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周课程大纲《历史社会学》:逐讲说明版
文/高行云
首发时间:2020年11月9日
课程说明
之前推送过,但这次补充了说明文字。
1. 导论部分是第1—3讲。社会学学生,初学历史社会学,首先面临的困难是:如何在定性或定量或当代社会分析为主的训练环境中,形成历史思维?因此,前两讲是是引入部分,第三讲是综观介绍。
2. 主体部分是第3—12讲,分别按宏观/中观/微观分析,列联交叉革命/国家/资本主义三个主题。每一讲均是一篇经典文献配上一篇拓展该主题或该人物或该方法的文献,着重参考了近年已有中译本的《历史社会学概论》,达到点与面的结合。
历史社会学教学的麻烦的是:趣味在细节中,如果只看导论式作品,容易无味;如果只看个别经典的细节研究,又容易捕捉不到脉络,毕竟很个个案都相对特殊。在文本选择是,我也希望能够通过三个层次的划分,反思美国历史社会学的弊端,比如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忽视,因而选用了能够衔接政治马克思主义讨论(原始积累研究),以及被忽视但颇有自己传统的埃利亚斯研究(在欧英有自己社群,也和美国历史社会学学界少有来往)。
同时,这种3*3交叉法的优点是能看到历史社会学围绕经典问题的连续与变化,比如同样是国家研究,但从民族国建构发展到帝国殖民研究,而其中的连接又未必是以世代划分的僵硬模式,而更以议题为中心;
但本课程大纲缺点也明显:新兴的历史社会学问题,如族群、性别这些议题,就会被忽视。
3. 发散部分是第13—14讲,同样是反思美国历史社会学主导下、尤其是历史社会学自己建制化之后,会产生对起源的遗忘、或者会更加自我小圈子再生产的问题,因而引入“历史社会学的历史社会学”、历史人类学、社会史学的议题。这一点对于东亚学界尤其重要,因为大部分历史社会学经典与命题,是以西欧、美国(也是近20年才多起来)为主,东亚的历史社会学往往入手点变成了和历史学作品或东亚研究作品对话了。
4. 总结部分是第15—18讲,分为方法篇与理论篇。由于前面主体部分已分别介绍了各种个案及其方法、理论背景,因而最后总结时可以引导学生一并考虑。如果这部分在课程开始部分,就变得过于理论化了,没趣味了。方法篇是虚与实的划分,因为历史社会学研究确实挺实事求是,所以有时方法论上的争论与实际研究中有脱节。这一点与量化研究差别挺大。理论篇按时间性和过程社会存在论两个主题收编,避免学生理解历史社会学只是增加过去的数据点、或者零散在国家、资本主义等各议题,而缺乏统一的理论研究纲领。
5. 这份课程大纲,不好归类收录一些优秀文献,只好割爱,比如Michael Mann、世界体系文献、近年新兴的实用主义取向历史社会学(尚未成熟,有待观察,比如Neil Gross, Isaac Reed),以及分散在其它分支学科但趣味十足、却往往不会首先被视为历史社会学的作品,比如Viviana Zelizer的作品,或者sociology of life course的很多研究。不过,Zelizer这位经济社会学家,可是拿了今年的美国社会学会历史社会学会终身成就奖之一(另一位是Sewell)。同时,这份课程大纲是以议题导向为主,因而没有把方法讨论(如 small-N problem, event structure analysis等)单独拿出来谈。
6. 由于微信公众号《Sociological理论大缸》经常会推送我阅读一些文献的总结或心得,所以下面这些文献,大部分我都写过一些极短的摘要,在网上介绍过。我也看到Daniel Little教学时,也会用他的blog, Understanding Society经常发表的一些摘要和评论作为引导学生阅读文献的入手,列入课程大纲。因此,或许我的一些极短介绍,也有类似作用。当然,经常会短到有遗漏,或者我写得太久前,当时理解得错误也不少。凡标“已有推送介绍”或“已有类似推送介绍”,可在我的《Sociological理论大缸四百期精选集》里找到。
7. 选段考虑。台湾大学社会系硕士生的英文阅读接受水平是每门课每周60—100页,台湾中山社会系硕士生英文阅读接受水平是每门课30—60页。这是我从老师那、和同学学习接受水平观察所得。多了也消化就不了,学生也乱读了。所以,选段的长短,基本上考虑到有无中译本,如有中译本可多一些,如无中译本,则不读太多;如是理论讨论太难的也不挑得太多。
1. History Matters
第1周 为什么历史如此重要?
