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点”早已经过去——如何理解今年的宏观数据(海通宏观 梁中华、宋潇)

梁中华、宋潇 梁中华宏观研究 2022-01-23
重要提示:《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海通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海通宏观思考第14期

 · 概 要 · 

去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我国经济数据大幅波动,导致基数变动很大,所以传统的依靠同比增长数据来分析经济运行趋势的方法不再奏效。例如今年一季度GDP无论是增长18.3%还是增长15%,同比增速都很高,直观上很难判断经济的运行趋势如何。而主导资产价格走势的,恰恰就是经济的边际变化。所以要分析今年的宏观经济数据,必须使用一些技术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我们通过季节性调整和基数调整等方法,对经济数据进行了分析。我们认为,我国本轮经济的增长高点已经过去,而这个高点并不是低基数带来的今年1季度,很多经济数据在去年就已经见顶:总量上来看,本轮社融增长的高点在去年2季度,经济的高点在去年4季度;结构上来看,出口的高点在去年2季度,投资的高点在去年4季度,工业生产的高点在今年前两月(如果没有就地过年,高点也是去年4季度),消费则会延续弱复苏的态势。



1

社融的高点:去年2季度
社融是我国经济非常重要的领先指标,所以要判断经济的走势,最关键的是判断融资的走势。本轮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速的高点在去年10月份,但是同比数据是拿当前的数据去和12个月之前的数据去做对比,并不能很好的反映数据的最新变化情况。
为了反映最新的变化趋势,我们不妨采用剔除春节等季节性因素后的季调环比数据。本轮社融环比增速的高点在去年3月份,主要是因为新冠疫情爆发后,货币、信用宽松,3月份很多经济活动重启,当月社融环比折年增速达到接近29%
但是单月的环比数据波动剧烈,且受到偶然因素影响较大,不能很好的反映趋势,我们不妨用连续三个月的融资环比增速来做个平滑,结果显示,连续3个月的社融季调环比折年增速的高点在去年5月份,高达17.4%,之后不断下滑,截至今年1季度末只有10.3%的增长。
所以综合来看,我国本轮融资增长动能的高点在去年5月份就出现了。

2

GDP的高点:去年4季度
我国的社融增长一般是领先经济2个季度。PMI是代表经济环比走势的重要指标,在去年5月份融资环比增速见顶后,11PMI达到52.1%,也达到了本轮复苏的最高点,而两个高点之间的时间差刚好是两个季度。所以如果从月度数据来看的话,我国本轮经济增长的高点其实就是去年11月份。
从季度GDP来看,经济的高点就是去年四季度。尽管GDP季调环比的高点是去年2季度,高达10.1%,但这个是极端低基数带来的“Outlier”,从持续性角度考虑,经济上行到去年4季度,环比增速从3季度的3.1%提高到3.2%。但是今年1季度GDP环比增速直接下滑到0.6%,说明经济环比增长动能在减弱,高点已经过去了。
另外从同比增速角度看,20211季度GDP同比增速高达18.3%,但主要是低基数导致的。如果计算相比2019年的年化增速,只有5.0%,不仅比去年四季度的6.5%低,还远远低于疫情之前的6%附近的增速。
另外一种考察方法:如果我们假定20201季度没有爆发疫情,经济延续2019年末的增长轨道去推算,今年一季度的GDP同比增速只有4.2%,比去年四季度的6.5%要低更多。
所以综合来看,本轮经济总量增长动能的高点就是去年4季度,具体月份就是去年11月。

3

投资的高点:也是去年4季度
看完总量,再来分析结构。我们之前专题详细分析过,去年我国经济大幅回升的主要动能,内部投资拉动很大(主要是地产),外部依赖出口。
因为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不公布1月的数据,所以做季调偏差会比较大,我们还是需要对同比数据做一些调整,来观察投资的边际变化。
今年前3个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高达25.6%,主要也是因为低基数导致的,如果看和2019年同期对比的平均增速,只有2.9%,远远低于去年4季度8.4%的当季增速。如果假定2020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延续2019年底的增长态势,今年1季度的增速也只有2.5%,也比去年4季度要低不少。
主要投资中,1季度房地产投资仍是主要支撑,相比2019年同期平均增长7.6%,但和去年四季度的10%以上的增速相比已经在降温。1季度制造业投资相比2019年年化增速为-2.0%,也低于去年四季度8.8%的增速。1季度基建投资相比2019年年化增长2.3%,低于去年四季度5.8%的增速。
所以综合来看,投资的高点也在去年4季度。往前看,今年前3月商品房销售面积相比2019年同期的年化增速为9.9%,低于前两月的11%,而且与去年四季度接近13%的增速相比,也在明显降温。房地产调控的收紧、融资环境趋严、销售的降温,也会对房地产投资构成下行压力。基建投资或受制于财政支出的减速,制造业投资则有望小幅修复。

4

出口的高点:去年2季度
而去年经济增长的另一大动能——出口的高点在去年2季度。我们对出口数据做季调,出口单月环比最高增速是在去年3月份,增速高达26%,但这也是个“outlier”,主要是因为2月的超低基数带来的。
所以我们不妨看季度数据,季度出口环比的高点在去年2季度,环比折年率达到66%3季度降至51%4季度降至36%,今年1季度则降到了21%
当然二季度出口高增长也和一季度的低基数有一定关系,但从逻辑上来说,去年二季度也应该是我国出口增长最快的时候。因为去年二季度的时候,我国已经推进复产复工,而海外其它经济体受到疫情影响较大,我国出口份额大幅飙升,对出口起到了明显的提振作用。

