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计划经济“翻案”(1)
戳上方蓝字[李子旸]关注公众号,不错过精彩文章~
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且,是在改变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以后,经过改革而实行的市场经济。这样一来,在很多人心目中,计划经济的形象就很差,基本上是错误、走弯路的代名词。甚至可以说,计划经济已经被妖魔化。说某人某事属于计划经济,就等于说此人此事完全错误,并且证明完毕。
但是,在仔细看了计划经济在中国的整个过程以后,我却深感大家(包括此前的我)对计划经济的认识、印象,有很多不符合历史事实之处,对其中一些重要环节,甚至是南辕北辙的认识。因此,很有必要恢复历史的真相。
另一方面,现在国家强调,不能割裂新中国的前三十年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后四十年,“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在新中国的前三十年中,计划经济无疑扮演了核心的角色,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对计划经济没有完整、准确的认识,就无法真正理解前三十年,也无法在前三十年和后四十年之间建立起有说服力的联系和因果关系,进而也就无法完整、准确地理解和认识新中国。
这就是现在要给计划经济来个“翻案”的原因。而给翻案二字打引号,是因为这里的“翻案”,目的不是主张重返或重建计划经济,而是要改变我们头脑中对计划经济的那些片面认识。
我先来描述一下大家(包括此前的我)印象中计划经济的样子。
计划经济,意思就是用计划指引国家经济的发展,拒绝、排斥市场价格、企业利润这些信号的指引作用。计划当然是由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包括每年生产多少钢铁、粮食、化肥、煤炭等等,然后,把这些生产计划下发给企业去生产。
为了确保企业服从计划听指挥,就要把企业都变成国有企业。企业的厂长、经理都由政府任命,和国家官员、干部没有区别。他们的责任就是按照国家计划组织生产,完成计划规定的生产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市场价格和企业利润,也不需要企业去采购和销售。企业生产所需的物资、能源和机器设备,由国家无偿拨给,生产出来的产品,国家直接取走。只要完成了国家计划,企业的干部员工就能得到事先规定的工资,有的还有奖金。
这样一来,整个国家仿佛成了一个大企业,国家公民在这个企业中各有级别和分工。国家,具体说中央国家机关,作为计划者,负责制定这家大企业的生产计划——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其他人的任务就是服从。
在现实中,这种计划经济最早出现在苏联。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也主要是效仿苏联而来。那么,第一个问题就来了。中国为什么要效仿苏联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这就是大家对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第一个大误会。
大家以为,旧中国虽然有种种不好,但实行的肯定是市场经济,有资本家有工人有私营企业有市场交易嘛,当然是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是新中国带来的。新中国自我定位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就从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学来了计划经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后来又送来了计划经济。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历史事实并非如此。历史事实是:中国的计划经济从国民党政府时期就开始了。国共两党虽然在政治上互为敌人,但在计划经济上这一点上,却颇为一致。甚至可以说,共产党的计划经济是延续了国民党的计划经济,当然,发扬光大了很多。
下面请看历史事实。
现在我们知道,苏联最终以解体而收场,但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在1920-1940年代,苏联可是成功的典型,一时抢尽注意力,风光无二。
沙皇俄国是欧洲落后的农业国家。在这个落后的基础上,苏联开始实行计划经济,把全国人民组织起来、计划起来,而不是发展分散、自由的市场经济。那么,苏联的这个试验成功了么?
当时人都认为,苏联太成功了!
