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林明賢|一座尚待挖掘的寶庫——談越南華文文學

林明賢 新大陸詩刊 2022-08-08

右上角选“全文翻译“可阅读简体或英文       

Vietnam, Minh Ngo Thanh


◇原文刊登於《新大陸》詩刊 2012年10月132期



一座尚待挖掘的寶庫

——談越南華文文學



林明賢



 由於各種原因,越南華文文學長期以來一直沒有得到海峽兩岸學術界的充分關注。莊鐘慶教授主編的《東南亞華文新文學史》被稱為“是目前東南亞華文文學的扛鼎之作和集大成者”。莊鐘慶在該書的後記中不無遺憾地提到:“東南亞包括十個國家,我們只寫了六個國家的華文新文學……本書沒有涉及其他四國的華文文學創作,主要是因為這些國家的華文新文學創作及相關資料搜集得手非常稀少。”周甯教授在該書的導言則指出:“東南亞華文新文學運動主要出現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汶萊和菲律賓。其他國家儘管可能有華文寫作存在,但規模與歷史都不足以在這個世紀當口進行總結。所以,本書沒有研究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的華文創作。這是一個‘空缺’,也是一個充滿期望的‘空缺’,也許隨著文化交流貿易與移民發展,這幾個國家的華文文學創作也會隨之出現並形成規模。對此,我們將密切關注。”*


 不但大陸學術界對越華文學相當陌生,就連臺灣學術界也鮮有越華文學的研究專著或論文。瘂弦在《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詩》的序言中有關於越華文學的的簡要介紹:“(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筆者加注)越南華僑的文藝活動非常興盛,詩刊、詩社以至整個詩壇、作品風格幾乎可以說是在臺灣的籠罩下發展,國內一些詩人的作品對他們有相當大的影響。尤其是詩人吳望堯,在旅居越南期間,大力推展越華文壇的詩運,並傳播現代詩的觀念,建樹良多。他如洛夫,曾一度在越南從事軍事顧問的工作,與越南詩人過從唱和,不僅與之建立起友誼,也大大擴遠臺灣現代詩的左右力量……越南陷共之後,詩人吳望堯倉皇逃出,女詩人尹玲因在台念書,得以倖免這場災難,其他詩人則全部淪入鐵幕,消息全無,走筆至此,對這些詩人的近況不禁更加繫念。由於有關越華詩人及作品的資料不夠完整,大系詩選為求慎重,並未選錄,盼望國內出版界將來能編成一部忠實而完整的越華詩選。”ƒ雖然越華文學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深受臺灣文學的影響,越華作家與臺灣作家多有接觸,但由於戰爭、政治體制、意識形態等因素的制約,臺灣所保存的越華文學資料也不夠完整,因此對越華文學也就談不上深入研究了。


 近十多年來,海內外有關越華文學的研究開始逐年增多。根據筆者目前所掌握的資料看,較有影響的研究論文如冬夢(香港)〈越華詩壇的道路〉(1992年)、陶里(澳門)〈越南華文文學的發展、擴散及現狀〉(1995年)、陳國正(越南)〈談越華詩壇三十年來的嬗遞〉(1998年)、陳劍暉(大陸)〈越華詩歌的歷史回顧及發展方向〉(1998年)、方明(臺灣)〈越南華文現代詩的發展兼談越華戰爭詩作〉、謝振煜(越南)〈越華文學三十五年〉(2011年)、余問耕(越南)〈越華現代詩六十年間軼事〉(2011年)、刀飛(越南)〈風笛詩社的燃燒歲月〉(2011年)等。從19世紀到20世紀五十年代,越南、柬埔寨、老撾統稱“東法”,由法蘭西聯邦殖民當局管轄,三地居民可以自由往來。柬埔寨和老撾(當時稱高棉和寮國)的華文文學寫作者,幾乎都是由越南移居去的。因此陶里認為:“從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期,西貢(今胡志明市)堤岸各大報刊的副刊上,登載著老報人、記者、教師和文藝青年的作品,水準如何,誰都不能勒以繩墨,定出標準評個高低。但堤岸華僑知識份子帶出的文化和培養的精英,就沿著法國人當年的途徑,從一號公路去到柬埔寨,從十三號公路抵達老撾,這個歷史事實,沒人知曉的河內華人文化無法取代;而從此也可以看到越南南方華人文化和華文文學的特殊性及重要性。”*


