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就业”知多少?(海通宏观 梁中华、侯欢)

梁中华、侯欢 梁中华宏观研究 2022-01-23

重要提示:《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海通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概 要 · 

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就业”被提起的次数相比去年明显增多。会议指出,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从数据来看,我国失业率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相对较弱,尤其是今年下半年,经济稳增长压力增加的同时,失业率还出现了回落,这和经济学的理论不太一致。当前我国就业状况到底如何?哪些群体的就业压力有所增加?本篇报告做一些探讨。

1

经济压力渐增,失业减少了?
实际的就业情况与经济增长往往密切相关。理论上来说,当经济周期处于扩张阶段时,企业往往扩大投资带动就业增加,反之亦然。这一点从美国失业率和GDP增速关系能较好体现。尤其是去年6月受疫情发酵的影响,美国GDP增速大幅回落,失业率随之飙升。之后在经济的复苏过程中,失业率开始从高位回落。此外,根据其它一些经济体的情况,也可以发现就业状况和经济增长密切相关。
不过,我国的失业率数据和经济周期的相关性较低。我们通过发电量刻画经济的运行情况,发现长期以来城镇登记失业率与发电量增速的相关性较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登记失业率来源于失业人员在就业服务机构的登记情况,但是失业的人不一定去登记。因此我国登记失业率存在一定的低估现象,且波动较小。此外,统计对象以本地非农户籍人口为主,范围相对较窄。
鉴于此,2018年我国首次正式向社会公布城镇调查失业率。该指标的失业信息通过调查员入户访问的方式获取,覆盖群体既包括城镇本地人,也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外来常住人口,因此对于反映劳动力市场的变动以及经济运行情况有了明显改善。然而,今年下半年以来,发电量增速逐步回落,稳增长压力渐增,失业率不仅没有上升,反而还下降了,并且与近三年同期比较处于较低位置。
之所以经济下行压力增加,而失业率不升反降,主要原因可能有几个。第一,我国有很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农民工在城市务工,算是第二、三产业就业,如果失业后回到农村,就是农民,算是第一产业就业。而农民工作为农民获得的收入大多数是低于在城市务工时获得的收入,这部分失业并没有纳入失业统计。第二,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在稳就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即使在经营面临压力的情况下,可能会体现为员工收入的减少,或者劳动时间的减少,而不会直接体现为失业人数的增加。
而实际上,如果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势必会增加实际的就业压力。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就业”一词被提及8次,相比去年明显增多。今年会议强调,“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抓好重点群体就业,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其它一些数据观察就业市场的状况。

2

哪些群体就业压力大?
其实从经济稳增长的压力来看,当前我国的就业压力还是存在的。例如,2020年我国农民工规模2.86亿人,比2019年减少了517万人。由于疫情防控的影响,去年外出农民工人数相比疫情前下滑2.7%,其中跨省流动降幅达到6.1%。
今年下半年以来,外出农民工人数已经基本接近疫情前的水平,其中三季度的两年平均增速达到-0.1%。但是从2018年和2019年看,每季度的外出农民工相比往年同期以1%左右的增速递增。根据我们的测算,今年截至9月份,外出农民工人数比疫情前同期减少294万人,如果按照1%的潜在增速估计,或低于潜在水平1384.1万人。
那么哪些领域的就业压力较大呢?从企业规模看,小型企业员工就业压力较大。今年下半年以来,PMI小型企业从业人员指数与近年同期相比偏低。我们认为主因在于,一方面,下半年以来在供给端的扰动下,上游原材料大幅涨价,企业经营分化较大。另一方面,疫情扰动下,中小企业经营承压使得对劳动力的需求恢复偏慢。根据2021年中国企业创新创业调查联盟的调查,在中小微企业经营者中,7.8%的企业退出市场,57.3%的抽样企业无法确认是否存活。
从行业来看,与终端消费相关的商品和服务行业的就业压力较大,这主要与疫情影响人口流动、居民收入增速回落有关。从两年平均增速看,今年前10个月,皮革制品、纺服、文体娱乐产品业的平均用工人数分别减少10.2%、9.3%和5.2%,降幅位居前列,而农副食品、木材加工、造纸等行业的降幅均高于3%。
从服务业的PMI情况看,今年下半年从业人员指数回落趋势较为明显,尤其是8月以后,与疫情前同期相比差距明显。
与往年同期相比,今年811月住宿、餐饮、租赁及商务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指数明显偏低。而在出行受到限制的情况下,航空、水路、道路运输业等就业形势也较为严峻。
相比之下,出口相关行业的用工人数有所增加。从两年平均增速看,今年前10个月,仪器仪表平均用工人数增长1.6%,医药、金属制品行业均增长1.3%,在制造业中增速相对较快。此外,计算机、通信等电子设备、电器机械、专用设备、通用设备行业的用工人数也有所提高。我们认为主因在于,今年我国出口依然保持较强韧性,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
值得关注的是,“双减”政策实施后,教育培训行业就业波动较大。今年7月“双减”政策落地,对于义务教育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要求年底之前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而培训机构数量是比较多的,例如早在2018年,教育部共摸排校外培训机构40.1万所,完成整改26.99万所。今年“双减”政策落地后,要求对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重新审核登记,逐步大大压减。11月1日,据央视新闻报道,在12.8万个线下、263个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中,压减率分别超过40%、接近50%。截至12月21日,教育部表示,线下、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已分别压减83.8%和84.1%。机构压减使得从业人员减少,在10月25日,上海表示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业人员减少3.5万人。
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数据,今年6月和7月教培行业职位发布数目环比增速分别为-9%-6.5%,增速远低于全平台同期水平,其中一线城市降幅更为明显。与此同时,教培从业者的求职人数分别增加8.7%10.4%,远高于全行业同期水平。7月份,在进行求职的原教培从业者中,51.4%已为离职状态。
进一步看,“双减”政策对年轻、高学历群体就业产生更多影响。根据北京市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调查,在社保参保缴费的机构员工中,35岁及以下的占比在90%以上,本科及以上的比重超过80%。不难发现,“双减”政策减少了教培行业的劳动力需求,使得就业压力阶段性增加。
此外,房地产经济回落,建筑业就业压力有所增加。今年以来,房地产投资需求明显回落,这使得建筑业的就业景气度偏弱。从建筑业的PMI看,11月的从业人员指数降至2017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降幅强于季节性。

