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命科技创新受阻,亟需产业链反哺,大大寄语: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医芯资本 Author 医芯君


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进入新时代 ,生命科技发展面临新形势,近期Biotech创新受阻,硅谷不少前沿生物技术公司破产,国内也有不少biotech大面积裁员,且已近开始往CXO传达。总的来讲国内外创新药、生物技术、创新器械诊断都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亟需产业链上游及基础设施等反哺创新,曲线救国,整个行业需要理性冷静看待创新,需要多一点耐心。另一个方面中国的生命科技创新生态支持的上游产业链,倒是抓住了疫情的机会蓬勃发展起来,创新的发展不会一蹴而就,打造好的生态体系也是十分重要的。


针对其产业链,本文将梳理一下CXO、生物工艺上下游、生命科技工具设备、上游试剂耗材、AI制药、制药数字化、医院数字化等细分子赛道情况并提出一些发展建议,供大家参考。





大大寄语国产科研设备及软件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1日下午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基础研究纳入科技工作重要日程,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


1

构建科研实验平台


习近平强调,要协同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基础学科研究中心,超前部署新型科研信息化基础平台,形成强大的基础研究骨干网络。要科学规划布局前瞻引领型、战略导向型、应用支撑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化设施建设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提升开放共享水平和运行效率。


2

科研设备、基础软件


要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争取早日实现用我国自主的研究平台、仪器设备来解决重大基础研究问题。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九字箴言曾让明太祖朱元璋从一个乞丐起家,横扫群雄,开创大明三百年基业。而华为总裁任正非,更是对这九个字大力推崇,让“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成为了华为的整体经营哲学。战争也好,商业竞争也好,基本的策略是相通的,尤其是2B的生意,是十分艰难的,拓展不容易,要建立公信力,替换已有的供应商难上加难,尤其是医药等强监管、十分保守的行业。


一、高筑墙

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发展初期牢牢守住金陵,并筑墙做防守,稳住根基。华为创业初期紧盯数据传输这一个点,并打透,占据国内市场。


生命科技产业链上的企业要把握这个基本原则,首先要找到自己的硬核能力能占据的位置,即任正非说的战略城墙口,然后围绕核心能力和战略城墙口构筑核心壁垒和优势,即所谓的高筑墙。

二、广积粮

朱元璋占据金陵后,开始发动群众种植储备粮食,为后续战斗做准备。华为意识到美国的打击后,开始大规模囤积芯片,同时成立海思科专门研发自己的芯片和操作系统。


产业链的公司怎么广积粮呢,无非两方面,一个多谈订单,多拓展客户,另一个就是行情好的时候多融资,储备足够的资金,疫情断供是给了国产品牌替补转正的机会,取得了大量订单,另外一方面,20年21年这两年资本泡沫也给了产业链公司很好的融资机会,拿了大量的机构投资,接下来就看怎么花钱了,花钱是艺术。

三、缓称王

这个最难,当时起义对抗元军的很多都称王了,朱元璋保持定力,没有提前称王,并躲避了元军镇压的锋芒,保存了实力。华为也一直保持低调,没有轻易充当行业龙头,一直藏在思科等身后,避免了过早被打压,阿尔斯通就是过早称王,威胁到美国科技地位,被肢解了。


缓称王这个对于产业链的公司来讲,目前不是问题,因为离称王还早着呢,目前替代的都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产品,核心的供应链还是掌握在外企手里,而且国内企业也很难走出去。不过国内不少企业确实缺乏定力,疫情拿了不少订单,融资也是几个亿起步,估值百亿起步,创始人意气风发,感觉自己行了,离封王就是一步之遥了,飘飘然。实际上能替代外资的都是低端、边缘产品,核心的东西还早着呢,还是要保持谦虚谨慎。







                                    下文逐一分析下“产业链芯”各个细分子赛道:



CXO及相关外包服务



后疫情时代,CXO发展面临的新的挑战,不同业态的CXO可能有新的问题,不同细分赛道的CXO也有不同的机遇。CXO卷的很厉害,同行杀价很厉害,某些公司为了抢业务,连利润都不要,抢了单子后面交付也有问题,不可持续,未来要聚焦核心能力,差异化定位,这样行业才能良性发展。


1

临床前CRO


临床前这两年最火爆的居然是猴子、大动物等标的,一猴难求,说实话这种主要是行政资质垄断型业务,而且是2020年、2021年创新药资本泡沫催生的大量需求,一旦进入正常情况需求下降,一旦监管资质稍微放松点供给端增加,价格马上就下来了。

