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黔西北记忆 ㊹ 一代宗师王之和

云上毕节 2022-03-30


他曾得到清末武术名家杜心武的指点,他与师弟沙国政曾师从名家修剑痴、翟树珍,为弘扬中华武术,他足迹踏遍日本岛,他集各家之长而独创纵横通背拳,这样一位武术名家晚年定居毕节却鲜为人知。

武术大师沙国政这样说:“之和兄技术高,腿法尤好,素有‘三条腿’之称。”(据《纵横通背自成家》)


▲王之和先生旧照


武术名家、原贵州省武术协会副主席王之和先生去世已经二十多年了,他习武精益求精、授徒无私奉献的故事和他的传奇人生却还在被熟悉他的人们传颂着。

山东自古出好汉。王之和于1903年出生在有着浓厚习武之风的山东省陵县前王庄,受家乡武风熏陶,王之和自幼酷爱武术,六七岁时就跟着大人比比划划地练习了,那时虽只学到一些花拳绣腿,却也一招一式像模像样的。

本家一位有些名气的拳师见他聪明好学,就教了他一些少林武功。因生计所迫,他12岁起就到天津学刺绣了,那时的学徒工前十年是没有工钱的,仅供饭吃,生活相当艰苦。

尽管如此,他还是一心向武,见谁高明就向谁学。一位朋友介绍他给一位拳师家擦洗马灯,他就有意同这位拳师接触,拳师见他求学心切,就教他学形意拳。各路求师,几年下来,他练就了比较扎实的基本功。

1963年王之和与扬世恒在练习太极推手

这时,他听说大连有位叫修剑痴的名师,擅长通背拳,王之和求师心切,只身奔赴大连找修剑痴。武林中号称“燕北大侠”的修剑痴先生家住河北固安,身在大连授徒,时常来回穿梭,有三间拳房正愁无人看管,便欣然收下了这个徒弟。

自此,王之和早晚同修剑痴先生习武,白天看房的同时擦枪磨刀,不到三年时间,他的通背拳已练得“移步落脚咚咚作响,抡拳劈掌虎虎生风”。


修剑痴先生平时同徒弟们的言谈中,对家乡固安的师兄刘智备加赞赏。经修剑痴推荐,他又到固安师从刘智。号称快手刘和醉刘的刘智往来于固安霸县、文安一带,几十里设一拳场,流动授徒,瘦长个子的刘智胳膊尤长,力量过人,王之和在霸县拳场见到刘智,刘即叫王试练一套拳,刘看后说:“你就跟俺走吧!”王之和于是跟随刘智,扛棍挎包,潜心苦练。刘智的直手通背拳确实技高一筹,中拳、撩阴腿等招式更是炉火纯青,不同寻常。

然而,本是由徒弟们轮流供饭的刘智再加上王之和这个随身徒弟,生活就更困难了。王之和不忍心拖累师父,半年多后,他表示要回天津,刘智带着惋惜和无可奈何的口气长叹:“也只有这样了。”


在天津,身无分文的王之和靠拳友相助,借住东星里二号大院的一间屋子,靠描鞋面上的花供人刺绣聊以度日。一天,一青年扛刀带棒的来到大院租房,文人相见做诗答对,武友初交散手比试,二人情投意合,于是比试一番,相互折服,遂成莫逆之交。此人便是后来名震武坛的沙国政。

1967年王之和先生在贵州黄果树留影

沙见一身好武艺的王之和却成了绣鞋匠,即劝他同去教拳。此后,这二十多岁的一对青年,对剑双拳,出双入对,练武教徒,在天津武坛一时传为佳话。河北此时有个武术团,武术教练中有个技艺精湛的名师叫翟树珍,王、沙二人同另一拳友马兴义遂拜翟为师,翟精于形意拳和八卦拳,十天半月要回天津一次,届时师兄弟三人必去求师问艺于翟师父。这样又教又学,三四年后,他们的武术造诣日益高深。

王之和还受日本友人邀请到日本参加武术博览会,在会上表演少林拳套路和刀枪棍剑等中国武术,一年时间,足迹踏遍东京、长崎、大阪、横滨、下关、熊本等地,他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向日本人民展示了中国武术,同时他也了解到日本柔道、摔跤等的力量和一些技巧。

