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春雨:另一种乡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村民朋友们📣
一起来涨姿势!
自2017年10月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规划先行”,成为全国城乡规划界积极投入乡村规划与建设事业的重要理念。2018年开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以下简称乡村委)推动系列“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学术交流会议,将适应时代需要的理论研究及学术交流活动推向新高度。
2018年12月22日,乡村委联合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湖南省城乡规划学会村庄规划建设专业委员会、湖南省锦麒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省益阳市规划局、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人民政府、湖南华凯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城乡规划学会和长沙市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于湖南长沙举办“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学术交流会暨2018年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年会,特邀湖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魏春雨教授做题为《另一种乡建》的学术报告。
本文由湖南大学建筑学院王占勇、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乡村规划与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邹海燕、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吴德鹏根据会议速记稿与专家发言稿整理,特此感谢!
本文已经秘书处审核,未经发言人审阅。
开卷有益
全文字数
5300
阅读时间
16分钟
主讲人
魏春雨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 院长、教授
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在这里代表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感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以及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对我们的信任,特别感谢石楠理事长、彭震伟教授和张尚武教授对这个会议的指导。我们学院作为承办方感到特别荣幸,我们湖南大学党委书记邓卫教授就是学规划出身的,所以特别邀请他来,同时柳肃教授、卢建松教授多年来也一直扎根在湖南做研究。今天现场还来了全国非常多的专家学者,相信我们湖南大学建筑学院这次一定会收获良多。
一
背景介绍
湖南有湿地、浅丘,也有平原,少数民族也众多,我们学院在湖南乡建这方面也已实践很多年。我本人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做城市建筑,这些年对湘西地区的传统民居也做了一些类型学研究,主要研究传统民居适应气候特质的地形、地貌的空间基因,将其转换到当代建筑,主要用在城市里。我自己很惭愧,因为更多的是索取。
我对乡村规划和乡建一直都是存以敬畏的心理。因为我觉得在城市里做,大家的审美都被破坏了,上至领导、下至开发商和老板,包括设计师都有很多套路化和体系化的模式。但是真正到乡建,大的方面对应国家机制和政策,小的方面到一个小小的民居改造、一个材料的适应性和当地的建造体系等。另外,我对乡村的理解是广义的概念,小到某一个山区,比如早些年在湘西,一家人可能就是住在一个吊脚楼里面。但是我们也接触到了像长沙周边一些富裕的乡村,其中一个村自己开发酒店,并且有各种物业,如果要入户口,村长说至少要交20万元。
