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是著名中医脾胃学家,是全国首批500 位名老中医之一。擅长脾胃病、肝病、疑难杂病治疗。中医理论深厚,临床经验丰富独特。对溃疡性结肠炎有独到的见解和经验,现总结探讨如下。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变主要在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可形成糜烂、溃疡,原因不明的弥漫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多在直肠及乙状结肠,向上呈连续性非跳跃式蔓延,累及部分、大部分或全结肠。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病情轻重不等,多反复发作或长期迁延呈慢性经过。精神刺激、劳累、饮食失调常为本病发病的诱因。临床有轻型、重型、爆发型,后两型较少见。本病属中医学“肠澼”、“肠风”、“脏毒”等范畴。
脾胃相表里,关系密切,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有助脾运化生气血;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病必涉及胃,胃病必涉及脾,相互影响;治脾兼治胃,治胃亦必兼治脾,脾胃病不可单治一方 。
生理上,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精微与运化水湿两方面。起病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损伤脾胃,或素体湿热内蕴又感受暑湿热毒之邪,或肝木郁克脾土,脾虚湿滞或湿阻气机,郁而化热。病理上,“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气虚则生湿,湿阻气机,郁而化热,或气滞血瘀。故而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变发展是以脾虚为先,再有水湿停滞,或有湿郁化热、湿热蕴结,或气滞血瘀。认为脾失健运和升清,主要责之于脾的气(阳) 虚弱即脾气虚甚至阳虚。
脾虚则脾失健运,水谷不化;湿滞气郁则中满腹胀、肠鸣。脾虚清阳不升则中气下陷,而疲乏无力、倦怠、腹泻或溏便;湿阻郁热伤及阴络肠膜则会有黏液血便。故脾虚为本,湿阻湿热互结,气滞血瘀是脾虚继发的病理变化。
叶天士云“湿热缠绵,病难速已”,湿热为什么难治?湿为脾气虚引起,湿为阴邪,为实邪,阻滞气机会化热,所以“脾虚”病理上有三个层次:脾虚(第一层次)、生湿(第二层次)、化热(第三层次) 。
脾虚为本,湿热为标,重视湿热互结。治疗先祛湿热,故在急性期可用三黄解毒汤、茵陈、虎杖等苦寒清热燥湿,要中病即止,多则伤脾。湿盛热清则改用五苓散。五苓散为化气利水治脾阳虚水湿气化不利之方,用辛温之桂枝助脾阳,助膀胱气化。李老集多年临床经验,用药之道遵《金匮要略》言“祛湿当以温药和之”,“祛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治疗原则,取得了良好临床疗效。湿热缠绵,病理是阴阳寒热矛盾交错,治湿当以温药和之,助脾运以化湿。清热宜苦寒燥湿清热,但寒凉不宜太过而伤脾阳。因脾虚才产生湿。湿郁阻滞气机又可化热,故湿热蕴结证湿为阴邪,热为阳邪,病理矛盾交错,复杂难治,病难速已。治疗上祛湿当宜温药,清热宜用苦寒,用清热药宜中病即止,过则苦寒损伤脾气脾阳,热减则及时加入健脾利湿之品,以治其本。同时佐以疏肝理气,气行则湿化,湿去则热无所存。李老运用这一观点治疗湿热黄疸等多种湿热病证,疗效卓著。
脾胃的阳气与肾阳有密切关系。“脾阳根于肾阳”,肾阳(即命门之火) 能助脾胃腐熟运化水谷,但肾阳又需脾阳运化水谷之精微以作其旺盛之源。二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如泄泻日久,脾胃阳虚,水谷精微输布失常,必波及肾阳不足,火不生土,则纳化力弱,谷气下流,泄泻复作。肾阳亏虚,反促使脾胃之阳更虚。脾肾阳虚,命门火衰,阴寒则盛,故于每天黎明之际,阳气未复,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肠鸣。这种泄泻,其病理和肾有关,故古人亦称“肾泄”。因其黎明即泄,泄有定时,亦称“五更泄”、“鸡鸣泄”。
情志失调如愤怒这一精神因素,也是引起溃疡性结肠炎的另一种病理。多因脾胃素虚,如一时过于愤怒,怒则伤肝,肝气失其疏泄条达,则横逆乘脾犯胃,虚者愈虚,腐熟运化功能失常,随时即发生泄泻。临床除脾虚症状外,伴见嗳气、痛则欲便、泄后痛减、口苦脉弦的症状。失于及时治疗,故每遇愤怒,泄泻即作。张景岳在分析这种泄泻病理时说:“凡遇愤怒即发生泄泻者⋯⋯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可见精神因素与泄泻的发生和加重有一定关系。
综上所述,溃疡性结肠炎时溏时泄、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其病理主要为脾胃虚弱、脾虚湿阻,脾肾阳虚,肝气乘脾三个方面,亦即临床辨证治疗的内在病理依据。
基于以上病理分析与实践,李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基本思路是健脾利湿,温肾止泻法。常用五苓散和平胃散(胃苓汤) 、理中汤、四神丸、香连丸等合方,与病机环环相扣,根据病情发展的阶段各有所侧重。