1934年,他受聘为杭州警察局武术教练。1938年湖南举行全国武术比赛,王之和的通背拳一鸣惊人,被聘为部队武术教官并兼任长沙国术馆馆长。

在湖南,王之和遇到了孙中山先生原来的卫士、著名武术家杜心武。年事已高的杜心武看过王之和的通背拳后,说:“你的眼法不对。”说着站起来眼一斜,王之和跟着一斜,杜的腿已轻轻踢了来。杜对他说,这就叫领神,被领的人眼一闪,腹即软。经他这么一点,王之和终身不忘,他生前每每谈及此事,总是赞叹说:“高人终究是高人啊!”

修剑痴和刘智的通背拳都是直手通背,他听说张策擅长横手背通,就多次到天津求教于张策,通过苦思苦练,他总结出了练武要“明其理,顾其名,思其形,传其神”。明白了“一套容易一拳难”的道理。王老先生有诗云:

  先师教我一拳方,无影无形无柔刚。
一体混沌太极象,令人无处测阴阳。

他通过多年潜心研究,综合直手背通和横手背通之所长,自创了独门武功纵横通背拳。其要诀为:“甩掌如闪电,拍掌云雾现,穿掌似星串,劈掌如雷震,中拳似放箭。”

全套路由108个动作组成,并有紧发七手对练,动作潇洒,自然大方,纵横惊乍。既有少林拳的冷脆,又备形意拳的化劲,更兼太极拳的刚柔。达到“拳打丈外不为远,近在眼前一寸间”的效果。

1958年王之和先生获得的奖牌



1939年,贵州省举办武术擂台赛,受贵州省主席杨森的邀请,王之和出任裁判。此后定居贵州。解放后王之和任贵州省武术协会副主席,文革期间武术协会停止活动,直到1982年,他复任原职。

但自六十年代末期以后,因其长女家住毕节,女儿女婿的工作都很忙,家里需要人照管,王老先生就长期在毕节居住了。可是,又因放不下所教的徒弟们,他不得不抽时间往返于贵阳、六盘水等地。

王之和主张“文武合一、书剑并提”。他的书法尤其好,秀美劲拔,自成一体。他编了《太极拳之发放劲》、《纵横通背拳三十字令》等许多练拳的诗歌要诀传授给徒弟们,有的还发表在武术杂志上。他还在《贵州体育史料》和《贵州体育》等杂志上发表他的研究文章。

1978年王之和(二排左三)与同事以及学生合影

对徒弟们,他非常注重道德教育,要求弟子切不可以武欺人,更不容许动不动就出手伤人。到人家做客,喝水放茶杯也应做到一点声音也没有。他常说,武术不是专门用来打架的,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是培养素质、陶冶情操、增进修养的,蔡云龙、万赖声等这些武术名家都是很有学问的人,都有自己的著作。

王老先生的徒弟们回忆说,文革中社会有些混乱,许多人学武的目的就是为了防身,好多公开教徒弟的武师先后被批斗和关了起来,王之和为了能顺利地教好徒弟,绞尽脑汁,把拳的招式编成毛主席语录来让徒弟们练习,现在看来是笑谈,当时的王老先生却是用心良苦。

他唯恐徒弟们到社会上去惹事生非,开始只教太极拳,而且几乎没有人知道
他精通形意拳和通背拳。后来是沙国政到贵阳,二老对练,才让徒弟们大开眼界。沙国政劝他说:“你再不练,以后就要失传了,总有武德好的学生吧。”以后他才开始教这两种拳。

▲王之和先生获得的“雄狮奖”


他授徒无门户之见,他对徒弟们说,如果有机会,就要多学习其他门派的好的东西,练习起来长进才快。《贵州体育》的记者采访王之和时,他的一位徒弟说:“别看老师年纪大,功夫惊人,有一次老师同我在屋里对练,他猛一发劲,我站不住踉跄后退,撞在门上,门应声便倒,我们一个个目瞪口呆……”老人却摇手笑道:“别听他们吹得神乎其神的。”那时的王之和已是81岁高龄了。

