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了,但……
春风十里,早安,周一~今天推送一部从寄生到独立的女性成长史。台湾旅居波兰女作家林蔚昀以写作,做了自己的切片,做了母女关系的筛检,她就是那个怪胎家庭罗曼史深处,受阴翳喂养而长大的女孩……
我出生了,但……
welcome
《我妈妈的寄生虫》
林蔚昀 著
台湾木马文化出版公司
2016年2月版
从童年开始,追溯一个人是怎么长成今天这副模样的所有线索,弗洛伊德不是热衷干这种事的第一人,刚写了《我妈妈的寄生虫》的林蔚昀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林蔚昀也有这样的自觉,以至在facebook开玩笑地列出她心中有关“家家有本难念的书”这个主题的书单:包括《龙文身的女孩》《哈利·波特》系列,大部分的卡夫卡作品,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以及自己第一本散文集《我妈妈的寄生虫》。
虽然林蔚昀在2010年就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平平诗集》,不过和很多人一样,我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要从2012年《鳄鱼街》的出版开始,这是想象力奇谲、文笔瑰丽的波兰文学大师布鲁诺·舒兹(Bruno Schulz)的作品首次由波兰文原文翻译成繁体中文,一时引起不少关注。2013年,她从波兰语直译辛波丝卡的诗歌选集《给我的诗:辛波丝卡诗选 1957-2012》出版,并在同年获得波兰文化部颁发的波兰文化功勋奖章。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妈妈的寄生虫》集合了上面提到的三本书的特质:主题上让人想到舒兹对童年、成长的关注以及辛波丝卡笔下反复出现的死亡,有些部分就像林蔚昀自己评价舒兹的那样,“直白到令人不忍卒睹”,这一切包裹在诗人的幽默、自嘲和永不停止的反省里,以至有时让人误会这痛苦还算轻盈,忘掉了作者是怎样长久地踽踽独行在死亡的幽谷里。
这本书可以看作是林蔚昀的自传,虽然对于今年才34岁的作者来说,出回忆录大概有点早。写书期间,林蔚昀一直在接受心理治疗,与其说《我妈妈的寄生虫》是为了总结什么,倒不如说是一种自我治疗手段,回忆过去是为了整理、重读并最终放下。这书是为了再开始,而不是盖棺论定。
书的名字暗示了其中重要的主题:林蔚昀的妈妈是台湾知名的寄生虫专家,她对自己的学科如此热爱,以至于在肚子里饲养台湾很少见的钩虫。这事引发了本书第一场家庭战争——之后我们还会读到更多家庭里发生的暴力,包括自残、殴打、吞药片、强行关进精神病院等等——林蔚昀的波兰丈夫因担心他们的孩子感染这种寄生虫,希望岳母能打掉这种虫子。
在许多次吵架后,林蔚昀跟妈妈打了通电话,我们读到这场对话如何有理有据地展开:妈妈说,我的虫子别人看不到摸不到,按照科学的说法,也几乎没有传染性,而且还对我身体有益,可以治过敏,消除B肝病毒,以及为学生提供实验样本,又是我的个人兴趣,我为什么要打掉。
然后以女儿打“情感”牌的咆哮告终:“我老公说,你如果不拿掉虫,就不让你进门,你也不能抱翰翰……为了你的虫,我和我老公常常吵架……所以你的专业生活比你的家庭生活重要?你的虫比我快不快乐重要?”