Elias, Norbert. 1984. What Is Sociolog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introduction and ch.1.
中译本:爱里亚斯,2008,《什么是社会学》,台北: 群学出版:导论、第1章(《社会学:孔德所设定的问题》)。
Polanyi, Karl. 1957.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Boston: Beacon Press: ch.7, 9,10.
卡尔·波兰尼,2017,《巨变:当代政治与经济的来源》,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第7章(“1795年《斯皮纳姆兰法案》”)、第9章(“贫穷与乌托邦”)、第10章(政治经济学与社会的发现)。
考虑:Elias认为孔德的观念就是没有什么形而上学,尤其是他反对的“沉思的主体”及其成果—知识,所以一切都会在世代更替中演变。作为历史思维引导,这是基础。Polanyi的作品,正是反映了历史社会学的重要工作:把想当作的假设、永恒的东西,比如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定理(如马尔萨斯定理、人作为经济动物),全放到一个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去破除神话。
2. Historical Sociology Matters
第2周 为什么历史社会学如何重要?
Abbott, Andrew. 1988. “Transcending General Linear Reality.” Sociological Theory 169–186.
[已有推送介绍]
Sewell, William H. Jr. 2005. “Theory, History, and Social Science.” Pp. 1–22 in Logics of History: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小威廉·休厄尔著、朱联璧、费滢译,2010,《历史的逻辑:社会理论与社会转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章(“理论、历史和社会科学”)。
考虑:Abbott的这篇经典文献,可能是后来诸多历史社会学思维(后实证式,如诠释论、机制解释、批判实在论、网络分析)都要回溯的。Sewell的这篇文献,十分简洁,学生不会感觉太吃力。
3. What is Historical Sociology?
第3周 什么是历史社会学?
Skocpol, Theda. 1984. “Sociology’s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Vision and Method in Historical Sociology, edited by T. Skocpo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中译本:西达·斯考切波主编,2008,《历史社会学的视野与方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章(“社会学的历史想象力 ”)。
Skocpol, Theda. 1984. “Emerging Agendas and Recurrent Strategies in Historical Sociology.” in Vision and Method in Historical Sociology, edited by T. Skocpo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中译本:西达·斯考切波主编,2008,《历史社会学的视野与方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1章(“历史社会学的新兴议题与研究策略 ”)。
Adams, Julia, Elisabeth S. Clemens, and Ann Shola Orloff. 2005. “Introduction: Social Theory, Modernity, and the Three Waves of Historical Sociology.” Pp. 1–72 in Remaking Modernity: Politics, History, and Sociology, edited by J. Adams, E. S. Clemens, and A. S. Orloff.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已有推送介绍]
10+1学者群殴历史社会学第三波:评《RemakingModernity》
Clemens, Elisabeth S. 2005. “Afterword: Logics of History? Agency, Multiplicity, and Incoherence in the Explanation of Change.” Pp. 493–516 in Remaking Modernity: Politics, History, and Sociology.
考虑:建议这两篇经典的总结文集一并阅读,因为有些讨论从Skocpol一代到Clemens一代,就弱化很多,比如世界体系,如同ASA里被划为单独一个section,获奖作品很少交叉了。同时,首尾两章,如能同时阅读最佳,因为Clemens等人作品尾章有些更精彩的论述。
4. Macro-analysis I: Revolution
第4周 宏观分析I:革命
Skocpol, Theda. 1979.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ntroduction and part 1.
西达·斯考切波,2015,《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3章。
[已有类似推送介绍]
意识形态转型与法国大革命:Sewell(1985)批评斯考切波
Lachmann, Richard. 2013. What Is Historical Sociology. Cambridge, MA: Polity:ch.3.
