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兴无·书话文脉 | 帝陵迷踪

徐兴无 江苏文脉 2023-10-11

徐兴无

书|话|文|脉

半个世纪前大学校园里发现的东晋大墓,一百多件文物终于展出。睹物思人,让我们进入一个个神奇的瞬间,想像历史洪流中的帝王人生。

虽说三国时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开启了南京的都城历史,但在传统史学中,东吴没有统一过中国,不具备正统地位。南京作为正统王朝的首都,始自东晋定都建康。中国古代史书的书写风格往往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即使是正史也会借助谶语预言将历史神秘化,就像做菜时用些秘制的调料,让人读后仿佛进入神话传奇的世界。《晋书·元帝纪》中说秦始皇时望气者预言“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于是秦始皇东游镇压,改金陵为秣陵,挖断北山(紫金山)的地脉。孙权称帝时,还没到五百年,而晋元帝渡江,时值五百二十六年,应验了谶言的整数。从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看,东晋也是具有开辟性的,钱穆先生《国史大纲》认为:“东晋南渡,长江流域遂正式代表着传统的中国。

“帝陵迷踪——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特展”部份出土文物

九月中,我有幸一睹南京大学博物馆“帝陵迷踪——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特展”的预展。1972年南京大学鼓楼校区挖防空洞时,发现了这个高等级的大墓,其中文物越半个世纪得以展陈,让我们的神思如旧时之燕,飞回王谢堂前。由于没有墓志,墓主的身份不明,但其墓葬规制和出土文物确有些帝王气象。唐代许嵩所撰《建康实录》是一部志在保存六朝古迹,史料丰富的典籍,其中说:

晋十一帝,有十陵,元、明、成、哀四陵在鸡笼山之阳,阴葬不起坟。康、简文、武、安、恭五陵在钟山之阳,亦不起坟。惟孝宗一陵在幕府山,起坟也。

鼓楼校区正在鸡笼山附近,因而考古学界有人主张此墓或是四帝之陵中的一座。

南宋刻本《建康实录》书影

为何东晋十一帝中,元帝和他的长子明帝司马绍、长孙成帝司马衍、曾孙哀帝司马丕葬于一处呢?这可能是他们祖孙四人构成了所谓的“中兴正统”。“中兴”是中兴晋室。西晋八王之乱,加之北方游牧民族崛起,北方士族和吏民纷纷南渡。晋惠帝太安年间,童谣就传说“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怀帝永嘉元年(307),司马懿的曾孙,琅邪王司马睿与西阳王、汝南王、南顿王、彭城王相继渡江,镇守建康,经过十一年的经营,他得到南北士族的拥护,直到愍帝被匈奴刘聪所杀,司马睿于建武二年(318)即位称帝,是为晋元帝。《晋书·荀崧传》记载元帝崩时,群臣议庙号为中宗,权臣王敦派人叫停,仆射荀崧反对,称赞元帝“天纵圣智,光启中兴。德泽侔于太戊,恩惠成于汉宣。”因为殷商的太戊和西汉的宣帝都因中兴之功而被谥为中宗。《晋书·元帝本纪》说他在洛阳出生时,有神光出现,一室尽明,床上垫的干草变得和刚割下来的一样新鲜。这个故事是对中兴汉室的光武帝刘秀诞生神话的翻版。《东观汉记》记载刘秀诞生时,“有赤光,室中尽明”,“是岁嘉禾生,一茎九穗,大于凡禾,县界大丰熟,因名上曰秀。”神光照室是天子降生的神异,嘉禾出生与干草复活意味着王朝的复兴。

