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需求的通胀,还是供给的通胀?(海通宏观 梁中华)

梁中华 梁中华宏观研究 2022-01-23


重要提示:《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海通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海通宏观思考第16期


 · 概 要 · 

全球的通胀压力其实主要集中在美国,尤其是在政府发钱模式下,美国居民收入持续高增长。随着疫苗接种不断推进,美国对于服务业的管控措施在逐渐放开,通胀的压力正在逐渐从商品类向服务类转移,往前看,美国的通胀压力会越发突显,我们认为,5月份美国CPI同比可能会突破6%、甚至7%以上,之后也会维持在高位。

近期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是不是我国也面临更大的通胀压力呢?其实我国终端消费需求一直偏弱,今年以来的投资需求至少也没有比去年4季度变得更强劲,所以需求端并不支持如此快速的涨价。从涨价的结构来看,国内主导的大宗商品涨价幅度明显大于海外主导的商品,输入型的通胀压力也不明显。所以近期的涨价主要集中在供给压缩或存在供给压缩预期的领域,而这种涨价其实和供给端的政策有很大关系。如果不及时控制,经济可能真的要陷入滞胀,如果能够出台有效缓解供给压力的政策,我国确实不具备持续通胀的基础。



1

美国货币大超发:收入高增长在以往的美国经济危机中,失业会增加,美国居民收入往往是下滑的,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居民收入还一度出现负增长。但是这一轮的美国经济衰退却明显不一样。从去年3月至今,虽然美国的新冠疫情很严重,对总量经济冲击很大,失业也有增加,但是美国居民的收入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大幅攀升。去年全年美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了7%,而在没有疫情的2019年,美国居民收入的增速也只有3.7%。失业增加、收入还能高增长,很大程度上来自政府的高额补贴。例如根据美国第三轮补贴方案,每个纳税人可以获得1400美元的一次性补贴,失业的居民每周能够拿到300美元的失业补贴,再加上其他失业救助,美国失业居民每周能够拿到600-700美元的失业补助。这就意味着,即使美国居民在家里待着、什么事情都不做,还照样能够拿到较高的收入。例如3月份,美国居民总收入同比增长29.0%,其中转移支付收入就拉动了26个百分点。3月收入增速之所以这么高,主要是因为政府将1400美元的一次性补助在3月陆续发放。

2

全球通胀在美国:从商品到服务在货币放水的刺激下,美国居民的房地产和金融资产也大幅增值。所以收入和财富的增长,明显提高了美国居民的消费能力。尽管美国总量消费还比较差,但主要是服务业在拖累着,而服务业的拖累并不是居民没有收入、没有资源去消费,主要是疫情管控限制了人口流动和聚集。在服务类消费受限的情况下,美国旺盛的消费能力主要体现为商品消费高增长。去年4季度美国居民商品消费增速就已升至6%以上,而在疫情之前还不到4%的增长,今年一季度进一步提升至14%附近。

所以美国去年的通胀主要体现为商品类消费的通胀。美国商品消费需求异常强劲,但受到疫情影响,商品供给也受到压制。所以去年美国商品消费通胀大幅飙升,创下2013年以来的最高位,尤其是耐用品消费的通胀创下了将近30年的最高记录。如果没有中国等新兴市场给美国出口供货,美国如此超发货币的模式,去年通胀可能就飙升至“天上”了。
今年以来,美国服务业的通胀已经在飙升了。进入2021年以来,不变的是美国财政还在继续给居民发钱,变化的是疫苗出现了。去年由于疫情严重,服务业的需求是被压制的,没有跟随居民收入的提高而释放出来,服务业的通胀大幅下滑。但是今年随着疫苗的不断接种,美国对于服务业的管控措施已经在放开,这就意味着美国服务业的需求会快速回升。4月份,即使剔除能源类,美国服务业的CPI同比也已经升至2.5%。但是从供给端来看,当前美国出现了招工难和失业多同时存在的“奇葩”现象。一方面美国就业市场上有很多失业者,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人。这是因为,美国高额的失业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居民的就业意愿,尤其对于低收入人群,拿到的失业补贴比正常工作时的工资还要高很多,根本就没有太大意愿出去工作。所以4月美国非农就业低于预期,同时我们发现高收入群体的就业在改善,而低收入群体的就业改善明显放缓。美国接下来的通胀压力会更大,而且将逐渐从商品的通胀转向服务的通胀。一方面,政府发钱、疫苗接种,服务业的需求在大幅改善;另一方面,服务业的供给恢复较慢,且服务业的消费品又很难像商品那样从海外进口,服务业的供给压力较大。美国的通胀压力将逐渐从商品类转向服务类,而且服务类在美国消费通胀中占比在六成以上,美国接下来的通胀压力会更大。我们认为,再加上低基数的原因,美国在4月CPI超预期后,5月CPI同比有望冲到6%、甚至7%以上,年内通胀水平也可能维持在高位。通胀的回升,会继续推高美债利率,并可能触发美联储退出宽松、进行边际紧缩的操作。所以综合来看,全球的通胀压力其实主要集中在美国,而这种压力其实并不是大家普遍认为的大宗商品,而是集中在服务业上。美国的通胀主要是货币大幅超发带动需求大增导致的,当然供给端也有影响,但不是核心原因。可以说美国是需求主导的通胀压力。

