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好友搬到了我家附近,周末我去看她的新家。她的新房窗明几净、开敞舒适、种着漂亮的绿植,太宜人了!我俩本想坐下来好好喝茶聊天,可她的三岁儿子每五分钟就搞点事情,一会儿拽着妈妈去看他的乐高创作、一会儿在花盆里挖土妈妈忙着阻止、一会儿又因为妈妈不让吃零食而大声哭闹发脾气。我和好友本来心旷神怡的聚会,成了一场不间断的闹剧,好友也变得气极败坏起来。在我走前,好友已经脸色发绿,跟我哭诉说:“三岁宝宝是不是特别招人烦?你看他今天这么闹,都不算最过分的,有时候我真的太生气了,恨不得把他从窗户扔出去!怎么就这么有本事把爸妈逼疯?!”好友的心情,我真是又理解、又同情、还有点忍俊不禁:因为我懂,我也是这样过来的!我家妹妹Sula三岁生日的时候,我许了个愿,希望她能象姐姐那样明事理、讲道理。结果......三岁真是鸡飞狗跳的一年!三岁的Sula非常固执叛逆、闹起来惊天动地、是让爸妈抓狂的好手。这些家伙到底是怎么回事?特别擅长于哭闹反叛、出尔反尔、藐视权威,口袋里有各种挑战爸妈理智的秘密武器。
你肯定能感觉到:三岁宝宝的叛逆和两岁时不太一样了。两岁宝宝的叛逆,大概还能用“可爱”来形容。他们连话都还说不清楚,只是一直喊“不!不!不!不!”然后哭成泪人儿,一副无助的样子。但不同的是,三岁宝宝的眼睛里有了狡猾的光......你知道他们明明懂事理了,问规矩是什么,都能回答得头头是道。可他们“明知故犯”,翻脸就跟手心翻手背一样快,前一句刚说好,后一句就反悔了。
你也知道他们开始拿反叛当“武器”,也不真的伤心,却能干嚎到让你发疯;你嫌他们假哭,他们就能立刻打开眼泪开关,告诉你坏心情是真的。三岁宝宝特别知道“让爸妈丧失理智的按钮”在哪里,按按钮就跟做游戏一样,他们一定在暗地里偷着乐!
爸妈们肯定会非常气愤:“你把我当傻瓜吗?当奴隶吗?当隐形吗?”所以,三岁的叛逆最招人烦。朋友圈里,有多少三岁宝宝的爸妈整天烦到怀疑人生?
为什么三岁宝宝这么善于挑战爸妈的忍耐底线呢?心理学家有话要说。这个实验,是我在伦敦大学心理学课上,老师讲到“皮亚杰”时演示的。这个实验让我恍然大悟。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是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讲到过好些他的实验。
下面这个著名实验,叫做“颜色与形状的游戏”,是专门给三岁宝宝进行的,以测试三岁儿童大脑发展的认知阶段。你可以在家给宝宝试试看!
孩子面前放置了两个盒子,上面立着卡片:左边盒子上是蓝色的花,右边盒子上是红色的卡车。
当测试者说:这是一个颜色分类的游戏,三岁宝宝一下子就明白了。蓝色的卡片要放在左边“蓝色的花”的下面,红色的卡片要放在右边“红色的卡车”下面。当孩子拿到了“蓝色的卡车”卡片时,他很自信地放在了左边“蓝色”的盒子里。
之后的“颜色游戏”都毫无问题,三岁宝宝对颜色的认知已经成型,胸有成竹。“颜色分类”游戏玩了一会儿,这时切换到“形状分类”游戏。提问时,孩子能够很清楚的回答出:左边卡片的形状是“花”,右边卡片的形状是“卡车”。三岁宝宝对形状的认知也没有问题。测试者说:现在我们玩“形状游戏”,要把“花”的卡片都放到左边“花”的形状下面,把“卡车”的卡片都放到右边“卡车”的形状下面。即便孩子能够回答出:卡片上的形状是“卡车”,他还是会放到“蓝色的花”下面,他只能够机械地、遵照一开始的规则进行游戏!最奇特的是,孩子其实对规则了解得很清楚。如果问孩子,现在是什么游戏?他会回答“形状游戏”;问他,这个卡片是什么形状,他说“是花”。但是行动上他却无法执行,他仍然会按照“颜色游戏”的规则,把红色“花”的卡片放到右边红色“卡车”的盒子里。这个实验非常有意思,心理学家们测试了许许多多三岁儿童,他们发现:三岁宝宝没有办法切换规则、或者同时用两套思维去思考。如果一开始是“形状游戏”,那么三岁宝宝会固执地遵照“形状游戏”的规则进行下去,即便他知道游戏已经换成了“颜色游戏”。在心理学上,皮亚杰将这个认知发展阶段称做“知道与行为的分离”。而且更加奇妙的是,如果同一个孩子,四岁再来做这个实验,他就能够很自如地切换、并适应新规则了。大脑发育阶段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正是这个原因,三岁宝宝最让父母抓狂:因为他们的“行为”经常和“认知”不符,他们明明已经理解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却偏偏不遵照逻辑去做,因此在父母的眼里,这当然就是“挑衅权威”、“故意不听话”,是对父母的藐视,让人气到冒烟!而心理学家说,这是三岁孩子的大脑功能还不完善的缘故。
