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原党委书记王卓君博士论文被指涉嫌抄袭
澎湃新闻日前接到网友反映称,南京大学2001级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王卓君2007年5月提交的博士毕业论文《产学研合作创新制度选择研究》涉嫌抄袭他人论文。
澎湃新闻经比对发现,王卓君的博士毕业论文《产学研合作创新制度选择研究》(指导教师童星教授),涉嫌抄袭复旦大学经济系博士生刘宁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文史哲》1999年第5期的《剩余索取权的演变与现实》、南京工业大学2004届硕士研究生周静珍2004年12月提交的硕士学位论文《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模式探讨》(指导教师王卓君教授)、作者李朝阳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学海》2005年第5期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中产权制度安排问题探讨》等。
澎湃新闻注意到,刘宁的论文比王卓君的博士毕业论文发表早7年多,周静珍硕士学位论文比王卓君博士毕业论文发表早2年多,李朝阳的论文比王卓君的博士毕业论文发表早1年多。
王卓君 资料图
6月5日上午,澎湃新闻就此事致电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一位工作人员称已记录相关情况,有后续进展会联系记者。
澎湃新闻比对发现,王卓君的博士毕业论文涉嫌抄袭部分如下。
王卓君博士毕业论文《产学研合作创新制度选择研究》涉嫌抄袭复旦大学经济系博士生刘宁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文史哲》1999年第5期的《剩余索取权的演变与现实》一文。
如王卓君在其博士毕业论文5.1小节“资本逻辑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制度特征一权力与利益关系”中写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伴随而来的社会分工的具体化,出现了专门负责生产的管理者或称指挥者,为防止工人偷懒而特别从事监督工作的监督者。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劳动分工达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使用专门的管理者,代替资本所有者担负企业的监督和指挥工作。剩余索取权开始在资本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进行分配。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在股份公司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股份公司内,职能已经同资本所有权相分离,因而劳动也已经完全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剩余劳动的所有权相分离。”64这就是说,股份公司的经营者不是所有者;股份公司的劳动者仍然是雇佣劳动者,他们的剩余劳动被他人无偿占有。剩余索取权仅限于在资本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进行分配。但是,管理者参与剩余分享的理由并不像资本家那样仅仅局限于对企业剩余的无偿占有……
刘宁在《剩余索取权的演变与现实》一文中“资本所有者占有全部剩余收益”这一小节写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伴随而来的社会分工的具体化,出现了专门负责生产的管理者或称指挥者、为防止工人偷懒而特别从事监督工作的监督者……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劳动分工达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使用专门的管理者,代替资本所有者担负企业的监督和指挥工作。剩余索取权开始在资本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进行分配。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在股份公司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股份公司内,职能已经同资本所有权相分离,因而劳动也已经完全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剩余劳动的所有权相分离”(《资本论》第3卷,第494页)。这就是说,股份公司的经营者不是所有者;股份公司的劳动者仍然是雇佣劳动者,他们的剩余劳动被他人无偿占有。剩余索取权仅限于在资本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进行分配,但是,管理者参与剩余分享的理由并不像资本家那样仅仅局限于对企业剩余的无偿占有……
上述两段几乎一致。
此外,如下图所示,王卓君博士毕业论文涉嫌抄袭李朝阳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学海》2005年第5期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中产权制度安排问题探讨》中的部分内容。
澎湃新闻注意到,网友还指出王卓君涉嫌抄袭自己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周静珍的硕士学位论文。澎湃新闻经比对发现,王卓君博士毕业论文中第四章“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考察”,涉嫌大面积抄袭周静珍硕士学位论文中的3.1.1 “政府指令型模式”、3.1.2“政府推动型模式”、3.1.3“企业主导型模式”、3.1.4“大学主导型模式”、3.1.5“科研院所主导型模式”、3.1.6“共建模式”,以及4.1.1“内部要素”、4.1.2“外部要素”、4.1.3“协同要素”等小节。
王卓君在其博士毕业论文4.2.2“内部因素”中的“组织规模因素”一节中写道:对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联合体来说,规模的扩大,科研能力的增强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也会产生规模经济的效应。规模扩大以后,联合体就有实力利用更多、更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设备等生产要素。一开始,联合体的规模很小,也许仅仅只有两个合作参与的主体,随着合作进一步的深化,主体增多,联合体的规模扩大,就进入了规模经济阶段。当联合体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带来了产量递增的好处后,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将生产保持在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此阶段成本最低,也就是规模最经济的区域。另外,人员较多的技术培训,各方科研能力的结合以及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管理,也会起到节约成本、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
周静珍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4.1.1.1“组织规模要素”这一小节中写道:对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联合体来说,规模的扩大,科研能力的增强带来了的生产效率的提高,也会产生规模经济的效应。规模扩大以后,联合体就有实力利用更多、更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设备等生产要素。一开始,联合体的规模很小,也许仅仅只有两个合作参与的主体,随着合作的进行,主体增多,联合体的规模扩大,就进入了规模经济阶段。当联合体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带来了产量递增的好处后,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将生产保持在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此阶段成本最低,也就是规模最经济的区域。此后,联合体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便会进入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即规模不经济。另外,人员较多的技术培训,各方科研能力的结合以及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管理,也会起到节约成本、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
上述两段除个别语句有删减改动外,几乎一致。如下图所示,王卓君博士毕业论文中的部分图表也与周静珍硕士学位论文中的图表一致。
王卓君论文(左)涉嫌抄袭周静珍论文(右)的图表部分。
王卓君论文(左)涉嫌抄袭周静珍论文(右)部分。
澎湃新闻查询发现,王卓君系周静珍硕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周静珍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写道:参加了导师主持的国家科技部重点项目“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机制、模式和途径研究”,完成“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模式研究”部分,该部分的研究也即为我的毕业论文。
另外,王卓君本人在其博士毕业论文的致谢中写道,此论文的选题来自于2004年初我接受并进行的一项科技部软科学重点课题“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模式与途径研究”。这项工作是为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的部长报告做准备的一部分。课题完成了,大会也召开了,但我始终觉得研究工作并没有完成, 因为在那个上交的研究报告中,只涉及到一些比较粗浅的现象的描述,在理论上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还远远没有进行。于是在经过相应的准备之后,我将此作为我自己博士论文的选题而重新开始了工作,并将这个博士论文的研究重点放在了“制度选择”上。王卓君在致谢中还提到“现在的论文稿与我们提交给科技部的报告大相炯异”。
澎湃新闻注意到,上述复旦大学经济系博士生刘宁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文史哲》1999年第5期的《剩余索取权的演变与现实》、南京工业大学2004届硕士研究生周静珍2004年12月提交的硕士学位论文《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模式探讨》(指导教师王卓君教授)、作者李朝阳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学海》2005年第5期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中产权制度安排问题探讨》这三篇论文中,均未曾引用王卓君撰写的相关文献。
官方简历显示,王卓君 ,男,1958年3月生,江苏宜兴人。1978年入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先后获南京大学学士、东南大学硕士、南京大学博士学位,1996-1997年在美国做高级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哲学、政治学、文化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学等。2001年8月至2006年6月王卓君任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2006年6月至2017年7月任苏州大学党委书记。
注:本文标题与内容转自网易新闻;澎湃新闻原标题:南京大学博士王卓君毕业论文被指涉嫌抄袭多人论文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2020年度学生实证研究类专项课题申报公告
政协委员:青年学者发论文困难,很多期刊一看是博士生就直接拒绝
教育部社科司关于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立项的通知
关于开展武汉大学第三批人文社会科学杰出青年学者和优秀青年学者聘任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