中译本:理查德·拉赫曼,2017,《历史社会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第3章。
考虑:Skocpol作品的接受,问题在于:大多只读part1,不读part2。我也不知道怎么处理才好,也按一般作法,只读part1吧。Moore的经典作品和Skocpol,二择一即可,Skocpol引起的争论更为直接,可能更适宜学生入门。
5. Macro-analysis II: Capitalism
第5周 宏观分析II:资本主义
Marx, Karl. 1992. Capital: A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1. London ; New York, N.Y: Penguin Books in association with New Left Review: ch.26-32.
中译本:卡尔˙马克思著,中央编译局编译,2004,《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4章。
[已有类似推送介绍]
Lachmann, Richard. 2013. What Is Historical Sociology. Cambridge, MA: Polity:ch.2.
中译本:理查德·拉赫曼,2017,《历史社会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第2章。
考虑:这一讲涉及到两个考虑:第一,如何对在短暂的一学期里,给古典社会学家一些位置?第二,如何在美国历史社会学传统中,给马克思主义一些位置?在马克思主义分支里,政治马克思主义可能是和历史社会学最接近的一支,尤其涉及到资本主义起源,和原始积累有关。可再考虑Ellen Wood撰写的 The Origin of Capitalism a Longer View.因此,这里也是放弃了《新教伦理》一书,尽管其中也有很好的比较思维,可参考Hernes, Gunmund. 1989. “The Logic of The Protestant Ethic.” Rationality and Society1(1):123–62.
6. Macro-analysis: State
第6周 宏观分析III:国家
Tilly, Charles. 2014[1985]. “War Making and State Making as Organized Crime.” in Collective Violence, Contentious Politics, and Social Change: a Charles Tilly Reader, edited by E. Castañeda and C. L. Schneider. New York London: Routledge.
中译本:查尔斯˙蒂利,2009,《发动战争与缔造国家类似于有组织的犯罪》,载彼得˙埃文斯, 迪特里希˙鲁施迈耶、西达˙斯考克波编,《找回国家》,上海:三联书店:第5章。
[公众号《Political理论志》已有类似推送介绍]
云宪杂谈:Tilly 1985 | War Making and State Making as Organized Crime
李钧鹏. 2014. “蒂利的历史社会科学——从结构还原论到关系实在论.” 社会学研究 (5):191–216.
考虑:蒂利的命题确实也绕不过去。否则很多争论没法介绍。李钧鹏这篇文章是个人学术史介绍,足够完整,可以以一人窥历史社会学变迁了。
.
7. Meso-analysis I: Revolution
第7周 中观分析I:革命
Gould, Roger V. 1991. “Multiple Networks and Mobilization in the Paris Commune, 1871.”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6(6):716–29.
[赵鼎新的《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有相关介绍]
Erikson, Emily and Nicholas Occhiuto. 2017. ‘Social Networks and Macrosocial Change’.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43(1):229–48.
[已有推送介绍]
关系/形式网络与历史社会学:革命与国家形成(Annu. Rev.2017)
考虑:中观分析的重要一点就是网络分析,Gould的生态学派取向的网络研究是经典作品。Erikson的综述是回到了中观到宏观的衔接。
8. Meso-analysis II: Capitalism
第8周 中观分析II:资本主义
Erikson, Emily and Mark Hamilton. 2018. “Companies and the Rise of Economic Thought: 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Early Economics in England, 1550–1720.”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24(1):111–49.
[已有推送介绍]
AJS新文| 为什么经济学诞生于英国17世纪?从特许公司的组织解释
Erikson, Emily. 2014. Between Monopoly and Free Trade: The English East India Company, 1600-1757.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h.1.
考虑:相较于前者把中观落在网络上,这里是把中观落在组织/网络/文化上。我对中观的资本主义研究也不熟,只能想到Eriskon的这份研究,但可能经济社会学或劳动社会学会有一定的研究,比如发展Polanyi的Marc Steinberg. 2016. England’s Great Transformation: Law, Labor, an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但Steinberg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考虑,而Erikson是谈到了analytical sociology,易于衔接到后面谈的rational choice学派。
9. Meso-analysis III: State
第9周 中观分析III:国家
Steinmetz, George. 2003. “‘The Devil’s Handwriting’: Precolonial Discourse, Ethnographic Acuity, and Cross-Identification in German Colonialism.”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45(1):41–95.
