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谁的凯旋?
点击社会科学报
关注我们
在巨大的战争创伤面前,没有胜者,只有魔鬼的凯旋!
目前,社会科学报音频节目已登录喜马拉雅FM、今日头条、阿基米德FM平台,将为大家奉献更丰富的人文社科音频读物,在以上平台搜索“社会科学报”就能找到。让我们在声音的世界里相见!
原文 :《谁的凯旋?》
作者 | 江苏师范大学 田崇雪
图片 | 网络
在俄罗斯这块有不少都是靠战争获得的土地上漫游,总能与一些战争的废墟、遗迹、碑铭劈面相遇,想躲也躲不过。这不,眼前的这座庞大的建筑物叫“凯旋门”,近处的这一块宽阔的空地叫“胜利广场”,远处的那一柄穿透大地、高耸入云、刺破青天的长剑叫“胜利女神纪念碑”,最后那一排呈弧形排列开来的连续建筑物则为“二战博物馆”。
虽然莫斯科这座凯旋门,格局略逊色于法国的凯旋门,但饶有趣味的是,两座凯旋门,关乎同一人,即拿破仑;而且是为了纪念同一场战争而建,就是俄法战争。
1812年,拿破仑一世在欧洲大陆势如破竹,风卷残云。为纪念7年前战胜俄奥联军,他下令修建“一座伟大的雕塑”,凯旋门因此动工兴建。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却无福消受大军凯旋的殊荣,因为他被推翻了,凯旋门工程就此烂尾。直至1830年,波旁王朝被推翻后,工程才得以复工,断断续续建了整整30年,终于在1836年落成。此时,距离拿破仑去世已经15年了。
除了英国因偏居海上一隅得以保全,除了俄罗斯因为远离法兰西得以平安之外,整个欧洲都已匍匐在了拿破仑的铁蹄之下。1812年5月,拿破仑亲率60万大军,兵分三路,浩浩荡荡,强渡涅曼河,直接向俄国进军。
彼时的俄军只有24万人。强敌压境,不能硬拼。为了避其锋芒,俄国人采取了打不过就跑的游击战术,坚壁清野,全民皆兵,同仇敌忾,持久战争,直到漫长的冬天来临。长线作战的拿破仑军队虽然兵多将广,但是孤军深入,粮草补给不上;虽然兵临莫斯科城下,但已是强弩之末,鲁缟难穿。能谋善断的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将军坚持以退为进,甚至不惜将莫斯科拱手相让,给自以为胜券在握的拿破仑留下了一座空城。
入城后的拿破仑被撤出莫城的俄罗斯军队切断了后路,弹尽粮绝、四面楚歌,不得不仓惶撤离。俄军则围追堵截,取得了俄法战争的最终胜利。
拿破仑这一场长途跋涉的侵俄战争成了100多年后希特勒长途跋涉入侵苏联的预演。历史,在一些重大事件上总是惊人地相似。
60万大军只剩下了不到4万,拿破仑从此一蹶不振。为纪念俄军打败拿破仑,俄罗斯人建起了这座凯旋门。
一场战争,两座“凯旋”,史无前例。
由俄国凯旋门,想起法国凯旋门。由俄国二战胜利广场,又想起美国二战胜利广场。
在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之间,有一个下沉的椭圆形广场,广场中间是一个圆形的湖,左右两旁56根花岗岩石柱。1600万军人参战,战死40万人,都一一以星星的形式铭刻在弯曲的“自由墙”上。
迄今为止,在对人类构成最大伤害的战争、饥荒、瘟疫和自然灾害四大劫难中,战争居于首位。从冷兵器战争到热兵器战争,从常规战争到核战争,战争与人,形影不离,成了挥之不去的幽灵,反反复复地在人类心灵上投下恐惧而深刻的阴影。
战争决不是打打杀杀的在线游戏,更不是热热闹闹的抗日神剧,而是肉身的摧毁、性灵的幻灭,以及文明的陨落。一切有关战争的艺术都不应该是对战争的欣赏和渲染,而应该是对战争毁灭人类文明的悲悯和反思。在巨大的战争创伤面前,没有胜者,只有魔鬼的凯旋!
承平日久,不可不鉴。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25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人口老龄化,将如何影响中国的未来?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蓝天是他的归宿和梦想:纪念圣埃克苏佩里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大咖们都说了啥?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这位18岁的姑娘,开创了科幻小说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