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父亲猥亵女儿|中国家长为什么喜欢用摸孩子私处表达“爱”?
作者:树神
几天前,一条“疑似高铁上父亲猥亵女儿”的视频在微博上得到了大量关注,视频中的父亲在高铁上多次对女儿做出猥亵举动,女孩的妈妈、外婆坐在一旁无动于衷,也没有其他乘客上前制止。在性侵和儿童保护问题显得愈加严峻的当今,此举引发了广大网友强烈的愤懑和谴责。
就在昨天晚上,官方部门@南昌铁路公安处发布对视频进行了回应,称“现已查明视频中当事人周某某(男,30岁)与小女孩(5岁)系父女关系,视频中周某某行为不构成猥亵违法。”
此言一出,更让人们对执法机关的纵容和不作为感到痛心。
让人有些讶异的是,讨论中也出现了另一种不同的声音。有人说触摸私处只是中国中底层家长们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虽然以现代进步眼光来看未免欠妥,本意是诚恳、质朴、无恶意的。知名博主@不加V甚至提出,用严厉的眼光去审判亲子间的亲昵举动会使得家长们人人自危,将促成丧偶式育儿的局面。
我们难以得知每次亲密接触后家长亲戚背后的心理,但从统计数据和受害人口述来看,有多少下流卑鄙的邪恶念头就这样混在边界模糊的“爱意举动”中,给承受的孩子带去了一生都难以磨灭的伤害。
今年7月份,在#Metoo浪潮和支持者们鼓励的影响下,许多女生站出来讲述自己被性侵的经历。“人物”公众号发布了一项有关中国性侵状况的调查问卷,其结果只能说触目惊心。不到24小时内,有超过1700个人向“人物”讲述自己被性骚扰、性侵的故事,超过70%的当事人遭受的都是来自“熟人”的侵犯。在这些熟人中,“表哥”、“叔叔/伯伯”、“姑父/姨夫”、“姐夫”、“舅舅”、“邻居”、“同学”等均为高频词。
而亲生父亲性侵女儿案例之多,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
|讲述教授性侵学生的电影《不能说的夏天》剧照,郭采洁饰演女主角大学生白白
个体反对的声音面对权力时或许如蚍蜉撼树,但厘清这种“无恶意”的犯罪温床依然有着不小的现实意义。我们想讨论的是,为什么中国家长喜欢跟孩子进行过度的肢体接触?这种行为从长期而言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困扰?
中国家庭是没有界限感的家庭
从根本上而言,父母对孩子在肢体上过分亲昵跟父母控制欲太强、什么事都要管是一样的,本质上都是家庭内部缺乏界限感的表现。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记录了自己与儿子相处时的珍贵感悟,其中的一则片段就很适合现在拿来讨论。
有一次,龙应台一家去垦丁海岸玩。玩着玩着,龙应台要去上厕所。起身时,她问儿子:“你要不要去?”安德烈有点不耐烦:“妈,我要不要上厕所,自己不知道妈?”龙应台不理儿子,径直去了。
上完回来,安德烈却不依不饶:“请问,你会不会问你朋友要不要上厕所?”龙应台不甘愿地回答:“不会。”安德烈说:“那你为什么要问我上不上厕所呢?怕我尿在裤子里吗?”