5

消费:有望延续复苏
需求端看完投资和出口,我们再来看终端消费,消费可以说是本轮经济复苏的一个“薄弱”环节。截至去年底,消费的增速也仅仅修复到4.6%,距离疫情之前8%的增速有较大差距。所以在投资和出口都已经正常、甚至过了高点以后,消费还没有回到正常水平。消费的疲弱,和疫情防控、人口流动难以正常,以及居民就业和收入受到影响均有关系。
在疫苗不断接种的情况下,今年消费增长趋势有望延续上行,继续修复,但在疫苗接种完成之前,恐怕消费在年内难以回到疫情之前的增长轨道。
从具体的修复节奏来看,前两月的就地过年对消费构成了负面冲击。例如今年前两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8%,但和2019年相比的年化增速只有3.2%,低于去年124.6%的水平。另外,从环比来看,消费相比去年11-12月的环比增速,明显低于往年同期。这些说明消费的修复通道,受到了就地过年的负面冲击。
但是3月以来,随着疫情消退,就地过年影响减弱,消费有了明显的边际修复。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4.2%,比2019年同期平均增长6.3%,不仅高于1-2月的平均增速3.2%,比去年四季度的增长也要高。
但是6.3%的年化增速,距离疫情之前的8%附近的增长速度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由于疫情影响依然存在,人口流动难以回归正常,消费的恢复就会相对缓慢,例如,3月餐饮收入比2019年同期平均增长1.0%,与疫情前相比差距较大,也远低于商品零售增速7.0%

6

工业生产的高点:今年2
看完需求端,我们再来看生产。本轮经济复苏中,工业生产的高点就在今年前两月。今年前两月,我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35.1 %,比2019年同期年化增速高达8.1%,不仅比疫情之前的水平高,也远远高于去年12月的7.3%
如果我们假定2020年前两月没有爆发疫情、工业生产延续2019年底的增长轨道,则今年前2月的工业生产增速有10.5%,可以说直接达到了2012年的增长水平。
这其实主要是受到了就地过年的明显提振。例如前两月工业增加值相比去年11-12月的环比增速,明显高于往年同期的水平。
3月就地过年扰动减退后,生产边际回落。例如3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1%,两年平均增长6.2%,相比于1-2月有所回落,也明显低于去年四季度7%以上的水平。
从环比来看,3月工业增加值相比前两月的环比增速,也明显低于往年同期水平。这反映了就地过年对生产的提振已经消退。
所以如果没有就地过年提振了前两月的生产的话,工业生产的高点本应该在去年四季度,就地过年导致生产在节奏上有所前移。

7

经济高点早已过去
主导资产价格走势的关键变量是经济增长动能的边际变化,例如我们发现代表经济环比动能的PMI指标和国债利率走势高度相关。过去我们观察经济变化时往往是用同比增速,这种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基数变动不大,同比和环比数据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但由于去年基数变动非常剧烈,分析今年的经济数据时,再单纯依赖同比增长数据已无太大意义。所以今年更加应该关注的是经济环比数据,以及剔除了基数之后的同比数据。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认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高点已经过去,而这个高点并不是低基数带来的今年一季度:总量上来看,社融的高点在去年2季度,经济的高点在去年4季度;结构上来看,出口的高点在去年2季度,投资的高点在去年4季度,工业生产的高点在今年前两月(如果没有就地过年,高点也是去年4季度),消费则会延续弱复苏的态势。

 -------------------
相关报告(点击链接可查看原文):
通胀还是通缩?(海通宏观 梁中华)
需求主导:油价行情或未结束(海通宏观 梁中华、应镓娴)

财政力度略偏紧 ——对今年财政政策的理解(海通宏观 梁中华、侯欢)

从“放水”到“收水”:挑战哪些“纸币”?(海通宏观 梁中华)

结构的反转:哪些出口机会更大?(海通宏观 梁中华)

地产和消费的脱节:本轮复苏有何不同?(海通宏观 梁中华、侯欢)

“山雨欲来”的美国复苏:这一次有啥不一样?(海通宏观 梁中华、应镓娴)

淡化总量,重在结构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海通宏观 梁中华、侯欢)

历史上最快的美国复苏:通胀会有多高?(海通宏观 梁中华)

“错位”的复苏:疫情如何主导今年宏观主线?(海通宏观 梁中华)
三亚的旅游数据:春节消费没那么高(海通宏观 梁中华、侯欢)

多少出口,可被留下?——海外生产修复了多少?(海通宏观 梁中华、应镓娴)


法律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梁中华宏观研究)为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使用,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的研究观点交流;普通个人投资者由于缺乏对研究观点或报告的解读能力,使用订阅号相关信息或造成投资损失,请务必取消订阅本订阅号,海通证券不会因任何接收人收到本订阅号内容而视其为客户。本订阅号不是海通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客户仍需以海通研究所通过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正式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订阅号刊载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海通证券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本订阅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有可能因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海通证券不承担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资料、意见及推测的义务,在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时亦不会另行通知。本订阅号的版权归海通证券研究所拥有,任何订阅人如预引用或转载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务必联络海通证券研究所并获得许可,并必注明出处为海通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内容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和删改。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对本订阅号(微信号:梁中华宏观研究)保留一切法律权利。其它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平台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名义注册的、或含有“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团队或小组”及相关信息的其它订阅号均不是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官方订阅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