“正统”是宗法礼制中的嫡长系统。明帝、成帝是元帝的长子、长孙,可是成帝传位弟弟康帝司马岳,康帝传其子穆帝司马聃。穆帝死后,皇太后又立成帝的长子、琅邪王司马丕为帝,说他是“中兴正统”。《资治通鉴》说:“元帝、明帝、成帝皆正统相传。琅邪王丕,成帝长子也,故曰中兴正统。”“正统”的说法也是借用了汉代的故事。《汉书·郊祀志》说汉宣帝即位,“由武帝正统兴”,因为汉宣帝是汉武帝的长曾孙。汉武帝晚年大兴巫蛊之狱,杀了长子卫太子和长孙史皇孙,传位幼子昭帝。但昭帝早死,权臣霍光立昌邑王,未正式即位便将他废为海昏侯,只能从民间找回汉宣帝。但晋元帝的出身是接不上晋室正统的。他的祖父琅邪武王司马伷是晋高祖宣帝司马懿的第三子,父亲琅邪恭王司马觐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堂兄。所以元帝只能将自己的统绪接在晋武帝之后,但武帝子孙中的惠、怀二帝是元帝的兄弟辈,愍帝是元帝的子侄辈,事实上他是继兄子为君的。古人对此也有神秘之说。《建康实录》中说元帝的祖父原为东莞王,晋武帝咸宁元年,大风把太社里的树吹折了,有青气冲天。占卜的说东莞(今山东莒县)有帝王气,于是晋武帝使将东莞王移封为琅邪王,不料第二年元帝就降生了。后来武帝的子孙无孑遗,元帝继统,都是应验。元帝倒是明白自己出身外藩,名不正言不顺,因此在礼制上特别谦卑。即位后,为避愍帝司马业的名讳,改建业为建康。大兴三年(320)下诏说,我虽然是上继世祖(晋武帝),但做过怀帝、愍帝的臣子,所以在太庙祭祀他们时,要亲自行礼。顾炎武(1613-1682,江苏昆山人)在《日知录》中评价此诏“得《春秋》之意”,因为《春秋公羊传》(成公十五年)中说“为人后者为之子也。”
世说新语
【南朝宋】刘义庆 撰
【南朝梁】刘孝标 注 刘强 辑校会评

凤凰出版社

不过元帝也会昏聩到想废长立幼,差点自毁正统的地步。《世说新语·方正篇》记载他登基之后宠爱郑后,就想立其所生的少子。大臣都反对,只有刁协阿谀附和。元帝怕大臣不奉旨意,便让人将两个带头的重臣尚书仆射周顗和丞相王导先叫进宫里控制起来,再将诏书交给刁协宣颁。两人进宫后,元帝派使者请两人到东厢休息。周顗没觉悟,便跟着去了,王导却拨开使者,直冲到元帝的御床前,问他为何召见?元帝知道王导识破了自己的计谋,“默然无言,乃探怀中黄纸诏裂掷之。由此皇储始定。”周顗慨然愧叹:“我常言自胜茂弘(王导),今始知不如也!”郑后是个寡妇,依靠舅舅吴氏生活。元帝的虞皇后死后,原打算娶吴氏的女儿,正好郑后与吴氏之女在游园,反被元帝看中。她为元帝生下登基后的第一位皇子,也就是后来东晋的太宗简文帝司马昱。《世说新语·排调》记载简文帝出生时,元帝很高兴,普赐群臣。可是殷洪乔(羡)不知趣地谦谢道:“皇子诞育,普天同庆。臣无勋焉,而猥颁厚赉。”中宗笑曰:“此事岂可使卿有勋邪?”《世说新语》就是这样一本能抓住历史瞬间,写出丰富人性的经典。清代学者钱曾(1629-1701,江苏常熟人)《读书敏求记》评价此书:“撮略一代人物于清言之中,使千载而下如闻声欬,如睹须眉。”

元帝的身世也一个谜。《建康实录》记载魏明帝时张掖郡有个川谷发生泥石流,流出一块石头,上面画着牛跟在马的后面,东面是麒麟,南面是凤凰,西面是白虎,八卦分布,占卜的预言说“牛继马后”。因此司马懿当政后一直提防姓牛的人,竟然用设有机关的酒杯装了毒酒,鸩杀了自己的大将军牛金。可是他没能解除这个预言。他的孙子、琅邪恭王司马觐的妃子夏侯氏和小吏牛氏私通,生下了元帝,这才应验了这个预言。夏侯氏后来被元帝尊为皇太妃,她的小名叫“铜镮”,当时有谶言说“铜马入海建业期”,就应在她和儿子身上。不过历史学家劳榦先生(1907-2003,湖南善化人)的《魏晋南北朝史》认为这个“牛继马后”的预言实不可信,也可以解读为刘裕代晋的谶言。劳榦先生随史语所赴台湾之前生活在南京,他大概知道南京人将“牛”读作“刘”的。