五苓散:《古今名医方论》认为五苓散一方,为逐内外水饮之首剂,方用白术以培土,土旺而阴水有制也;茯苓以益金,金清而通调水道也;桂枝性味辛热,通达下焦,味辛则能化气,性热专主流通,州都温暖,寒水自行;再以泽泻、猪苓之淡渗者佐之,禹功可奏也。由津液运行失常而致者,用五苓散通阳化气,从而津液运行复常,正合《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气化功能正常与否,其义有二:首先膀胱所藏之津液,在气化作用下,复归津液运行之轨道,其浊者,排出体外,反此为病;再者,膀胱所藏津液,其来源大致有:小肠泌别清浊,而渗入膀胱;饮入于胃,由脾上输于肺,由肺而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肾为水脏,对膀胱有供养和促进作用。源流若是,而膀胱能藏与否,亦赖其气化功能。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水湿停滞,病情迁延,日久脾病及肾,或素体肾阳虚,肠镜所见:黏膜有多发性浅溃疡伴充血、水肿,病变大多从直肠开始,且呈弥漫性分布。五苓散通阳化气,利小便而减轻肠道水肿,达到“利小便而实大便”的疗效。
平胃散:《古今名医方论》认为平胃散治湿淫于内,脾胃不能克制,有积饮痞膈中满者。
四神丸合附子理中丸:温补脾肾之阳,脾主固摄,肾主收藏,加强脾肾的功能。
香连丸:清热燥湿止泻。
李老经验:健脾化湿用白术,再温燥一些用苍术,辛温大热药用干姜、丁香,更热则要用大辛大温之附子,附子温脾肾之阳,防止过腻。攻而不过,补而不腻,热而不燥。干姜先用5~6g,药对症后再渐加量,腹泻收敛而不过涩,诃子肉不过10g,寒而不过苦,黄连不过5~6g。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药物本身不能损伤脾胃。有黏液脓血便者,常加黑地榆、干姜、乌贼骨,收敛止血,化黏液。
李老对脾胃病诊法有丰厚经验,尤其是望舌诊脉。他认为舌诊能提供丰富的辨证信息,临证定要详细观察,体会分析辨证,如若舌体胖大则为脾虚;舌体胖大舌苔正常则为能食不能消,其病偏脾气不能运化,甚则水湿排泄失常出现浮肿虚胖,或导致血脂高、脂肪肝,甚至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薄白则为脾胃虚寒之证;舌体胖大、舌苔白腻则为脾胃气虚阳虚寒湿阻滞;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腻则为脾虚湿阻;舌体胖大、舌苔黄腻则为湿热蕴结,并据苔黄之轻重,舌质颜色的红绛与淡白以辨其湿或热的偏盛。
女,56 岁,2004 年9 月初因生气饮食不节,食生冷水果和油腻食物,饮啤酒后发病,腹痛,痛则腹泻,腹泻黏液脓血便,多至10 次/日,疲倦畏寒、四肢乏力,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沉细。肠镜检查示:符合溃疡性结肠炎改变。
辨证:脾虚湿滞,脾肾阳虚。
治则:健脾利湿,温补脾肾。
处方:炒白术10g,茯苓15g,泽泻12g,猪苓10g,桂枝5g,苍术10g,川朴10g,五味子20g,破故纸20g,吴茱萸5g,煨豆蔻10g,炒薏苡仁30g,诃子肉12g,木香6g,黄连6g,黑地榆15g,乌贼骨10g,干姜8g,甘草3g,大枣5枚。
上方连续服用20剂,患者精神明显好转,小便利,大便次数逐渐减少,脓血便消失,舌象有所改善。减去黑地榆,守方又服用20 剂,患者腹痛消失,黏液便消失,每天大便一次,大便成形,食欲、精神等均恢复正常。治疗期间及康复后嘱患者忌食辛辣、油腻、生冷和不易消化食物。继续服用四神丸2月,近期随访一切正常。(来源:河南中医杂志。)
今日荐读
【人文频道】
1.2017年全国卫生计生系统"最美天使"摄影大赛征稿火热进行中...
2.【南方农村报】潮安村医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皮肤频道】
7.国医大师禤国维的8个医案:消痤汤治痤疮,消炎止痒外洗方治皮肤癣病,小儿湿疹方治小儿湿疹以及皮肤解毒汤,脂溢性脱发方等治……
9.禤国维皮肤病治疗经验交流 | 国医大师临床经验传承与研习班·广州
【胃病频道】
1.国医大师脾胃病国手李振华:摆脱胃痛的困扰,就该这样治疗!
2.【问道国医大师】李振华:脾胃病防治九字法--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
友情支持
《潮安健康》微信公众号(ID: e19620228 )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zk120(ID: zk120com ),潮安健康(ID: e19620228 ),由张仲林( ID:e41121 ) 推荐发表,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仲林( ID:e41121 ) 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并注明作者和转自张仲林( ID:e41121 ) 。
投稿邮箱:zhonglinzhang@126.com
编辑:寒香医路 。
温馨提示
张仲林( ID:e41121 ) 所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张仲林( ID:e41121 ) 平台无关,仅供临床与研究参考,非医务人员请勿试药。
张仲林
张仲林,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共产党员,退伍军人,长期致力于胃病,痒疹的治疗研究,三代行医,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潮州日报》《南方农村报》作了通讯报道.名列 《中国当代中西名医大辞典》.现为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村卫生站主要负责人.
张仲林(微信号 e41121)
您好师友!张仲林欢迎您关注!
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敬请指导,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