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市场经济难在何处?

李子旸 李子旸 2024-01-04

戳上方蓝字[李子旸]关注公众号,不错过精彩文章~



 

上一篇文章讲的是“工业化难在何处”。从这篇开始,讲讲“市场经济难在何处”。和工业化一样,市场经济的成功率也很低。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东欧地区发生政治剧变。这些国家原来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他们相信,只要放弃社会主义制度,转向彻底的私有制,大幅减少国家权力,做到“大社会,小政府”,就能建成市场经济,迎来经济繁荣——“我们将像瑞士人一样生活”。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除了少数小国发展比较好以外,苏东地区的国家不但没有迎来经济繁荣,整体上还下降了不止一个层次。原来和美国并列为超级大国的苏联,变成俄罗斯以后,甚至出现了可叹的“去工业化”,现在主要靠出口石油天然气和农产品过日子了。

 

从建立市场经济制度的角度看,他们的失败更加明显和尴尬。严格的法治、清廉的政府、竞争力强大的企业、保护私有产权的制度环境等等这些“好市场经济”的要素,他们都很缺乏。一言以蔽之,政治剧变没能创造出好的市场经济制度。

 

在苏东剧变同时,华盛顿共识在全球流行。在很多人看来,华盛顿共识就是建立市场经济的操作手册。把其中的条文逐一落实,国家就建成市场经济制度,然后,就等着繁荣昌盛吧。

 

于是,依据这个操作手册,很多国家开始建立市场经济制度。但是,和苏东国家一样,绝大多数国家都不成功。他们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要么治理能力低下,秩序混乱;要么民粹横行,破坏生产。有的国家比如南斯拉夫,还在这个过程中彻底解体,成了一堆碎片,并爆发残酷的战争——把工业化对国家的撕裂给“落实”了。总之,没能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国家繁荣。

 

后来的颜色革命更是乱七八糟。北非西亚的一些国家,本来就问题多多。他们幻想着来个颜色革命,接下来就能愉快地享受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及其繁荣幸福了。没想到,随后降临的,是空前的混乱和战争。有的国家,至今还在痛苦中挣扎。

 

我们中国是极少数例外之一。中国的改革开放,启动时间要更早一些,但在时间段上,和华盛顿共识的大流行差不多同时。可是,中国并没有遵照华盛顿共识去建立市场经济制度,中国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市场经济和华盛顿共识倡导的那种市场经济,差别非常大。有人将中国的做法称为北京共识,和华盛顿共识针锋相对。

 

中国的领导人还特别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重要的是,中国成功了!我们实现了国家的伟大复兴,完成了工业化,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大幅增长。几代中国人梦想的国家富强,已经成为现实。并且,中国的发展依然势头很猛,未来的前途,不可限量。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按照华盛顿共识建立市场经济,很难成功。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功?他们做错了什么?中国做对了什么?

 


一般的印象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结束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也就是说,此前新中国的三十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

 

本系列文章所谓给计划经济“翻案”,就是想要说明,历史事实并非如此。新中国的前三十年,只有不到三分之一时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其中有些年头还很不完整。其他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新中国实行的是群众路线或政治运动,而不是苏式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

 

新中国的前三十年,贯穿了群众路线-苏式计划经济之间的路线斗争,前后经历了三大回合。那么,怎么评价这场路线斗争呢?谁赢了,谁输了?

 

事实上,在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生活水平很低,日子很穷,人们的情绪一度比较低落。对这场路线斗争的感觉是两败俱伤,谁也没赢。并且国家建设因此被耽误了很多年。

 

看上去,确实是两败俱伤,谁也没赢。

 

苏式计划经济这方面,毛主席一再发动政治运动,把干部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冲击得七凌八乱,期间还发生了三年困难等严重的经济下滑。到1970年代后期,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完整性和有效性上,和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完全无法相比。比如,由中央统一分配的物资,当时中国只有几百种,而苏联是几万种。中央直接管理的企业(国有企业),中国有几千家,而苏联有几万家。

 

群众路线这方面呢,也没能取得制度性的成果。群众自我解放,直接掌握国家权力,自我管理,从理论上说可以避免官僚主义和精英退化,但到底应该怎么操作,谁也说不清。并且,群众运动固有的粗糙性和混乱性,让经济发展必须的专业化管理成为不可能。结果是,群众运动越活跃,经济受影响越大。以至于到了后来,人们已经闻运动而变色,避之唯恐不及。曾经的政治热情大为低落,甚至对未来悲观失望。

