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个帐,上海能扛得住多猛烈的感染?
清零不会是终局,但共存也不是躺平,而是一种动态扛住压力的策略,是“动态防疫”。那么,上海能扛住吗?中国能杠住吗?还是要算账才能清晰。
一、住院
2022年3月26日以后,韩国和英国因为新冠的入院患者数量都在上升,韩国每百万人245.2人,英国每百万人229.56人。这个数据是奥密克戎BA.2的数据。
对医疗系统的压力,有一个每周每百万人住院的概念。即每周,每百万人中,因为新冠而入院的患者数量(每百万人)。这是一个滚动概念。它不是说,百万人只有两百多人住院,是说一周内,百万人中会产生多少住院的。这里没用万人,而用百万级,是因为百万是一个足够大的数量,可以看作一个独立的群体。这个群体每周会不断产生感染,不断滚动,直到感染停下来。
我们的医疗系统也是一个滚动的概念,不断有人感染,轻症在家,重症入院,然后治疗好,出院。当然极少数老人、有基础病的人会死亡。
上海2500万人,按百万300人住院计算,每周会有7500人住院。
目前,南非平均住院只要2.5天,美国5.5天,英国老龄高7天。比delta流行期至少减了一半。
假设住院入住1周,然后就出院。医疗系统就要有足够的抵抗能力,才能保障不产生医疗挤兑。
上海有多少病床?
根据上海市卫生健康报告,2020年,上海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5905所(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405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292所,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07所,其他机构101所。全市医疗机构实际开放床位16.15万张。
7500人每周,假设病人住1周出院,滚动稳定在0.75万人。
16万病床vs 0.75万病人
实际上,上海的床位使用率为95%,也就是说,空闲的能力就差不多能满足应对新冠入院压力。
所以,上海医疗能力是可以应对的。而现在上海的医疗已经出现另一种意义的挤兑了。
二、ICU
再来看ICU。
每周进入因为新冠而进入到ICU的患者数量,英国是5.32(每百万人),韩国24.81,美国6.43。
按最高的韩国计算,上海需要ICU 24.81*25=620张
按美国计算则为161张。
根据《重症医学:华东地区现状调查(2015年第三次ICU普查)》,以下简称(《普查》)显示,2015年我国平均每10万人拥有ICU床位数3.2张,华东地区达到4.03张。这是一个7年前的数据,经过疫情,一定会大幅度增长。就按7年前全国人均计算,上海ICU是800张。(不过,也有说法上海的ICU在2800张。)
ICU住院时间会更长,按2周计算,就需要320-1200个床位。
这个压力还是很大,可能不够。
但ICU床位是可以扩容的,也可以新建。上海一天的GDP是118亿人民币,停10天,一些生产可以弥补回来,就算损失10分之1,118亿。一个ICU床位建设成本70万,算100万。那么,封城这几天的损失,可以增加11800张ICU。假设增加到2000张,基本上扛得住压力。
所以整体看,上海的医疗资源能扛得住压力。
三、数据的修正因素
往更乐观,或者住院数更少的修正因素是:
1,用于新冠的病床需要改造,防院内感染,病床同时也是可以扩建的。
2,会因为新冠住院的人,往往是本身就有基础病经常入院的,年老多病的人,这里面还有重复,也就是说,一部分占用的床位,并不是新增的,对病床的需求实际更少。
以香港为例,“不存在其他疾病”仍然需要住院(普通型)和重症(ICU)的占比不到30%,也就是说70%的人,都在这个重合范围内。当然,实际不会有那么多,有些人虽然有基础病但没有住院。
3,一定程度上的防疫措施,戴口罩,会抑制感染的波峰,这一点中国的措施更多、更严格比如健康码,人的依从性更好,所以,每周住院数会比西方国家低。
4,其实最关键的是药。现在有了特效药,降低住院、致死可能性89%。这个药是新药,所以英国、韩国的住院数据是没有受到这个药的影响的。科技仍然是最关键的因素,住院、进ICU的就直接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压力就更小了。
5,据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上海常住人口2487万,65岁以上占16.3%。英国2020年65岁以上老人占比18.65,比上海高。韩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比例为14.9%,比上海低,