三岁处于“pre-logical 前逻辑时期”,孩子的大脑非常活跃,开始尝试理性解释事物,但很多想法又是刻板和局限的、自我中心的,认知的逻辑又经常和情绪感受发生冲突,因此会在行为上显示出非理性的、出尔反尔的特征。
在三岁,“知道”与“行为”是分离的。因为他们看上去比两岁时“知道”了更多规则,所以父母对他们的期待和要求也更多,但这个年龄,实际“在行为上履行认知”,却比我们想象的难得多。当你告诉三岁宝宝一个新规则,他们能够理解这个规则,甚至还能够复述出这个规则是什么,但事实上,大脑的短期记忆还是处于之前的状态。当然在生活中,孩子并不总是面对新旧两套规则,但是他会时常面对大脑里两种冲突的信息:他们想要去做的,和你让他们去做的。比如,他们明白不该从别人那里抢玩具,也是这样回答给你的,但当大脑处在一个“我很想这样的做”的状态,三岁宝宝往往无法用“理性”的规则认知,来压制住欲望冲动。当你问他该不该这么做,他会摇头,知道“不应该”。然而“知道”,在三岁的大脑中还不能完全和“行为”连接起来。所以总结来说,三岁宝宝的大脑就是:知道的更多了,但不一定能做得更好。当了解到,三岁宝宝的“叛逆”是大脑发育未成熟的必然阶段,也许我们大人的情绪就会缓和一点。“Don’t take it personal!”,别当作孩子这样做是“针对自己”:他们可能真的没有挑衅、藐视父母的意思,他们只是还不具备那个大脑功能,将认知付诸于行动中。既然是大脑发育的阶段,那爸妈们又有什么可以做的呢?1. 首先是保护自己的情绪!这样看来,和孩子着急怒吼也没啥用,孩子的“知道”与“行为”也不是吼一吼就能连接起来的,最终伤的还是爸妈自己的心情啊。那种窝火的感觉,你也许超级熟悉吧?那真是有力无处使、最终成为自己怒火的炮灰......2. 用语言解释行为:帮助孩子将“知道”与“行为”相连接的最好方法,就是保持冷静,一次次复盘。在父母和孩子都平静的情况下,用鼓励和理解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到为什么要这样做、什么样的行为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语言重复的力量是强大的。3. 用语言解释情绪:在爸妈和孩子都平静的时候,用词汇去形容感觉。和孩子聊:遇到某个状况,你是如何感觉的?比如,玩具被抢走时,你是什么样的情绪,生气和委屈是一种什么感觉?当别人的玩具被抢走,你猜猜别人是什么感觉?你可以从对方的表情上观察到吗?当孩子能够用语言解释自己的感受,就会更容易舒缓自己的情绪;当孩子能够解释别人的情绪,就会更具有同理心和同情心。4. 正面强化:大力赞扬正确的行为,让孩子在做对的时候自我感觉更好。“知道”与“行为”的连结,是从重复中得来的。而这种连结,很难来自于怒吼,而更容易在重复的鼓励和正面强化中建立。5. 游戏力:三岁宝宝最大的情绪障碍,就是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能做。当孩子“想做的”与“规则”相冲突,爸妈可以寻找一些游戏的、替换的方式,用“曲线”让孩子既能缓解情绪、又能遵守规则。有时,也许我们大人也需要学会“切换”思维,试试去换成孩子的视角和头脑,才会发现他们其实不是在和我们作对。
如果你对这个实验有兴趣,可以看Youtube视频,我暂时没找到国内的视频链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XZau5VIIvU
微店里正在开团“建筑世家的建构大师专场”,推荐5个欧洲著名的开放式木制搭建玩具品牌!包括Kapla, TomTect, Cuboro, Xyloba,milanwood,全部原装正品!有十多款产品供选择。让你即使没有建筑学背景,也能带孩子体验搭建世界的无穷乐趣!专场的所有产品,都是孩子和大人都爱玩的哦!
正在团
美国老牌杂志蟋蟀童书,承包0-9岁孩子一整年的阅读,中文版+英文原版,全场可点读
我苦等3年,法国国宝级科普读物全新系列终于来了!2~10岁的“第一次发现”
儿童心理探秘
面对“死亡敏感期”的孩子,请不要这样说
倔小孩的牛脾气,是阻力也是驱动力
孩子小小年纪就说谎,你该拍案而起还是暗自庆幸?
娃一遇困难就崩溃至极,我怎么带她披荆斩棘?
最新文章
披荆斩棘里,我看懂中年男人的内心戏
每天上演生离死别,宝宝是真的讨厌幼儿园吗?
野外露营,英国男人都做些什么迷之食物?
最近微信改版了,很容易走失,请别忘了“星标”我的公号,这样就能再次遇见你了!
安潇曾是建筑学生和摄影记者,伦敦艺术大学美术硕士,后成为英国获奖动画导演,现在是两个可爱混血娃的妈妈。公号专注于游戏式早教、项目式学习,素质教育与学术同行,分享英国育儿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微信公众号@安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