临床前各种细分环节的CRO机会还挺多,特别是一些结合新技术的机会,一些CNS等新型领域的机会还挺多,器官芯片之类的投资机会仍然存在,就看细分赛道的天花板有多高,天花板相对比较高,或者通过技术驱动提升天花板,摆脱对于人力密集的模式,就能获得资本青睐,杀出重围。


2

CDMO


这三年行业的产能急速扩充,目前有点偏过剩。CDMO主要壁垒在工艺的D端,只有早期陪伴客户的工艺开发一起成长,有更好的工艺路线及更快的效率和改进优化服务能力,当然到临床后期及商业化的时候也有工厂能承接也是至关重要的。目前一些CGT、核酸药物等比较新的细分赛道可能相对潜力更大点,但是下游客户目前都是靠融资驱动,随着资本降温,后续持续性有问题,最近药明生基的CGT部门的优化调整就是一个苗头。


  2

临床CRO


疫情三年对于临床CRO的行业的冲击是很大的,加速了行业的洗牌,疫情导致中小型CRO的扩张之路坎坷不断,开始进入一个并购整合的时期。另外能否帮助国内的企业申报海外临床,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业务增长的动力。总体来讲行业大的格局会慢慢定下来,未来的整合将加速。


  2

器械及诊断相关的CXO


这三年创新器械及诊断器械及诊断不太好发展,反倒是相关的CDMO倒是比较受资本青睐,当然新冠业务相关比重大的也不受待见,因为短期内上市有问题,这些新冠相关的倒是赚了不少钱,可以通过并购或者发展新业务,调整业务结构,等待监管窗口指导的变化。器械诊断相关的临床CRO目前还缺一个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




生物制药工艺上下游



新冠疫情导致全球供应链紧张,也重构了全球产业链,让本土的生物医药特别是疫苗相关的生物工艺企业获得了难得的从替补选手变成主力选手的机会,不少企业抓住这次机会做大做强。


一、培养基、反应器等上游工艺

本年度要对短板不足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改进提升,确保年度任务目标圆满完成。疫情三年最受益的就是培养基和反应器相关行业,包括各种生物、化学培养基都实现了较高比例的国产替代,大概有10几家培养基公司获得资本投资,行业开始有点内卷。目前比较热门的是一些微载体3D培养等新型技术和工艺解决方案。


另一个国产替代比较大的领域是反应器,包括一次新反应器、不锈钢反应器等,这两个领域都有5到10家公司获得资本投资,并利用疫情机会发展起来。还有一些数字化控制做的比较好的生物反应器公司也获得融资。

二、离心、过滤、层析等下游工艺

离心设备、过滤膜等耗材、层析纯化填料等领域也有十几家公司获得资本融资,业务也在逐步发展替代外资产品,有的有自研技术,有的是外购整合,总的来讲还是市场引领,技术迭代模式。

三、其他检测仪器、试剂、自动化设备等

CGT及核酸领域的增量市场带来了不少检测服务,及自动化设备的发展机会,不少公司在细胞培养分离等方面研制自动化设备,并取得市场认可,也有核酸LNP包裹等设备取得市场份额,这块的潜力很大。




生命科技工具仪器设备


全球科创竞争及投入日趋加大,科学仪器设备属于产业链基础设施,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基础核心地位,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目前还没有被断供,但是要有忧患意识,提前研发布局,并通过国产替代降低成本。


一、科研仪器行业应用广泛,生命科技规模最大

各行各业对科学仪器都有需求 ,包括食品、药品、农林水产、临床、环境、化工、科研及教育等,但是在生命科技领域是需求最大的,占比41%,其中制药工业14%,医院及临床医学占比11%,生物技术占比10%,CRO占比6%,未来这四部分仍然将保持较高增速的成长。


二、市场换技术,通过OEM消化研发及培育供应链

针对高端科学仪器目前,因为外企也需要拓展中国的市场,特别是临床医学的市场,属于强监管,外企要进入,找个合作伙伴是比较快的途径,这样跟有市场的国内公司合作,通过OEM外企的仪器设备融资后快速报证,培育和发展国产供应链,同时学习外企的研发技术,通过市场换取技术。

三、亟待自主研发突破,逐步实现核心零部件国产

目前企业以组装整合为主,一方面产品的性能指标需要提升,另一个方面核心零部件的攻关克难还需要持续高研发投入,比如离子源、质量分析器等还需要创新攻关。此外检测仪器的底层操作系统和算法等还需要持续突破。行业先从对于性能指标要求低的行业比如环保、食品等切入,后续还需要建立临床、制药等行业的公信力。




