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家风采】周远清:教育工作干久了是很有味道的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周远清先生

周远清,1939年5月出生,湖南省桂东县人,教授。1956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1981年去日本大阪大学深造留学两年。历任清华大学教研组副主任、主任,系副主任、系主任,教务处处长、副教务长、教务长、副校长。1992年8月调任国家教委高教司司长,1995年任国家教委副主任、党组成员。1998年改任教育部副部长、部党组成员,分管高等教育工作。2000年11月至2012年8月,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期间曾兼任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学会会长、老教授学会会长、艺术教育促进学会会长等。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四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在科学技术领域主要从事智能机器人的研究以及三视图智能输入和理解系统的研究,曾任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等职务。兼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有关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讲授过《微机原理》《计算机控制》《智能机器人系统》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著有《智能机器人系统》《计算机控制》等著作,是《计算机应用》丛书(10本)和《人工智能》系列丛书的主编。周远清教授敏学善思,睿智深邃,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为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贡献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周远清教授在教育部工作时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他负责主持了高等教育领域“五大体制”的改革,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由从属计划经济体制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平稳过渡。此期间,他主持完成了《高等教育法》的修订,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纳入到了法制的轨道上;他重视人才培养,提出“培养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是学校永恒的核心”“质量建设是学校的生命线”“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是先导”“教务处是天下第一大处”“学风是没有列入课表的必修课”等著名论断,保证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他始终强调要尊重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学,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的发展道路;他大力提倡文化素质教育,提出“三注”(即注重素质教育,注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注意个性发展)“三提高”(即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广大教师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自身的文化品位)和“三结合”(即文化素质教育与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相结合,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理论,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要强化“三个意识”(改革意识、国际意识和素质意识)等观点;他大力呼吁要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提出“没有一流的教育教学研究就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并首次提出要“建立高等教育强国”,积极领导和研究高等教育实践中的一些事关全局的重要问题,筹划主持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要点研究”和“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等课题研究工作。

2000年以后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时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的周远清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势,提出“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的三阶段理论,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应始终重视质量建设,要尽快将发展转入重视质量的大提高阶段,早日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为此,他组织领导了“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理论研究,促成了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又一次重要转型。周远清始终认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没有共轨,各国必须坚持走自己的道路,曾积极组织策划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的大型研究,鼓励大家坚持按中国自己的实践经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

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周远清教授仍然心系情牵我国高等教育,时常为其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思想之树常青!

THE  END


往期推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年第2期期录及摘要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名家风采】一代学人的代表——孙培青先生

【名家风采】李延保:被誉为社会主义教育家的高校党委书记

【名家风采】“教育老兵”顾明远先生

【名家风采】黄达人:大学的观念与实践

【名家风采】百岁潘懋元


投稿须知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设有“教育史专栏”“高等教育”“比较教育”“教师与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等栏目。本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AMI 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全国高校社科名刊,“教育史专栏”是教育部名栏。为方便作者投稿,投稿须知如下:

        一、篇名

        篇名应简明、确切,能概括文章的要旨,一般不超过20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二、作者署名与工作单位

        作者姓名置于篇名下方。译文的署名,应著者在前,译者在后,著者前用方括号标明国籍。

        作者应标明其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城市名及邮政编码,加圆括号置于作者署名下方。

        一位作者只标一个工作单位(二级单位原则上只标一个);若该作者有多个工作单位,其他的单位在作者简介中予以说明。

        多位作者的署名之间用逗号隔开,署名作者原则上不超过两个。

        三、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与作者简介

        需标明收稿日期,置于文章首页地脚。

        来稿若属省部级及以上基金资助项目,须在文稿首页地脚处注明何种基金项目、项目名称、批号。

        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学位、职称、主要研究方向。已获得博(硕)士学位者,标明博(硕)士学位,正在攻读博(硕)士学位者,标明博(硕)士研究生。

        四、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是论文主要观点的摘写,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须用高度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全文的主要信息,忌用“本文介绍了”“作者认为” 等用语。摘要一般300-400字。关键词是能够体现论文主要内容的标识性词语(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以便于检索,忌用一般性的词语。关键词一般为3-5个,之间用分号隔开。

         五、正文

        正文中的标题力求简短、明确,题末不用标点符号。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5级。一般写法为一、(一)、1、(1)、1),不宜用圈码(如①、②等)。引语与结语不加序号。

        来稿不少于12 000字,选题必须具有前沿性,采用文献具有原始性及翔实性,理论与现实相结合、论证过程合理、结论具有创新性。学术规范,文稿完整,应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引言”部分必须有相关学术史的评述。凡在文章的任何部分,没有出现任何相关的学术史的内容,一概不予刊发。

        用字须符合现代汉语规范,除某些古籍整理和古汉语方面的文章外,避免使用旧体字、异体字和繁体字。

        六、注释

        注释置于正文之后,主要用于对文内某一特定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难以按参考文献格式规范的典籍,亦可归入注释部分。

        七、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不少于15个,须采用原始资料,杜绝使用二手资料。著录须遵循国家有关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要齐全,其排列顺序以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为准,序号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示。中国古代或外国文献的著者须标明其朝代或国籍,置于方括号内。凡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须使用人民出版社最新权威版本。

        使用数据库、计算机程序及电子公告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其标识参照《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相关规定执行,标注发布时间及引用时间。

        八、本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热点焦点问题提倡做专题研究,对有重大学术理论创新的文稿,优稿优酬。

        九、本刊实行三审制,取稿标准重在学术建树。

        十、作者应遵守学术规范,查重率不高于10%,凡发现载文有学术不端行为者,5年内本刊不受理该作者任何稿件。

        十一、来稿需提供详细通信地址和电话号码等信息。作者须确认稿件系首次刊发,承诺该稿在刊发前不再送交其他刊物发表,并寄交电子文稿(word格式)。

        十二、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有权对来稿行文进行必要的修改、删节,如经作者同意也可对内容作必要的修改,这种修改以不歪曲原作主要观点为准则。如作者不允许对内容作任何修改,请务必在来稿中说明。所刊文章观点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意见。

        十三、来稿刊发后如被国家级或国内外知名文摘刊物转载、摘录、复印,或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请作者告知本刊责任编辑。

        十四、来稿恕不退还,请作者自留底稿。稿件寄出2个月后未收到采用通知的,可另行处理。


版权声明


微信公众号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官方微信,如无特殊说明,本微信内容均来自《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版权所有,欢迎转载。

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刊声明●


       一、《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不收取审稿费、版面费等任何费用,也从未委托过任何人或组织代为收费组稿。如有个人或组织假借我刊名义收费,均属诈骗行为,须承担法律责任。希望广大作者和读者提高警惕,防止上当受骗。

       二、《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投稿邮箱:

       教育史  高等教育:gaoxiaoli67@163.com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fenglin@hebtu.edu.cn

       教师与教师教育:huyanhua11@163.com 

       国际与比较教育:jianghuili0512@163.com

       课程与教学论   学前教育:huosujun08@163.com

       教育理论及其他:jiaoyub@hebtu.edu.cn

       三、电话咨询:

       教育科学版:0311-80786366

       编辑部办公室:0311-80786360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编辑:王艺然

审核:谷更有、孙秀昌、高小立、姜惠莉、胡燕华、霍素君、冯琳、李阳、寇文亮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网站

网站|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