中译本:Steinmetz, George,2005,《魔鬼的笔迹:前殖民话语、人种/族类见解和跨文化认同在德国殖民过程中的作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第6期。
Steinmetz, George. 1998. “Critical Realism and Historical Sociology: A Review Article.”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40(1):170–86.
[已有类似推送介绍]
Gorksi(2013)为什么你应去在乎【批判实在论】?(吕炳强译)
考虑:翻译质量一般。尽管Steinmetz只在此文提到了Critical Realism,但确实可出这文章很有CR的方法的影响。
10. Micro-analysis I: Revolution
第10周 微观分析I: 革命
Sewell, William H. Jr. 1996. “Historical Events as Transformations of Structures: Inventing Revolution at the Bastille.” Theory and Society 25(6):841–81.
中译本:小威廉·休厄尔著、朱联璧、费滢译,2010,《历史的逻辑:社会理论与社会转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8章(“历史事件作为结构转型:在攻占巴士底狱中发明革命”)。
Reed, Isaac Ariail. 2015. “What Is Interpretive Explanation in Sociohistorical Analysis?” Pp. 41–66 in Inheriting Gadamer: New Directions in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edited by G. Warnke.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考虑:Reed是十分喜欢拿Sewell的这篇研究作为案例。Reed也是少数的诠释论取向的学者(近年转到实用主义),因为可与Sewell衔接来谈这种方法。
11. Micro-analysis II: Capitalism
第11周 微观分析II:资本主义
Elias Norbert (1991[2010]) Mozart: The Sociology of a Genius. In: Elias Norbert (2010) Mozart and Other Essays on Courtly Art. The Collected Works of Norbert Elias, Vol. 12, Dublin: 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 Press:55-167.
中译本:诺贝特·埃利亚斯,2006,《莫扎特的成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Elias, Norbert. 1984. What Is Sociolog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ch.4.
中译本:愛里亞斯,2008,《什么是社会学》,台北: 群学出版:第4章(《人类社会的普遍特质》)
考虑:Elias的这份研究不是那么资本主义,因为也交叉到政治问题。尽管他研究的莫扎特是在资本主义转型初期,但他精彩地捕捉到这种初期阶段,非自由/市场化的艺术家的处境。这项研究十分重要的一点还在于:这是少数历史社会学中,以个人传记书写的(大多社会学作品,书名不带具体的某一人的人名)作品。
12. Micro-analysis III: State
第12周 微观分析III:国家
Ermakoff, Ivan. 2015. “The Structure of Contingenc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21(1):64–125.
[已有推送介绍]
历史社会学如何内生性研究contingency及后果?ASA去年获奖论文
Kiser, Edgar and Michael Hechter. 1991. “The Role of General Theory in Comparative-Historical Sociolog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30.
[已有推送介绍]
变量+机制:迈向历史社会学的完整解释(Kiser+Hechter1991)
考虑:尽量这里的继承关系不是那么显著,但都是在国家议题中,落实到行动者(actor)来分析。Ermakoff作品不完全是国家议题(也有美国挑战者号事故分析),但基本还算是国家的关键行动者的关系研究中。作为少数的理性选择学派学者,这一系可能提一提也好。
13. Historical Sociology of Historical Sociology
第13周:历史社会学的历史社会学
Steinmetz, George. 2017. “Field Theory and Interdisciplinarity: History and Sociology in Germany and France dur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59(2):477–514.
[已有推送介绍]
【德国社会学】“历史风范”是怎么衰落的?内斗、纳粹/流亡与美帝
孙宇凡,2018,《把历史学带进来:历史社会学的跨学科想象与策略》,《社会理论学报》第21期,第379-401页。
[已推送全文]
考虑:我这篇文章是深受Steinmetz影响,尽管最后走向不同。Steinmetz是实打实的场域式历史社会学的历史社会学分析,我是探讨历史社会学家对于历史学和社会学关系的理解,如何形塑了历史社会学这个“想象的共同体”,并最后给出了另一种出路:把历史学带进来(而不是常说的把历史带进来)。
14.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and Social History
第14周:历史人类学与社会史学
科大卫著、曾冠宪译,2016,《明清社会和礼仪》,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81-108页(“皇帝在村:国家在华南地区的体现”)
孔飞力,2014,《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书店。
考虑:华南学派是我进入社会史,反思我之前政治史研究的启蒙作品。类似本土佳作也有些,可以替换介绍。同时,孔飞力这份研究直接和韦伯对话,或许便于理解社会史研究的社会学理论意义。
15. Conclusion: Methodology I - Debates
第15周 方法论结论:争辩
Ermakoff, Ivan. 2019. “Causality and History: Modes of Causal Investigation in Historical Social Science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45(1):581–606.
