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守柏:上海大都市乡村振兴的空间机制与政策【2019迈向全球城市的乡村振兴实践学术报告】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小城镇规划 Author 顾守柏
📣村民朋友们📣
一起来涨姿势!
2019年6月13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市城市科学研究会和漕泾镇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同济大学乡村振兴学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城镇经济发展委员会和同济大学城市建设干部培训中心协办的“迈向全球城市的乡村振兴实践”学术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举办。
会议特邀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乡村规划处处长顾守柏做题为《上海大都市乡村振兴的空间机制与政策》的学术报告。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小城镇规划”。
开卷有益
全文字数
1840
阅读时间
6分钟
主讲人
顾守柏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乡村规划处 处长
顾守柏处长在演讲中从总体背景、建立乡村规划体系、强化乡村风貌设计引导、乡村振兴支持政策四个方面解析了上海致力于破解超大城市郊区乡村振兴难题的空间机制和实施政策。
顾守柏处长首先介绍了乡村振兴的总体背景,尤其是上海2035总体规划编制至今对于乡村地区定位和规划路径的思考。一方面,贯彻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关精神,上海需要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科学规划,注重质量。另一方面,落实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乡村规划的工作部署,上海需要重视乡村规划工作,推进乡村规划和农民集中居住工作。
同时,上海2035总体规划也明确提出乡村地区是未来大都市空间和国际化大都市功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生产方式转变带动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建设美丽乡村。在此背景下,提出上海乡村规划编制,重点要聚焦乡村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瓶颈,坚持底线约束、近远结合,谋划落实重点任务,有针对性地解决乡村发展难题和基层的期盼。
其次,顾守柏处长介绍了上海郊区“村庄布局规划—郊野单元(村庄)规划—村庄规划设计”的乡村规划编制体系层级的建立过程。
村庄布局规划方面,需要坚持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改变宅基地零散分布的现状;做到规划全覆盖,细化保留(保护)村、撤并村的管控边界,优化村庄布局。同时,依据上位规划要求,因地制宜引导零星分散的宅基地向保留村归并与向城镇集中,在合理确定安置规模和标准的基础上落实农民安置用地,形成“E+X+Y”村庄布局方案。
郊野单元(村庄)规划方面,指出城市开发边界外乡村地区应编制引领发展、指导建设、优化布局、“多规合一”的实施性、策略性规划。在编制郊野单元(村庄)规划前,镇级党委、政府应在镇总规确定的乡村地区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保留村、撤并村范围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现有条件和实际问题,谋划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明确具体发展项目、配套政策、实施时序,明确农民集中居住的目标和实施计划。
在村庄规划设计方面,要以乡村振兴示范村、新江南田园试点等建设为重点,锁定近期推进实施的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地块,开展村庄规划设计,实现规划管控+项目设计+行政审批的深度融合。
然后,顾守柏处长总结了乡村风貌设计引导的强化方法。通过组织开展上海江南水乡传统建筑元素普查和提炼,改善农村风貌和人居环境;通过“总目标+分目标+策略”的方式加强对乡村的引导;重点关注空间肌理、色彩材质、屋面立面、构造工法、匠作装饰5大层面,枕水而居、错落有致、院宅相生、紧凑实用、粉墙黛瓦、质朴天然、虚实相间、延绵缓起、抬梁穿斗、肥梁瘦柱、古韵仪门、精致雕镂12元素精准提炼。
此外,介绍了崇明沙岛文化圈及金山水库村、松江黄桥村、嘉定华亭镇示范村风貌的具体实践案例。
上海市金山区水库村集中居住区风貌
上海市松江区黄桥村集中居住区风貌
最后,梳理了乡村振兴支持政策。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就明确要求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2014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4]71号),明确开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2015年2月27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大常会字[2015]1号)授权33个试点县(市、区)行政区域暂时调整实施有关法律的规定。2015年3月20日,(原)国土资源部发布《关于印发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实施细则的通知》(国土资发[2015]35号)。
上海市层面,聚焦镇村规划引领、农民集中居住、存量盘活利用、用地分类优化、土地复合利用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研究形成《关于推进本市乡村振兴做好规划土地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沪府办规〔2018〕30号)。提出本次乡村振兴支持政策,遵循“积极支持乡村振兴、守住规土管理底线、延续既有规土管理秩序”的原则,改变“重城市、轻农村”的习惯思维,着重把握和坚持三个方面:一是体现本市土地资源紧约束、国际化大都市乡村工作特点和坚持土地资源高质量利用的要求;二是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在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减量化背景下,创新规划土地管理路径;三是坚持战略性与操作性相结合,既要严格落实上海2035总体规划引领,又要解决阶段性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图文 | 徐辉 整理
审核 | 顾守柏
编辑 | 孙一休
END
相关资讯
【会议资讯】“迈向全球城市的乡村振兴实践”学术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举办
李京生:组织多元主体参与村庄建设的规划实践【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彭震伟:大都市地区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的上海实践【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沈蕊:北斗乡建故事【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余侃华:“互联网+”背景下的乡村复兴模式及城乡规划响应初探【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张旭锋:深化农村改革,助推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田涛:从礼泉县乡村规划建设引发的几点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盛国宏:富阳美丽乡村建设进展【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武前波: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浙江乡建的实践历程【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范凌云:乡村振兴视阈下苏南乡村规划演进及展望【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罗震东:新时代、新经济与美丽乡村建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欢迎交流:rural@planning.org.cn
乡村振兴需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