今天有专家讲到中国的乡建是个非常复杂的体系,绝对不能随意选点就规划做所谓的乡建。我站在建筑专业的角度谈一点看法:在建设乡村的过程中,一定要带着传统的乡情,把乡村建筑建得传统一点、低技一点,甚至土一点。
湖南怀化地区的普通民宅
上图是早些年湖南怀化地区的一个普通民宅,但是我觉得它特别现代,它符合现代建构的一切逻辑。它的结构逻辑和维护体系非常清晰,没有多余的装饰,柱梁坊的体系交接很清晰。这个建筑有个特征叫吞口屋,建筑入口处是吞口的形式,门从侧面进去,这和当地的风俗习惯有关,同时形成了居民的交往空间,平时坐在这里吃饭,左邻右舍过去还可以打个招呼。把吊脚的部分放在上面,就是晒台的部分,这样很适应气候,防止禽兽骚扰同时也可以防风避雨,所以这个是功能极致的,其实这就是一个特别当代的建构。所以这可以启发我们,也许乡建不完全是我们约定俗成一定要做土,也有很多可以从城市中照样移植的内容。
二
三种类型的案例
接下来讲三个小案例。一个是村中城,我们原来接触的都是城中村,通过这个案例来探讨一下城乡二元建筑之间的包容和互换。二是通过湖南武冈的一个项目,总结出的叫做“乡镇综合体”,类比城市的城市综合体。最后是最近完成的田汉文化园,在田汉家乡的稻田中建的文化园。
🔹 设计理念
2011年我参加了深圳的国际建筑双年展,当时张永和教授设计了展会logo,就提出了二元关系,包括城市、乡村、都市生活和都市计划。用两个莫比乌斯环嵌套在一起,来表达一个广阔天地、无穷大的意思。
双年展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单元,就是要我们做一个“轻型结构村”,只是这几个字,再没有其他的要求。我们团队想追本溯源,就找到了张大千先生的一幅文人画,画中透漏着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情怀,一间茅草屋、一个戴斗笠的老翁在池边钓鱼,一片悠闲的场景。
张大千《北苑山水》
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的乡野是比城市高级的,城市是相对污浊的地方,同时颠覆一下思维,其实乡村不一定是“低端土”。我们就想出了一种以城市集聚方式移植到农村去的建设行为。我们做一个轻型装置,这个“轻”不简单是物理意义上的轻,我们希望它是整合的。我们一定要强调乡村的某种乡野情怀,同时要与时俱进。现在很多情况下乡村生活的现代化程度可能比城市中还好一些,所以我们以梯田为设计元素,锁定了湘西岩排溪村,参考了这副文人画,设计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建筑。
🔹 概念设计方案
我们自己构建每一个分形,来模仿当地自然地形肌理,其中有将近2000个相似但不重样的分形,然后用3D打印出来,通过编码将分形利用长短不一的杆子进行组装。
设计构想—分形“塔”
概念方案生成
同时进行岩排溪村实景模拟。这个村子内日常生活根本没有交通成本,村子在梯田上面,下田就干活,上房就睡觉,很简单的田园风光。我们通过整合递进的方式将其聚合,最终在水田实景模拟中生成这样的建筑概念,可通过多种组合建在梯田里。
从类型学的角度来讲,我们想的这种集聚建筑的雏形跟乡村是一种肌理逻辑,只不过以现代的建构手法去完成。如果能用节地模式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可生长的单元式,就像UFO一样轻轻降在大地上,当然这只是一种理念。
梯田上的建筑
双年展中,应组委会要求,当时我们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将模型建在深圳的市民广场上,同时后面有两个巨大的LED屏一直在放我们制作的岩排溪村的动画。
装置实景
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的乌托邦,但我们至少站在一个新的视角去看,二元对立已经太久了,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是完全可以移植过去的,乡村不是“土”。
🔹 设计理念
因为湘西贫困县、镇、村比较多,前些年长沙市委托我在武冈市建长途汽车站和贸易中心,甚至可以配物流中心,还要分步建设乡公所、镇公所,但因为扶贫资金是专项的,因而资金有些不足。这恰好和我在长沙周边的几个城市做的文化中心情况比较像,当时要做图书馆、博物馆、城市规划展示馆,但只有像比如长沙这样的大城市才可以独立建。因此当时我们提出了一个独立联体模式,将图书馆、博物馆、规划展示馆打包在一起,但是在功能上又相对独立。最终通过沟通交流在武冈市提出了“乡镇综合体”这个概念,双方都说非常好,通过建设这样类似当代城市综合体一样的综合服务中心,居民赶集就不需要再去周边的小城市。当时领导认为通过整合也许能够创造一种模式,但我不知道这能不能创造出来,但总体上实现了理想乌托邦。
