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忆往:桌子上的大使夫人 | 老侯

行者老侯 行者手记3 2021-04-24
点击蓝色字关注我们!

忆往:桌子上的大使夫人


三十年前北京的这个季节,留给我的印象就是俩字:浮躁。
那年初,北京文化界举行五四运动70年研讨会,本来想借前门的老舍茶馆一方宝地,结果,因为店家的举报,更换了地点,改在一个书店。
前不久,和朋友说起这个书店,朋友说,三味书屋啊,还在。
三十年了,它还在?我有些惊讶。
三十年过去,北京中心地带,建筑重修,居民外迁,城市外观变了,居民成分也变了,长安街上已看不到低矮的民居。在这样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里,假使能和一幢旧时老宅相遇,都会有时空穿越之感。
它居然还在!

三味书屋。

朋友说,不仅在,从里到外,都和以前一样。连店主人都没没变。
我从挤满车流的长安街,拐进佟麟阁路,没多远,就看见了它的招牌。好似时间凝固一般,三十年,它始终停留那个时间点。
三十年,我们的外貌已经沧海桑田,而它的模样居然和三十年前一样。名字没变,里面的陈设没变,连主人也没变。
书屋主人是一对夫妇,姓李,俩普通市民,开办书屋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觉得自己读书少,开个书屋可以让自己多读点书。
书屋特别,书屋主人特别,书也特别,在这里,你看不到风花雪月,也没有刀光剑戟,显眼位置摆放的是维特根斯坦、马基雅维利,无论书名还是作者,都不够大众化。这样的书目,自然也就淘汰了一些读者和买主。
1988年,从它出现在京城,就显得另类。你说它是书屋吧?它专门有阅读位,你说它是阅览室吧?但它的文化讲座比卖书更有名气。
一层的展示板上,张贴着13张A4纸记录的300多场讲座,内容涉及经济、文化、宗教、民主、自由等题材,充分体现“书是为了被束缚的思想而存在”的经营理念。

三味书屋留言墙。

三十年前第一次走进这家书屋,不是为了买书看书,而是和另一个人有关。
那年三月,我接到通知,书屋要举办一个签名售书。那时的签名售书不像今天这样稀松平常,还是个新鲜事,尤其签售人的身份也特别不平常——是一个说中国话的美国人,她是在华美国人中的第一夫人,她先生是当时的美国驻华大使。那天她要签售的是一本她写的小说,书名《春月》。
关于美籍华裔作家,以前知道於梨华、聂华苓,她们的文字很好,但有一个特点,距离我们比较遥远。对于我来说,他们笔下的景象是墙上的画,可以看,但永远走不下来。但是,她的不是,《春月》的故事与大陆有关。
故事从光绪五年写到1972年,以春月这个出生在封建家庭的女人为主线,描写了两个老式家庭五代人的经历。人物众多,情节曲折,时间跨度将近一个世纪,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漫长岁月的动荡和变迁,堪称为一幅历史画卷。故事结束时,春月已经是一位九十高龄的老人了。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作者显示了自己既通晓中国近代历史,熟悉中国风俗习惯,又能熟练地遣字用句,安排情节,塑造人物的才华。
其实,大使夫人本人的经历也极为传奇。
包柏漪八岁去美国。23岁时,辞去美国国务院的职务,开始写小说,1963年,出版第一部小说《第八个月亮》。1975年,她出版第二部小说《春月》,一时引起关注,被美国书评人誉为,中国的“飘”。
她1960年读书时和洛德交往,第一部小说问世那年,他们结婚。
关于这位大使夫人,从大使上任那天,就成为京城媒体关注的焦点。而作为华裔,自然有更多与本土文化人沟通的机会。更何况,她是作家,在她的身边,很快聚集起一群文化人。
她也在美中官方关系之外,架设起另一道和本土中国精英群体沟通的桥梁。
记得有次大使馆宴请几个北京文化名人,其中包括正当红的作家王朔。本以为这是一次礼节性的餐会,气氛友好和谐。没想到,王朔见了大使夫人,直接怼了上去:你们美国人有什么了不起,办个签证那么刁难人。
原来,他的签证申请被拒了。
第二天,王朔就接到通知,去使馆重新办理签证。
我刚到不久,外面一阵喧哗,大使夫人在一群人的前呼后拥下,走了进来。本来挤满人的书屋,开始蠕动。
大使夫人白色上衣,下着黑裤,人有些消瘦,看上去干净利落。
来的青年学生多,明显就是追星族。签名开始就发现了问题,前面签过名的不肯走,后面的挤不上去,大使夫人于是就踩着一把椅子,站到了桌子上,立时,在她的周边举起如林的手臂,白花花的书页举到她面前,大使夫人,一一问清每个送书者的名字,写下对每个购书人的祝愿,并签上自己的名字—包柏漪。