[已有推送介绍]
297期| 历史社会学的三条大路通因果(Ermakoff2019)
苗延威,2013,“历史社会学的方法论争议,《社会科学论丛》,第7卷第1期,第99–147页。
考虑:苗延威老师这份研究,综述范围没有超过2000年,但2000年后的一些讨论,突破并不是明显,因为问题在2000年前都提出了,后来只是解释方法的差异。对于1980s90s年代的混乱讨论,这份综述是华语界目前质量最好的。Ermakoff的讨论更强调因果性,梳理得也清楚,尤其抓住了2000年后的作品。
16. Conclusion: Methodology II - Fact
第16周 方法论结论II:事实
Beck, Colin J. 2018. “The Structure of Comparison in the Study of Revolution.” Sociological Theory 36(2):134–61.
[已有类似推送介绍]
历史社会学的“比较”要怎么筛选案例?对40年来148份“革命”研究的分析
Mayrl, Damon and Nicholas Wilson. 2020. “What Do Historical Sociologists Do All Day? Historical Method in Theory and Practic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已有推送介绍]
历史社会学家真的【不引用】一手档案吗?对32本ASA获奖作品的分析
考虑:这方面两篇作品,都是别出新裁,真正去评估历史社会学的代表作(革命研究和获奖作品),到底怎么用史料、怎么选案例、怎么理论化。因此可以去除过度相信方法论迷思,同时向学生展现实践上的策略类型。
17. Conclusion: Theory I - Temporality
第17周 理论结论I:时间性
Sewell, William H. Jr. 2005. “Three Temporalities: Toward an Eventful Sociology.” Pp. 81–123 in Logics of History: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中译本:小威廉·休厄尔著、朱联璧、费滢译,2010,《历史的逻辑:社会理论与社会转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章(“三种时间性:迈向事件社会学”)。
赵鼎新,2019,《时间、时间性与智慧:历史社会学的真谛》,《社会学评论》第7卷第1期,第3–17页。
孙宇凡,2020,《历史社会学的逻辑:双学科视角下的理论探索》,四川人民出版社:第8章(“四种时间性:迈向另一种事件社会理论”)。
考虑:赵鼎新老师这本书是以他和Mann对话为主线,可补充了解Mann的作品了。他也提出自己的想法。我的作品是和Sewell对话,同时把Abbott的考虑和Mead的思想带进来,是我即将出版专著的结论章。
18. Conclusion: Theory II - Processually Social Ontology
第18周 理论结论II:过程的社会存在论
Abbott, Andrew. 2016. Processual Sociolog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1-2.
[已有类似推送介绍]
Sewell, William H. Jr. 2005. “Refiguring the ‘Social’ in Social Science: An Interpretivist Manifesto.” Pp. 318–72 in Logics of History: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中译本:小威廉·休厄尔著、朱联璧、费滢译,2010,《历史的逻辑:社会理论与社会转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0章(“重绘社会科学中的‘社会’:来自阐释主义的宣言”)。
考虑:从时间性到社会实在,反映了社会学谈历史存在论的尴尬。我的观点是:时间、实在、因果,三者是一串的,但在方法、理论中都分被开了。所以,Sewell和Abbott也都没有直接时间谈实在,而是直接谈实在是什么。套用海德格的用法,这还是《存在与时间》,而非他未完成的另一本书《时间与存在》。这两篇文章的精彩在于:如何把大多历史社会学的主题放到一个统合的纲领上,而这个划定的纲领又不僵死,又容纳“可能性”,让历史的偶然能够在其中发生。
* 这是Sociological理论大缸的第478期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