往悲观方向修正的因素是:
1,西方国家经历最初的高致死阶段,最弱的一拨人已经死亡了。而且有些人二次感染,有了群体免疫力,扩散更慢,症状更轻,而中国没有经历这个过程。
2,疫苗没有国外的效果好,这是公开的,但到底差多少,放开后就会被病毒考验。
3,现在入院治疗,是不计成本的,但随着人数变得,对数字变得麻木,治疗的投入肯定会下降,那么,死亡率会上升。
四、再换一种评估方法
先看住院率:
截止到4月3日,吉林省累计报告感染者超46000例。无症状感染者转化为确诊病例的数量非常少,且多数以发热、咳嗽等轻型病例为主,总体不超过无症状感染者的5%,这当中普通型占到总体患者的大约2%,重型占到3%。这3%重型患者中,多数伴有严重的基础疾病,死亡2例。
法国公共卫生局对338例奥密克戎感染者进行分析,显示只有5人亦即2%的病例需要住院治疗,其中3名住院患者没有接种新冠疫苗,另外2人有其它高风险因素,5名住院患者都无需接受重症监护。最近一年多的时间里,法国新冠阳性患者的住院比例逐渐下降,从12%降至略低于2%,在60岁以上年龄组,新冠患者住院比例从大约30%降至12%。主要原因两个,疫苗和奥密克戎毒性下降。
再看感染速度:
韩国在奥密克戎的袭击下,感染一直处于高位,单日新增创下新高。根据4月2日的消息,在过去七天里,韩国日均新增病例为31.6万例,一周前是35.7万例。单日最高纪录是3月17日的62万例。韩国人口5180万。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高的感染速度,在这一波之前,韩国每天感染3000多人。也就是说,即便如韩国般猛烈的感染,上海人口为韩国一半,那么就是日均感染15-30万左右,每周感染100-200万。
如果放开管控,第一波按韩国这个感染速度,再按吉林3%的住院率计算。上海每周感染100-200万,3%住院,住1周计算,需要3万-6万张病床,这就有点悬。纽约这波疫情住院的报告病例比例在 2% -5%之间。所以,的确存在扛不住的可能。
如果疫苗更好,打得更全面,降低到1%的住院率,只需1-2万张病床。这就完全没问题。
上海这一波的轻症非常多,且没有重症,那完全没必要有任何措施了。但这与其他地方数据非常不一样。按道理说,5万样本,足够大了,数据结构应该相似。这是否是由于第一波感染,多数都是年轻人的缘故?但现在没有相关年龄结构数据披露。
五、一些影响因素
有利于因素:
1,中国应该不会有这么高的周平均感染人数。
韩国从11月1日就放松了防疫限制。可以私人聚会,餐厅和咖啡馆也可以营业。防疫措施,戴口罩,都可以降低感染的速度,减少医疗体系的压力,平缓感染波峰,这是做得到的。这是中国的优势。
2,辉瑞的新药。吉林后期,从3月24日就应该用上了,5天一个疗程,应该是发挥一些作用了的。 随着更早、更多的使用,会进一步降低重症与死亡。
不利因素:
既然感染了,就与防疫措施、比如戴口罩、二维码无关了;3月份的数据,都是奥密克戎变种了,所以,住院率,就只与人口结构、疫苗效果、疫苗注射率、是不是二次感染、最弱的那一批被杀死了没有这些因素有关。这都是上海的不利因素,对中国来说也是如此。
韩国的疫苗情况非常好。韩国的高感染率、高传播,是因为低死亡率让人们放松了心态。韩国的新冠肺炎整体死亡率为0.13%,低于美国的1.2%、意大利的1.14%、英国的0.81%、德国的0.68%、法国的0.59%。这还是整体死亡率,年轻人更低,奥密克戎更低。韩国卫生部官员Son Young-rae 3月16日公开透露,对2021年14.1万例奥密克戎感染者进行分析后显示,接受疫苗加强针的60岁以下人群无一人死亡。
韩国的底气是疫苗带来的。韩国接种疫苗的情况很好。完成第一剂,占人口总数的87.6%,第二剂疫,占人口总数的86.7%,第三剂疫苗,占人口总数的63.8%。2月中旬,韩国政府还决定进一步批准为5-11岁儿童接种辉瑞mRNA疫苗,以提供更好的免疫保护。
香港自2月大规模社区传播后,已经造成110万感染、7700人死亡,死亡率0.67%。香港此次疫情最惨痛的教训之一就是老年人疫苗接种率不够高造成的老人群体重症和死亡人数过高。截至3月26日,中国香港地区有6606例60岁以上长者染疫死亡,占所有病亡病例的96%。其中90%的老年病亡者没有接种疫苗。
相比韩国,上海目前高危人群疫苗接种率不高,60岁以上老人完成2针接种的比例是62%,还低于全国平均的80%。国内60岁以上老人加强针接种率仅40% 。此外,疫苗在体内发挥作用需要时间。
总体来说,上海的疫苗接种比韩国差,比香港好。这里不确定的情况就是灭活疫苗还没有经历过最严峻的考验。吉林省疫苗接种率高达95%以上,这里的接种,应该理解为2剂,但住院率仍然达到了3%。