 目前,學者們論述最多的是越華現代詩的發展。在20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以前,越華詩壇主要以舊體詩詞和白話詩為主。越華白話詩承繼了中國“五四”白話新詩的傳統,採用寫實或抒情的表現手法,詩風比較淺白、樸素。1966年12月,收入了尹玲、古弦、仲秋、銀髮等十二位原越華詩人作品的《十二人詩輯》出版發行,這是越華現代派詩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從這時候開始,學習新技巧、追求新風貌的現代詩寫作成為越華文壇的一股熱潮,帶動了眾多詩社、文社的成立和詩刊、文刊的出版。越華現代派詩人十分活躍,不僅借越華報的文藝版刊發現代詩,還在臺灣的《笠》、《創世紀》、《龍族詩刊》,香港的《詩風》等文藝雜誌上發表大量詩作,因此在當時的東南亞詩壇頗具影響力。管管在1973年7月2日給越南風笛詩社詩人藍斯的回信中寫道:“你們的風笛很好真的很好,尤其叫人感動的是在異國土地開中華的詩花;我們非常欽佩欣賞各位……你們的詩刊和詩可以說都各有面目,不像有些詩刊的詩一個面目,我再說一句你們的詩寫的真的很好,比此地最近流行的詩好多了。”*洛夫在1979年3月18日參加香港的新詩座談會時也充分肯定了越華現代詩的成就:“在談香港的詩以前,我想先講一下我對海外詩人的看法。大概在十七、八年以前,海外詩最發達的是菲律賓,然後是越南、馬來西亞。”*


 越華現代詩為何能夠在戰火燃燒的越南土地上傲然盛開並散發出迷人的光彩?越華現代詩為何或多或少都有臺灣現代詩風的影子?這是非常值得深思的問題。從筆者搜集到的資料看,到目前為止,鮮有研究者對此進行深入分析。筆者認為越華現代詩能一度成為越華文壇的一大創作潮流,絕不是偶然現象。筆者試圖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從時代背景分析


 1954年7月,法國與越南簽訂了《日內瓦協定》。根據協定,越南被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北越是以胡志明為首的越南共產黨領導的越南民主共和國,南越則由越南的末代皇帝保大統治(1955年,吳廷琰發動政變推翻保大皇,建立越南共和國)。越南北方雖與中國接壤,但華僑華人多數居住在南越,尤以西貢堤岸最為集中。西貢不僅是全越南華僑華人的商業經濟中心,也是越南華僑華人的文化教育中心。西貢素有東方“小巴黎”之稱,因此西方的現代主義思潮對南越的華僑華人知識份子自然有一定的影響。越戰爆發後,基於戰略需要,臺灣與南越建立了緊密的戰略關係,在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文化等層面的合作交流十分頻繁,南越可謂是臺灣最重要的亞洲“盟邦”。20世紀50-70年代,正是臺灣現代派詩迅速崛起並獨領風騷的時期。其間不僅詩群三足鼎立(現代詩社、藍星詩社和創世紀詩社)、詩理論論爭不斷,而且詩佳作層出不窮。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臺灣的《文壇》、《笠》、《葡萄園》、《幼獅文藝》、《創世紀》等文藝雜誌和《文星》、《六十年代詩選》、《中國現代詩選》等文學書籍陸續流入南越。此外,臺灣“藍星”詩社的重要詩人吳望堯曾經在南越經商、《創世紀》詩社的領軍人物洛夫在南越擔任過兩年的軍事顧問,鐘鼎文、瘂弦也曾訪問過南越……越華現代詩與臺灣現代詩壇的關係十分密切,受其影響是毋庸置疑的。

