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張索時|詩國自有天條在

張索時 新大陸詩刊 2022-08-08

右上角选“全文翻译“可阅读简体或英文       

陽光與孤獨:罌粟花,蔡國強,2010


◇原文刊登於《新大陸》詩刊 2010年2月116期



張索時,本名張厚仁,浙江省蕭山人,1941年生。他師從文學大師施蟄存先生,精研德語文學數十年。譯品有里爾克《給一個女青年的九封信》、《漢斯‧卡羅薩詩抄》等多種,此外尚有散文集《多情的誤會》和記實文學《美國小旅館見聞錄》等著作。




詩國自有天條在



張索時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洪子誠先生的大作〈一首詩要從什麼地方讀起〉,收輯於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的《北大文學講堂》一書。文中論及北島的一首短詩〈走吧〉:

 


走吧,
落葉吹進深谷,
歌聲卻沒有歸宿。
 
走吧,
冰上的月光,
已從河床上溢出。
 
走吧,
眼睛望著一塊天空,
心敲擊著暮色的鼓。
 
走吧,
我們沒有失去記憶,
我們去尋找生命的湖。
 
走吧,
路啊路,
飄滿紅罌粟。

 

 

 但在開始講評之前,他說:“我就做一點笨拙的‘解讀’,在很大程度上,是把詩‘條理化’、‘散文化’,這可能很要不得,好處是像我前面說的,滿足我們對‘主題’、‘意旨’的心理需求。”由他的夫子自道判知,他認為詩是不可條理化的,而解讀使詩條理化;詩是不可散文化的,而解讀使詩散文化,解讀“可能很要不得”。他對解讀如此菲薄,如此缺乏信心,還把北島這首一清如水的短詩看得如此玄秘,那麼,他的解讀之不足觀,是擺明了的。


 世間既無不含感情的思想,也無不含思想的感情。詩是以文字做工具進行抒情言志的一種文學形式,解讀使令詩人欲傳之情志所固有的思維條理浮出水面,此即孟子所謂“以意遂志”。詩人作詩,本為傳播思想,絕非製造迷惑。詩與散文的區別早已不在形式上了。“分行散文”不再是詩的貶稱,詩同散文一家親。詩是最經濟的文字,蘊藏最豐富的美,而美在思想所由表現的獨特佈置。分行書寫或印行的長文短章是詩與否,端賴美的含量多寡,裁斷而後定。解讀無非提供一份答案而已。


 已故青年詩人海子說過詩是烈火,不是修辭練習的話。可是,就詩的修辭手段而言,不外乎設物而喻、設境而喻、疊境而喻,好比程咬金三斧子,耍不出新花樣。上引北島短詩,純然設境而喻,境既簡明,喻也清楚。詩共五節,每節三行。全篇設境喻示,出走的外因和內因,出走的目的,以及行路難難在時刻走正路。


 詩的主述者“我”自比落葉。風厲害到把葉吹落,還一直吹到深谷。“我”抵臨生命之火不可能復燃的絕境。“我”所珍視的價值超過生命的“歌聲”亦即詩,尚未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尚未獲致恰如其分的歷史定位:“歸宿”。為了躲避風,為了脫離絕境,為了歌聲的歸宿,他敦促自己“走吧”。谷下有河,河是冰河,沒有太陽只有冷月寒光映照,六合冰封,逼著他出走。置身冰河,“我”如處井下,只望得到一塊天空,心鼓擂夜暮,聲聲驚魂。化驚為安,奔向光明的渴望催促他出走。


 外因通過內因起變化。“我”想到過去,認識到積重難返,決定徹底掙斷昔日魅影,走出深谷冰河,去尋找光明的未來,“生命的湖”,“落葉”返樹重鮮。“紅罌粟”隱喻外美內毒的偽真偽善偽美。“我”告誡自己,找到生命的湖之後的路,更長更險,時刻掌好路航之舵,走真善美正路,是為人、歌的“歸宿”。首尾呼應,結束全篇。


 了解詩人面對社會現實的思想狀況,乃讀者興趣所在,屬於“知”的權利,史家必須率真而公正地給出一個交待。本篇抒寫作者北島去國前夕的心路歷程。不像代人立言。好在“文藝即政治”的文藝評論解凍了,以文革浩刼為標誌的暴政孤留在“我們”中國人的群體記憶裡,“紅罌粟”變了戲金蟾,劉海束髮的紅頭繩。

 



 近期回顧

一壺湄水煮的茶醇詩香 ──洛夫訪談錄

林明理|如歌之徜徉──讀瘂弦〈歌〉〈瓶〉

韓永恒|面對死亡的坦然與從容——讀馮至〈給秋心〉

向明|最傷的詩人:策蘭

向明|為苦難的記憶防腐──序陳鉻華的散文詩集《防腐劑》

林明理|“照夜白”的象徵──非馬



  

主編 / 陳銘華   
 編委 / 陳銘華 遠方 達文顧問 / 非馬 鄭愁予 葉維廉 張錯 羅青公眾號編輯 / 蘇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