生命科技上游试剂耗材


这三年包括实验室耗材、检测相关试剂耗材、相关酶等耗材都通过新冠取得了大力发展。


一、科研实验室耗材及原料

常规耗材包括过滤与净化用的滤纸,针头滤器以及常见的玻璃器皿,石英制品,塑料制品等器具,如吸头、吸管、试管、离心管、样品杯类等。原料包括具有一定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聚合物,包括:高透光塑料材料(聚苯乙烯PS、聚甲基丙烯甲酯PMMA、聚碳酸酯PC等),普通常用塑料(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工程塑料(ABS塑料、尼龙PA、聚甲醛POM)等。还有相关的磨具等,整个产业链都通过新冠获益良多,不少公司也想通过并购整合冲刺上市,也有通过并购扩增创新业务。

二、诊断所需的抗原抗体、酶、引物等

DNA的自动化合成,DNA存储等成为新的热点,不少公司也融到资金发展起来;新冠导致检测相关抗原、抗体、上游酶断供也给酶合成公司提供了大量的业务机会,有不少公司抓住机会发展壮大,并上市成功。

三、生物化学相关的原料和试剂

化药相关的分子砌块、催化酶;大分子相关的抗原、抗体、重组蛋白、定制核酸、质粒、病毒等产品也蓬勃发展起来,并且这些方面的潜力是巨大的。




AI制药



为啥AI制药也被归入产业链,其实也简单,AI作为一种智能化工具在制药的各个环节、各个不同的制药或者生物疗法的赛道进行相关的辅助,说白了也是一个工具而已。


一、AI在临床前的使用中比较多

目前主要集中在靶点发现环节、化合物高通量筛选环节、晶型预测环节等,临床试验预测也有少量涉及到。这几块的关键是数据来源最重要,模型算法都各有特色,谁掌握了最多的、最真实的数据,成功的概率就越大。


AI制药的一个难题就是商业模式,到底是自己做管线还是做服务呢,这是个灵魂拷问的难题,不少企业都在左右摇摆,AI制药企业想解决这个难题的话可以来找医芯君聊聊,可以帮忙答疑解惑。

二、AI在小分子和大分子中使用比较多

目前在小分子领域的应用比较多,因为这块行业相对成熟 ,数据量比较多,当然有质量的真实数据不一定多,另外这些行业也遇到瓶颈,需要AI工具的支持。抗体筛选、重组蛋白等也有不少企业切入AI领域,提供很多支持。其他的CGT等领域也有少量企业在尝试。

三、OpenAI或将重构并加速制药

ChatGPT引爆人工智能2.0时代,打开了AI应用的新范式和天花板,OpenAI能否给AI制药带来新的发展机会,能在哪方面对制药提供新的支撑,我们拭目以待。




制药数字化



刘小米同志指出此次会议旨在带领平台各部门规划全年的工作,以期更好地达成下半年的各项绩效指标,以期更好地达成下半年的各项绩效指标。


一、研发数字化

包括实验室信息化LIMS,eCTD电子通用技术文档,电子实验室记录,项目管理软件等,这块因为比较细分,主要还是外资的软件为主,国内有公司拿到融资但是业绩天花板都难突破。这几年还有一个研发自动化,主要是用一些机械臂等替代人工做实验,实现部分环节的标准化,智能化,从而节约研发人力的重复性工作,提升效率。

二、生产数字化

制药企业的生产数字化渗透率很低,20%都不到,而且水平极低,主要是因为药企很保守,以前赚钱很好赚,对于降本增效的要求不高。制药生产数字化分设备层、控制层、监管层等。包括mes生产执行系统、EAM资产管理、APS生产规划排班、WMS仓储管理系统、AGV自动牵引运输车、QMS质量合规等。目前这块主要是国际企业占据,国产公司刚开始起步不久,未来潜力很大,值得深入研究挖掘优质项目。

三、临床及营销数字化

临床数字化这块相对标准化,也是制药所有环节中数字化做的比较早,比较完善的一块,不过行业头部公司太美医疗IPO上市一波三折,科创属性不够,而且后期为了冲业绩也是做了很多临床CRO服务的事走偏了,粗放式发展,一直亏损,上科创板被质疑,个人感觉上创业板更合适。营销方面也有不少数字化公司发展不错。





