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好刊丨聚焦25年,多语种讲述香港“一国两制”下的变与不变
《对外传播》2022年7期
在全党全社会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局编辑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由外文出版社以中英文版出版,面向海内外发行,引发社会热烈反响。本期刊发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周忠良、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任东升撰写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对外宣介的本地化策略研究》一文,围绕“提升中央文献的对外传播影响力”这一话题,提出要从内容规划、出版发行、对外宣介等方面,推动对外传播过程性制度创新,提高对外传播内容与受众需求的匹配度,构建泛在化、分众化、本地化的对外发行体系,构建多主体立体化新型对外宣介机制。
此外,就“5G时代虚拟数字人在国际传播中的应用”这一前瞻性话题,邀请专家学者撰文指出,5G技术作为日渐成熟的数字社会“新基建”,为虚拟数字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当下,国际传播进入发展新阶段,5G技术也成为我国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工作重点。在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构建我国新型国际传播体系的新形势下,虚拟数字人将突破语言、时差、地域等壁垒,在国际传播中充当媒体“中介物”、商务“代言人”与文化“新化身”,成为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国际传播新载体。
《北京周报》2022年29期
本期杂志封面报道聚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7月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迎来110岁华诞。国家博物馆拥有143万余件藏品,记载着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足迹,展示着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历程,成为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代表性物证的重要收藏及展示平台,也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本期杂志还刊登了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Adrian Vermeule(魏安真)的专访,魏安真指出,西方古典哲学理论认为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各国应根据实际情况、文化传统选择适合本国的治理模式,这种观点与中国理念不谋而合。
《中国与非洲》(英文)2022年7期
今年是非盟成立20周年。20年来,非盟在推进非洲一体化、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和平稳定、保护人民权益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倡导多边主义,支持国际关系民主化,一直重视与非盟的合作,并把非盟看作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伙伴之一。
本期杂志以非盟成立20周年为封面主题,约请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张忠祥、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奥努奈居撰写《成立二十周年,非盟成为非洲大陆发展关键驱动力》《中国与非盟密切合作促进非洲发展——纪念非盟成立20周年》等系列封面文章。
系列文章指出,中非合作源远流长。中国积极参与到对非盟及其“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等合作框架中,将中方发展经验、适用技术和资金与非洲丰富的自然和人力资源结合,为非洲的功能整合和发展需求提供有形的物质基础,为深化中非各领域合作不断注入新活力。中非合作正朝向实现非盟《2063年议程》和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阔步前行。
《今日中国》(中、英、阿文)2022年7期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022年7月1日,香港迎来回归祖国25周年纪念日。25年来,香港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道路,“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取得巨大成功。以香港、澳门和广东省九市城市群组成的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正加速推进。香港与内地的路网、通关等“硬联通”已打通各个节点,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之间的“一小时生活圈”已初步形成;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软联通”不断深化,内地与港澳服务贸易基本实现自由化。
国家“十四五”规划已经明确提出,将一如既往支持香港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强化香港作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支持香港提升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和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以及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本期“特别报道”通过记者独家采访在内地创业、享受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红利的香港青年,以及在大陆扩展业务的香港商人,体现国家鼓励香港同胞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及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给香港青年和企业带来的新机遇。此外,还特约巴黎商学院教授赵克锋以自身经历和观察说明回归25年,祖国对香港各方面发展的支持,说明香港和祖国血肉相连的关系,凸显“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强调国安法以及香港选举制度的完善正让香港从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
《今日中国》(西文)2022年7期
西方学者大多将自由权作为人权的重心,把“可诉性”作为人权的救济形式,把公民人身权、自由权作为最主要的人权形式。而中国坚持把生存权、发展权作为最首要的人权,并用生动实践诠释了发展权的核心要义。
从2012年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了新时代,中国提出了“幸福生活是最大人权”的概念,为自身的人权事业提出了新目标。2017年6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中国提出的“发展对享有所有人权的贡献”决议,将“发展促进人权”理念引入国际人权体系。这是中国对世界人权的原创性贡献。