湾头桥镇综合服务中心区位图
以湾头桥镇综合服务中心为例,把所有需要的用地都转性成了建设用地,保持相对聚集。镇里原来准备要建几个分散的设施,最后我们把长途汽车站、大棚市场、乡公所、敬老院全部整合集中在一起。当时我们做的4个乡镇的“综合体”都位于坡地上,因此我们高高低低做了一些类型学的房子,在这些建筑空间如何利用的问题上,我们通过将空间腾空,结合地方需要自己在内部进行设计。
湾头桥镇综合服务中心模型
湾头桥镇综合服务中心实景图
🔹 节点实景效果
我们在这些综合体中设计了大水泥坪的广场,这个特别重要,因为当地居民要晒谷子、舞龙,进行一些节庆活动。
综合体呈现的完全是一种松散型的逻辑。跟城市建筑不一样的就是前导空间、序列空间的仪式感,这里呈现的是散落的、漫游的多中心的感觉。
材料上尽量用当地比较粗糙的材料,包括水泥板和土砖。当时其实也想过用一些特殊结构,但是核算下来成本还是比较高的。这个办法虽然很土,但是它确实也最省钱,不用怎么培训地方上就自己会做,当地有农建队,土方之类的都是当地去做还利于民。
在考虑将来如何使用这些空间的时候,当地人策划说要定期装一些不固定的盒子,在集市的时候可以用,把服务的放到后面。最后我们设计了一处空间进行示范,因为我们的老师做数字建筑最炫酷,所以他们利用数字加工,用欧松板在很快的时间内装配好,然后装配一些轻质的货架,但现在这个纯属摆拍,因为还没营业,最终还需要他们自己去活化。
🔹 其他乡镇综合体案例
双牌镇综合体也是在耕地旁,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经过。我们保留了周边部分老房子,中间以同样的逻辑打开形成集贸市场,现在这个还在施工。
双牌镇综合功能服务平台区位图
双牌镇综合功能服务平台模型
武冈水浸坪乡镇中心用的是轻钢木结构,因为土地指标没有拿到,我们就用轻钢结构建成临时性的,如果将来土地指标上有问题的话,可以把它拆了放到其他的地方去。
武冈水浸坪乡镇中心模型
还有一个实例是晏田乡综合功能服务中心。
晏田乡综合功能服务中心模型
通过这几个项目实践,我们思考在乡村中是不是可以适度的引入一些城市里比较成熟的“综合体”模式。乡建的空间和形态不一定非要是乡土的、分散的,也可以将其整合。
通过调研也发现,由于湖南农村山地丘陵比较多,分散的形态就导致了大机械化,而现在一头牛就搞定了。可能将来哪天乡镇也可以集约,比如像以前的公社,只不过现在可能是一个集团,大家之后去参观的浔龙河就有类似的情景。
🔹 项目介绍
2018年田汉先生的家乡完成的田汉文化园项目。这个区域很有意思,完全是一片粮田,是柳肃教授帮着修复的。我是在这一片田野中见缝插针地做了一个文化园,包括田汉先生的纪念馆、田汉学院和仿古戏剧街,还有接待中心等。这个形式跟一般在城里做的确实不太一样,完全是一种散点透视,但跟乡下的聚落感是一样的。
田汉文化园平面图
这也有多种原因,因为整个区域上面是千伏的高压走廊,资金不足,不能搬迁,同时地下是中石油的管道,所以空间上有一定的限制,中间还有周边村民弯弯曲曲的灌溉水渠。
因为它是一个纪念园、文化园,所以在把制约因素全部列出来之后,只能见缝插针去设计。建成后,在周边水田、稻田的环境中,倒显得特别原真。所以我想这算是在田间的一个尝试,而且也正好契合田汉先生,将自己比喻做田中的汉子。
上图是我们当时利用3D雕刻机做的模型,主要表达周边的场地肌理,跟我们在城市里做的三通一平、五通一平不一样,所以这确实是一个很独特的设计体验。
艺术陈列馆
艺术陈列馆的周边就是田汉村。我们的逻辑就是学习当地的民居类型,用类型学的办法汲取一定空间基因,强调抓地性,让建筑匍匐在地上。因为在田间建的建筑再高,最终在空旷的田野中都会被大地强有力的水平线给吃掉了,所以我们就在地上开了一束光来强调建筑。建筑都是由最简单的建造方式和材料建造的,包括当地的土砖、粗糙的竹块和木板。
艺术陈列馆
🔹 细节设计
下图左下角是模仿村里篱笆的形式,用砖砌起来形成了一种漫反射的零乱效果,强调抓地性和贴地性。
房顶设计上,引入类型学的变化做了坡顶,在墙面的部分地方做了弧形处理。我想当代在地性建筑并不见得一定是历史的、传统的,比如下图中的建筑,我们在建筑中间打下混凝土,然后引入光束,就把它变成了一个展览空间,同时对于房子不同断面做了不同的拼合,然后整合在一起。
🔹 田汉文化园 · 艺术学院
通过解构湖南窨(yìn)子屋的形式,我们在田野中做了一种“祭天”的建筑类型,还设计了乡间阡陌交通的羊肠小道,而不是大道,文化园做好之后,周边还是原来的地形。同时我们有意用了反梁,这样从下面看起来就是指向天地的意思,很多部位都是最原始的柏拉图式的形体。虽然这个房子长几十米,但是在宏大的原野之中会有种贴切感,因此千万不能做高。