医院医疗数字化


疫情改变了医院及医疗的体系,医院拥抱数字化的意愿及积极性,明显提升,同时医保控费对于医院降本增效的要求也推动医院在拥抱数字化。


一、医院物联网及基础设施智能化

医院的物联网及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提升了医院运转效率,是新基建的部分,包括自动药房、智能手术室、智慧病区、智慧ICU,仓储及供应链信息化,院内物流机器人等,这块目前发展了几年,在加速发展阶段,加上疫情后政府加大医院的投资,有大量新增需求。

二、医院信息化及AI医疗

医院信息化发展了十年左右了,从早期的HIS系统到现在各个科室的信息化,目前有的医院有大大小小的软件系统几十上百套,信息碎片化比较厉害,而且由于医院之间的数据都没有打通,数据孤岛情况比较严重,不过医保控费,疫情导致医院的日子不好过,目前政府在推动数据共享,未来真正打通后,基于大数据的AI医疗及远程医疗将迎来真正的发展时期。这两年为医保控费的DRG/DIP相关软件获得资本青睐。

三、互联网移动医疗及数字疗法

互联网及移动医疗在疫情期间,医院关门不能线下营业的情况下,蓬勃发展起来了,医院也开始主动拥抱移动医疗,这样能增加线上的医疗服务及相关销售的收入。再加上药品电商及连锁药店的线上发展,更加增加了医疗数字化的发展。这几年衍生出来的数字疗法,通过数字药丸等方案在抑郁症、失眠等领域找到好的发展机遇,未来这块的潜力还是比较大,当然是否刚需及付费等也有挑战。





产业链芯发展趋势及建议



生命科技产业链上的服务及基础设施公司迎来发展的最好时期,疫情给这些公司提供了替补上场的绝佳机会,以前因为药企很谨慎不敢轻易尝试国产品牌产品,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不少企业抓住了红利,但是后疫情时代如何发展,需要新智慧。


一、后疫情时代宏观经济形势严峻

国际情况不容乐观:后疫情时代,全球供应链恢复正常,疫情三年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太大,有点像大病初愈,全球经济疲软无力,美国主导的中美博弈导致正常的国际分工被打断,叠加俄乌战争导致的能源及相关大宗商品的贸易中断,欧美等国家通货膨胀高居不下。欧美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开始衰退,生物医药的需求也随之受影响,也开始了相关医保的控费。一带一路的国家还需要发展经济,相关的医疗需求都比较低端。


国内情况:疫情三年的出口繁荣迅速褪去,经济休克三年,收入增长及消费购买力低迷,地产和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也基本走到头了,民营企业发展的信心和动力不足,经济目标一降再降。在这样的形势下,医保控费将更加严苛,集采无死角覆盖基本成为共识,创新能有多少空间不好说。

二、生命科技创新受阻、行业洗牌

国内外的创新疗法及新技术都发展不太顺利,基因治疗、红细胞、外泌体等领域都遭受挫折,大厂都在收缩新疗法的投入,硅谷的小biotech公司相继破产关门,悲观的情绪传导到国内。这两天传出药明生基CGT部门裁员优化,更是对行业信心打击比较大,残酷的行业洗牌在加速。


2022年开始的资本寒冬延续至今,23年放开后虽然机构是动起来了,但是对于创新药、创新器械仍然十分谨慎,甚至对于有收入的器械、上游项目都开始纠结新冠业务占比、非新冠业务的增速和持续度等,对于估值极其敏感。资本谨慎的态度在延续,硅谷银行等事件对于资本的信心冲击还是有的,近期几个创新药及相关CRO公司上市不顺,对于一级市场的影响还是蛮大的,大家对于项目发展的确定性、上市确定性、上市后是否破发都有很多的顾虑,投资决策周期拉成,这对于估值高高在上的biotech来说是极其巨大的挑战,去年好多biotech融资一年颗粒无收,目前环境还没有改善,不少公司断粮或即将断粮,情况岌岌可危。石药mRNA等获批进一步压缩了机构对于biotech投资的信心,行业在加速出清。

三、产业链企业的应对策略建议

好在大药企的创新这几年厚积薄发还是有成果的,以ADC的license out为代表的一些交易,证明了中国应用式创新的效率和成本优势,大药企及biopharm的基本盘还算扎实,这对于产业链的服务及基础设施公司来讲还是有腾挪的空间。同时各地政府和产业资本对于产业链基础设施及服务公司的支持力度还是比较大。基于此对于产业链芯的公司提些发展建议:


1、战略聚焦,单点突破

在某一个环节某一个产品、某一个细分赛道的应用或者服务上先聚焦,单点突破,成为行业前三,然后再拓展产品线服务线,或者拓展其他细分赛道,这样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2、市场为先,技术迭代

