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革命与奴隶制之兴,工业革命与奴隶制之废
请各位读者在阅读此篇文章之前先参与一下投票活动。请在以下的十个议题之中为你最感兴趣,最想让本人为此写文章的议题投票。此次投票活动将于2021年3月9日晚上22点结束。请在此之前踊跃投票。本人将为票数最多的议题于下回写文章供大家观赏。谢谢你们的参与了!
上次《如果神真的存在,它会是什么样的?》文章中投票活动的结果在此篇文章的结尾部向读者们公布。请大家查看。
正文开始于此
人类社会从古时到近代存在着一种将同类物化与牲畜化的制度,名曰奴隶制。由于奴隶制在当今世界上已经普遍被废除了一个多世纪之久,所以它对我们而言已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然而我们若要了解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如何给人类社会的演变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不得不提这两件大事如何相继造就与终结了奴隶制。
此篇文章中所谓的“奴隶制被废除”指的不是个别某位奴隶或个别奴隶群体翻身解放而获得自由,因为虽然某些奴隶可以摆脱奴隶的身份,但是同时期世上还存在着其他为奴的人;奴隶制本身还存在着。更有甚者,从奴役中获得解放后的人则摇身一变成为了奴隶主,如中国历史上的突厥人。因此,这篇文章探讨的不是个别奴隶获得解放的事例,而是奴隶制作为一种制度的终结。
本人曾经于互联网上见过这样一个谬论,即近代奴隶制之所以会终结是因为西方的普世价值,如自由、人权、民主,与奴隶制格格不入,所以随着世界在近现代受强势的西方文明影响而逐渐民主化,奴隶制就自然被抛弃了。这个谬论极具迷惑性。我并不认为民主与奴隶制真的有什么格格不入。如果民主真的能够终结奴隶制,那么为什么拥有直接民主制的古雅典,以及拥有间接民主制(代议制)的古罗马同时期也拥有奴隶制?所以“民主于近代终结了奴隶制”的说法显然是个谬论。
1102年时的英国国王亨利一世
除此之外本人也见过例如英国早在公元1102年就发现奴隶制违反基督教教义而废除了奴隶制的论述。这好像是在讲在那个政教合一的时代里,拥有虔诚信仰的统治者通过宗教而良心发现,认识到奴隶制的不正当性(或不神圣性),而最终决定将它废除。然而实际情况则是禁止英国境内贩卖基督教徒为奴隶;对于非基督教徒被奴役则依然属于合法。如果不是这样,则无法解释为何英国多个世纪后允许奴隶制在其海外殖民地继续存在下去,直至1833年英国通过立法才废除了海外殖民地上的奴隶制。
如果终结奴隶制的既不是民主,也不是宗教,那么又会是什么呢?英国在1833年通过立法废除了奴隶制,但是为什么英国人偏偏会在那时立下如此的法令呢?这背后一定存在着一股大势推动着决策者们去立这个法。这股大势又是什么呢?如果我们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去审视奴隶劳动力的话,就会发现奴隶制的终结与工业革命有相当大的关系。
加拿大海达瓜伊岛
既然工业革命导致了奴隶制的废除,那么照此类推,农业革命是不是就导致了奴隶制的出现呢?本人认为是的。在开始农业化之前,人类的生活生产还停留在原始的渔猎与采集野菜野果为生的模式,社会组织结构也停留在小部落单位。这种简单的社会经济条件难以支撑起奴隶制,除非它们能够产出多余的食物去供养奴隶,而大多数原始社会并不能做到这一点。然而凡事都有例外。位于加拿大西北部的海达瓜伊岛上的原始人以渔为生。由于当地能够打捞上来的渔产品过剩,便支撑起了奴隶制。然而那里的奴隶并不是用于耕种或是其他的农业活动,毕竟当时还没有农业化;奴隶的用途在于建筑房屋与打造武器、器械、渔船等。
除了海达瓜伊岛上的例外,一般原始文明的社会经济条件并无法支撑起奴隶制。待到人类迎来了农业革命,奴隶制便相伴随行的也出现了。农业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误打误撞、摸索着前进、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在这段期间,奴隶制也是从一开始的粗制简陋,逐渐发展到后来的成熟。随着农业化的完成,奴隶制也随着农业一起走向完善。
