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积居奇——极简经济学32
文 风灵
上一次我们以最低工资为例,讨论了价格管制及其弊端。或许会有人说,价格管制有时候还是必要的,比如说遭遇了严重自然灾害以后,如果不进行价格管制,就会有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大发难民财。
乍一看似乎确实如此,遭灾以后,灾区的生活必需品价格往往会暴涨,灾民怨声载道,因此政府时常会实行限价,比如规定不允许以高于受灾之前的价格销售,涨价的商家会被严惩。那么,这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我们假设某个小城遭遇了超强台风,导致水电供应中断,交通也受到影响,外地的物质不能很方便地被运进来。当地的居民只能靠超市和商店里仅剩的瓶装和桶装水度过难关。灾前瓶装水是2元一瓶,桶装水是10元一桶,灾后的市场价格是瓶装水20元一瓶,桶装水100元一桶,足足翻了10倍。但是因为政府打击囤积居奇的法令,商家不得不以灾前的价格销售。
我们暂且不考虑商家惜售的情况,假定商家都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好公司,即使被限价,也愿意将所有的存货拿出来销售。那么消费者呢?不出意外的话,先到的消费者会将瓶装水桶装水一扫而光,很快,货架上将空空如也,来晚了的消费者根本就没有水可买,不管价格是多少。
这是因为,价格不仅仅是消费者的付出和商家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信号和激励。在灾后供水中断的情况下,符合实际情况的是节约用水,把宝贵的水尽量留给他人,这样大家都可以得到一些。而涨价恰好就能传递饮用水目前非常稀缺的信息,并提供节约用水的激励。如果限价,则破坏了价格的指导功能。供给已经不足,但需求并没有减少,显然就会产生短缺。在受灾越重也就是市场价格本应该越高的地方实行限价,这种短缺就会越严重。有人或许会说,限价是为了让穷人买得起水,不然就只有有钱人才能喝上水了。但实际上,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在价格高涨的情况下,购买量都会减少,而不会一口气把商店里的水都买光。
看起来,似乎价格管制再加上配套的数量限制就可以解决问题,比如限定每个人只能买一瓶或一桶饮用水。这样的话,首先,仍然无法体现不同的人对饮用水需求的不同迫切程度。有的人可能已经储备了足够的水,但仍然会以低价来买他用不上的水;而有的人非常需要第二瓶水却买不到(假设黑市交易被严厉且有效地禁止了的话)。其次,也是更严重的后果,限价无法产生增加供给的激励。本地和外地的供应者或者潜在供应者,都没有动力想方设法增大供给。当然可以由政府组织调运,但假设别的地方的售价与灾区一致,强行调运没有利润,还会产生额外的成本,这种成本将由政府也就是所有纳税人支出,而这本来是市场内部能够消化的成本。并且,这种调运无法提供发挥企业家精神的激励,以创新的办法解决问题。
上面的例子表明,对稀缺昂贵的商品限价,会导致这样的后果:
1、短缺;
2、商品将落入不太需要的人手中,而迫切需要的人无法得到;
3、无法提供扩大供给的激励,尤其是代用品开发、新型生产方式等创新难以出现;
4、如果政府强制性调配资源将会产生额外的成本;
除此之外,还可能有惜售、黑市、寻租、排队、滥用特权等现象伴生。
长按下方二维码打赏
金额随意
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
互联杂谈多次被消失,防失莲,点此加小编个人微信,朋友圈更精彩!
点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互联杂谈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