 

  二、從文化心理分析


 臺灣現代詩人與越華現代詩人在文化心理上有著某些相似之處。從大陸去台的許多青年詩人,在五六十年代經受了雙重的文化錯位。他們既受制于現實苛酷的政治體制(國民黨入台後即實施軍事戒嚴,時間長達38年),同時又必須面對大陸與臺灣的時空“斷裂”;“既承受著五四以來文化虛位之痛,復傷情於無力把眼前渺無實質支離破碎的空間凝合為一種有意義的整體” *因而普遍產生幻滅之感,感到前途無望。雖然絕望卻又無法公然反抗現行的體制,“餘下來的一條路,似乎就只有向內走,走入個人世界,感官經驗的世界,潛意識如夢的世界。佛洛伊德的泛性論和心理分析,意識流手法的小說,反理性的詩等等,乃成為青年作者刻意追慕的對象。”*現代主義的象徵、隱喻、暗示、聯想、反諷等表現手法正有利於臺灣青年詩人表達他們對壓抑的社會環境的不滿,以及“對人為扭斷臺灣兒女與祖國母親之間的臍帶關係所感到的困惑”。


 越華現代詩人的文化心理更為複雜。越戰爆發後,南越政府要求華人青年服兵役,引起華人極大不滿和恐慌。越南華人對越戰有清醒的認識——越戰是一場“兄弟鬩牆”的戰爭,是冷戰格局下兩個敵對政治集團的較量。他們認為自己是流落越南的異鄉人,因此拒絕捲入這場沒有民族感的戰爭。越南華人在情感上是認同中國的,但1949年以後,中國國民 黨退據臺灣,中國兩岸對峙的局面讓許多海外華人陷入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的困境中。而對生活在越戰陰影下的越南華人來說,這種認同困擾更加強烈。大陸的共產 黨與蘇聯支持北越,而臺灣的國民 黨則與美國聯手扶持南越。越南華人被裹挾在這兩大政治集團爭鬥的漩渦中,何去何從,實難抉擇。越華青年詩人每天面對戰爭和死亡的威脅,加上身份認同的困擾,其內心的悲哀與苦悶是難以言喻的。越華詩人意識到:“我們又面臨一個新的階段新的挑戰,在充滿煙火背景的筆管中,該何以描繪我們之成長!所以我們的悲哀是非個人的,詩將如是。詩永遠是一個超然的形象,……詩在你我心中,也哀也苦也樂也愛之種種欲願,只看我們怎樣提升詩的素質,這就是怎樣表現的方法論。”*因此,當臺灣現代詩傳入越南時,立即震撼了年輕一代越華詩人的心靈。他們以臺灣現代詩為依歸,爭相效仿,揣摩摸索,嘗試採用現代主義的手法來表達他們複雜的內心情感以及對生命和死亡的體悟。


 越華文學曾經有過繁榮輝煌的時期,但1975年越南統一後,受內部社會政治因素和地區與國際形勢變化的影響,越南當局掀起排華浪潮。越南的華文學校被迫關閉,華文報紙被勒令停刊。越南華人慘遭迫害,有的被迫下放農村和工礦勞動改造,有的逃亡海外、移民他國。因此,越南華文文學一度遭到毀滅性的打擊。1990年代後,隨著越南革新開發政策的深化、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華文“商業價值”與國際地位的提高,越南華文文壇呈現出一派春意盎然的新氣象。據統計,已陸續出版了《越華現代詩鈔》、《越華散文選》、《西貢河上的詩葉》、《采文集》、《詩的盛宴》、《堤岸散文》、《詩浪》等等。 有些詩人還出版了自己的個人詩集,如陳國正《夢的碎片》、刀飛《歲月》、林小東《冰淚》、曾廣健《美的歲月》、徐達光《很詩的惋惜》等。謝振煜在〈越華文學三十五年〉認為若以越南統一作分水嶺的話,近35年的越華文學無論在量上還是質上,都比不上統一前的35年。筆者認為謝先生的觀點過於悲觀。誠然,與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等國的華文文學相比,新時期的越華文學無論在創作隊伍上,還是發表園地、出版條件方面都還略遜一籌,但我們也應該相信“只要是種子,落在適當的泥土,有陽光的照耀和雨露的潤澤,種子就要發芽開花,蝴蝶就要飛來”。*越華文學在歷經坎坷之後,正重新綻放出多姿多彩的鮮花。在老、中、青三代作家的辛勤耕耘下,我們期盼新時期的越華文學將會有更令人驚喜的嶄新局面和更可喜的成績。