如果疫苗好,哪怕混乱一点,感染数上去了,但住院的少,也不要紧。如果疫苗不那么好,按照3%的入院率来计算,就可能扛不住。
其实,这些结论很多人都说过了。哪怕数据口径有出于,精度有差别,但算账算出来的结论,都是差不多的。
六、关键在心态与准备
帐算明白了,就知道要做什么准备。
毋庸讳言,大多数人没有场地、知识、技能、设备去做到很好的防护,居家隔离,几乎就是居家感染。但这并不是问题,这本是“动态防疫”要面对的局面。关键在于区分轻重症的分级,整个系统不混乱。
目前,上海的轻症多,人们心态还比较放松。不过,放开后,一定会有很多老人感染。现在的治疗是讲政治角度,非常重视,不计成本,一旦数量上升,治疗力度必然下降,随着死亡逐渐出现,虽然比例上不高,但肯定会在朋友圈大量出现,恐慌就会发生。
到时候,哪怕是轻症,只是发烧、流鼻涕、咳嗽,人们仍然会抢着到医院去,医院面对的压力就不是理论上的住院率,而是恐慌性的。恐慌导致混乱,混乱进一步降低效率,由于得不到及时的治疗,重症变为危重,死亡率就会上升。
这需要事先建立一套公共卫生制度去区分、安抚、提供必要的医疗设备,比如血氧仪、制氧机,但这些都还需要时间。另外辉瑞的药,还需要等一段才能保障供应。但无论如何,不开始准备永远时间不够。
比准备更关键的是,建立共识。所谓扛得住,很大程度上,就是人们的心态能不能扛得住,能不能接受。
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放开后仍然是岁月静好,一定会有一波冲击,会混乱、甚至比较惨,这需要共识。比如,上海2400万人,感染一半,1200万,死亡率千分之一,1万2千人,绝大多数是老人。这是一个巨大的责任,有共识,才能合理的对待。但现在的问题是,距离这个共识还早。
总体上说,上海是可以把疫情压制在医疗系统的能力之内的。但需要用上最有效的疫苗加强,伴随一定的防疫措施压制感染速度,宣传更正确的对待疫情的态度,宣传家庭隔离知识;家庭与社区的准备等等。
这里面,一些问题很好容易解决,但另一些问题,很难解决。
七、全国
动态防疫肯定不是一个城市的事。很多人会说,上海是一线城市,医疗资源充沛,其他地方肯定没有上海这么强的力量。
还是看数据。
是不是意料之外?上海在全国城市中,每千人床位数,只能排到13位。
全国来看上海的床位数并不多。我国每千人口病床数6.3张,已超高收入国家标准。《公报》显示,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已达880.7万张,其中,医院686.7万张(占78.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63.1万张(占18.5%),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8.5万张(占3.2%)。
全国来看,床位空余程度更大。
其实,这个情况在情理之中。上海作为一线城市,涌入了大量人口,而规划始终在阻止人进来,在各种资源规划上,是落后于实际需求的。而其他地方,则没有这个问题。同样的,深圳、广州人均病床数都不高。
一线城市的医疗资源是强、高端,但并不多。对付传染病,需要的是量,而不是高端。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对付传染病比如结核,各地都有比较好的基础。
全国来看,14亿人,按照每周百万住院量为300计算,那么,1周住院人数为42万。
880万 VS 42万,问题也不大。考虑到有了药物,这个压力还会进一步减小。所以,上海扛得住,全国也扛得住,但同上海一样,要做准备,但很难做这个准备。
不过,病毒本身只讲规律,那么,另一个需要讨论的关键问题是:这一次与以前有什么不一样?病毒的传播与致病性,在社会心理层面,会如何的反过来作用于病毒的传播力,然后改变整个策略的走向?这个问题,留待下一篇讨论。
热文推荐:
俄乌战争、核危机、社交媒体、取消主义——后现代与现代、前现代冲突
欢迎关注本公号
推荐订阅另一个公号
往期推荐
台海不对称战、超限战:从1953年台劫持大陆货船说起
对待吸毒人员,国家政策不应向众声喧哗低头佛媛都是女菩萨“毕业十年年入百万”之外,还有更大的失望等着年轻人
《失孤》寻回儿子之后,法律和情感可并行不悖 | 刘远举杭州大火后的林生斌——争议中的那些常识与世故土猪拱白菜,我也来说两句,说透五万元的家务补偿,终会损害弱势女性外卖的“慵懒”没有价值?我来回答项飙的三个问题 | 刘远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