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IPO过程中的固定资产核查(5):揭开“在建工程”的面纱
文 | FreeCity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公众号:行走的审计汪
知乎专栏:行走的审计汪
01
引 言
固定资产的IPO核查,是第五篇的内容。今天我们的主要内容,是来聊聊在建工程的计量(包括立项、预算、转固、投产等)。
不妨来回顾之下我们之前说到的系列内容,会让你更有全局感,以及对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掌控感:
都说现在的信息呈现出碎片化状态,大家这里看,那里看,其实能真正化为己用的很少。因此,我们要特别珍惜系统化的内容。
如果是第一次看的小伙伴,想回顾之前文章的,可以点击下方图片链接,打开这个系列,进行系统化的学习。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聊聊在建工程的核查。
02
形形色色的在建工程
对于自建的固定资产,我们都知道,先要通过在建工程进行核算,待“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再结转至固定资产。
一个项目,通过一个计划,一个预算,然后开始执行,购买设备,投入相关的人员和资金,逐步建设起来,最终达到可使用的状态。这就是在建工程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
有的项目很漫长,经历好几年,中间可能因为政策因素、资金因素等,停工不动;有的项目很短暂,几个月左右,就达到了可使用状态,从在建工程结转到固定资产。
有的项目很庞大,资金涉及几个亿,涉及到募投项目,还需要专款专用;有的项目很小巧,十几万就可以建设、改造完成。
有的是工程类项目,比如建造厂房、仓库;有的是设备类项目,比如建造生产线等。也有的是混杂项目,既包括厂房,又包括生产线。
正因为实务中的在建工程项目,形形色色,包罗万象,才让每个工程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而引发不同的疑问。
在不同中寻找相同点,是我们了解在建工程本质最好的办法。
我们来总结下在建工程的特点:
形形色色:不同工程,不同特点。
要对在建工程核查到位,首先必须了解相应的工程。如何展开了解?
去了解在建工程的内控制度和相关流程,包括工程建造的原因和审批流程(内外部),工程预算,预计建造时间等,以及工程投入过程中,如何规范各项采购和工程建造过程,如何判断工程已经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等等。 包罗万象:工程就像一个蛇皮袋,你可以往里面扔东西,只要不被发现。
正因为工程包罗万象,可以“藏污纳垢”,也成为了舞弊高发地,最常见的就是企业通过预付款、不合理的工程款等,虚增在建工程,将资金套出体外。
不影响利润:在建工程状态时,对利润表不会有任何影响。只有完工后结转到固定资产,开始折旧后,才到利润表存在影响。
在建工程,整一个就是投入资本化的状态,包括合理的借款费用,也能够资本化。
因此,经常有企业,通过构造资本化条件,将不该资本化的费用进行资本化,或者通过调节在建工程转固的时间,人为调节其对利润影响的时点。
因此,在建工程核查,主要就在于下述三方面:
核查在建工程的真实性、完整性;
核查在建工程核算内容,是否是该项目应归集的可资本化的内容;
核查在建工程的转固时点,是否准确;核查在建工程是否存在减值。
03
在建工程:常问询的点
我们不妨通过几个案例中对在建工程的问询,来看看上述三方面是否全面:
问题一(新特能源)
问题二(荣泰电工)
问题三(江南新材)
从上述相关案例三个问询来看,在建工程主要问询的点,基本都涵盖在我们上述列的三方面内容中。
了解工程的预算金额、预计工期、完工进度以及投入金额等,是为了核查工程的真实性、完整性等。
了解是否存在提前预付工程款情形,设备供应商、工程承包商是否和发行人存在关联关系,交易定价是否公允等,是为了核查工程中是否存在“虚构、虚增”的成分。
了解在建工程的转固时点,未转固依据,是为了核查在建工程是否按照准则来处理,不存在利润调节。
了解核查重点后,我们就结合案例来看看,如何进行核查。
04
案例分析
案例:
星昊医药,申报北交所。
公司主要从事药物制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构建共享平台,在自有品种实现产业化的同时,为药物制剂生产企业和创新药研发企业提供CMC/CMO服务。
对该公司的问询中,有关于在建工程的问题是这样的:
问题最关注的点,在于在建工程长期未转固,是否调节利润。这说明公司的在建工程持续的时间很长。
长时间持续的在建工程,很容易被质疑工程的合理性,以及是否存在主观意图,操控其转固的时点,或者掩饰已经存在的减值迹象。
因为,作为一个以利润为目标的企业,投入时间、金钱建造一个在建工程,必然存在对该工程的“KPI”,比如工期多久必须完成,完成后需要达产多少,或者提效多少等。
长期都挂在账上,显然不符合这一逻辑。尤其是大额的在建工程,长期挂账,就存在这些可疑之处:
项目是不是已经“烂尾”了?
比如工程因为政策因素不能再继续建造了;或者工程已经不为企业所需要,打算放弃建设了;等等。这些,都表明工程存在减值迹象;
项目是不是已经“完工”了?