前美国驻华大使夫人、华裔美国作家包柏漪。

大使夫人不仅文笔极好,书写也棒,还有很好的口才,她一边手托着书签名,一边饶有兴致地和大家交流互动。
当她从桌子上走下来,我对她进行了短暂的采访。她说,回国出书,对她来说,是一种精神回归。她更熟悉的还是这块土地。而我更个人觉得,比起於梨华、聂华苓,她似乎更接这里的地气。
本意是想写一下她和她的书,但是,很遗憾,领导觉得她身份敏感,那个书屋也敏感,之前不久的那次“五四研讨会”从此给书屋打上烙印,所以,此人不宜多说,此屋不可多说。
那之后没多久,北京发生了一些大事,一个人的进入,使得美驻华大使馆一度为全球瞩目。那时,大使夫人刚刚随夫君离任,也参与了各方周旋。
转眼都成了过眼云烟。三十年,世界变了,中国也变了。没想到的是,这里没变。
而我最感叹的,不是外观的不变,而是店主人的不变。
三十年,在长安街边这个中心地带,坚持做这种不赚钱的买卖,只是为了宣示一种“我不会离开”的理念。我感觉,主人的精神状态和书屋本身一样,都是繁华都市里的一个孤岛。


防失联,长按二维码,加微信。也可搜索微信号:jayhou182。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公号。



往期推荐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综合文章

我与70年前那场战争 | 老侯

残破的记忆| 老侯

那面旗帜与民族精神有关,与政治无关

赛蟹肉与鱼米之乡沙家浜 | 老侯

狮子与病夫——土鸡建国之路 | 老侯

假若世上有圣人,她算一个 | 老侯

“共大”之花,再次盛开?| 老侯

从拆围墙、露天际线开始,就不断点赞

乌贾玛农场与刀架脖子上的转型

埃博拉要来?该中国疫苗出场了!| 老侯

忆往:装逼终结者

忆往:回到社会主义元年

非洲穷国的“全民医保” | 老侯

老侯:再说白洋淀

森林大火与森林武警

老侯:中国援非项目

肾去哪儿了?

为信仰而自由地奔跑 | 老侯

埃博拉要来?该中国疫苗出场了!| 老侯

垃圾焚烧——技术没问题,人有问题 | 老侯


非洲系列

透支国力,支援非洲

非洲海关,中国人的关

有四个老婆的马力马 | 老侯


美食系列

东非美食——乌咖喱和恰帕提 | 老侯

丁香花园说情调 | 老侯

中非三种烤鱼 | 老侯

蜀中甜水面 | 老侯

行走:复活的庆典和美食 | 老侯

去香港吃辣椒 | 老侯

去香港吃龙虾 | 老侯

周村烧饼和煮锅

蜀中甜水面 | 老侯

西安八大怪——油泼辣子 | 老侯

肉馍香飘两千年 | 老侯

腾冲“大救驾” | 老侯

背锅的果子狸 | 老侯

客家酿豆腐 | 老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