 由於多年戰亂及越南統一初期越南當局一度對越華文學採取連根剷除的政策,越華作家在越戰時期創作的華文文學作品幾乎散失殆盡。目前,即便在越南境內,也很難查找到越戰時期著名的華文報刊如《遠東日報》、《建國日報》、《大夏日報》、《成功日報》、《新論壇報》等。值得慶幸的是,廈門大學南洋研究所的東南亞研究中心存有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的部分越華報刊。2001年,在尹玲、荷野等人的熱心奔走下,成立於1973年2月的越南著名華文詩社“風笛詩社”在沉寂了二十多年後重現詩壇,再度奏起悠揚的笛聲。新世紀的風笛詩社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華文詩社,既有來自越南的新舊笛人,也有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地的著名華文作家,並設有網站www.fengtipoeticclub.com,為世界各地的華文愛好者提供了詩文交流的平臺。在風笛網站可以查找到部分早期越華詩人的舊作。除此之外,移居香港的越華詩人冬夢創辦了“尋聲詩社”,並設立了《尋聲網站》www.shyun-sheng.com,為越華新老作家創造了更為廣闊的發表空間,縮短了越南與海外文友的距離。為了讓更多的人瞭解越南華文文學悠久深厚的歷史,越南資深華文作家謝振煜創辦了越南華文文學網http://blog.yahoo.com/vn.cn-literature。越南華文文學正在為海內外的文友及學者所熟知,也愈來愈得到學術界的關注。相信研究者們將能從越南華文文學這座寶庫裏挖掘到更多的寶藏。


(福建廈門華僑大學華文學院, 361021)

 


注釋:


*莊鐘慶:《東南亞華文新文學史‧後記》,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10月。
*周寧:《東南亞華文新文學史‧導言》,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10月。
*瘂弦:《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詩》,臺北天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1年。
*陶里:〈越南華文文學的發展、擴散及現狀〉,《華文文學》1995年第1期11頁。
*管管:《風笛書簡》,http://www.fengtipoeticclub.com/shujean/shujean-001.html。
*洛夫:〈詩的語言和意象〉,香港《詩風》1979年第83期。
*葉維廉:〈雙重的錯位:臺灣五六十年代的詩思〉,臺灣《創世紀》2004年第141期。
*余光中:《中國現代文學大系‧總序》,臺北巨人出版社,1972年。
*藍斯:〈尋求的軌跡——風笛詩社成立二周年感言〉,www.fengtipoeticclub.com。

 




 近期回顧


瘂弦|詩是一種自牧,一種修行

謝輝煌|閒人‧閒事‧閒愁──向明《閒愁》讀後

虔謙|我和《新大陸》詩人的17載詩緣

涂文暉|溫柔的刀客──評越南李刀飛詩集《歲月》

刀飛|風笛詩社的燃燒歲月

虔謙|程寶林:孕婦,蘋果,刀疤



  主編 / 陳銘華   
 編委 / 陳銘華 遠方 達文顧問 / 非馬 鄭愁予 葉維廉 張錯 羅青公眾號編輯 / 蘇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