比如工程实际已经达产,目前在使用中了,但企业以试运行的状态,迟迟不转固,推迟折旧的计提;
因此,我们需要对此进行核实,为何长期挂账,合理性是什么,是否有依据支撑等。
我们来看看公司对这个问题,是如何展开回复的。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也说过,回答反馈的“套路”,第一步都是先说明事实情况。
公司也是结合题干,来说明其在建工程的具体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一共有3个在建工程项目。
这3个项目,从报告期之前就开始建设,但是到2021年都尚未完工,属于名副其实的“长年龄工程”。
从在建工程的变动过程中可以发现,这三个项目,虽然涵盖期间长,但是都处于不断建造,逐步转固的过程中,不存在某一年投入为0,建造停滞的情况,也不存在一直都没有转固过的情况。
在说清楚工程基本的情况后,公司进一步拆解了第二、第三个项目,也就是将上述大项目,又拆解成了细小的项目。
我们抽取第三个项目来看看:
从上述表格中可见,公司虽然项目一直长期挂账,但是项目其实可分为若干小项目,小项目从投入到结转,一直有变动,并非“长期未结转固定资产”。
而上述大项目的拆解,也对我们日常在建工程的审计很有启发。
平常在审计过程中,8个亿的项目,底稿上只写一段话,包括预算金额,项目基本情况以及项目进度,再附加一些购买设备和工程相关的合同发票,同时对其盘(拍)点(照),这个项目就算审计完了。
但项目的真实性、完整性如何?是否夹杂着不属于这个项目,或者说不能资本化的内容?转固时点是否合理?等等。这些都未审核到位。
这些针对大项目来说,不通过进一步拆解,是很难审核具体、到位的。
回到案例中来,我们继续来看看公司对于工程转固时点的进一步说明:
基于医药项目的特殊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还需要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这和一般项目有所区别。
关于该工程的具体建设周期,差不多有5年。
从上图来看,纵向是项目的各个阶段,横向则是跨越的时间。第一步土建和主体就花了3年,确实挺久。公司倒是没有解释上述时间跨度的具体情况。
另外,厂房其实在2021年上半年就已经建造完毕,但获取药品生产许可证,大约又花了大半年。
获取该证书后,公司在2022年1月,才将该固定资产转固:
这条产线建设周期较长,公司给出的原因是:
潜台词就是:产线建设难度系数高,又受到新冠疫情影响,获得生产许可证又花费了较长时间等。
但我疑惑的是,主体建造需要3年,也实在太久了,超过了我的认知范围。可能医药行业的厂房,建造起来难度系数也比一般的要高。
关于转固时点,公司也分析了同行业的做法。
对于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这一时点的判断,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之前,我做过一家医药企业,账上的在建工程已经挂了6年了。
一去盘点,厂房早建设好了,生产线也都完备了,但是一直没有拿到药品生产许可证,于是一直“静静躺在”在建工程科目中。
这是公司对第一个大项目长期未转固的解释说明。而对于第二、第三个项目的解释说明就简单多了:
也就是我们前述解释过的内容:并非长期未转固,其中包括的小项目一直都在变动中。
上述主要是对“第三方面,转固时点”的案例说明。
对于“第一方面,完整性和真实性”,以及“第二方面,核算内容是否恰当、合理”,我们继续结合该案例,分别从项目预算、盘点情况、是否存在套取资金等方面来展开。
一、项目预算
项目预算,是项目起点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对企业来说,预算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对这个项目是否执行的决策,未来效益的考核,项目过程中资金的需求安排等。
因此,在完善的内控制度里,项目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预算,并根据预算的大小,经恰当合理的审批。
我们来看看公司的预算情况:
从中可见,预算和实际投入的较大差异,主要是截至2021年末,只建设了一条产线,后续产线尚未开始建设。
对于上述两者差异较大的原因,公司简单做了解释:
解释比较笼统。回复也只能随意看看。
实务中,我们做过许多在建工程项目,大家对预算金额也不陌生,但由于工程的专业性,我们很难去预测工程预算的合理性。
一般来说,许多企业在做预算的时候,会适当做得宽裕一些;后经过逐层审批,可能会砍掉一些预算。
而预算和实际存在出入,也颇为常见。大部分是因为设备涨价、人力涨价,或者项目调整等各项因素所致。
因此,对于完善的内控制度来说,需要有预算文件及其预算金额的计算过程。
我们只拿到一个预算总额,还远远不够。
后续结合公司的实际投入情况,和预算进行核对,能够有效了解项目的真实性,以及包含的支出是否符合预算中的要求。
二、项目盘点
针对固定资产盘点,我们单独写过一篇文章,想起可戳:聊聊IPO过程中的固定资产核查(3)
关于在建工程盘点,其实是类似的。