3

中国的通胀:需求基础并不具备近期我国原材料领域大幅涨价,是不是我国的通胀压力也比较大呢?我们不妨还是先看看需求端。和美国不同,我国并没有采取高强度给居民发钱的刺激模式,我国的居民收入还没有回到疫情之前的增长轨道。截至1季度,我国剔除基数后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只有5.2%,比疫情之前9%附近的增长还差距很远。疫情还未完全过去,人口流动难以回到正常,餐饮旅游等行业的就业和收入就还会受到影响。例如截至3月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为1.7405亿,仍低于2019年末的1.7425亿。所以我国居民的终端消费也依然偏弱,没有回到疫情之前的增长。剔除基数影响后,我国3月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只有4.6%,而疫情之前有8%左右的增长。往前看,消费需求要恢复到正常,可能要等到疫苗全部接种完成以后。所以从去年到今年,我国消费类的通胀一直偏弱,而且从PPI到CPI的传导也相对有限,需求端是一大限制。看完终端消费需求,我们再来看下投资需求。投资可以说是我国去年经济回升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我国投资最强劲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就是去年四季度。去年四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了8.4%,房地产投资增速达到10%以上,都比疫情之前的水平还要高了。但今年一季度以来,投资增速已经在降温,剔除基数后,各类投资增速都有下降。

所以从大宗商品价格的表现来看,在我国投资需求的强劲支撑下,去年四季度大宗价格有一波上冲。之后今年1季度我国投资需求回落后,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一波回调。

4

会不会滞胀:关键是供给的政策既然终端消费需求偏弱,投资的高点也已经过去,为何近两月大宗商品价格再度大幅飙升呢?是不是美联储放水、出口需求拉动,导致了明显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呢?其实输入型的通胀压力没有那么大。我们从不同大宗商品的价格涨幅就能看出来,从3月初至今,欧美主导的原油价格只上涨了不到5个百分点,但是同时期国内主导的动力煤价格涨幅高达53%,铁矿石价格涨幅达到30%,钢材价格涨幅高达21%,都遥遥领先于海外大宗商品价格的涨幅。国际原油价格还处于低位爬坡的阶段,但国内主导的大宗商品铁矿石、钢材、动力煤等价格这一波都已经创出了历史新高。而且美国接下来面临的较大通胀压力主要来自服务业,而服务业大多是不可贸易品,除了油价会有一些传导外,对我国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其实没有那么大。

所以外部因素可能并不是3月以来这一轮国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主因,而从内部来看,需求端至少并没有比去年4季度变得更好,那我们只能从国内的供给端去寻找原因。其实这一波涨幅靠前的大宗商品,基本上都有一些供给端限制、或者限制的预期因素在里面,例如煤炭、铁矿石、钢材等。
以钢铁为例,尽管钢材价格涨得非常凶猛,但如果我们看一下钢材的库存,其实并不低,比2018、2019年时的正常水平要高很多。为何库存这么高、价格却不跌还涨呢?主要是今年全年钢铁产量要负增长,这就意味着前面生产越多,后面就要压降越多。也就是说,尽管现在不缺钢,但市场预期后面会紧缺,所以钢价上涨的预期导致大家囤库存,囤库存本身又会推升价格。而且通胀往往是自我实现的,如果供给端有扰动,大家预期未来会涨价,那现在价格可能就会涨上来。

所以近期对于供给端的一些限制性的政策,可能是主导本轮国内大宗商品价格大涨的主要原因,需求端的因素没有那么大,因为尽管投资还可以,但确实比去年4季度是有降温的。
其实对于我国来说,大宗商品涨价是会增加经济运行的成本的,尤其是下游需求没有恢复正常之前,价格传导的不畅会增大中下游行业的经营压力。如果按照这个趋势演变下去,那经济就真的要陷入“滞胀”了。不过,近期政策也已经关注到了大宗商品涨价的问题。其实要降低价格只有两条路,要么有效压降需求,要么有效增加供给。接下来全球真正的通胀压力其实集中在货币大超发的美国,如果我国能够出台一些有效的缓解供给压力以及预期的政策,我国确实不具备持续通胀的基础,所以通胀的关键,还是看政策如何走。


-------------------

相关报告(点击链接可查看原文):“非农”偏低:隐含更大的通胀(海通宏观 梁中华、李俊)人口普查:四大趋势(海通宏观 梁中华、宋潇)

出口为何有韧性?(海通宏观 梁中华、李俊)

中资美元债为何下跌?(海通宏观 梁中华、李俊)

海外疫情再起:原因何在?(海通宏观 梁中华、应镓娴)

“高点”早已经过去——如何理解今年的宏观数据(海通宏观 梁中华、宋潇)

通胀还是通缩?(海通宏观 梁中华)

需求主导:油价行情或未结束(海通宏观 梁中华、应镓娴)

财政力度略偏紧 ——对今年财政政策的理解(海通宏观 梁中华、侯欢)

从“放水”到“收水”:挑战哪些“纸币”?(海通宏观 梁中华)

结构的反转:哪些出口机会更大?(海通宏观 梁中华)

地产和消费的脱节:本轮复苏有何不同?(海通宏观 梁中华、侯欢)


法律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梁中华宏观研究)为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使用,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的研究观点交流;普通个人投资者由于缺乏对研究观点或报告的解读能力,使用订阅号相关信息或造成投资损失,请务必取消订阅本订阅号,海通证券不会因任何接收人收到本订阅号内容而视其为客户。本订阅号不是海通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客户仍需以海通研究所通过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正式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订阅号刊载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海通证券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本订阅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有可能因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海通证券不承担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资料、意见及推测的义务,在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时亦不会另行通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