目前产业链上游及相关的逻辑都是低端产品的国产替代,这块市场订单是排第一的,硬核的产品创新一个是搞不出来,另一个需要大额的研发投入,这块机构是偏谨慎的,通过外企相关产品的微创新和改进获得订单产生现金流,然后逐步迭代升级产品技术,这样形成良性循环,然后通过融资来开发壁垒更高的产品。


3、成本控制,质量为王

在整体医保集采控费的大环境下 ,整个产业的降本增效都是主旋律,产业链上游及相关服务公司及数字化公司都要秉持成本控制,效率优先的原则。此外要格外重视质量控制,不少公司不珍惜好不容易因海外供应链紧张导致的替补上场的机会 ,只为了赚块钱,不注重产品的质量,影响了下游客户的监管申报质量和节奏,疫情放开,有的不少又换回外企产品了,这种对品牌和口碑的伤害是巨大的,谁也不会把自己的命运压在一个不靠谱的供应链公司身上。有的CRO及CDMO公司为了冲业绩,低价恶心竞争,承揽的业务最后交付不了,或者交付质量差,还亏钱,这种也是不可取的,打破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4、抱团取暖,共同出海

在形势不好的情况下 大家要抱团取暖,不同业态的公司之间要加强合作,客户资源共享,友商之间也要杜绝恶性竞争,与其无底线的内卷还不如大家抱团取暖,想办法服务好客户。最后国产供应链及基础设施公司最终还是要想办法走出去,一带一路的国家,东南亚、战争被断供的俄罗斯等国家都是可以尝试的出路,走出去不容易,但是迟早都要有这一步。





最近医疗健康生命科技领域是坏消息不断,国内外的创新疗法新技术都受阻,资本市场还未完全回暖,市场偏谨慎,但医芯君觉得没必要太悲观,创新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属于中国生命科技的黄金二十年才刚刚开始,特别是作为产业链基础设施和服务商的企业,更是难得的好的发展机遇期,这次通过疫情断供获得转正机会,把握结构性机会发展壮大,从而成为真正的主力选手,不断的迭代技术,加强研发,想办法逐步出海,未来的道理还是很光明的。医芯资本将在产业链芯持续挖掘优质项目,三条业务线两个联盟将持续提供资本链接、管理赋能、市场渠道等支持方案,欢迎项目和机构交流互动!



E.N.D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下方视频号


往期文章推荐:

细胞治疗与大国竞争:探究中美生物医药布局

CDMO现状&未来,6图分析

国内首个巨噬细胞产品临床试验正式启动

外泌体进入皮肤后的72小时,会有哪些变化?

复星医药,Q1营收超百亿!

重磅发布:《人源干细胞产品药学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细胞基因疗法上游工具行业深度报告

CDE发布《肿瘤主动免疫治疗产品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FDA局长:细胞与基因疗法应发展更快,CBER计划增添150~200人,聚焦CGT

AAV基因治疗青光眼新突破

TOP 20药企排名出炉,均已布局细胞基因疗法

每周要闻:多家企业完成新一轮融资;FDA批准上市一款通用型细胞疗法... ...

类病毒载体---新一代基因药物递送平台

脂质体纳米药物制剂的生物分析方法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专注细胞治疗,打造全流程解决方案

CRO行业发展趋势与机遇

【收藏版】NK细胞疗法行业深度报告

全球基因治疗临床概览

2022年全球生物技术公司融资TOP11

下一代阿兹海默症疗法展望 | 热点

碱基编辑器最新研究进展一览

眼科创新药物行业深度报告

iPSCs的应用以及挑战

风口上的基因治疗——全球157家公司一览

首位接受CRISPR基因编辑的患者,三年后怎么样了?

肿瘤免疫治疗简史!

医药行业深度研究:小核酸药物,历经低谷,迎来快速发展

ChatGPT创始人投资丁胜教授抗衰老公司,聚焦细胞重编程

资本从互联网向生物技术迁移,未来10年,细胞、基因和生物工程成为核心驱动力!

2万字收藏版:上海张江 V.S. 苏州工业园区的生命科学产业

收藏版 | mRNA药物全面解读

中美欧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的投资监管制度比较及对中国的建议

质粒和病毒载体生产工艺流程解析

细胞基因治疗CDMO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细胞基因疗法千帆竞发,研发生产外包踏浪前行

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的进展、前景及挑战



声明:本文旨在知识共享,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建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