但是在建工程盘点,建议更加贴近“资产负债表日”,因为在建工程是更为动态的项目,距离资产负债表日越远,实际情况可能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对于在建工程来说,盘点到位并不容易。固定资产还有标签,可以和卡片账一对一。
但在建工程,很多时候,看个厂房和生产线,也只能看个大概,核实这个“项目存在”,以及“项目大致进度”,其余也做不了太多了。
尤其是针对不太了解工程的审计员来说,在盘点过程中,很容易被忽悠,很有可能“指鹿为马”,盘了个寂寞。
因此,审计、核查的过程,就是和企业斗智斗勇的过程,一不小心,可能就会掉入坑里。
三、在建工程核算内容是否准确
这个问题,从一般角度来看,依赖于公司的内控制度,不然很难判断是否准确;除非能够发现什么迹象,比如通过细节测试,发现工程造价明显高于实际水平;进口设备被普通设备调包等。
但上述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并不是看些资料,纸面作业就能识别的。
公司对该问题的回复,也属于程序性回复:
上述内容,讲了等于没讲。因为所有公司都会这么写。
而对于是否和研发成本存在混淆的回复,也比较程序化:
问题聚焦在是否存在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情形。也就是说,是否存在部分研发费用计入在建工程,从而资本化的情形。
公司的回复中,简单说明了两项投入的归集流程,予以程序化回复,信息的价值含量不高。
在反馈中,大家要多注意看数据、看表格,看实体化的回复,对于程序性回复,可简单省略。
只有通过数据、表格、实体化回复,我们才有机会学得更多。
四、是否存在在建工程套取资金的情形
前述我们也说了,如何通过在建工程套取资金:利用关联方、利益相关方等,虚构、虚高工程款、设备款。
我们也来看看公司的回复:
内控制度很关键,但必须落实到位,才有效果。对于IPO企业的内控制度,不能过于信赖。
针对上述流程,必须要获取相关节点的原始单据,证实其确实“执行过”,才能初步信任和这个项目相关的内容。
比如,通过招投标确定施工单位,那必须要获取招投标通知,标书,做出决策的依据和过程等证据。
比如,施工款的支付,都根据合同规定,并且有完善的审批流程,那就抽取大额的施工款,比照合同,获取审批流程,查看是否是真实完整的审批单据,而非后补。
比如,不存在关联关系,则务必通过企查查等工具进行逐一核查,核实是否存在关联关系。
而通过上述流程的了解,我们也能运用到平时做的项目中,更形象地了解项目过程,内控流程,以及其中需要关注的点。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重视案例分析的原因以及现实意义。
继续来看公司对这个问题的回复:
这部分对比,可以直接看出公司的造价是否公允,也是我们在核查过程中,可以借鉴的地方。
首先是土建工程:
通过对比来看,公司的单位造价基本合理。同时,公司也补充说明:
其中,独立第三方出具的工程结算造价审核报告,具有一定参考意义,尤其是较大的机构出具的审核报告,就能提供较强证明力。
再来看设备的价格对比:
上述设备具有特殊性,不太好比较。
公司这里通过相似设备报价来进行对比,基本上都满足“实际采购价格低于报价”逻辑,因为一般来说给个报价,正常都要还价的。
我们在核查过程中,要获取真实的设备报价单,来佐证上述的表格内容。
通过这几方面的问询和回复,公司也回答了前述的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问题。
05
总 结
关于在建工程的核查,我们就简单聊到这里了。
核查的重点,我们反复提了,也通过案例来说明。由于文章比较长,这里再来总结一下:
核查在建工程的真实性、完整性;
核查在建工程核算内容,是否是该项目应归集的可资本化的内容;
核查在建工程的转固时点,是否准确;核查在建工程是否存在减值。
而我们通过案例,可以借鉴到的核查手段包括:
充分了解在建工程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并获取关键节点的原始单据加以佐证;
如果遇到大工程、大项目,如果可以进一步拆解,核查要细化到具体拆解后的项目中;
如何更形象化地了解项目,包括项目预算、项目进度、项目投入、项目完工决算等;越了解,核查起来越容易,也越能发现问题;
巧用、善用、勤用对比,比如对比单位工程造价,对比在建工程转固时点等;通过合理可靠的对比,来识别可能存在的问题。
关于在建工程所要了解的内容,我们还能再展开许多。篇幅有限,就和大家聊到这儿。
上述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
后续我们会继续进行固定资产的IPO核查系列(最后一篇),对此有兴趣的朋友,请保持关注。
“行走的审计汪”公众号更新虽不是很勤,但几乎每篇文章都是原创,且2K字以上。为了100%保证文章质量,在每次发文之前,我都会进行反复求证和推敲。所以,如果你喜欢“审计汪”的文章,请继续保持对“行走的审计汪”的关注。
如果你觉得此文尚可,请转发出去,让更多可能需要它的朋友看到。谢谢。
相关好文推荐:
同一控制下合并付费合集推荐:
340+文章(干货)分类集锦:
精华资料获取:
审计汪付费咨询:
详情可关注并星标,这样我们就不会错过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