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0年未见的美国高通胀:8次加息够不够?(海通宏观 梁中华)

梁中华 梁中华宏观研究 2022-04-11

重要提示:《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海通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海通宏观思考第40期


 · 概 要 · 

美联储3月议息会议加息落地后,美国的通胀预期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进一步上行,当前美国10年期通胀预期已经接近3%,美债名义利率也已经接近2.5%。按照美联储当前给出的加息路线图,年内或共有7次加息,市场预期年内共8次加息。当前的美联储是否足够“鹰派”?8次加息够不够?市场是否已充分定价了美国加息?本文从美国基本面出发,提供一些思考。


1

需求端:依然强劲美国经济主要依赖消费,而消费依赖收入。从收入端来看,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爆发后,受益于直接给“发钱”的政策,居民收入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提高。截至20221月,美国居民收入两年平均增速仍然在4.7%的高位,明显比疫情之前的增速还要高。

从结构上来看,“发钱”少了,“工资”多了。去年开始,考虑到“发钱”政策对就业的拖累,以及经济和通胀的恢复,美国逐渐减少了“发钱”政策。从美国居民收入的来源看,来自政府的转移支付收入增速有所下降,剔除基数后,两年平均增速降至10.2%,但仍然比疫情之前的增速高了一倍。

与此同时,由于劳动力市场紧缺,美国居民的工资收入大幅上涨,截至2022年初,工资收入两年平均增速为5.8%,而在疫情之前,基本都维持在5%以下。

此外,尽管“发钱”政策在退出,美国居民账户上依然有一定储蓄,可以提供缓冲。由于过去两年美国居民收入多,但由于疫情限制,消费偏少,储蓄率一直维持在历史高位,所以账户上还是积累了不少储蓄。根据JP Morgan的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底,美国低收入居民支票账户余额依然比2019年高65%,高收入居民支票账户余额比2019年高30-35%。

有收入和储蓄的保障,美国居民消费增速依然不错。美国居民消费总量已经回到了疫情之前的增长轨道,当前两年平均增速仍然维持在2%以上。从结构来看,商品消费的恢复尤其迅速,在2020年下半年就远远超过了疫情前的增长轨道,当前增长仍然远远超过疫情前。而服务消费到现在还没有恢复到疫情之前的增长,但随着美国疫情影响的逐步消退,服务消费的恢复仍然会继续。


2

供给端:恢复仍然偏慢

与强劲的需求相比,美国供给端的恢复还是慢了些。当前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失业率已经降至4%以下,处于过去几十年的低位水平;非农空缺职位数已经突破1100万,也远远超出疫情之前的水平,反映了美国的劳动力市场已经趋于紧张。

这说明想要出来找工作的居民,大多数能够找到工作,企业招工人困难。所以美国各行业的工资涨幅明显走阔,尤其是教育医疗、休闲住宿等行业的两年复合工资涨幅已经超过6%,零售业、专业和商业服务业工资涨幅接近6%。

而失业率统计的是希望找工作的人口中,有多少是没有找到工作的。但如果有工作能力、却不愿意找工作呢?这部分是没有统计到失业率中的。所以尽管美国失业率已经达到历史低位,但是劳动力参与率只有62.3%,仍然比疫情之前低了1个百分点以上。截至2月份,美国非农就业人数依然相比疫情之前少了200多万。

之所以大量的居民不愿意回到劳动力市场,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新冠疫情,自己染病、或者照顾病人、或者担心得病,根据美国经济普查局Household Pulse Survey的调查,这部分突破了500万人;其次是照顾孩子,大概有400多万人(当然之前也有这种情况),尤其对于女性就业者较为突出;还有一部分居民是还留有一定的补贴和积蓄,可以继续支撑生活,暂时不用出来找工作。


3

40年未见的高通胀

由于需求很强劲、但供给恢复慢,再加上外部地缘政治对供给端的冲击,美国的通胀已经达到40年来的最高水平。截至2022年2月,美国核心CPI同比已经达到6.4%,创下过去40年来的最高水平,剔除能源食品后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也都在大涨。而且美国最近4个月的核心通胀环比增速都在0.5%附近,远远高于疫情前,这说明从边际上来看,美国通胀并没有减速。

美国的通胀压力,从需求端来看,是来自货币超发带来的消费需求高增长;从供给端来看,是因为供给端恢复偏慢,目前美国劳动力参与率虽有改善,但幅度仍然偏低。不断上涨的租金、工资、能源等成本,也会进一步推动通胀的加速和蔓延。

除了眼前的实际通胀水平偏高以外,美国中长期的通胀预期也在抬升。当前美国10年期通胀预期已经达到2.95%,5年期通胀预期3.59%,在首次加息政策落地后,美国的通胀预期不但没有受到打压,反而进一步上行了。而通胀往往会自我实现,通胀预期的抬升,也会造成实际的通胀压力。

