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写作《怎样选材》知识点+图文解读+例文赏析
精典往期
精彩回顾: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电子课本(高清版)第一单元第1课《邓稼先》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断》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第4课《孙权劝学》第一单元写作《写出人物精神》第一单元测试卷(附答案)可下载打印第二单元第5课《黄河颂》第6课《最后一课》第7课《土地的誓言》第8课《木兰诗》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第二单元写作《学习抒情》第二单元测试卷
第三单元
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第10课《老王》第11课《台阶》第12课《卖油翁》第三单元写作《抓住细节》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第三单元测试卷第四单元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14课《驿路梨花》第15课《最苦与最乐》
第16课《短文两篇》
每天同步更新中。。。
电子教材
视频讲解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知识要点
一篇作文的观点(也就是通常我们说的中心思想),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同时,又是靠材料来表达的。没有材料写不出作文,就像没有衣料做不出衣服一样。但不等于有了材料,就一定能写出好作文。所以,同学们在动笔前,要对材料进行选择和剪裁,这样才能写出好的作文来。
不少同学的作文选材,经常存在以下问题。
一、脱离观点
一篇作文的观点确定了,就要紧紧扣住观点,选那些最能表现观点的材料来写。有的同学,观点有了,写的时候却忘了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选了跟观点无关的材料,当然不能很好地突出观点了。
二、不典型
无论你写的作文是长还是短,你都想通过这篇作文告诉别人一个想法、一个观点,或者要向别人传递某种信息。能够表现观点的材料是很多的,但并不是每一件具体的事情,都有同样的写作价值,我们不能也不必把它们全部写出来。作文是写给别人看的,不能不考虑给人读些什么,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因此,只有选取那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才能深刻地表现自己在作文中确立的观点,更好地说服读者,感动读者。
三、不新颖
作文材料新颖,才能表现出新鲜活泼的思想,才能吸引人、感动人。写作文最忌讳用那些别人早已用滥了的陈旧材料,“吃人家嚼过的馍没味道”。有些同学不知道这个道理,题目是《我做的一件好事》,就写在汽车上给老人让座、帮同学值日等;题目是《我的老师》,就写自己上课没注意听讲,课后老师找自己谈话,或者因病落课,老师用业余时间给自己补课。尽管这些事都是真实的,可几乎每个同学都经历过,人人都写同样的内容,读起来当然就不新鲜了。
四、不真实
写作文,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用文字表达出来。这个“所见所闻”指的是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亲身经历的事情,决不能无中生有。少数同学爱说假话、套话,作文一看就不真实,特别别扭。如写去看电影,半路碰到一个有病的老奶奶,想起了雷锋叔叔助人为乐的精神,决定送老奶奶回家,电影就看不成了。编造的作文是脱离实际的假想,很难写出真情实感,内容也往往前后矛盾,不合逻辑。
五、没有积极意义
作文要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因为只有对这个人、这件事十分熟悉,才能写得出、写得好。但并不是只要熟悉就值得写。比如有一篇《我的邻居》的作文,写了一对新婚不久的夫妻打架的事。先是两人破口大骂,后是动手摔东西,最后是两人厮打,闹得四邻不安,最后居委会主任出面才平息了这场风波。尽管小作者把打架过程写得绘声绘色,可读者读了有什么启发呢?对别人有何好的启迪?显然起不到良好的教育作用,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选择作文材料,要特别注意有没有积极意义,不能见到什么就写什么。只有热爱生活,养成观察生活、分析生活的习惯,才能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那些闪光的东西,有积极意义的事情才不会从自己的眼前溜走。积极意义,主要是指要有教育意义。
六、不会剪裁
剪裁不当,就是写作文时,不对材料进行取舍和详略安排,把所见所闻全部记下来,像流水账一样。为了表达观点,往往要用许多材料。能够更好地表现观点的材料就是重要的,表现力差一点的材料,就是次要的;表现不了观点的,就是没有用的。重要的材料详写,次要的材料略写,没用的材料不写。经过这样的剪裁,才能写出观点突出的作文。
有位同学亲眼目睹了这样几件事:①一次,一个年轻人在马路上踩到了西瓜皮,脚下一滑,摔得不轻;②邻居张阿姨见路上有一陌生人病倒,主动送他去医院;③ 妈妈加班,爸爸不在家,就去了同学家写作业,同学的妈妈做了好吃的饭菜;④有个年轻叔叔爱偷东西,被街坊邻居当场逮到,好心人耐心劝说,他当众表示要重新做人。这四件事如果单独成文,或内容单薄,或矛盾不够集中,这位同学就舍弃了一件事,将另外三件事综合起来,改写成这样一个故事:
邻居张阿姨回家发现小偷在她家行窃,小偷冲出门,张阿姨紧追不舍。在楼下,小偷慌乱中踩到了西瓜皮上,摔成骨折。在众人要痛打小偷的喊声中,张阿姨力排众议,坚持将小偷送到医院治疗。后来,小偷被感动了,痛改前非。
由于这些情节均源于这位同学的亲眼所见、切身经历,描写就显得真实、形象;又因为对材料的综合拼加、裁剪得当,使“帮教失足者”这个观点更为集中和典型,充满了生活正能量。
这位同学的成功实践表明,根据观点表达的需要,将生活中诸多细微平凡的故事集中起来,删去繁杂部分,是提炼生活素材和写好作文的必要之举,值得同学们借鉴和学习。
那么,作文的选材和技巧有哪些呢?
