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提示:《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海通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淡化总量,重在结构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海通宏观 梁中华、侯欢)
- 2021年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我们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如下:
- 2021年设定GDP目标增速6%以上,不仅为了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也为了与今后目标平稳衔接。当前经济总量回归正常,但是内部结构分化仍大,宏观政策强调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在财政政策上,赤字率目标设定为3.2%,安排地方专项债3.65万亿,相比去年均有回落,反映财政规模下降,但支持力度仍高。在货币政策上,增添“精准”、“合理”,未来方向我们维持宽货币、紧信用的判断。对于今年的经济任务,我们认为重在经济结构调整,其中扩大消费、地产调控将是重点,而碳达峰碳中和、延迟退休也值得高度关注。
-----------------------------------------2021年是中国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2021年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今年经济目标如何设定?宏观政策如何部署?哪些工作任务值得关注?以下是我们的解读。报告指出,今年我国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所以宏观政策强调“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此外,仍强调宏观政策不急转弯。GDP目标增速6%以上,考虑到去年基数较低,实现这一目标并无太大压力。去年受疫情冲击影响,并未设定经济目标,随着我国经济逐步恢复,今年再度设定GDP增速目标6%以上。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预期目标是为了与今后目标平稳衔接,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经济总量回归正常增长。2020年四季度生产较强,且2019年基数有所下调,GDP同比增速大幅回升到了6.5%,已经回到2018年末的水平。但是我国经济分化很大。去年经济的恢复主要靠地产投资的拉动,我们简单做了个测算,不考虑房地产对互补品的带动,仅仅考虑房地产直接或者间接拉动上游产业的GDP贡献,二季度房地产对经济的贡献率在60%以上,非常接近09年的水平,三季度尽管有所回落,贡献率也接近50%,四季度大概34%。但和以往每轮周期不同的是,本轮地产复苏并没有带动消费同步回升至正常。因而,要巩固恢复性增长基础,政策不会“急转弯”,并且未来将更加注重需求结构的调整。今年报告内容新增“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也反映出结构调整将是今年政策的重要方向。
通胀目标下调。2021年CPI增速目标3%,相比于去年的3.5%有所下调,与2019年持平。我国通胀目前呈现分化状态,一方面, CPI同比的大幅走低,这不仅仅是因为猪肉价格下跌导致,因为即使剔除食品和能源核心CPI、服务类CPI同比也都在低位。另一方面, PPI同比增速大幅反弹,其中生产资料的涨价更为明显,去年在房地产投资拉动需求、供给端又受到疫情扰动的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整体涨幅接近10%;而生活资料价格不仅没有上涨,下半年以来还在不断走低。我们认为,目前国内是大宗面临通胀压力,消费面临通缩压力。就业优先政策继续强化。对于就业优先政策的表述,由去年的“全面强化”调整为“继续强化、聚力增效”。关于2021年就业目标,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与去年相比,新增就业目标上调200万人,失业率目标回落0.5个百分点,与2019年的目标相一致。表明经济和就业已经回归常态。财政规模略降,支持力度仍高。今年财政赤字率目标设定为3.2%,相比去年下调0.4个百分点,不过比19年仍高0.4个百分点;今年拟安排地方专项债3.65万亿,相比去年下调1000亿元,并且明确提出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不过与19年相比仍高1.5万亿。表明财政支持力度仍高,一方面,有助于稳定经济,另一方面,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具体来看,报告提出,因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财政支出总规模比去年增加,重点仍是加大对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今年减税降费力度也没有下降。报告提出,继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举措。第一,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第二,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再减半征收所得税。此外,积极财政更加强调直达实体、提质增效。报告提出,中央本级支出继续安排负增长,进一步大幅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7.8%、增幅明显高于去年。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机制、规模明显大于去年。这意味着今年的财政更加注重直达实体、提质增效,而支出方向也会有所变化。而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们认为今年的财政将会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以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对于货币政策的表述,从去年的“灵活适度”调整为今年的“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精准”一词意味着未来的货币政策将更多地会注重结构。今年再度增加“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并强调“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重提“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去年社融增速远高于经济增速,二者之差创12年以来新高,宏观杠杆率整体上升了20多个百分点,主要是为了辅助经济恢复和就业稳定。随着经济的逐步复苏,刺激的必要性在下滑;加之,刺激措施也增加了资产泡沫和债务风险。因此,宏观杠杆率趋稳也是可以预见的,未来的关注点更多在于风险的防范,尤其是信用方面。
我们判断2021年宏观政策的大方向是宽货币、紧信用。今年加息概率很低。一方面,经济的复苏呈现总量好、但结构弱的特点,如果政策利率加息,紧缩效应较大。另一方面,通胀水平是影响货币政策走向最直接的指标,今年PPI会回升,但CPI还在低位徘徊,通胀是分化的,加息的可能性不大,逆回购、MLF等短端政策利率或将维持现状。紧信用则主要表现在房地产融资压降、国企融资回归常态以及政府融资的减少。稳定和扩大消费。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报告提出“稳定和扩大消费”,其中关于促进消费的表述内容明显增多。从当前情况看,我国经济总量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的状态,但是我国消费的增速仍然没有回升至正常水平。究其原因,除了疫情的影响,居民收入增速尚未恢复正常是主要因素。报告明确指出,今年将“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而对于消费的促进政策也是从多个方面展开。比如,“加快电商、快递进农村,扩大县乡消费”,“稳定增加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鼓励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等。值得一提的是,消费增速之所以恢复偏慢,服务消费是主要的拖累因素。