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各省基建投什么?——“基建”稳增长系列三(海通宏观 李林芷、梁中华)

李林芷、梁中华 梁中华宏观研究 2022-04-11

重要提示:《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海通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概 要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已经非常明确,稳增长将是今年的重要工作之一。推动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投资将是稳增长的主要抓手之一。我们梳理了十二个主要省及直辖市的稳增长政策,总结了政策将集中发力的领域。在新基建中,重点是数字经济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如5G基站和千兆网络、工业互联网和数据中心;在能源基建中,重点关注海上风电、屋顶分布式光伏等发电设施,抽水蓄能电站等储运设施,以及充电桩为主的应用设施;在传统基建中,交通路网建设的提及频率最高,除此之外,水利建设值得关注,乡村基建或发力更强;在地产城建中,重点关注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

1

地方稳增长的主要抓手:基建投资2021年1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2022年经济工作。今年最重要的政策基调就是稳增长。我们分析,今年的宏观和结构政策都会发力稳增长,而且具体的政策方案也已经开始出台落地。在1月1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指出“有针对性扩大最终消费和有效投资,这对顶住经济新的下行压力、确保一季度和上半年经济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相较而言,出口受海外需求影响更大,而消费受疫情反复、居民收入难以修复影响,短期仍将保持弱增长,而地产经济依然偏弱,所以短期稳增长的主要落点或是基建投资。在之前的两篇专题《基建投什么?——“基建”稳增长系列一》和《基建投资:力度多大?投向哪里?——“基建”稳增长系列二》中,我们分析了主要的投资对象和投资力度。从对象上看,新基建的投资比重或将提升,新城建中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是新的亮点,在重大基础设施投资中可以重点关注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特高压输电通道建设,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和交通强国建设工程。从力度上看,我们预计今年广义基建投资增速将从“0”左右修复至6%-8%附近,其中,广义新基建投资增速或在20%左右。从各地两会公布的2022年目标来看,投资正是各省市的今年稳增长主要抓手。目前,除天津市外,其他省市已相继召开地方两会,各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纷纷对2022年的经济增长设定了目标,我们比较了其中13个明确提出固定投资增速目标的省市,可以发现,其中有8个省市,其2022年的目标增速要高于或等于2021年。而如果比较这13个省市中,GDP和固定资产增速的差值,发现其中10个省市,在设定固定资产增速目标上更为积极,也就是说,投资将是其中大部分省市今年增长的重点。我们预计上半年基建投资将阶段性走高。从资金规模看,财政部已提前下达了2022年新增专项债1.46万亿元,并突出了数字化转型和绿色转型这两个重点,提前批额度在2019年为0.81万亿元,2020年为1.29万亿元,可以看出今年专项债发行和使用明显提前。从当前发行情况看,基建投资是最主要投向,截至2月8日,全国已发行专项债5113.5亿元,其中42.2%用于城乡、市政和产业园区基建,18.3%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具体来看,大部分省市的专项债发行进度明显前置。截至2月8日,已有21个省市已经发行了今年的第一批专项债,相较之下,2021年1-2月地方未发行新增专项债,可以看出今年进度明显提前。其中,云南、广东、山东、福建、江西、重庆六个省市,截至2月8日发行的专项债总额已超2021年全年的20%。
从项目端看,今年重大开工项目数量和计划投资规模均较高。根据证券时报报道,开年仅十天,各省(直辖市)已开工重大项目超5000个,投资规模超3万亿元,其中包括大量新基建和传统基建项目。而相较而言,2021年截至1月19日,各地披露的重大项目投资规模也仅1.2万亿,远低于今年。那么,各省及直辖市,又出台了哪些具体政策方案来促进基建投资呢?我们根据各省市近期出台和公布的方案,对地方推进基建投资的具体举措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列举了各地政府政策将重点发力的领域。这里,我们主要关注了北京、上海两个直辖市,以及2020GDP总额最高的十个省份这十二个省及直辖市的经济体量占全国的68.9%在分析比较了这十二个省及直辖市的稳增长政策后,我们从新基建、能源基建、传统基建、地产城建四个领域,分别发现以下重点方向,这些将是各地区在2022年稳增长的主要发力点,也将是经济增长的强大动能,一定程度上也指示了下一阶段可能的投资方向。下文我们将对这四个领域依次进行分析。


2

新基建:关注数字经济

2018年“新基建”概念首度出现在中央层面的会议中,其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以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为主要代表。两者相较于传统的“铁公基”(即铁路、公路等传统基础设施),更符合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也是当前我国集中发力的领域。在新基建领域,各省市在政策中提及频率最高的,是数字经济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

