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通胀还是通缩?(海通宏观 梁中华)

梁中华 梁中华宏观研究 2022-01-23


重要提示:《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海通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通胀还是通缩?

(海通宏观 梁中华)

海通宏观思考第13期:
  • 上周统计局公布了3月份的通胀数据,PPI同比大幅跃升到了4.4%,CPI同比也有抬升,提高到0.4%。在去年货币刺激的情况下,本月通胀数据大幅抬升,是否意味着通胀要来了?会否导致货币政策的收紧?我们认为,通胀的压力是结构性的,而通缩的压力可能是更普遍的现象。加息或收紧资金利率的可能性都不大,更多是定向紧信用。

 -----------------------------------------


1.通胀压力是局部的

    3月PPI的大幅抬升,有几个方面的因素影响。第一个原因是去年的低基数,去年3月份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我国PPI环比大跌了1%,直接推动今年3月PPI同比相比2月份走高1个百分点。

    第二,从需求端来看,我国PPI走势和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高度相关。去年在货币信用刺激下,房地产经济大幅反弹,带动了对工业品的需求,支撑价格走高。

    第三,除了需求端的因素外,供给端的扰动也不可忽视。以钢铁行业为例,在限产减排政策的影响下,高炉开工率大幅走低,远远低于往年同期的水平。在需求没有大幅走弱的情况下,严格限制供给,也对价格起到了推高作用。


2.通缩压力是普遍的

    但是如果仔细拆分3月PPI的涨价结构,其实和前几个月是类似的,即PPI的回升主要是大宗商品涨价带动的,生产资料价格同比飙升到了5.8%,而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仅仅转正至0.1%。

    从行业分类来看,涨价幅度较大的几乎全部集中在上游原材料相关的领域,下游终端消费需求相关的领域没有明显的价格上涨。所以PPI大幅上行的背后,依然是房地产经济的火热,而终端消费需求的疲弱,反映的是经济非对称、非全面的复苏。

    从CPI数据也能看出,占据经济5成以上的终端消费需求,面临的更多是通缩的压力。尽管3月份非食品CPI同比回升至0.7%,但主要是油价上涨带动的,例如3月汽油和柴油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1.9%和12.8%。剔除食品和能源,我国3月核心CPI同比仅仅回升至0.3%,依然比去年四季度水平还要低。

    终端消费需求的疲弱一方面是受到疫情的影响,人口流动无法像疫情之前正常化,对部分消费冲击较大。例如刚刚过去的4月清明假期期间,根据文旅部官方微信公众号数据,我国国内旅游出游1.02亿人次,仅仅恢复至2019年的94.5%;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71.68亿元,仅仅恢复至2019年的56.7%。去年疫情爆发以来,凡是遇到假期、涉及到居民大量出行的时间,消费相比疫情前都是大幅负增长;而非假期时间、居民出行减少的时候,消费和疫情前相比才能实现小幅的正增长。这说明,人口流动无法正常化,对消费是有冲击的。

    另一方面居民就业和收入也受到压制,影响消费能力。例如截至去年底,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数量同比依然负增长了2.7%,而在之前的连续几年内从来没有出现过负增长,外出务工人员的月均收入也和疫情之前有一定差距。所以即使是非假期时间,居民消费增速也没有回到疫情前的水平,这可能主要受到居民就业和收入的压制。

    我们认为,在疫苗接种完成之前,终端消费需求很难完全回到疫情之前的增长轨道,通缩压力要大于通胀压力。


3.货币会收紧吗?定向紧信用

    在以往的规律中,PPI的大幅走高都会导致央行的加息。今年4-5月的PPI同比会更高,会不会导致央行的加息风险呢?或者至少导致短端资金利率操作上的偏紧呢?

    其实很难。因为以往PPI和核心CPI、服务业CPI的走势是一致的,PPI的走高代表的是经济的全面修复,而这一轮并不是这样的。去年下半年以来,尽管PPI在大幅回升,但核心CPI和服务业CPI还在下行,当前依然处于低位,服务业CPI徘徊在过去十多年的最低位置。所以本轮PPI好,仅仅代表房地产好、以及供给端的扰动,并不代表经济的全面修复。

    货币政策是总量的政策,不会因为单一或少数商品的涨价而去加息。就像2019年猪肉价格大涨,CPI同比被推高到4%以上,大家也曾担心央行加息风险,可央行非但没有加息,反而还降息了。所以今年政策利率调整的概率不大,资金利率“锁短放长”收紧的可能性也很小,而更多是对偏热的一些领域进行定向紧信用,例如收紧房地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信用。

    宽货币、紧信用的组合下,大类资产中的利率债配置价值突显。短期情绪扰动的利率调整,或许反而是好机会。



相关报告(点击链接可查看原文):

需求主导:油价行情或未结束(海通宏观 梁中华、应镓娴)

财政力度略偏紧 ——对今年财政政策的理解(海通宏观 梁中华、侯欢)

从“放水”到“收水”:挑战哪些“纸币”?(海通宏观 梁中华)

结构的反转:哪些出口机会更大?(海通宏观 梁中华)

地产和消费的脱节:本轮复苏有何不同?(海通宏观 梁中华、侯欢)

“山雨欲来”的美国复苏:这一次有啥不一样?(海通宏观 梁中华、应镓娴)

淡化总量,重在结构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海通宏观 梁中华、侯欢)

历史上最快的美国复苏:通胀会有多高?(海通宏观 梁中华)

“错位”的复苏:疫情如何主导今年宏观主线?(海通宏观 梁中华)

三亚的旅游数据:春节消费没那么高(海通宏观 梁中华、侯欢)

多少出口,可被留下?——海外生产修复了多少?(海通宏观 梁中华、应镓娴)

复苏的“锦标赛”:疫苗接种跟踪(海通宏观 梁中华、应镓娴)

影响不容忽视:“碳中和”如何推进?——碳中和系列研究之一(海通宏观 梁中华、侯欢)


法律声明



本订阅号不是海通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客户仍需以海通研究所通过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正式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订阅号刊载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海通证券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本订阅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有可能因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海通证券不承担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资料、意见及推测的义务,在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时亦不会另行通知。本订阅号的版权归海通证券研究所拥有,任何订阅人如预引用或转载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务必联络海通证券研究所并获得许可,并必注明出处为海通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内容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和删改。

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对本订阅号(微信号:梁中华宏观研究)保留一切法律权利。其它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平台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名义注册的、或含有“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团队或小组”及相关信息的其它订阅号均不是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官方订阅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