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永松(云南):环保普及与教育 |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2017-10-08 陈永松 爱故乡行动


编写按:本文为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系列人物故事,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正在征集中,截止日期为9月30日,期待各位爱乡人士加入其中。情归故里,共建家乡,让我们相遇爱故乡!



人物简介:

陈永松,出生于1960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工作单位是丽江绿色家园。中国著名的民间环保人士和科普环境教育工作者,长期致力于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和应对气候变化策略的研究,美国康奈尔大学汉弗莱访问学者,云南生态网和中国首个绿色教育博物馆创始人。出版环保教材2集、环保著作1集,编写环保材料5份。


人物事迹概述:

2000年开始全职投入环境保护事业。发起云南省一株树志愿者种树活动,种树超3万株;带头在云南农村普及沼气环保知识,为村民建设和维护沼气池26口,培训人数达2万人次,投入资金40余万元,通过央视媒体报道促成云南农村沼气政策转变。2008年自投30万元创办绿色教育博物馆,坚持十年不领薪水,节假日不放假,十年累计接待5万人次参观,举办科普进校园活动500场次。由他发起的垃圾不落地倡导行动获得超过60万公众签名支持,获2014年中国志愿服务大赛银奖,参与2015美国金星之旅。


家乡的小河


父辈启蒙


父亲五十年代从解放军军人变成了西双版纳勐海县黎明农场一名屯垦戍边的农场职工,那时他和他的战友们是一手拿枪,一手开垦荒地,既要保卫 38 39348 38 15232 0 0 1111 0 0:00:35 0:00:13 0:00:22 3043疆安宁,又要开垦荒地种田种地来养活自己。我出生在青山环绕绿水长流的农场特林队,在艰难困苦的日子里听着前辈们的故事、看着森林河流的变迁渐渐长大。如今我明白了那些曾经“挡住”视野的森林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脊梁,那些曾经恼人的小溪小河是我们今天饮水灌溉的源泉。但是,这个认识的转变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经过岁月的磨砺和自我的奋进渐渐醒悟的。


青葱岁月


八十年代唱着《在希望的田野上》我走进了大学校园,城市的喧哗与乡村的宁静使我对希望的田野仅有一种模糊的憧憬。四年寒窗毕业在即,留城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遂写信告诉了父母。待工作安顿妥当后告假回家看望父母。故乡距离城市500公里,公共汽车在山间公路上盘旋前行,平均时速约30公里,一路上轰鸣的发动机使人昏昏欲睡,三天后看到父母在公路边上翘首等待的模样,我又仿佛看到了希望的田野。


陈老师带领小学生识别外来入侵物种


播种环保公益的萌芽


进入九十年代,当联合国首次地球峰会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主题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时,西双版纳正在疯狂地从缅甸、老挝走私汽车,快速暴富使得一些人乐此不彼铤而走险,大量伐木和锰矿开采,以及后来大规模的毁林种植橡胶和开辟茶园,使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生态碎化逼迫野生动物离开了它们赖以生存的生态家园。在经历97亚洲金融危机和98长江大洪水的严重灾难后,一场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迈进二十一世纪的行动逐渐在中国拉开,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之中。此时此刻,我本能地觉察到,我必须去看看昆明世博会,为他做点什么,决定放弃在边贸企业继续发展的机会,毅然决然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投身到了昆明世博会的筹备工作中。在世博园里,我看到了“人与自然馆”里武警战士抗洪抢险的身影,在世博园开园仪式上,我看到了十国领导人在长青园亲手种树,和平鸽在蓝天上自由的飞翔,不用氢气的安全氖气空飘;我感受到了电瓶车的宁静舒适、听到了“儿童馆日”盲童悠扬的笛声,领悟到了“世界旅游日”传递的快乐信息,体会到了“九九重阳日”老年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所有这些为我选择从事环保公益事业奠定了基础。


兴建沼气空闲时,陈永松给农户家的小孩讲解沼气知识


走进环保公益门槛前的困惑


新千年钟声敲响之后,我与朋友一起成立了云南生态网络,为在云南开展环境保护和公益项目的机构和个人提供一个交流信息的服务平台以促进项目高效高质开展。机构运作的资金来自几个自发出资的项目机构,其中包括我个人的基本工资。最初,我并非是为环保才成立一个机构的,主要是为了生存需要,因为两年的世博会志愿服务,我身上已经没有积蓄了。办一个企业你可以去经营赚钱,想利用公益环保来赚钱没门!为这我还和我的合伙人生态学家马优博士(Dr. Josef Margraf)进行了几天的争论,我认为环保是政府的事情,马博士却说是大家的事情。我反驳道“政府有钱、有人、有权他不做谁做?我没钱、没权凑啥热闹呀。”马博士正色道“这不是钱和权的事,而是环境问题真的来了,我们大家都要遭殃。”带着疑惑,我没有放弃我的机构,而是开始大胆摸索起来。