其一,5G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最受关注的重点。工信部在2021年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将“稳妥有序开展5G和千兆光网建设”作为2022年的六个重要任务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从地方上看,在九个公布了新基建和绿色基建领域政策方案的省市中,有七个明确提及了发展5G相关基础设施的政策方案,其中北京和河南明确提出2022年新建5G基站6000个和4万个。

其二,数据中心建设也是政策的主要方向。需要建设大数据中心以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算力,如湖南和安徽分别提到要继续建设国家超算长沙中心和江淮大数据中心。根据新华网援引中国信通院的预测,2021-2023年,数据中心产业投资或达1.4万亿元。

其三,也可以关注其他数字经济相关的新基建,如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通过工业互联、物联网的建设,丰富数字经济的应用场景,使得其能够带动更多的产业迭代更新,创造更多经济产出,如山东就提到要加大对5G工业应用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加快“5G+工业互联网”的建设应用


3

能源基建:绿电和充电基础设施

截至2021年11月,我国仍以火电为主要电力来源,风电、水电和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电力占比约为42.2%。而在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后,2021年10月26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要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从具体目标来看,到2030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新增水电装机容量8000万千瓦左右,与之相应的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达到1.2万亿以上,这分别对应年均8.1%、2.0%和14.0%的增速。能源结构的迅速调整,要求与之配套的能源基础设施也要加速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与绿电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

而从地方政府提出的相关政策来看,其一是关注的是供给端,与生产绿电相关的基建,例如海上风电、屋顶光伏设施等。我国海岸线长、海上风能资源丰富,具有大力发展风电的资源禀赋,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等沿海省份均提及在2022年加快发展海上风电基地建设,其中,浙江明确提出全省海上风电开工100万千瓦,并网60万千瓦,而截至2020年,浙江省海上风电核准装机容量仅为4.08吉瓦(408万千瓦)。而发展光伏太阳能则适用于更多区域,例如北京、河南、浙江均提及发展整区、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利用建筑屋顶空间激发装机潜力。除此之外,部分省份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提出发展地热、氢能或页岩气相关项目。

其二,关注储运环节中的抽水蓄能电站、特高压建设。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其存在随机性、间歇性,为确保其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就需要在储运环节建设储蓄电、高压输电设施。在各省市中,河南、浙江提出加快建设抽水蓄能电站,例如浙江今年将安排建设装机容量共300万千瓦以上;四川则提出推动建设川渝电网特高压交流主网架,以更稳定地传输电力。

其三,关注应用端,尤其是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一个主要的新能源应用场景是新能源车,为此需要推进与之配套的充电设施建设。山东省提出对新建公共建筑配建15%以上的充电车位,除此之外还专门指出要推动建设与氢能相关的混合场站;而江苏省则明确提出要到2025年建成各类充电桩80万个,商业加氢站100座。江苏省截至2021年11月的充电桩保有量是9.04万个,也就是说,该省充电桩建设的年化增速将高达68.9%。


4

传统基建:交通建设是重点

新基建占整体基建投资的比重仍然较低,传统基建体量更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相对更强。在我们之前的专题《基建投资:力度多大?投向哪里?——“基建”稳增长系列二》中,我们测算今年投向广义新基建的比重或提升到18%左右。可以看出,基建投资的80%以上还是由传统基建贡献,主要包括交通、水利、市政、物流建设等等。所以,在传统基建领域发力,对经济稳增长的效果或更显著。不过,在当前地方政府隐性负债问题仍然较重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在传统基建上的投资力度或将保持适度。

一是关注交通基建。在各地出台的传统基建相关稳增长政策中,交通路网建设的提及频率最高,主要措施是优化综合交通网络。在十个省市中,有八个提出了在交通基建领域的具体安排,但不同省份的重点有所不同。如北京更关注城市交通的综合治理,重点是优化和改造,除了继续新建轨道交通,还包括道路维修、公交线路优化、疏堵、信号灯改造等具体措施;而四川则计划同重庆一起打造和完善现代交通网络,在“铁公路空”全面发力,重点是新增和新建。从投资体量看,在2022年,北京市在交通领域“继续保持千亿投资强度”,浙江省将投资超过900亿元(铁路建设450亿元、轨道交通450亿元),福建公路水路投资完成1000亿元,湖南明确提出在交通基建领域计划投资1000亿元,预计全国的投资金额将较为可观。