(一)什么是选材呢?
选材,就是根据主旨的需要,有目的的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现主题,使文章产生最好的效果。
选材就像蜜蜂采花,不是所有的花都能酿蜜,只有精心挑选、精心酿制的,才有甘甜可口的蜂蜜。对于一篇好作文来说,主题是心脏,结构是骨架;语言是细胞;材料是血肉!
(二)材料从哪里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谓的“米”指的就是写作材料。概括的说就是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其实只要我们留心处处皆文章,就定能在校园生活中找到好“米”。
1、直接生活经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人和事、听到的各种声音、感受到的喜怒哀乐等。
2、二间接生活经历。听来的故事,书上读到的故事。
这些生活经历都是作文的素材,作文时,应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精心裁剪,才能用到文章中去。用进去以后,还要仔细修改才能写成一篇好作文。
(三)怎样选材:
材料有很多,我们不可能都写到作文中去,怎么办呢?
1、围绕中心认真选材。
和中心关系密切、能充分表达主旨的材料,要多选,详写;
和中心有些关系,并不十分密切的材料,要少选,略写;
和中心没有关系的材料,应坚决舍弃,不写。
2、避生就熟,得心应手。
选材时要有“自知之明”,选取自己熟悉的真实材料(亲耳所闻的、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深切感悟的、了然于心的......)这样才能得心应手。
3、选择新颖,独特的材料。
有些材料人人皆知,用雷同的材料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缺少新意。因此,选材时要尽量避开人们容易想到的材料,尽量选取别人不容易或不能够想到的材料。材料新颖独特,文章才能引人入胜。当然许多材料不是新的,但如果能从新的角度来点化、引申,用来表现新的主题,也能出奇制。让人耳目一新。
总之。要挑选健康的,典型的属性的。独特的新鲜的材料才能写出好作文。
生活中不是缺少材料,而是缺少发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考场作文是和平时习作交错相通的。考场上时间短,要高分就得一气呵成。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就要苦练功夫,在看透题目、确立立意的基础上,学会选择自己身边的素材,用真实而又新颖的材料写出优秀作文。我相信只要大家学会选择,写作的的“米缸”就永远都是满满的。
课文图片详解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例文赏析
晒晒我的麻辣鲜师
上了初中,日子变得不一样了,换了一个容量更大的书包,换了一批意气风发的同学,当然也换了一批资深好老师。说起老师,我总是嘴角上翘,忍不住笑出声来。嘿嘿,下面就容我向你晒晒我的麻辣鲜师。
在众多老师中,人气最高的当属教语文的“柳”老师。“柳”老师不姓“柳”,也不姓“刘”。在我们班,她的雅号很多,我和一帮哥们儿喜欢叫她“柳老师”。因为她这个人与她的课,时常带给我们春日里柳枝拂面的惬意。
这位“柳”老师三十余岁,身材苗条,长发及肩,白皙的脸庞常挂着温和的笑容。那笑容明媚如春日的阳光,看一眼你就会被她感染。因为这笑容,我们班语文课的课前准备总是最好的。当然这是次要的,最吸引人的是她的语文课。
她的课很幽默,极富智慧的那种。第一次见面,她一脸认真地说:“在老师眼中,你们都是平等的。这种平等,不分性别、年龄、家籍(老家)、民族、地区,亦不分高矮、胖瘦、黑白与贫富……”话还没有说完,我们早已笑翻了天,待抑住笑,心中已满是对她的敬意。
她的课有着淡淡的诗意与哲理。鉴赏古代诗歌《题破山寺后禅院》时,她说,中华文化讲究曲折之美,来,和着悠远的晨钟,闭目遐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起学习普希金名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她说即便生活真的欺骗了你,人生之旅也可以重新上路。她分享自己创作的小诗《假如生活重新开始》,并要求我们用同样的题目也写一首。没人有勇气读自己的拙作,她却说她相信每个孩子都是诗人,愿意为我们的作品喝彩。掌声中,一个又一个同学朗诵了自己的第一首诗,也懂得了如何面对生活。
如同柳絮因风起。“柳”老师,其人其课,带给我们无穷的美好与意蕴。
