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教学 | 开学第七周课程设计
Miss_Wednesday
本 文 结 构
第七周教学片段
(除开万圣节)
· 用Story Telling的方法说“绿帽子”的故事
· 十月板报
·课堂上的一些题外话
这两周所有关于万圣节的教学设计都会安排在下周的推送,本篇主要记录一下这一周除了万圣节之外的、教学上的可圈可点之处。
在我来美国之前,我就听完了粒粒赵老师的公众号Gogolearning上推出的可理解输入教学法(TPRS)系列讲座,主讲人是卢海云老师。
里面提到的Movie Talk和Story Telling等方法都是我之前上课从来没有尝试过的,在华东师大进行“国家汉办”公派教师培训时,跟同班老师们提起这两个方法,大家也觉得很新鲜。
这个讲座有五次课,每一次我听的时候,都非常详细地把课程内容给记录了下来。每一个文件夹里面都包含当次课程的课件、范例视频和我做的笔记。
八年级在经历了一年正式的汉语学习后,刚好那一课学习了“蓝色”“绿色”和“书包”。看着这些词,我突然心生一计,为什么不用Story Telling的方法给他们讲讲“绿帽子”的故事呢?
跟颜色和衣物有关,也带有一些文化色彩在里面。如果我刚开始吊足了他们的胃口,他们一定会对这个故事打起十二分精神。
我的故事开始咯!
故事从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结婚开始。我说出“结婚”这个词,大家都不太明白,但是我一哼“当当当当~当当当当”的旋律,大家就明白了。
所以,在汉语教学中,多得是办法避免两种语言的生硬直译,就看老师有没有这个意识。
明白“结婚”之后,我又继续说故事了。我用一个红色的爱心代表“喜欢”,边说还边做爱心的手势,“这个女人喜欢上了那个男人”。
听到这里,同学们还是云里雾里,这跟“绿帽子”有什么关系呀?不要着急,耐下心来听我慢慢说。
后面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那个女人给自己的丈夫做了顶绿帽子,要求他一出门就戴上这顶帽子。另一个男人看到之后,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来女人家和她幽会了。
一边说一边画,故事很快就说完了。在我说完故事后,有孩子要求我用英文再说一次,被我拒绝了。我不是不能用英文再进行复述,但这就失去了让他们练习汉语和让他们进行思考、联想的意义。
在故事还没说完的时候,下面就已经炸开了锅,我觉得他们应该明白了故事的意思,只是不敢确定是不是他们想的那样。
我想请一位同学上来复述这个故事,可能是因为大家第一次接触这种上课形式,就连平常最积极的那几个学生都犹豫不决。最后还是我们班两位水平较高的华裔女生中的一个自告奋勇上来的。
这两位华裔学生的父母都是从中国移民过来的,汉语约等于她们的母语。虽然没有机会为这些水平较高的华裔单独开一个班,但是每次上课我还是会分开布置任务。
她们现在已经开始进行和HSK-4水平相当的训练了。如果班上学生水平层次不一,那就布置分级任务,尽力确保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学。
看完了这个华裔小女生复述“绿帽子”故事,让我们来看看本月板报吧!
十月份是中国的国庆月,所以我选择的底色是红色,并在左下角贴了一个天安门——这可是我自己画出来然后上色的噢!
左右两边贴上了黄河和珠穆朗玛峰的海报,用孩子们这段时间完成的作品来填充。为了契合即将到来的万圣节,我还放了一个女巫和四个小丑的形象上来。
十月板报完整版本
十月板报的左半部分
十月板报右半部分
八年级对应国内的初二,而且我觉得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早熟一些,在别的活动上,我也的确领略到了他们的领导能力。
记得有一次上课,他们突然要求我放中国国歌。每次在海外听到中国国歌,我总会很激动、又很感动。我告诉他们在中国的中小学,每周一都会有升旗仪式,中国人听到国歌、看到国旗,也会自动自觉地行注目礼。
所以,要真正明白一个国家的文化,并不是只会说他们的语言这么简单。每一位汉语学习者,要明白的是在既定的场景下中国人会怎么应对,而不是简单进行两种语言的直译转换。
同样,一位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者,也应该从别的文化中取长补短。在美国这种以鼓励为主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身上散发出来的都是无以伦比的自信。
中国的师长也不是不以他们的孩子或学生为骄傲,只是习惯性地先指出孩子们做得不够优秀的一面,即所谓的“挫折教育”。
当我跟八年级的孩子说,以后我不会再像中国传统的师长那样总是看到孩子们做得不好的那面,而是会先表扬、鼓励时,他们都给我竖起了大拇指。
万圣节要来咯!敬请期待牵老师下周的万圣节特辑。
沈小牵
喜欢Mojito,喜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