二是关注水利重大工程建设。今年汛情不断,对水利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在1月10日召开的国常会中提到“特别是前期已论证多年的重大水利项目要推动抓紧实施”,而在各省中,去年受灾较为严重的河南明确提出,2022年要完成总投资2471亿元的359个重大水利项目,浙江省提出实施海塘安澜千亿工程,福建省完成水利投资418亿元,四川、广东等省份也在政策中提及水利建设。

三是乡村基建,这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工作。山东、河南、湖北三省针对乡村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专门部署,具体提出乡村道路、水电供应、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危房改造等措施。例如,河南提出建改造农村公路5000公里以上,福建提出实施农村公路安保工程800公里、创建美丽农村路1000公里。只有提升乡村的基建水平,才能为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5

地产城建:保障房建设

目前,房地产政策的大基调仍是“房住不炒”,但是从去年9月房地产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后,对地产融资就已经开始了纠偏,但短期内地产政策还处于防风险转向稳增长的阶段,在地产和城市建设等领域产生的增量,或仅限于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老旧小区和农村危房改造上。

其中,各地在保障性租赁住房领域的政策安排最为具体。1月11日,发改委、住建部等21部门联合发布《“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再度强调“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要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并提出“做好城镇住房和收入困难家庭公租房保障”、“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三点具体措施。而在我们整理的十个省市关于传统基建稳增长的政策中,七个省市提及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等内容。其中北京、江苏、河南和浙江制定了2022年的具体量化指标,分别筹建保障房15万套、7.3万套、20万套和30万套,山东省则给予保障性住房供地、城市基建配套费上的优惠。我们在之前的专题《保障性租赁住房:能托底房地产吗?》根据各地的“十四五”规划做过简单测算,预计2022年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接近200万套,投资约2100亿元。从几个公布2022年目标的省市来看,保障房建设将在今年集中发力,筹建数量高于预期,预计相关投资规模较我们之前计算的还将有所提高。


-------------------

相关报告(点击链接可查看原文):

春节经济怎么样?——假期数据大盘点(海通宏观 侯欢、梁中华)

不一样的虎年春节:经济有何不同?(海通宏观 侯欢、梁中华)

基建投资:力度多大?投向哪里?——“基建”稳增长系列二(海通宏观 李俊、梁中华)

基建投什么?——“基建”稳增长系列一(海通宏观 侯欢、梁中华)

稳增长:抓手和机会(海通宏观 梁中华)

联储加息几次?影响有多大?——美元流动性研究系列一(海通宏观 李俊、梁中华)

经济增速:底部或已过去(海通宏观 梁中华)

“就业”知多少?(海通宏观 梁中华、侯欢)

氢能源:痛点和机会——“能源变革”研究系列一(海通宏观 梁中华、李林芷)

外汇去哪里了?——再议人民币为何偏强(海通宏观 梁中华、应镓娴)

放大版“2019”:要乐观(海通宏观 梁中华)

保障性租赁住房:能托底房地产吗?(海通宏观 梁中华、侯欢)

人民币为何这么强?——国内美元“池”的视角(海通宏观 梁中华)

反垄断的重心:从“规范”到“发展”(海通宏观 梁中华、李俊)

“东风”随春归——2022年宏观经济展望(海通宏观研究团队)

美元加息发酵:影响有多大?(海通宏观 梁中华、李俊)

美元为何走高?——实际利率的视角(海通宏观 梁中华)

房地产税:如何影响房价?(海通宏观 梁中华、李林芷)

印度也缺煤:全球能源为何短缺?(海通证券 梁中华、应镓娴)

供给和需求:哪个下行多?(海通宏观 梁中华)

多少基建:可以期待?(海通宏观 梁中华、李俊)


法律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梁中华宏观研究)为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使用,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的研究观点交流;普通个人投资者由于缺乏对研究观点或报告的解读能力,使用订阅号相关信息或造成投资损失,请务必取消订阅本订阅号,海通证券不会因任何接收人收到本订阅号内容而视其为客户。

本订阅号不是海通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客户仍需以海通研究所通过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正式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订阅号刊载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海通证券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有可能因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海通证券不承担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资料、意见及推测的义务,在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时亦不会另行通知。

本订阅号的版权归海通证券研究所拥有,任何订阅人如预引用或转载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务必联络海通证券研究所并获得许可,并必注明出处为海通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内容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和删改。

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对本订阅号(微信号:梁中华宏观研究)保留一切法律权利。其它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平台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名义注册的、或含有“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团队或小组”及相关信息的其它订阅号均不是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官方订阅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