农业生产的社会之所以需要奴隶是因为有许多多余的大面积土地需要耕种,但是耕者的人数却不足。对于大农主来说,就算全家人都投入到耕地上也是不够用的。这就造成了经济学中所谓的机会成本。这是一种亏损,因为原本可以赚取利润的机会流失了。经济学中认定一般正常的商业思维都是企图实现利润最大化。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拥有耕地的主人必须获得多余的人数以填补劳动力上的不足。这就为奴隶制提供了存在的空间。买卖奴隶的商人可以将奴隶卖给那些欠缺劳动力的大农主。
买卖奴隶的贩子可能是商人,但有时也可能是公权力,即政府机构,如军队在征战时便会将所俘获的战俘当成奴隶贩卖掉。制约军队的立法、执法与司法体系,可能早就将这种行为合法化,甚至以法律的形式鼓励军队这样做。古罗马共和国便是如此。
奴隶其实就是会劳动,会为其主人干农活的牲畜。他们虽然与其主人属于同一物种的动物,但是却不被其主人视为同类。就连法律在很大程度上也不将他们视作为人;当时的法律不给予他们与其主人一样的权利便说明了这一点。对于主人来讲,土地与奴隶都是属于自己的财产。这是基于产权的概念。本人将会在接下来的一篇文章中讲述一下学术界有些学者将产权概念的出现定义为文明的诞生的标志。
如果奴隶只是会工作的牲畜,那么为什么不直接用牲畜呢?毕竟奴隶也是人;人的肌肉力量不如牛马驴的力量来得大。这是因为人虽然力量不如牛马驴,但是智力、灵敏度、与主人之间的沟通能力等比牲畜强太多。再者,牛马驴的食物是人消化不了的草;饲养它们要为其提供草料。这就给主人增添了一份麻烦。而因为主人与奴隶是同类,所以他们吃的食物都一样。主人不需要再去额外准备一份人所不吃的草料。其他的牲畜,如鸡、鸭、猫、猪、狗、羊、羊驼等是不会干农活的。从野外捉获而后驯化的大象虽然能够干农活,但是它的口粮太大;饲养它的成本太高,所以养它来干农活并不划算。再者,牲畜不会造反。它们被逼迫到忍无可忍的时候只会“罢工”或攻击其主人,但是却不像奴隶那样能够挑动与组织其他的奴隶去成规模,有组织性的造反。牲畜造反顶多也只是个别单独的反抗,对于主人来讲不足为虑。但是奴隶造反就不一样了。
海地奴隶起义
奴隶制虽然是一种解决大农主有多余的耕地,与劳动力供不应求之间的矛盾的有效办法,但是这也有其风险。奴隶毕竟是人;他们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们也有着自私自利的思想。如果情势到了他们无法忍受的地步也会做出极端的选择。他们或许会因为形势所迫而选择顺从,但是一旦条件允许,自然会选择造反以图谋获取解放。例如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共和国治下的角斗士(提供竞技娱乐而非农业劳动力的奴隶)斯巴达克斯所领导的奴隶起义,以及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海地奴隶起义是比较熟知的事例。
大西洋奴隶贸易
可以说,奴隶制伴随着农业文明时代存在了一万年左右。而这个制度最终被工业革命所终结。但是在工业化最初的时候,奴隶制并没有出现下降的趋势。相反,工业革命的初始成本与原始投入将奴隶制推到了历史顶点。虽然贩奴贸易自古有之,但是工业革命初期却将其贸易推向历史上最大的规模。这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大西洋奴隶贸易。
1860年代美国南方棉花种植场上的农主与奴隶们
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而它当时一开始便是运用器械纺织棉料。棉料则来源于美国南部的棉花种植场。而在那里耕种棉花的劳动力来源正是从非洲购入的奴隶。可以说奴隶的劳动力为工业革命的初始提供了原始投入。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工业革命将奴隶制推向了历史顶点,却也为它的最终灭亡奠定了基础。
工业革命是一个循序渐进而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这个过程最初所创造的最高技术水平并不能完全替代奴隶的劳动力,但是工业革命意味着技术能够不断的、快速的革新与进步,直至到达某个地步的时候,其技术水平便最终足以替代奴隶的劳动力。这个技术便是机器。
液压的力量远高于人的肌肉力量
机器的力量是远高于人类的。液压所产生的力量是人体肌肉力量的百倍,甚至千倍。而且在不出故障的前提下,电磁驱动的运动快速且不间断。这就意味着机器的生产效率高于生为人类的奴隶。或许一台机器比一位奴隶的价格来得更高,但是考虑到一台机器的生产效率高得太多,自然就能将其产出单位的平均成本压缩到低于奴隶劳动的。
有了包括拖拉机在内的机器,何需奴隶?
