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互联网流行的MVP和PMF,投资人如何用来寻找科技股?
在本文中,我使用MVP和PMF分析了多抓鱼、flomo这些很日常的App,而非具体的上市公司,这种分析应该挺有趣。本文也是“商业分析工具”系列最后一篇,字数稍微多一些,近7000字。
围绕需求:需求是比风口更加有效的指引;需求一定要是真实的、刚需的;空谈技术落地的可行性,大多数会失败 技术:普遍存在技术领先于需求的现象,且解决一个需求不止用到一种技术、专利、流程…… 组织:值得关注企业家如何组织技术,(1)这与企业定位或战略有关,比如成本导向的企业一般采取升级技术-优化流程-降低成本的思路,价值导向的企业一般采取升级技术-做好服务-维持定价的思路;(2)也与企业对需求的分析有关,比如在电动车领域,有的车企会放置多块大屏幕,有的车企正在研究可穿戴设备和自研手机,这些差异也很有趣
先找到需求的场景 再组合现有的技术,看能否解决问题 如果能解决,就挣点小钱,再看场景能否进一步扩大 如果可以扩大,就规模化复制,挣点大钱 用挣来的钱养技术团队,而不是躺赚 思考对手有哪些地方没有做好,把不好的部分替代了
需求:永远是商业成功的第一步。成功的商业都是拿着需求找技术方案;
技术:是使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对于人类社会前进而言,大多数企业都要靠技术吃饭,科学技术永远是第一生产力;
产品替代选择:对手做不好的地方就是你的机会。消费者的决策过程通常是货比三家,多数时候是因为竞品在某些方面不够好,所以消费者才选择了你。企业要重视消费者视角的产品替代选择。
用户画像 北京地区+社交关系+爱读书+有很多书 结果:收到的书品相、内容质量超出预期 用户痛点 传统卖书很廉价,一般按斤算价,还要自己叫快递或者搬运一大箱出去,最后人们宁愿放家里吃灰也不愿卖。多抓鱼按1折价收书,卖家收益有10倍级提升 结果:真的会有人卖书 甄选图书 虽然微信群沟通的方式比较low,但可以很快反馈是否接收某本书,而且群友聊天也是在收集需求 结果:收上来的书都卖得出去
Let’s introduce Rachleff’s Corollary of Startup Success: The only thing that matters is getting to product/market fit.Product/market fit means being in a good market with a product that can satisfy that market.
经过众多投资人的认知迭代,现在普遍认可PMF是早期企业最关键的一步。在硅谷,PMF是一种共识,投资人言必称PMF。可到底什么是PMF,并没有具体定义。
工作这些年来发现, 多数人没有记录想法的习惯。不是因为他们懒惰, 而是今日的工具和方法, 都进入了一个误区:或者在聚焦如何设计更好的「写作体验」 或者设计更丰富的「建立知识之间的连接」。而大多数笔记产品都忘了, 能成为作家的人少之又少, 而需要思考的人却越来越多。相比如何组织知识和写出文章,我们多数时候缺乏的是更多的记录,以及通过记录引发的思考。
商业模式以客户是谁(不是产品是什么)为定
台积电的商业模式是半导体制造服务,客户是别的半导体公司
flomo弥补了这些工具在知识整理功能上的不足; flomo没有带走内容和用户,反而引发了更多优质评论; flomo帮助用户由内而外开始改变,放大了这些App原本的价值。
排版功能强大的Notion 精妙双向链接的Obsidian 专注Markdown写作的Typora 擅长文档撰写的石墨文档 擅长文档收藏的印象笔记 ……
获客-合作工具:有知有行、幕布、白描、滴答清单、得到、读库、单读、简悦、看理想、XMind、ProcessOn(据说最近有一条超级大腿
) 因为喜欢原来的工具和觉得flomo功能不错而使用
用户漏斗-自媒体:少楠个人及官方公众号、少楠制作或参与的播客(小宇宙搜索少楠,有太多播客,妥妥的顶流)
因为喜欢少楠而用他的flomo
裂变-KOL/KOC:链接有话语权和表达欲的用户,他们成为网络效应的关键节点,吸引更多用户(flomo的布道师、用户故事)
因为喜欢学习KOL/KOC而使用flomo,有网络效应很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