3

保就业:政策积极稳增长
面对就业压力,我国已经出台多项措施,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首先,财政方面强化社保和就业支出。今年以来,财政在社保就业支出上仍然保持较高增速,尤其是11月社保和就业支出增速高达30.2%,两年平均增长24.1%,较上半年明显加快。4月以来,社保和就业支出的比重相比近年同期较高,且近两个月更为明显。
其次,延长部分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期限。5月国常会提出,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将去年实施的职业培训、技能提升和高校毕业生见习补贴及发放失业补助金和临时生活补助、支持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等政策延续至今年底。
再者,对于中小企业减税降费,加大金融支持。10月国常会指出,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等实施阶段性缓税措施,从今年11月到明年1月,预计缓税2000亿元左右。12月的会议提出,从2022年起到2023年6月底,对于地方法人银行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人民银行按余额增量的1%提供资金。从2022年起,原来用于支持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4000亿元再贷款额度可以滚动使用。
最后,针对教培行业加强储备岗位。在“双减”政策落地后,广州市针对性储备教培人员就业岗位2.5万个。北京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针对性储备上述岗位1.03万个,引导更多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由智联招聘、前程无忧提供一定规模的招聘企业2.8万家,提供超过22万个岗位。
总结来看,目前我国宏观和结构政策也已经在调整来稳增长。我们认为,明年更像是放大版的“2019”年,经济稳增长压力要超过2019年,政策放松力度也会超过2019年,积极稳增长、稳就业。

-------------------

相关报告(点击链接可查看原文):

氢能源:痛点和机会——“能源变革”研究系列一(海通宏观 梁中华、李林芷)

外汇去哪里了?——再议人民币为何偏强(海通宏观 梁中华、应镓娴)

放大版“2019”:要乐观(海通宏观 梁中华)

保障性租赁住房:能托底房地产吗?(海通宏观 梁中华、侯欢)

人民币为何这么强?——国内美元“池”的视角(海通宏观 梁中华)

反垄断的重心:从“规范”到“发展”(海通宏观 梁中华、李俊)

“东风”随春归——2022年宏观经济展望(海通宏观研究团队)

美元加息发酵:影响有多大?(海通宏观 梁中华、李俊)

美元为何走高?——实际利率的视角(海通宏观 梁中华)

房地产税:如何影响房价?(海通宏观 梁中华、李林芷)

印度也缺煤:全球能源为何短缺?(海通证券 梁中华、应镓娴)

供给和需求:哪个下行多?(海通宏观 梁中华)

多少基建:可以期待?(海通宏观 梁中华、李俊)

碳达峰方案落地:怎么看,怎么办?(海通宏观 梁中华、侯欢)

房地产税:如何征收,有何影响?(海通宏观)

经济的量与价:趋势如何走?(海通宏观 梁中华)

房地产回落:如何影响经济?——美国地产泡沫回忆录(海通宏观 梁中华、李林芷)

“猪周期”的机会:何时会到来?(海通宏观 梁中华、应镓娴)

剔除涨价:出口已在回落(海通宏观 梁中华、李俊)

“赢”在政策——2021年海通宏观四季度观点(海通宏观研究团队)

双控双限:影响多大?(海通宏观 梁中华、侯欢)

季调后的经济趋势:8月是不是底?(海通宏观 梁中华)

海通宏观研究框架(海通宏观梁中华研究团队)


法律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梁中华宏观研究)为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使用,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的研究观点交流;普通个人投资者由于缺乏对研究观点或报告的解读能力,使用订阅号相关信息或造成投资损失,请务必取消订阅本订阅号,海通证券不会因任何接收人收到本订阅号内容而视其为客户。

本订阅号不是海通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客户仍需以海通研究所通过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正式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订阅号刊载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海通证券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有可能因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海通证券不承担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资料、意见及推测的义务,在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时亦不会另行通知。

本订阅号的版权归海通证券研究所拥有,任何订阅人如预引用或转载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务必联络海通证券研究所并获得许可,并必注明出处为海通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内容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和删改。

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对本订阅号(微信号:梁中华宏观研究)保留一切法律权利。其它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平台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名义注册的、或含有“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团队或小组”及相关信息的其它订阅号均不是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官方订阅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