再者,机器不是人;它没有思想意识,自然就没有自私自利的思想,没有欲望。这就意味着它不会造反,除非机器的程序编程中存在让其造反的部分(请参考文章《为什么一般人会害怕人工智能?》),不过这种假设现在还只停留在科幻文学中虚构的层面。如果被“逼迫到忍无可忍”的地步,它顶多只会出现故障而停机或着火爆炸。虽然这也可能危害到它周边的人,但是其破坏程度与造成的伤亡损失也远没有古代奴隶造反来得大。这就意味着用机器不存在用奴隶所需要承担的潜在风险。考虑到这些因素,农主们购入机器自然比购入奴隶来得划算。
此前本人指出过,奴隶的智力、灵敏度、与主人之间的沟通能力等比牲畜强太多。但是这些对于机器来讲也并不困难,因为机器归根结底也是由人设计与制造出来的。它的智能是生为人类的设计师与程序编程师所可以安装的人工智能。它的灵敏度也是可以按照生为客户的物主的具体需求而特别设计与定制的。而在沟通环节,物主虽然无法与机器沟通对话,但是可以直接与厂商或设计师团队负责人,即客服单位沟通。
奴隶需要吃食物才能生存与劳动,但是机器所需要的不是食物,而是更为直接的能源,如石油、电力等。这些能源在现代化的市场中并不是什么稀缺之物。对于能源的需求已经造就了一个庞大的产业,为现代工业的需求提供源源不断的供给。一般来讲,能源总价还是低于农作物总价,所以对于使用机器并购买能源的农主们来讲并不吃亏。
设计师在图纸上设计机器
过去农主们之所以用奴隶而非牲畜是因为牲畜的灵敏度不如人类,毕竟缺少大拇指的它们无法掌握工具。如果企图以人工选择推动牲畜朝着更灵敏的方向演化,则需要上万年的等待,因为生物演化的过程是漫长的(如古代虽然也有通过人工选择来培育更高大强壮的战马的事例,但是培育出来的新品种也无法如装甲战车那样在战场上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机器就不同了。更好的新设计、制造与组装可以提高机器的灵敏度。对于工程师、设计师与厂商来讲,这种新设计与制造不需要上万年,而只要几天就能实现。
一两百年前废奴运动的一个标签
由具有人文主义与人道主义的人士所倡导的废奴运动古时便已存在,只是这种运动非常罕见,因为当时没有愿意接受它的大规模受众,即没有可观的“市场”。当时的思想家皆认识到以当时的社会经济与技术条件的时代环境中,社会在没有奴隶制的情形下是无法有效正常的运行的。当然有些思想家,例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想象到了一个没有奴隶制;奴隶的功能被机器取代的未来。
卡尔·马克思
古时的废奴运动并没有取得成功,因为社会经济与技术条件不允许。这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业文明的生产模式是基础结构,奴隶制便是上层结构的其中之一。如果说古时的废奴运动有任何成功的事例,那也只是局部性的成功,而非实现广泛层面或全球层面的废奴,如前面提到的英国于1102年以基督教教义为由禁止英国境内将基督教徒贩卖为奴隶。只有到了近代工业革命改变了经济基础,进而改变了上层建筑;为废奴创造了可行的社会经济与技术条件,才使得废奴运动终于顺理成章,如愿以偿。工业革命不止消除了废奴运动的阻力,还为它造就了顺势。