陈老师在长江第一湾全国山川河流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上讲解垃圾分类常识

找人、找钱干公益


 2001年我有幸争取到了美国国际访问者赴美考察的机会。这次考察使我有机会与美国五个州各个领域内从事公益事业的不同年龄、性别、学历、信仰、国籍的志愿者进行交流座谈,之后我得出的结论是一定要找那些不计较时间和金钱的青年人一起来做环保公益。在共青团云南省委的支持下,我开始联络云南高校的环保社团如云大唤青社、师大同创社、农大绿野社,西林清清社和昆医先锋社等。在我的倡导和团省委的协助下,云南省“一株树志愿者联盟”正式成立,并带领全省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参与植一株树行动。从2001年至2005年累计在全省种树近5万株。2002年英国驻华大使克里斯托弗先生特地前来云南参与一株树志愿者植树活动,并在总结会上高度赞扬了“一对一”种树模式,他认为这种环保创新模式正是即将在南非召开的联合国2002地球峰会所要提倡的。找人干事不要钱算是成功了,但是,有的项目活动没钱就无法开展。联合国2002地球峰会召开前夕,云南省人民政府正在积极制定云南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普通老百姓很少知道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公众的支持和配合,这个战略的执行和推广将很难进行。宣传、培训是让公众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手段。于是,我立即找到了负责云南项目的英国大使馆官员,告诉她我的想法,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英国驻华大使馆的肯定和支持。资金有了,我启动了《云南省促进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并在2年的时间内顺利实施和完成了该行动计划的8个分项目。


在东京电力公司资助云南农村沼气建设的洽谈会上


开拓国际视野


环保没有国界。为了做好自家门前的环保,必须要走出去看看别人是如何做的。取其长补己短以求进步。为此,我争取了两次机会,第一次是到南非参加联合国在约翰内斯堡举行的2002世界可持续发展地球峰会,向参会者展示了中国民间社会开展的环保行动的真实场景,锻炼了开展双边和多边话语的谈判能力,交了朋友,学到了他国开展环保公益的经验教训。其次是争取到了日本2005爱知博览会的参展摊位,向参观博览会的各国观众介绍和推广云南省在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的成就。我当时是坐着轮椅拄着拐杖每天坚持到自己的展位进行宣传讲解的,21天展览结束后,日本东京电力公司代表表示愿意为我们在云南农村开展的沼气推广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我的首次招商引资大获成功。


陈永松在2002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分论坛上发言


专业学习提升学术水准


带兵打仗率队环保光有实干精神没有专业能力是很难服众的,因此,我选择继续深造并获得了史上及其严格的汉弗莱奖学金审核通过,进入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农业生命科学院学习充电。通过这个学习机会使我在从事的环保领域里对项目的实施和评估增加了专业和学术的考量,也为绿色教育博物馆的升级奠定了基础。


绿色教育博物馆探索


在克服了制约环保活动开展的种种障碍后,我发现了自己环保事业中的短板,我不能总是停留在原地做环保活动和项目上,必须停下来思考如何开展绿色教育。 国内教育是利己为主的教育模式,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争取到学位、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环保教育是利他为主的教育,引导受教育者关注环境、环境污染并立即采取环保行动。为此,我采取的一个大胆创新的举动就是退掉在大城市租用的办公室,举家搬迁至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丽江拉市海湿地农村,开办首个绿色教育博物馆。博物馆展示的内容涵盖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资源可持续利用、低碳选择、垃圾不落地、可再生能源与生态园等绿色教育的方方面面。如今丽江绿色教育博物馆成了农村社区居民、国内外大中小学生和游客参观和学习的一项绿色选择,所有参访者在走出博物馆之前都能做到两件事即垃圾不落地和食物低碳选择。


绿色教育博物馆家乡二氧化碳排放情况介绍


环保无止境,绿色教育正未央


绿色教育博物馆教育模式受到了公众的喜爱和认可,也使我的机构和我个人获得许多殊荣,有县级、市级、省级和部级奖励也有教育资质的认可。垃圾不落地获首届中国志愿服务大赛银奖,本人受美国政府邀请参加了2015 IVLP金星之旅,获得美国佛罗里达州Pensacola市市长签发的荣誉市民证书。这些殊荣的获得与公众参与环保的支持分不开,与我的家人团队呵护和关心分不开,与我国生态保护的国家战略和环保政策分不开,与国际社会的认可和鼓励分不开、当然与自己的创新努力和对家乡的热爱分不开。我衷心地期望西双版纳绿色教育博物馆2.0升级版能够一如既往得到大家的支持,欢迎你们来我的家乡参观指导和作客。


一株树行动-家乡植树



推荐阅读


爱故乡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简介

公益互助|爱故乡,行动的力量

从“乡愁”到“乡建”:在今天我们要如何“爱故乡”?


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情归故里·共建家乡 寻找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

李如秀(云南):四十年如一日,传承彝族文化

谢兰香(北京):“京都”巧娘

童新春(湖北):传承好家训,建设好家风

张立(湖北):建设美丽马岭村

王家兴(浙江):倾其所有只因兰痴

赵春花(河北):爱心助学27载

王军(甘肃):陇中文化的记录者

连达(黑龙江):用画笔“抢救”古建筑

张国启(云南):沙朗白族文化守望者

李军(湖北):阅读经典沁人心,化作夕阳染山乡

马丑子(甘肃):不让彩陶流落他乡

陈范兴(湖南):甘做民间传统艺术“抬阁”人

罕丽丽(云南):环保酵素的实践之路

邓采明(湖北):基层文化的“拓荒牛”

全淅林(湖北):大柴湖的守望者

刘作忠(湖北): 30年——一个地方史志

王显强(安徽):农民合作组织的八年探索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联系人:口皓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邮箱:iguxiang2012@163.com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爱故乡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爱故乡网:http://www.iguxiang.org
亲,您还满意么扫码,关注爱故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