育实践相关问题的探究;护理体验活动的目的则是通过与老年人及障碍儿童的相处,使师范生学会如何为他人提供帮助。同时,每次活动前的指导及活动后的反思都让师范生对活动的目的及作用有着清晰的认识。这些都为师范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创造了优越条件,为其毕业后走向实际教学岗位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师范生而言,上述各种实践活动虽然让他们面对了一定程度的挑战,但也同时为其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


(二)课程内容与功能:全面多样

香川大学教育学部开设的实践能力提升课程涵盖志愿服务类、体育休闲类、社会参观类,合作拓展类、科技类等多个类别,形式的多样性与内容的丰富性是该学部实践能力提升课程的主要特色。除此之外,这些课程发挥的功能也各不相同:志愿服务类活动能培养师范生的义工精神、社会责任感与奉献感;体育休闲类活动能让师范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社会参观类活动可深化师范生对社会的认知,而像合宿研修这种合作拓展类活动能锻炼师范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科技类活动则有助于全面提升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另外,课程的覆盖面广也是一大亮点,既有针对师范生自我(如野外体验)及同伴(如合宿研修)的活动,也有指向中小学生(如志愿服务)及社会人员(如社会研修)的活动,还有专门服务老人与残障人士的活动(如护理体验)等。


(三)课程制度: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

在课程的规章制度上,香川大学教育学部并没有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是在严格的规则中又留有余地,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原则性指师范生在参加活动之前、之中或之后要满足的条件或达到的要求。例如,参加完志愿活动后,师范生要想申请获取学分,必须达到两个硬性要求:第一,累计时长45小时;第二,提交相关的志愿活动记录及报告书。再比如,参加完社会研修活动,师范生要想申请获取课程学分,必须参加活动5天以上,未达要求者不能申请。而在原则性彰显的背后又不难发现其灵活性。仍旧以社会研修活动为例,虽然该活动的参加对象主要是学部三年级本科师范生,但一、二年级的师范生若有兴趣,可选择参加事后指导环节的学习活动。这种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能在制度层面为师范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留下空间,有利于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并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课程依托: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协作

香川大学教育学部开设的很多活动课程,如志愿活动、野外体验活动、合宿研修活动、科学节活动等,都是在县教育委员会的协作下进行,这也是其鲜明特色之一。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是教师培养机构活动课程顺利实施的影响因素之一。教育活动的开展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受到学校内部和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在外部因素中,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同与支持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因为任何教育机构都要接受政府的监管,还因为行政部门可以通过制订和调整有关规章制度来选择、启动和推广学校的一些教育课程(包括活动),尤其是那些特色课程。因此,教师培养机构需最大程度地争取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让各种教育活动的开展更有保障,让活动的效果更好。在很大程度上,香川大学教育学部正是因为取得了当地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与协调,活动的开展才如此顺利。


(五)课程途径:融入社会,拓宽资源渠道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任何教育机构而言,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教学活动实施有着直接的影响,没有资源的支持,教学活动实施会大打折扣。教师培养机构的各项实践活动也是如此,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各种资源,获得的资源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活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对于有的资源,教师培养机构可以独立解决,有的资源则必须从社会寻求支持。社会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也是学校教育的拓展和延伸。鉴于社会教育意义如此之大,教育机构就不能忽视对社会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要打通各路途径,努力争取校外各方面资源的协助。香川大学教育学部在这方面堪称典范:结合师范生探求自然的兴趣和增长自然科学知识的欲望,组织他们参与少年自然之家、少年自然中心、青少年交流之家等社会教育机构举办的活动,通过野外实践认识自然,培养协作精神。香川大学教育学部通过多条途径,充分整合了社会教育资源,师范生通过参与在家庭以及学校中难以体验到的活动锻炼了身心。


(六)课程管理:稳中有序

在管理上,香川大学教育学部在实践能力提升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非常注重事前和事中的指导以及事后的总结。事前的指导旨在做好各项活动的准备工作,同时让师范生明确活动的注意事项,确保安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是志愿活动、野外体验活动、社会研修活动抑或是护理体验活动等,师范生每次出发前,学部都会为其举办事前的指导活动,告知他们应提前备好的物品及需要完成的手续,尤其是告知他们各种风险隐患,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事中的指导意在解决师范生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其提供专业性的意见和帮助。例如,师范生在志愿活动期间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可向配备的指导老师寻求帮助,倾听其意见或建议。事后的总结则是为了反思得与失,让日后的活动开展更有质量和效率。例如,每次野外体验活动结束的当晚,学部都会举行反思讨论会,活动参与者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其他成员亦就此发表看法,大家在汇报中共享,在共享中进步。活动前、中、后三个环节的管理,犹如三驾马车,共同为实践能力提升课程保驾护航。


05

香川大学教育学部师范生实践能力提升课程的启示

 

据国内有关学者的调查,目前我国师范院校开设的活动课程主要有以下几大类:学术科研项目、专业兴趣小组、家教或教育类兼职、学术讲座和学术论坛、教育类竞赛、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以及寒暑假社会实践。通过参加上述不同类型的活动,师范生的自信心、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灵活应变能力、思辨创新能力、对专业前沿知识的把握和论文撰写能力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0]但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师范院校在开展上述实践教育的活动过程中存在的诸如社会化程度不高、专业特色不强、与政府协同力度不够等问题也不能忽视。受香川大学教育学部的实践教育的启发,笔者尝试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以供参考。