本期杂志封面文章以《中国对国际人权事业的新贡献》开篇,同时邀请中外记者撰写《让社区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家园》《人权保护是中国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等,从所见所闻见证中国对人权的保护与百姓生活的点滴息息相关。
《人民画报》2022年7期
在香港回归祖国25年之际,本期杂志推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特辑,专辑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东方之珠融入祖国的发展大局。
“聚焦”栏目全景记录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习近平主席视察香港“展现重视关怀,指明未来路向,注入强大动力”。“特别策划”栏目,通过系列图片讲述香港“一国两制”下的变与不变,回顾《人民画报》中的香港25年。“文化交融”板块,从科技、体育、影视等盘点香港回归祖国后与祖国共同发展的历程及成果。此外通过香港摄影师的镜头呈现香港独特的社会、人文景象。
《中国画报》2022年7/8期
本期杂志围绕“中国考古这十年”主题,从一年一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切入,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以及四川稻城皮洛遗址、良渚古城遗址、四川三星堆等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相关考古学者、专家、工作者等,请他们讲述在各自考古过程中发生的故事,结合各自的考古经历展现中国这十年考古业的发展。同时,讲述不同朝代重点文物的故事,引出文物的挖掘、修复及展出背后的细节。
例如旧石器时代的四川稻城皮洛遗址,讲述了发掘过程中洛阳铲的应用,通过高原上的考古工作者的故事反映中国考古人的敬业、奉献精神;宋朝的“南海I号”沉船 ,是中国首个水下考古项目,反映了中国考古界以开放的心态利用西方考古技术进行创新。
《中国》(俄文)2022年7/8期
近十年来,随着中国文学的发展以及外国读者对于中国文学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中国文学对外翻译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而中外翻译者也在不断努力,用他们方式讲述中国故事。
基于此,本期杂志围绕中国文学对外译介推出专题报道《中国文学的“译介”》,包括《中外文化交流——专访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国际翻译联合会原副主席黄友义》《慢工出细活——翻译中国经典文学著作<红楼梦>》《斯巴修的中文情缘》《做文化交流的使者》《赖静平的武侠世界》等。
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国际翻译家联盟原副主席黄友义,讲述他眼中40多年来所见证的中国翻译事业,尤其是中国文学翻译领域的变化与发展。阿尔巴尼亚汉学家斯巴修讲述了他如何通过翻译莫言的《蛙》《红高粱家族》《活着》等文学作品走进中国这个东方大国的精神世界深处。
《丝路瞭望》2022年7/8期
国家发改委近日联合外交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共同印发《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为共建“一带一路”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本期杂志封面文章以“绿色: 共建‘一带一路’发展的底色”为主题,约请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研究院等机构的专家学者,从中国行动、多边合作、绿色金融、标准建设等角度,分析解读“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给沿线各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通过肯尼亚蒙内铁路建设、绿色丝路使者计划推进、卢森堡绿色金融产品发行等典型案例,展现中国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过程中的探索和实践。
此外,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通过低碳环保、宜居生活、科技创新等多个角度的系列报道,展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正向着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坚实迈进。
《人民中国》(日文)2022年8期
本期特辑《中国制造业,多措并举谋突围》聚焦受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的中国制造业。除了介绍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应对举措、政府相关支持政策等,还专访了在上海日资企业,调查了它们在今年二季度疫情期间受到的影响、应对措施及未来在华发展计划等。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化浪潮中取得了快速发展,增加值连续12年位列全球首位。但近年来,受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中国制造业开始面临不小的挑战。
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在有效控制疫情与积极复产复工中,制造业的储备和协调能力显示出了巨大优势。然而,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如何确保产业链、供应链顺畅,如何切实解决“融资难”“用工荒”等现实问题,如何破解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难点痛点,对于处在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关键期的中国来说,是个亟待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同样,中国制造业能否成功突破发展中的阻碍,带动中国经济继续为全球经济保持稳定、走向繁荣作出贡献,也值得世界为之关注和探讨。
《中国报道》2022年7期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百余年的接续努力,尤其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开展,考古学在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脉络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考古发现看,中原地区得以成为中华文明核心地区、中原文化得以成为中华文化主根和主脉,经历了一个孕育、萌生、发展、确立的过程。
本期杂志封面专题聚焦中原文明,采访十余位权威专家,结合重点考古遗址,阐释中华文明如何从“多元”向“一体”汇聚,中华文明的主根脉是如何形成、发展的。《中国报道》紧扣“中华文明溯源”主线,从2019年起陆续推出系列专题报道,努力从媒体视角解读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和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主题。
供稿、供图:中国外文局相关业务单位
编辑:袁帆
RECOMMEND
推荐阅读
2021年12月好刊丨冬奥倒计时,全方位、多视角讲述台前幕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