1913年,俄国工业生产能力远远低于德国、英国和法国。但是,到了1936年,仅仅经过了二十多年,苏联工业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苏联只用三个五年计划,就基本完成了工业化。
连极端反共反苏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也不得不承认,“斯大林接手的是一个使用木犁的国家,他留下的却是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苏联的巨大成就,震惊了全世界。国民党政府当然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因此,苏式计划经济成为国民党政府首选的发展道路。
不仅苏联,当时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纷纷大量增加国家对市场的干预。1933年上台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了大量国家干预市场的政策。虽然不能因此说美国改成了计划经济,但市场-计划这个天平,大大倾向了计划。
别忘了,美国可是国民党政府的盟国和依靠。美国的政策走向,当然会对蒋介石政府产生重大影响。
可以这样说,当时在全世界范围内,就是“东风压倒西风”,从政界到实业界,从知识界到其他各种精英,大家都很推崇苏联的计划经济,认为那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快速赶超先进国家的不二选择。
蒋介石就直接主张效仿苏联的计划经济。他说:
“中国经济建设之政策,应为计划经济,即政府根据国情与需要,将整个国家经济如生产、交易、分配、消耗诸方面制成彼此互相联系之精密计划,以为一切经济建设进行之方针。”
“经济以计划为必要”。
“在工业建设方面,必须采取计划经济制度……统一而国有之”。
而且,蒋介石可不是说说而已,他实实在在地推行了计划经济。
1933年9月,蒋介石、宋子文分任正副委员长的全国经济委员会成立。这个委员会的职责是:“有关国家经济建设或发展计划之设计审定、经费核定、监督指导及直接实施”。
虽然画出了蓝图,但这个委员会工作不太得力,作为不多。1935年4月,又成立了资源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就比较能干了。成立后不到一年,资源委员会就制定了雄心勃勃的《重工业五年建设计划》——看,那时候就有五年计划了。
这个五年计划没有停留在纸面上,在蒋介石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多时间,资源委员会成立了21家工矿企业,包括煤矿、石油、铁矿、铜矿、炼钢厂、机器制造厂、水力发电厂等等。
不久,抗战爆发。五年建设计划当然受到重大影响,但资源委员会继续努力。1938年,经过改组,资源委员会实际上成为国民政府战时最高经济领导部门。在抗战期间,他们一直致力于中国的重工业建设。1937抗战开始时,他们有企业24家,员工两千多人。到1945年抗战胜利,资源委员会已有工矿企业98家,员工总数超过六万人。
所以,抗战后,资源委员会在社会上的威望很高。众人交口称赞,觉得这个部门的水平远超国民党政府的其他部门。
抗战胜利后,资源委员会更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他们制定了《国营工业三年建设计划》,目标是钢材、水泥等重要工业品达到国内自给自足。
到1947年,资源委员会已经控制了全国80%以上的近代制造业、矿业和交通运输业,以及90%以上的现代金融业。从1945年抗战胜利到1947年这几年,被称为中国国营事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后来,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国民党政府军费急剧膨胀,无力继续建设。资源委员会的后续计划也就无法实行了。1949年,资源委员会宣告解散。
资源委员会虽然解散了,但它并没有就此彻底消失。队伍散了,但人还在。
共产党当然也注意到了资源委员会的工作,深知这批人才对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的1949年初,中共中央特别发布命令,要求解放军各部特别留意各地的资源委员会及其所属企业的官员、经理、工程师、技术员等等,要求设法留住这些人,并保留他们的职位和工资。
因此,资源委员会及其所属企业的人员,90%以上都留在了大陆,没有跟随国民党政府逃往台湾。
这些人后来在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是当时中国仅有的了解如何制定国家经济发展计划的人,而且,在管理工业企业上,他们也是非常宝贵的人才。相比之下,当时共产党的干部极度缺乏这些方面的实际工作经验。
实际上,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就是这些前国民党资源委员会的人员编写出来的。
另外,前文列举的数据表明,通过1945-1947年及之前的努力,到1949年,中国国营工业企业的比例已经很高。现代化的大工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绝大部分已经属于国有。在当时的语境下,这被称为“官僚资本”。新中国建立以后,当然要没收这些“官僚资本”。
新中国建立起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实际上是没收“官僚资本”的必然结果。在这种所有制基础上,推行计划经济,也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事。可以这样说,新中国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可见,新中国从1950年代开始建立的计划经济,实际上此前已经有了差不多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并且,除了所有制基础,在国际环境、思想观念、社会共识等多方面,新中国都必然要选择计划经济的发展道路。
计划经济,并不是共产党人的异想天开或者主管设计,而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的一个内在发展趋势。新中国顺应了这个发展趋势,并继续大步前进。
计划经济在中国后来的历程,下篇文章接着说。
长按二维码关注“李子旸”
看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