 他的三女儿王亚南说:“父亲一生为人正直,从不信歪门邪道,敢于伸张正义,爱老怜贫,扶弱济困。我家住哪里,哪里的邻居就都非常欢迎。他们说,同王老做邻居有安全感。”

他家住贵阳时,门口有一家茶馆,有时有些地痞流氓来闹事、调戏妇女,主人家没有办法就来请王老先生,因为当时王老先生名声太大,这些人一看到他就会悄悄的溜之大吉。

▲王之和先生获得的“武术贡献奖”奖杯


北京有个叫赵乐岩的人,与王之和年龄差不多,在贵阳走投无路之时找到王之和,他就把赵收留下同他一家人吃住,教他练拳,两年过后,赵乐岩在全国一次武术交流比赛上获得了奖,新闻报道后,他的家人才找到了他。

王之和不仅武功高强,医术也很高明,他不知医好了多少骨伤病人,他有一种叫洗手丹的药,徒弟们练铁沙掌后手又红又肿,经此药一洗就好。

他曾于1953年、1974年、1979年、1982年和1988年多次参加全国武术大会和表演赛,并应邀在首长席就座,受到万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82年中央领导同志与包括王之和在内的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全体代表合影


在1982年,德高望重的武术高手们纷纷登台献艺,有蜚声海外的张文广、温敬铭、万赖声等,王之和与来自云南的被誉为“武术仓库”的师弟沙国政一个表演了得心应手的八卦掌,一个表演了刚柔相济的形意拳,两人虽是年到耄耋,却身步灵活,功底扎实,参会者边看边赞叹不已。

1953年,他获得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运动大会表演奖。


1986年,他献出了通背拳拳谱,获国家体委颁发的全国武术挖掘整理“三献”成果二等奖。1988年,他获得全国武术贡献奖。

1988年王之和先生获得“中国国际武术贡献奖”


1989年,他获得国家体委颁发的雄狮奖。他的事迹曾被《中华武术》、《贵州日报》和《贵州体育》等媒体以《南国不老松》《纵横通背自成家》等为题报道过。国家体委出版的《中国武术人名志》介绍王之和时,说他“自创纵横通背拳为一体”。

2014年在毕节举办的纪念中国著名武术家王之和先生诞辰110周年合影

 据王之和的外孙、嫡传弟子谢肇兴介绍,王之和为研习和传播中华武术费尽毕生精力,他一生收徒不收费,徒弟们不懂的地方,他就不厌其烦地给予讲解,真正是一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长者。

谢肇兴(前排左)在毕节人民公园内带领市民练拳


他一生桃李满天下,他先后在天津、浙江、湖南、贵州、青海、云南等地传徒授艺,仅在贵州,他就先后在运输局、消防队、贵州工学院、贵阳医学院、贵州省体工队、毕节地区体委、六盘水体校等单位任过武术教练。

他的学生中,有获全国武术比赛冠军的,有任青海省武协副主席的和任贵州省武协、贵阳市武协副主席的。坷坎一生的王之和常叹说,习武“健身有余,谋生不足”。

2018年12月,毕节市人民政府公布、毕节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为王之和的外孙、嫡传弟子谢肇兴的“纵横通臂拳”颁发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匾额。

谢肇兴在毕节人民公园内指导市民练拳(视频)


 1992年,王之和老先生病逝于毕节,享年90岁。



作者简介

刘靖林,毕节日报社高级编辑,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毕节市记协副主席,毕节市社科联兼职副主席。毕节市市管专家。


曾参与了在毕节市新闻界有较大影响的“牛栏江纪行”、“乌江纪行”和“神州大地毕节人”等大型采访活动。多次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奖、贵州新闻奖、毕节市文艺成果奖等。


至今已出版个人专著五部,分别是诗集《与幸福留影》,散文集《天上没有九洞天》、《怀胎十月的杜鹃花》、《心有所想》,言论集《新闻舆论工作的浅思考》。





文/刘靖林
编   辑:朱   薇  李佩遥(实习)

编   审:秦   恒

监   制:叶光良   

总监制:朱光伦

更多新闻


看完记得

点亮下方“赞”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