 

因此,从1975年邓小平恢复工作开始,苏式计划经济就重新占了上风。1976年以后,这个进程进一步加快。那几年的经济恢复和调整,其实就是恢复重建苏式计划经济,或者说是回到1956年召开的八大的建设路线。这时候很多回到工作岗位上的干部,主要就是八大的那批干部。可以说,这个时期,路线和干部两方面,都是回到1956年的八大,也就是回到苏式计划经济。

 

可见,群众路线最终没能“站住”。

 

谁也没赢,两败俱伤,但最后是苏式计划经济占了上风。看起来,这就是那场贯穿了新中国前三十年的路线斗争的结果。

 


从1975年到1980年代初的几年,苏式计划经济在中国全面恢复。现在我们知道,苏式计划经济有很多固有的弊端:体制僵化、生产消费脱节、劳动者缺乏积极性。最重要的是,由于排斥价格规律和价格信号的作用,中央计划制定者无法处理经济中的海量信息,也就无法准确地分配资源。计划必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这必然导致效率低下,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

 

奥地利学派的米瑟斯、哈耶克等经济学家对计划经济的批判,是正确的。苏联就是因为计划经济而在和美国的经济竞赛中败下阵来的。但是,他们批判的对象是苏联和东欧国家。对中国,他们既不了解也没兴趣。拿他们的理论来对照中国的经济现实,有启发,但也有错位。

 

既然这几年全面恢复苏式计划经济,计划经济的弊端,在这个时期也就表现出来。这和1953年中国全面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以后的情况类似。1956年国内就出现了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农民退社等现象。群众的不满和计划经济的僵化低效有直接的关系。

 

前面文章说到了,正是从1956年开始,在中国,苏联从老师变成了反面教材。毛主席全面反思了苏联体制也就是苏式计划经济的弊端——无须米瑟斯哈耶克们批判,对苏联体制的弊端,主席早就看出来了。主席提出的解决办法就是走群众路线。

 

到1980年代初,类似情况再次出现。苏式计划经济体制对发展的束缚已经越来越明显。需要改革。

 

后面的改革进程,大家很清楚。先是农村有了突破。在基层突破和试验的基础上,1982年初,中央发布一号文件,提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全面启动。

 

这时,市场经济的概念还是理论禁区,还不能直接提市场经济。

 


接下来,国家关于经济改革方向和目标的提法发生了几次变化,总的趋势是越来越明确地走向市场经济。

 

在1984年10月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讲话里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在十四大上,理论有了突破,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到2000年,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当时,以华盛顿共识为操作手册的“原教旨”市场经济理论很流行。看到国家这一系列提法的变化,我当时不太理解,认为何必这么扭扭捏捏呢。直接宣布转向市场经济不就行了么。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就是市场经济么?为什么一定要坚持戴个“社会主义”帽子呢?

 

现在回头去看才意识到,这个提法变化的过程,不是什么扭扭捏捏,而是新理论的创造过程。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确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项重大理论发展。这个发展,是有世界意义的。

 

而且,这个理论发展,正是前三十年那场群众路线-苏式计划经济之间路线斗争的结果。这是新中国前三十年的重大作用和意义所在。

 

为什么这么说呢?

 

表面上看,那场路线斗争的双方——群众路线和苏式计划经济两败俱伤,谁也没赢。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转向了来自西方的市场经济。

 

实际上,这场路线斗争的结果是双赢。通过这场势均力敌、无比激烈的路线斗争,群众路线和苏式计划经济这双方都变得格外强大和有力。而最大的赢家,是中国和中国人民。

 

改革开放开始以后,通过斗争变得格外强大和有力的双方,携起手来,一起走进入新时代。

 

进一步的展开论述,下篇文章继续吧。


文中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本文系原创作品,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其它公众号转载及商业合作请后台联系,谢谢。

工业化难在何处

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

第八种办法

撕裂社会的工业化

党务、行政和群众

“知识越多,越......”?

为什么会有路线斗争?

“十年”的经济原因

一代人的青春和热血

给计划经济“翻案”(3)——第一个五年计划

给计划经济“翻案”(2)——逆水行船的新中国

给计划经济“翻案”(1)

香港社会制度的落后性(全文)

美国是军事强国吗?(全文)


长按二维码关注“李子旸”

看更多精彩文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