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出土的四片金珰

唐阎立本绘《历代帝王图》,现存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其中晋武帝司马炎冠冕上绘有蝉形金珰
东晋大墓展中最耀眼的文物要数四片金珰,一片为蝉纹,一片为方形兽面纹,两片为山形仙人骑龙纹。据说其他两晋十六国墓中也有发现,只有此墓和南京江宁东晋墓多达四片。这是镂空金片缀以金珠或玉珠的冠饰,带有西域的工艺风格,汉晋以来装饰于帝王或公卿大夫的冠前,一如我们的帽徽,从古代帝王画像亦可得见。黄金永恒而高贵的色泽,让我们想起晋元帝的威仪,可能正是这些代表华夏正统文化的衣冠和徽章,征服了南方的士族。《晋书·王导传》说元帝初到建康时,“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王导便与王敦谋划提升元帝的威望:  

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舆,具威仪,(王)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 ,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

廿二史劄記

【清】赵翼 撰 曹光甫 点

凤凰出版社


除了展示中原王朝的文化风采和政治威仪,王导还亲自造访贺循、顾荣等南方士族的代表,请他们出来做官,“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之后,渐相崇奉 ,君臣之礼始定。”所以,晋元帝只是一块政治招牌,如果没有得力的大臣和南北统治阶层的合作,很难创立东晋的王业。清代学者赵翼(1727-1814,江苏常州人)《廿二史劄记》“东晋多幼主”条认为,晋南渡后,惟有元帝四十二岁登基,简文帝五十一岁登基,其他都是幼弱之主。“然东晋犹能享国八九十年,则犹赖大臣辅相之力也。明帝、成帝时,有王导、庾亮、郗鉴等;康帝、穆帝,有褚裒、庾冰、蔡谟、王彪之等;孝武时,有谢安、谢玄、桓冲等。主虽孱弱,臣尚公忠,是以国脉得以屡延。”王导是晋元帝的管仲,他在内掌朝政,努力笼络吴人,为东晋的立国打下社会基础。堂兄王敦在外治军,抵御北方,平定叛乱。人们都说“王与马,共天下。”但王敦骄奢自大,终至叛乱。王导忠于晋室,保有南方的社会安定,受到后世的推崇。1956年,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1890-1969,江西修水人)写过一篇《述王导之功业》,文末写道:

王导之笼络江东士族,统一内部,结合南人北人两种实力,以抵抗外侮,民族因得以独立,文化因得以续延,不谓民族之功臣,似非平情之论也。

寅恪草此文时,距寓庐不远,适发现一晋墓(墓在广州河南敦和乡客村),其砖铭曰:

永嘉世,天下灾。但江南,皆康平。

永嘉世,九州空。余吴土,盛且丰。

永嘉世,九州荒。余广州,平且康。

呜呼!当永嘉之世,九州空荒,但仅存江南吴土尚得称康平丰盛者,是谁之力欤?

国家博物馆藏永嘉墓室砖



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这座城市出土文物众多,博物馆林立。在南京的各家博物馆里,你看过印象最深的文物是什么?欢迎留言与大家交流。


留言的读者将有机会受邀成为幸运观众,线下参与我们的江苏文脉大讲堂,并有机会获得精美文创一份。


徐兴无·书话文脉 | 上座欲点哪个心

徐兴无·书话文脉 | 秦火之后的齐鲁学者

徐兴无·书话文脉 | 
颜筋柳骨,贞石千秋

徐兴无·书话文脉 | 
遮蔽江淮,全半
天下

徐兴无·书话文脉 | 书画可以论世

徐兴无·书话文脉 | 江山与江湖

徐兴无·书话文脉 | 董仲舒与汉武帝

徐兴无·书
话文
脉 | 诸子百家和国际政治

徐兴无·书话文脉 | 浴火重生的传世之作

徐兴无·书话文脉 | 魂兮归来哀江南

徐兴无·书话文脉 | 野史未尝无作者

徐兴无·书话文脉 | 屏风上的女人们

徐兴无·书话文脉 | 园林中的“长物”

徐兴无·书话文脉 | 历史记忆中的牡丹诗会

徐兴无·书话文脉 | 阮元与镇江人的书


编辑 | 白雁 王子扬


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
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和现代快报联合推出“江苏文脉”微信公众号
 ↓↓↓
长按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