由于奴隶的竞争力赶不上机器而被其从劳动力市场中淘汰掉,当今许多地广人稀的农业大国早就从大规模雇佣奴隶变成了大规模使用机器。例如美国曾经通过大西洋奴隶贸易购入大量非洲奴隶去在大面积的耕地上干农活。在奴隶制已被废除的今日,奴隶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机器,如拖拉机、喷洒农药的小飞机等。
当今世界不是所有国家都已实现了工业化;有些还停留在农业文明的生产模式。那么为什么它们也没有了奴隶制呢?这是因为机器属于工业成品。实现了工业化意味着能够生产制造机器。不能生产机器的国家可以向能够生产它的国家购买这个工业成品。在将其进口之后,尚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也能通过使用机器来淘汰掉奴隶所提供的劳动力。其实,那些国家如果有必要的话也可以直接购买国外的农作物成品,如粮食等。即便是如印度那样传统的非工业化农业大国也会这么做,虽然这样也会打击到本国的农业发展,冲击到本国农民的利润与生计。
美国南北战争的主因不是为了废奴
这也就给了本人这样一个新的认识:美国南北战争的起因与目的并非是废奴,而是在于南北经济与权力地位之间此消彼长所带来的地方矛盾,导致了破坏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分离主义。南方分离主义与北方反分离主义才是南北战争的主因;废奴与否只是次因。就算做为以农业经济为主而缺乏工业的美国南方真的分裂出去,也并不影响它在未来通过购买机器来实现废奴。参照一下过去南美洲依靠奴隶劳动力为生的农业国家,如巴西,便可以知晓。而且据说在战争的过程中,南方邦联政府也开始自主的朝着废奴的方向开展政策研究与探讨。如果北方真的是为了让南方废奴而持续战争,那么也便没有了这个必要。因此本人才会得出南北战争的主因不在废奴与否的结论。其实直到今天,美国也并没有完全废奴。奴役在关罪犯属于对其合法刑罚的一种。
资本主义制度下对于劳工的剥削可以算是广义的奴隶制
此篇文章中所谓的奴隶制指的是狭义的奴隶制,即有其名的奴隶制。广义的奴隶制并不一定有“奴隶制”的名字。有种说法讲,当今任何不公平的劳资关系都可以被称为广义的奴隶制;任何没有给予公平待遇的劳工都可被定义为广义的奴隶。然而这种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体系下的产物,与封建主义时代的奴隶制还是存在一定的不同之处的。最为明显的差异便是古时的奴隶没有辞职的选择,而当今的劳工却有。再者,古时的法律没有给予奴隶最基本的,作为人所应当拥有的权利保障,但是当今的劳工理论上是拥有的。当然本人也清楚,现实中法律可能只停留在白纸黑字的层面;欠缺法治的地方法律施展不开。虽然理论上劳工拥有辞职的选择,但是客观的社会因素,如贫穷与技能有限决定了为了生计不能做出辞职的选择,要不然就会穷死饿死。这是资本主义的弊病,但是这个弊病并不影响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废除奴隶制的史实。
正文结束于此
相关文章:
《以中美两国拍摄《花木兰》电影的不同侧重点来诠释两国女权主义发展之差异》
更多原创好文章尽在微信公众号,请点击关注。
如果大家喜欢笔者的文章,可以点赞,转发到好友圈,或是打个赏支持一下。
谢谢读者们的支持了!!!
上次投票活动的结果:
由于上次投票出现了两个选项平票的结果,本人选择了两个选项中的第一个为此篇文章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