后来,安德烈给龙应台写了一封信:妈妈,你跟我说话的语气跟方式,还是把我当14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21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心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这封信,将龙应台震撼得目瞪口呆,她把这封信称之为“安德烈的《独立宣言》”。
放到如今的语境下看,安德烈的情况比起大多数人都是微不足道的。被父母光明正大地“偷看”日记和信件,被禁止交朋友、关上卧室的门,这些冒犯性严重得多的事只不过是成千上万个中国孩子的日常。可他的话字字珠玑,每一句都切中了亲子关系的盲区,丝毫没有何不食肉糜的傲慢。
中国社会是一个重视亲情和联结、但缺乏界限感的社会,孩子平时的学习、社交和感情生活都受到父母的控制。怒目时,家长可以打骂孩子,禁足孩子;开心时,自然也可以“亲密无间”,不顾肢体接触的边界。
特有的孝顺文化使得处于缺乏界限感父母管教下的儿童深受其苦,而社会孱弱的儿童意识则让这些孩子失去了正常的申诉和发泄渠道。
孱弱的儿童观念
周作人曾将中国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概括为:不是将他当做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量的灌下去,便将他看做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甚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
最开始,“儿童”这一理念在世界上并不存在,是后来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们构建了这个概念。法国历史学家菲力浦·阿利耶斯1960年出版的具有轰动效应的《儿童的世纪》一书指出,在中世纪的欧洲,特别是法国,人们并不承认儿童具有与大人相对不同的独立性,而是把儿童作为“缩小的成人”来看待,人们只承认短暂的幼儿期的特殊性,对儿童则要求他们尽早和成人一起进行劳动和游戏,这样,儿童便从小孩子一下子成了年轻的“大人”。
工业革命之后,人类解放了生产力,生活质量大大提高,社会结构也更加复杂,人们才意识到儿童看待世界有完全不同的视角,天性和兴趣都应该自然健康地成型,“儿童”和大人是不同的这一理念才得以确立。
|《儿童的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
在中国儿童概念的提出就要晚的多了,据研究考证发现,“儿童”一词,在中国政府官方法规文件中正式出现,最早见于1902年清政府的《钦定学堂章程》之中:“蒙学堂之宗旨,在培养儿童使有浅近之知识,并调护其身体……凡家塾招集邻近儿童附就课读……”
呼吁“救救孩子”的鲁迅说过:“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虽然“人口众多”这一句话,很可以闭了眼睛自负,然而这许多人口,便只在尘土中辗转,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年幼的孩子在许多家长眼中,与其说是人,不如说是宠物。没有下流心肠的人觉得任何形式与程度的亲昵和打骂都是合理的,而卑鄙的人借此伪装起来,对他们行了那些龌龊的事。缺乏界限感加上不认同儿童的独立人格,造就了如今讨论长辈猥亵孩子问题时的混沌局面,才会有许多人带着天真或傲慢的态度问“那父母给孩子洗澡算不算呢?”
“亲一亲”真的没什么害处吗
中国儿童性教育专家胡萍曾说:对于任何一个独立人格的人,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当我们要跟他进行身体接触的时候,都需要征得他的同意。我们需要让孩子从小明白,你的身体你做主,没有经过你的允许,任何人都不可以随意触碰。
成长于缺乏界限感家庭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渐会表现出挑战父母和周围人原则、有失教养的行为,藐视规矩,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他们没有约束自己行为的意识和能力,缺乏责任感,不懂得承担后果,很难独立。
研究家庭问题的著名学者Minuchin(1974)认为个体在家中面对归属感与自主的两种需求是必须有一个清楚的界限,如果两者之间的关系混淆不清,彼此关系就会偏向黏密,成员间的关系容易缺乏自主性而彼此纠结;若界限太过于僵化固着,则彼此关系就会过度疏离,成员间会显得缺乏亲密联结。
缺乏界限感的孩子,不知道如何对别人说“不”,也很难接受别人对自己说“不”,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也不懂得尊重他人的界限感,容易在人际交往中给他人造成不舒服的感觉而不自知。
而被长辈以亲昵之名过度肢体接触,受到隐性性侵犯的孩子性自尊和身体羞耻感会很低,长大后不懂得保护自己,很容易受到别人的侵犯。
看到博主说,官方对“疑似猥亵女儿”的处理只是其最省事方便的做法,不管是给父亲判刑或剥夺其监护权,孩子的养育问题最后都要交给政府。因此要消灭解决儿童性侵问题,不仅要督促立法,还要建立完善的儿童福利保障机制。
该内容为腾讯独家合作内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日刻观】系列 章小蕙的身份及文化魅力,要逼死一批时尚博主了吗? | 微博bot是新时代的围炉夜话吗? | 生娃英雄煮肘:直男癌面具下,藏着一个瑟缩的皇帝梦 | 张雨绮的快意恩仇,不代表女性力量 | 吴秀波出轨并不奇怪,权势阶层向来都一夫多妻 | 为什么有些家长要在微信群晒学历、晒关系,晒背景? | 你为什么喜欢察言观色 | 你是精芬吗
▼
ID:reknow24
日 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