(一)与政府部门联动,让实践教育更有保障

现以志愿活动为例进行阐述。在我国,很多教师培养机构都开展了志愿活动。在这项常规的实践活动中,不少大学的做法都是由老师或学生就活动事宜和活动机构的负责人直接联系,缺少了政府部门在二者间的牵头搭线,因而也就缺少了对活动的协调和保障。在政府介入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例子有徐州市。该市政府在当地师范生志愿支教社会实践活动中起到了很好的“牵线人”和“保障人”的作用。该市每年的支教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之际,除了师范生和师范院校领导人、受支教学校领导人参加外,市委负责人、市教育局负责人、市委教育工委负责人等全部出席活动启动仪式。市政府领导人在启动仪式上发言,表明认真做好志愿支教学生的生活服务保障工作的态度和决心;市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人则明确责任,精心组织,稳步推进,做好志愿支教活动的顶层设计和工作协调,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每年,该市的师范生志愿支教实践活动由市教育局组织开展,师范院校精心选拔数十名优秀师范生参加,市教育局具体组织协调落实。[21]徐州市的做法值得在我国其他地区推广。倘若没有政府部门的设计、协调与组织,该市师范生的志愿活动开展势必不能如此顺畅。正是因为有了政府的加入,对活动开展起到了很好的协调和保障作用,这反过来也让师范生能更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


(二)与社会机构合作,拓展实践教育的空间

我国教师培养机构可以加大力度组织师范生到校外的社会实践基地或相关社会教育机构去学习、参观和访问等,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教育功能。以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为例,该学院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是把课外实践活动作为专业教学的延伸,大力打造“第二课堂”。为此,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与中小学、文艺出版社、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部队、老人院、社区机构等建立起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22],不同的社会实践基地满足了师范生不同方面的需求,能锻炼他们不同领域的技能。师范生到出版社参观,感受校对、排版、美编、印刷出版的流程,能体验到语言文字的严谨;到档案馆参观,观摩档案的修复、裱糊、仿真复制等保护技术,能了解当今档案馆先进的档案管理设备;到部队访问,在军民共建活动中接受国防教育与法制教育,感受部队的严格纪律及军人钢铁般的意志力;到老人院服务,帮助老人,为老人们送去温暖和关怀,能培养社会责任感,深化服务的意识和奉献的精神;到社区机构开展诸如普法宣传、医疗宣传等义务活动,能推进学院与社区的联动。上述珍贵的社会资源对师范生开展校外学习的作用不言而喻,对师范生转变学习方式及提升专业素养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教师培养机构要更多地利用社会资源,为师范生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提供便利。


(三)与专业知识技能结合,强化实践活动的学以致用性

为了培养有着扎实综合实践能力的人才,我国教师培养机构在开展实践教育时应在活动目标的确立、活动的实施与评价等方面都注意学以致用性,让师范生在参与活动时能增强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并强化其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为其日后的入职打下基础。仍以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为例,该院形成了“五四学术节”及“中华文化节”等系列品牌;创办的学生刊物——《中文导报》至今已走过近30个春秋,出刊222期,并多次在市级学生刊物评比中获得第一名;学生社团“阳光剧社”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自编、自导、自演大型剧目;学生社团“国韵京剧社”是天津高校第一个学生京剧社团,成员在众多京剧名家的指导下学习、成长,先后在校内外演出长篇剧目,多次深入老人院开展慰问演出,获得“天津市学生先进集体”称号,其弘扬传统国粹艺术的活动和成绩多次被央视戏曲频道、天津电视台等媒体宣传、报道;学院学生不定期深入社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组织文艺演出、京剧联谊、诗歌朗诵会、文学作品赏析、书法展示等活动,以丰富社区居民的生活,得到群众广泛好评。[23]从上述活动可看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师范生参加的各种实践活动无不与其专业密切相关,活动过程中的所得、所想、所悟反过来也为其专业学习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06

结语


党中央和国家政府一直高度关心我国的教师教育事业,国家高层领导人多次在重要场合的讲话中指出一定要抓好教师教育。2018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要不断优化教师培养的内容方式,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培养未来卓越教师,注重师范生的实践教学,不断增强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24]


当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推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已成为教育界的重大课题。师范生素质能力的提升一直是教师培养的重点,这直接关系到师范生队伍的建设,进而关系到教师教育的完善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而在师范生众多素质能力中,实践能力为重中之重。实践活动是师范生们挖掘自我潜能、增长自信的手段,是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的平台,是强化实践能力的具体途径,是从紧张的日常课堂教学中获得释放的渠道,是融入社会、培养合作精神的媒介,是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因此,在国家大力倡导搞好教师教育的大背景下,开展对教师培养机构实践教育的探讨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意义明显。针对我国师范院校开展实践教育过程中仍存在的问题,未来在这方面需要有更多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扫码订阅

投稿网址:

http://wgjn.cbpt.cnki.n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