目前招商招到了一家知名演艺公司,现在内部在装修。我觉得很多东西都会带有商业的植入,很遗憾,这个我们不能控制。因为设计的建筑不能单单是建筑学的趣味,演艺公司会有他们自己的一套商业策划,所以最后效果是怎么样的我也不知道,但我们给的最低要求就是不要动建筑的外部,不要再去做太光鲜的,因为田汉先生是很拙朴的,我们想要表达的是田中汉子的拙朴感。
三
仪式和日常
刚才古谷诚章教授讲的长桌宴,谢英俊老师讲的建造中的某种仪式感,还有搭大梁的时候要系红绸子等,都是生活中的仪式。其实仪式跟日常是蛮有意思的一件事,在做乡建的时候,我觉得一定要向日常学习,因为日常中蕴含着某种仪式感,比如像田野中的窨子屋中会有一个祭天的感觉。当时设计田汉文化园 · 艺术学院的过程中,一开始我希望做结构的时候可以把柱子拿掉,后来到现场我看了之后,觉得幸亏没拿掉,这根柱子在这里有擎天柱的感觉,特别好,突然产生了某种仪式感。
“擎天柱”
而下图则体现了建筑乡土性和当代性的结合。其实我们在乡建中做建筑造型语言时有很多的可能性。
下图是艺术学院檐下的巨大空间。轻钢结构的屋顶下下直接是混凝土柱,施工人员施工完了说自己水平不好太粗糙,我说就是要粗糙,你们千万别粉刷,他们本来准备去粉刷的,后来我们制止了,所以在墙上留下了刷上去的水泥浆。
下图是一个屋顶排水设计。因为湖南的民居天井很小,但肥水不流外人田,水一定要从天井里流下来,所以我们把这个变成一种仪式感,在这里做了一个巨大的接水装置,接了水之后水再流到下面的水池。有一次下大雨的时候,特别有意思,水形成了小瀑布流下来,也形成了某种仪式感。
下图是很粗糙的混凝土建筑,墙上的栅栏是舞台布景,在这里演戏剧的时候光影很有意思。傍晚太阳余辉洒下来的时候,光线反射过来就呈现出戏剧化的场景。
下图是天井施工的过程,我们又看到了另一幅日常景象——天井下面施工工人辛苦劳作。在乡建中这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刚才还是具有仪式感的天井,现在又是日常性的天井。
四
总结
无论是村中城、乡镇综合体还是田野文化园,我相信在整个大体系中都微不足道,但我个人认为,乡村规划和乡建真的是个广阔天地,当代性和现代性的植入也许是不可回避的。
这是我的一些体会,再次谢谢大家!
图文 | 王占勇、邹海燕、吴德鹏 整理
审核 | 乡村委秘书处
编辑 | 孙一休
END
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学术交流报告🔗
李京生:组织多元主体参与村庄建设的规划实践【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彭震伟:大都市地区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的上海实践【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沈蕊:北斗乡建故事【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余侃华:“互联网+”背景下的乡村复兴模式及城乡规划响应初探【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张旭锋:深化农村改革,助推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田涛:从礼泉县乡村规划建设引发的几点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盛国宏:富阳美丽乡村建设进展【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武前波: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浙江乡建的实践历程【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范凌云:乡村振兴视阈下苏南乡村规划演进及展望【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罗震东:新时代、新经济与美丽乡村建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欢迎交流:rural@planning.org.cn
乡村振兴需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