而今年的任务明确指出将“发展健康、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消费”。总结来看,我们认为提高终端消费对需求侧的支撑是今年的重点任务。会议再次强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并进一步提出“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可见,地产调控仍是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去年,在信用宽松的背景下,房地产销售明显回升,房价一路走高,不过表现较为分化,即核心城市房价显著上涨,中小城市则涨幅有限。为了调控地产,深圳、上海等核心城市陆续发布更加严格的调控措施,尤其近期央行发布了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要求,要求房地产贷款和居民房贷的占比保持稳定。为了保障居民住房需求,除调控地产外,或通过完善租赁市场来实现。本次会议新增,“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等内容。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报告首次把“碳达峰、碳中和”作为重点工作。从报告的表述看,未来该项工作主要从三个方向重点推进。第一,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报告提出,“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这意味着传统碳排放较高的行业面临调整,而节能环保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第二,加快建设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我们预计“十四五”时期将会有更多行业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第三,加强绿色金融政策支持。报告指出,“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我们认为未来绿色贷款的占比可能大幅提升,而绿色金融产品也将更加丰富,比如碳中和债券的发行。由于大多行业都会涉及到碳排放的问题,而为了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我国在宏观、金融、产业政策等领域都会有举措,这势必会对产业发展和结构变化产生深远影响。后续“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如何拓展值得持续跟进。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报告不仅部署了2021年的工作任务,对“十四五” 时期的主要任务也进行了阐述,其中“延迟退休”值得关注。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中,报告提出“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 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中国当前的退休年龄制度于1978年设定,并一直沿用到了今天。近些年我国出生率明显下滑,2020年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1003.5万,相比2019年下滑14.9%。而随着人口寿命不断提高,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日渐加深。从全球范围看,当前中国的退休年龄不仅大幅低于欧美等国,即使和老龄化问题同样突出的日本相比,也有明显差距。我们认为,“十四五”期间,渐进式的延迟退休方案可能出台,并且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科技方面:强化国家战略科技,产业链自主可控。报告提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运用市场化激励企业创新”、“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更加强调“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源头”。一方面,在于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另一方面,在于解决“卡脖子”难题。例如,在科研人员方面,2018年我国每百万人中科研人员仅1307人,不及美日欧90年代水平。农业方面:巩固拓展脱贫、提高粮食供给保障。报告提出,“对脱贫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是种子和耕地”。一方面,继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另一方面,保障粮食和农产品供给,维护粮食和农产品价格稳定。目前来看,我国主要粮食自给率较高,玉米和小麦等净进口量占消费量的比重不足5%,而稻谷则处于净出口状态。不过,大豆进口依赖度较高,净出口量/消费量的比重超过80%,而主要进口国为美国、巴西等国,受市场干扰较大。
相关报告(点击链接可查看原文):
“错位”的复苏:疫情如何主导今年宏观主线?(海通宏观 梁中华)
三亚的旅游数据:春节消费没那么高(海通宏观 梁中华、侯欢)
影响不容忽视:“碳中和”如何推进?——碳中和系列研究之一(海通宏观 梁中华、侯欢)
春节不返乡:扰动多少宏观经济?(海通宏观 梁中华)
财政的不“急转弯”——2021年政策分析系列二(海通宏观 梁中华)
宽货币,紧信用——2021年政策分析系列一(海通宏观 梁中华、应镓娴)
不一样的“宽松”,不一样的“通胀”(海通宏观 梁中华)
“紧信用”,开始了(海通宏观 梁中华)
“偏热”的总量,“偏冷”的结构——也谈“需求侧管理”(海通宏观 梁中华)
货币“信仰”的挑战——致资产大涨的2020年(海通宏观 梁中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梁中华宏观研究)为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使用,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的研究观点交流;普通个人投资者由于缺乏对研究观点或报告的解读能力,使用订阅号相关信息或造成投资损失,请务必取消订阅本订阅号,海通证券不会因任何接收人收到本订阅号内容而视其为客户。
本订阅号不是海通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客户仍需以海通研究所通过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正式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订阅号刊载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海通证券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有可能因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海通证券不承担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资料、意见及推测的义务,在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时亦不会另行通知。
本订阅号的版权归海通证券研究所拥有,任何订阅人如预引用或转载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务必联络海通证券研究所并获得许可,并必注明出处为海通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内容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和删改。
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对本订阅号(微信号:梁中华宏观研究)保留一切法律权利。其它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平台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名义注册的、或含有“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团队或小组”及相关信息的其它订阅号均不是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官方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