若说走进教室,最震撼我们视听的,非教历史的“睿爷”莫属。“睿爷”这称号由来已久,已没有人能说清该追溯到哪一届。每次看到他,我总会想起伏尔泰,尽管二人长得并不像:黝黑的脸庞坑坑洼洼,眼睛、鼻子、嘴巴闹着玩似的长在上面,上眼皮不自觉地垂下,大有“遮盖全球”的态势。天才的灵魂总自甘栖居低矮的陋屋,“睿爷”的历史知识非“渊博”不能形容。
他讲课时嗓音有些沙哑,语速有时快得像马力全开的兰博基尼,有时慢得像气死蜗牛的二手奥拓;那调子有时高亢如黄河的轰鸣,有时低沉如伤狮的怒吼。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语调,他上课的时候教室里格外静,我们听得格外仔细,仿佛一不小心就会漏掉什么。尽管“睿爷”讲课的嗓音与语调很特别,但他也绝不是单靠这来撑门面的———他究竟是有两把刷子的。记得学邓小平理论,他让我们班的“历史学家”周洋背一遍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周专家这次马失前蹄,支支吾吾,最终耷拉了脑袋。“睿爷”清了清嗓子说:“我来一遍!”接着就目视前方,流畅地背诵起来。当他清晰地背完最后一个字时,全班响起了山呼海啸般的掌声。课下,同学们都佩服地说:“历史老师还真不是喝酱油的!”自那以后,很少有人在历史课上背不出重点内容。
一个班级,“潜伏”得最深、最不易被学生看透的老师,往往是班主任。我们班的这位舵手,单看名字“泰斗”就知道,有过之无不及。
有天下午,我抱着一摞作业本去“泰斗”的办公室,无意间看到他新排的座次表。只一眼,我就看出了端倪———班上那一对对我们心照不宣的小情侣竟坐得如此之近,甚至直接同桌。天啊,这是有意凑成,还是巧合?危险,实在危险!
正当我大惑不解时,一只大手覆在了我的头上,接着“狠狠地”按了下我的脑袋。我下意识地想辩解什么,“泰斗”先开口了:“别那么紧张,你们那点事儿,我早就知道……”他脸上的笑在我眼中瞬时高深莫测起来,这就是传说中的火眼金睛啊!
“既然知道,这座次表……”我仍疑惑着。“你们这个年龄,我又不是没经历过,小样!情呀爱呀,都不过是内心萌生出的小心思罢了!距离产生美,一旦距离没了,美也就没了。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懂吗?”
我有些呆愣,这与我以往听到的大道理截然不同。看到我的迟疑,“泰斗”又说:“不信等着看,用不了多久,那些所谓的情侣就会分道扬镳了,呵呵……”
一个月后,果然如他所说,那些自以为掩藏得很好的小秘密因暴露在了众目睽睽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萎败、枯槁,最后灰飞烟灭了。班里掀起了学习的热潮,没有人谈恋爱,大家都知道,在“泰斗”面前,我们都是透明人。
当然,他偶尔也有失策的时候。这天,“泰斗”刚一跨进教室,就不知道哪个调皮鬼喊了一声:“‘老班’刚才躲在男厕所抽烟,我看见了!”于是,全班同学都跟着起哄,一时间,笑声叫声此起彼伏。“都安静,哪有的事!”“泰斗”这一声有些底气不足,仓皇转过身的刹那,我突然瞥见了那脸上可疑的暗红。哈哈,他也会害羞呢!
搁下笔,闭上眼睛,伸个懒腰,一张张脸再次浮现在我眼前,一个个精彩的记忆片段再次掠过脑海……哦,我的麻辣鲜师,我的多味初中生活!
[评析]
写老师,学生非常熟悉。本文的亮点不仅在于新颖的题目、细致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更在于素材的匠心取舍、叙写安排的恰到好处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文章围绕“麻辣鲜师”为老师画群像,小作者没有面面俱到,而是精心选取了在学生中人气较高的三位老师来写,选材很有代表性。具体到每位老师,又选取了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典型素材加以表现,而且叙写有详有略,可谓匠心独运。例如,写语文老师,突出她的笑容和其语文课的吸引人,通过入学第一节课的一个细节表现其幽默,重点写诗歌鉴赏课上的两个情节,表现其课堂的诗意与哲理;写历史老师,抓住其外貌、讲课的语速语调和课堂上示范背诵重点内容表现其个性与形象,详略得当;写班主任老师,舍去外貌,略写其厕所抽烟的“失策”与被学生“揭发”的可爱表情,浓墨重彩其“别有用心”排座位,重点突出其班级管理的老道,可圈可点。文章读来,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优秀的作品多得益于作者将目光投向生活,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本文亦是如此。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