科学家妈妈最终妥协了,林蔚昀给我们留下一个不是滋味的结尾:“我为了依然能独占我妈妈而高兴,又为我参与谋杀她的‘小朋友’而感到罪恶。”
这种罪疚及快乐交织的感觉,贯穿了全书:听到妈妈在接受采访时说,“研究、教书和小孩,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三部曲”,我一方面“受宠若惊”,一方面又不明白为什么妈妈不多花点时间陪我,一面又像大人一样安抚自己,“因为她要赚钱”,然后又忍不住想,
“我们需要赚这么多钱吗?”“难道我没有赚钱重要吗?”……
长大以后,遇到未来的先生,一方面在被爱,一方面又死活想不明白自己被爱的理由,只得一遍遍追问,“你为什么爱我?”对方提供的“因为你就是你啊”的答案,一点也不能让她满意。
意外怀孕做了母亲后,她才慢慢学习接受好的与坏的共存的状况:怀孕让她恐慌,因为半年前她才经历了卵巢手术和自杀,同时一直经济不稳定,但也让她“内心溢满前所未有的温柔”:“我慢慢找到属于我的、强韧又有生命力、可以面对不断来临的挫折失败、然后卷土重来的母爱。”
相信所有人都会为林蔚昀的生命出现新的光亮而松了一口气,不过书的后三分之一,略显重复的思考——内容大体是接受自我的需求,包容不完美,因欠缺前半段的细节,有时会让人厌倦及感到空洞。
比起做母亲的经历,林蔚昀写得最精彩的还是她自己的成长。一个早慧少女,在不太擅长表达感情的高知家庭长大,急需要认可,但偏偏又不太被父母鼓励追求成绩。
母亲教她做自己,“你管别人怎么想啊”,却忘了特立独行的人,要真正从容面对与社会的格格不入,需要一颗怎样强大的心和出众的能力,而这对青春期的林蔚昀来说,近乎揠苗助长。
林蔚昀找不到语言去表达她的愤怒、孤独和困惑,她开始自残、又患了忧郁症,经历休学、自杀未遂、强制入院……这使她不得不多年来“在金钱和情感方面,依赖着父母,就像一条寄生虫”。虽然她的反应比普通人要激烈许多,但大凡经历过一点成长之痛的人,多少能在这些坦率的记录中找到共鸣和力量。
这本书有别于其他同类书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简单得出“父母皆祸害”的理论。林蔚昀在书里说,我妈具有幽默感,不过是近似英国人那种。你读到女儿的爱意、温柔和理解,但不意味这样就能回避伤害。
林蔚昀的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就像林蔚昀爱他们,爱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但爱是一种能力,不是只凭借良好的意愿就可习得,而是需要不断地练习才可逐渐掌握,付出的努力也许不亚于念一个生物学博士学位,或者翻译困难重重的布鲁诺·舒兹。
这本书是林蔚昀开始学习有关爱、有关长大的练习之一,像她自己在结尾说的“成长……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旅居波兰的台湾80后作家。英国布纽尔大学戏剧系学士,波兰亚捷隆大学波兰文学研究所肄业。长年翻译波兰文学作品。于2013年获得波兰文化部颁发波兰文化功勋奖章,是首位获得此项殊荣的台湾人。
作家评语
如此猥琐卑微又如此美丽强大。赤裸裸呈现自身情欲流淌、爱恨交织的女性家族史书写。——王聪威
有些地方读起来是佛洛伊德寓言,有些地方读起来是暗黑版童书;如此诚实,诚实到不堪的境地,而又不堪到使人不忍。——杨佳娴
亲可能,还会对以下内容有兴趣
与人类与疾病的斗争相比, 任何一场战争都不值一提 | 她写情欲,只见美感,而无猥亵 | 小津安二郎 饮食即人生 | 人之所以异于电脑者…… | 在江城,读懂中国 | 天才与梅毒:原谅大咖一生放纵不羁爱自由 | 一部现代史诗,一场旧式朝圣……带枪的狄更斯,嗑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 别让孩子继续错过生命这堂课 | 明日的餐桌上是有机,还是转基因? | 别怕被电影夺走了想象力 | 博物,其实是人道 | 深港书评周榜Top10 | 二手时间读一手好书 | 向康德学习请客吃饭 | 有多少罪恶,假服从之名而行? | 沉没的泰坦尼克以及永不沉没的书之瑰宝 | 逝者孔飞力:没有外国入侵,中国的帝制也会崩溃 | 周末加菜!深港书评周榜TOP10 | 推西西弗上山的金伟竹 | 以色列需再次“出埃及”回归流着蜜与奶之地 | 王尔德: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 什么才是生活中最大的围城? | 我们人人都是斯通纳 | 令中国文人日夜萦怀眈眈逐逐的那些…多余之物 | 你的名字是手中的小鸟, 你的名字是舌尖上的冰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