尽管美国10年期名义利率上升至接近2.5%,5年期名义利率2.55%,但名义利率的上行不足以完全补偿通胀预期的抬升,所以实际利率依然为负值,10年期实际利率仍在-0.47%,5年期实际利率为-1.0%。


4

年内8次加息:或许还不够

尽管随着新冠疫情过去,美国劳动力参与率可能会有所修复,但劳动力参与率是个慢变量,而且受到很多因素影响。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劳动力参与率大幅下滑,但之后尽管经济修复了,劳动力参与率再也没有回到危机之前的水平。如果未来一年、甚至几年美国的劳动力参与率都维持在低位,难道美联储需要一直刺激需求端、等待那些居民回到劳动力市场吗?其实很难。因为偏低的失业率、较高的工资增速、还在加速的通胀预期,会使得美国经济面临持续的通胀压力。如果美联储不能及时遏制通胀,长期的信誉损失带来的后果可能更为严重。所以为了遏制通胀,美联储就必须收紧短期需求。

美联储在3月议息会议上落地了首次加息,按照联储官员们的中值预测,年内共加息7次,还会再加息6次,2023年再加息3次,2024年保持利率不变。市场对2022年美联储的加息预期为至少8次,意味着还有7次加息。当前市场预期5月美联储议息会议会加息50BP。

但是,这种加息路径似乎还不够“鹰派”。从当前指标来看,美联储自己预测本轮加息会加到2.8%,但美国当前PCE核心通胀指标都在5.2%,核心CPI同比在6%以上,10年期的通胀预期已接近3%。而且3月加息后通胀预期还在上行,实际利率为负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从过去60年的历史来看,美国利率指标大多数时期都是明显高于通胀的,只有在08年金融危机后的几年里,美联储长时间维持低利率,容忍了较高的通胀,但当时的通胀水平是非常温和的。

而且当前的情况和08年金融危机后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本轮新冠疫情冲击后,美国货币超发严重,居民财富、收入都大幅提高,又同时面临供给端的多重冲击,通胀已经不再温和,已经接近40年前的水平。所以,当前的加息路径并不能拿08年后的情况做参考。我们认为,美联储短期内可能需要更快的加息,哪怕先快速加息遏制住通胀,如果经济衰退再降息,也需要更快的行动。

当前美国利率期货市场定价了年内8次的加息,但如果美联储更加“鹰派”,美国利率或继续上行,在美国实际利率抬升的支撑下,美元或继续维持强势,全球核心资产仍然会面临一定压力,新兴市场汇率和市场仍然会受到扰动。


------------------

相关报告(点击链接可查看原文):

疫情再起:消费影响有多大?(海通宏观 侯欢、梁中华)

大宗的涨价:关注两条主线(海通宏观 应镓娴、梁中华)

广义财政的力度:8.1%(海通宏观 侯欢、梁中华)

这是宽货币,还是宽财政?——对央行上缴利润给财政的理解(海通宏观 梁中华、应镓娴)

目标不低,必须努力!——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海通宏观 侯欢、梁中华)

专项债:投什么?——“基建”稳增长系列四(海通宏观 李俊、梁中华)

SWIFT制裁:有哪些影响?(海通宏观 李俊、李林芷、梁中华)

房地产近况如何?(海通宏观 侯欢、梁中华)

俄乌冲突:影响哪些经济?(海通宏观 李林芷、李俊、梁中华)

国内美元资金池:规模有多大?——三议人民币汇率(海通宏观 应镓娴、梁中华)

各省基建投什么?——“基建”稳增长系列三(海通宏观 李林芷、梁中华)

春节经济怎么样?——假期数据大盘点(海通宏观 侯欢、梁中华)

不一样的虎年春节:经济有何不同?(海通宏观 侯欢、梁中华)

基建投资:力度多大?投向哪里?——“基建”稳增长系列二(海通宏观 李俊、梁中华)

基建投什么?——“基建”稳增长系列一(海通宏观 侯欢、梁中华)

稳增长:抓手和机会(海通宏观 梁中华)


法律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梁中华宏观研究)为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使用,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的研究观点交流;普通个人投资者由于缺乏对研究观点或报告的解读能力,使用订阅号相关信息或造成投资损失,请务必取消订阅本订阅号,海通证券不会因任何接收人收到本订阅号内容而视其为客户。

本订阅号不是海通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客户仍需以海通研究所通过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正式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订阅号刊载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海通证券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有可能因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海通证券不承担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资料、意见及推测的义务,在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时亦不会另行通知。

本订阅号的版权归海通证券研究所拥有,任何订阅人如预引用或转载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务必联络海通证券研究所并获得许可,并必注明出处为海通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内容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和删改。

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对本订阅号(微信号:梁中华宏观研究)保留一切法律权利。其它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平台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名义注册的、或含有“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团队或小组”及相关信息的其它订阅号均不是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官方订阅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