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M小课堂|“贫穷艺术家”是真的穷吗?
第十二讲
不使用/再使用
Refuse / Re-use
20世纪 60 年代起,在大众消费的社会背景下,废品逐渐堆积成山。一些西方知识分子开始思考这未知而又令人不安的未来。这促使一些艺术家转变了方向,回归自然材料,甚至利用废品进行创作。而这也推动了一种全新艺术形式——“贫穷艺术”的诞生。
卡婷卡 · 柏克
Katinka Bock,出生于1976年
在卡婷卡 · 柏克看来,观察有着和创造同等的重要性。她的作品利用最原始并有待改造的有机材料,在形式上遵循“贫穷艺术”和极简主义潮流。这些材料的脆弱性是时间流逝的见证,并对传统雕塑的恒久属性提出了疑问。
《周边地区》就像一个“旋转木马”,装置唤起了作品在工作室空间内的想象过程。它如同一个旋转并敲击着墙面的绘画机器,用一支铅笔在一张纸上反复划出轻微的痕迹。这件雕塑探索这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平衡关系,探讨着将物件和观看者分离开来的距离,以及物件和空间之间的关系。
《周边地区》,2007―2011年金属,发动机,石头,橡胶,石墨铅笔,玻璃,镜子,330 × 180 厘米,巴黎,蓬皮杜中心,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你知道吗?
艺术家收集并组合这些被遗弃的物品与材料,将其放置在底座台面,或悬挂在半空,以求揭示出它们的力度与能量。作品所显露出的脆弱感与其重量形成反差,其运转方式呈现出一种近乎拟人的效果,好像是一个稻草人或转动的风标,试图在空间和时间中留下恒久的印记。
《镜子展位》,1988年,镜子,木头,金属,不同尺寸,巴黎,蓬皮杜中心,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
你知道吗?
泰奥 · 梅西耶所选用的水族馆石头正是对中国奇石的借鉴。通过这些合成树脂材质的石头,艺术家以创作非洲原始崇拜物的狡黠与洞察力,勾勒出技术再生产时代(即“中国制造”时代)本地文化形式的变异。作品中石头的排列如同一种荒谬的奇观,呈现出刻意制造的“圣像”(acheiropoïètes,用于指非人为制造之物)。
发现更多
在展厅内,你还可以看见贝尔纳 · 帕杰斯的雕塑作品《井盖》(1969年),艺术家不施加任何艺术性的行为,而是在材料的对立(铁与石)、形态的对立(几何与不规则)、处理方式的对立(人造与自然形成)这三个层面上加以发挥,巧妙运用了协调性与矛盾性。
点击上方西岸文化艺术季小程序,即可进入语音导览页面。随时聆听“万物的声音”。你还可以直接观看下方的策展人导览视频,进入展厅现场。
重磅推出展览同名画册《万物的声音》,收录百余件罕见大师力作,通过十八个章节带领观众深入二十世纪初至今年全球化背景下艺术先锋运动的腹地。画册涵盖了从立体主义先驱、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领军人物到当代观念艺术前卫代表,呈现了艺术品和艺术家面貌的多元性,由画家、作家、雕塑家、导演、摄影师、设计师、建筑师等依托丰富媒介创作的作品颠覆了人们对艺术的传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