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2月1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民声III(51)|| 君君:十三岁那年,我也曾离家出走

园地作者 一枚新园地 2021-02-19

 题图:故乡的油菜花。(摄影:许庆国)



那么我的家到底在哪儿呢?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想这个问题,觉得自己像无根的浮萍,有漂泊的沧桑感。



十三岁那年,我也曾离家出走


君君 | 文


1


妈妈几天前跟我打电话,开心地聊着近况,谈到弟弟在外出差每天都向她询问侄女儿情况时,妈妈告诉我,弟弟在群里不停地发侄女儿小时候的照片,让她高兴又好笑,“看你弟多么细心有爱,真是超级奶爸!才出差几天呀,就想孩子想得不得了,一有空就把手机里以前拍的妞妞照片发给我们看,真是离不开女儿离不开家的男人啊!”

妈妈言语里洋溢着掩饰不住的骄傲。弟弟疼爱侄女儿、顾家让她非常满意,甚至感到自豪。

“还有你们,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我看在眼里,心就像绸缎那样光滑没一点褶皱,老舒畅了。”

妈妈说着说着,话题突然转移到爸爸身上,情绪一下子低落了,“你爸那时候的表现跟你弟比起来,简直不像个当爸的。他太不重视不关心你了,我想起来就心疼。”

妈妈又忍不住拉扯从前的那些事情,也把我记忆的火苗点燃了:

“是啊,爸爸当年太重男轻女,我刚升初中就拼命给我灌输读书无用论,还小气得就像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老头,舍不得在我身上多花一分钱。弟弟们想要自行车、单放机、球鞋什么的,他立马就买。我的鞋穿旧了,要他买双新鞋子都不肯。”

我永远记得这件往事,因为那会儿我伤心地蹲在鞋店柜台前流了很久的泪。我想不通爸爸为什么要重男轻女?为什么对几个孩子的态度如此不同?我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儿,底下三个弟弟,家里男孩多女孩少,按说爸爸真偏心的话会更疼爱我才是。但恰恰相反,在他眼里,我就是个多余的。夏天多吃了一片西瓜,他也会恼怒地说我,“死好吃!你就知道吃!”

爸爸对妈妈也很小气,很少主动为她花钱买什么。而年轻时候的妈妈又不会理财,只把赚来的钱都交给爸爸掌管。结果是,爸爸开始沉迷于牌局,不分日夜地打麻将,有时还彻夜不归。从青年到中年,爸爸不知输了多少钱,到老年才痛改前非,心甘情愿地不再当一个牌鬼。

我在电话里顺着妈妈的话指责爸爸当年重男轻女、吝啬、好打牌、脾气暴躁后,妈妈情绪好转了一点。她叮嘱我,“你要把这些写下来。妈妈又没说一句谎,你为什么不写写我们的事?”

记不清妈妈这是第几次向我提此要求了。幸亏她不识多少字,也不爱码字,否则就把爸爸记在“婚姻史的耻辱柱”上了。

我像从前那样,信誓旦旦地向妈妈保证,要她老人家放心,我一有空就会写她的故事,绝不袒护爸爸。想起前几年,爸爸在我生二胎坐月子时,那么耐心耐烦地做营养餐我吃,又那么辛苦地帮我带孩子。在我身体不舒服时,还急得哭了起来,我的心其实早已软下来。我知道,现在的爸爸绝不是从前的爸爸。从前的爸爸像后爸,现在老了的爸爸才是亲爸,经常让我觉得可怜,对他生出一份同情来。

妈妈爱向我数落爸爸的不是。也不怪她记仇,那会儿她挨过很多次家暴,有一次还被爸爸打得卧床不起,都是因为不满他沉迷打牌引发的矛盾。

妈妈是最爱我的人。但她年轻时也是那种随意打击孩子自尊心的母亲。记得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妈妈总爱跟我开这个玩笑,“你生下来的时候,你爸可不高兴了,因为是女孩,连名字都不愿取。最后还是小姨随便给你取了个名。”

我听了总是很伤心,“你们那么不喜欢我,为什么要生下我呢?”我气愤地质问她。哪个小孩愿意成为父母嫌弃的包袱呀!

当时读小学的一个弟弟也受爸爸影响,有一次我们吵架,他突然冲我来一句,“你又不是我们家的人,你以后会出嫁的,出嫁了你就是别人家的人了!”
 
那年我十三岁,辍学已经近一年。原因是爸爸总对我说读书没用,班主任老师只偏爱班上父母有单位又送礼给他的学生。我于是逃课反抗,想引起他们的重视,但大人们都没有在意。于是初二未读完,我就提起书包走人了。

辍学在家的日子,妈妈忙里忙外,心情一烦躁就用粗暴的语言讽刺打击我,什么胖啦懒啊以后嫁不出去啊……我躲一边偷偷拿起小说看,被爸爸瞟到,必定又是一番指责。隔三岔五地就被爸妈说一顿,我快把自己憋成一个火药筒了。那天和弟弟吵架他又用那么难听的话刺激我,我实在难以忍受,就决定离家出走了。
 
2
 
那是一个春天的早晨,我像往常一样起床洗漱吃完早餐,去店里的抽屉里拿了五元钱后,溜出了家门。妈妈和帮忙照看店铺的表哥表姐都没发现我的异常。我用那五元钱买了好大一块猪肉,用草绳提着它开始我的“冒险”之旅。
 
走到小街尽头,我便如脱笼之鸟飞奔向江堤。要去的地方是离小镇较远的一个小村庄,妈妈的姐姐佑姨住在那里。佑姨没有女儿,只有三个儿子,其中两个在给我家帮忙,最小的表弟还在读书。

我从未去过佑姨家,但被一个念头催促着我想往她家跑——给佑姨当丫头的念头。听妈妈讲,佑姨本来有个女儿,因为生病早夭,佑姨一提起她就哭。我心里想,既然在爸爸和弟弟眼中,我是多余的。那么给佑姨当女儿,应该是皆大欢喜了。何况我还提了见面礼——一块猪肉。那个年代,五元钱买下的猪肉可沉重得很,这足以表明我的孝心与诚心。
 
第一次离家出走,孤孤单单的,我在路上流了一会儿眼泪,但坏心情很快被美丽的江堤风光驱散了。
 
正是大好的春天,白晃晃的江水被沿途的油菜花包围着,偶尔几艘小船从寂静的江面驶过。目之所及,到处都是明艳艳的黄和蝶飞蜂舞的景象,空气也香喷喷地让我陶醉。堤下的青草坡上,成群结队的牛在低头吃草。远处田野里,农人的身影在那儿忙碌穿梭。我拎着猪肉晃荡在江堤上,走走停停,不知到底走了多远。在一个下坡处,我看到前方有几位肩扛锄头的农民伯伯,于是跑过去向他们问路。巧的是,他们正好是佑姨的邻居。于是我就稀里糊涂又顺顺利利地找到了佑姨家。
 
佑姨在厨房里忙碌午饭。看到我,她很热情,更多的是惊奇。她大张着嘴,双手搓着围裙,亲热地叫唤我的小名,一副想问什么又不好问的表情。我于是开始撒谎,说妈妈要我来看望她和姨父。我把手中的猪肉递给佑姨,心想,这块猪肉大概可以让她打消疑虑吧。
 
下午,我陪佑姨去田里干农活。第一次学她弯腰种豆子,很有新鲜感。我还记得种豆子就是在地上挖出一个个小坑,然后丢一把豆子进去,再在上面铺一层土,用脚踩一踩就行了。真是太好玩了。只是我还没铲几下土,就支持不住——腰酸背疼不说,太阳还晒死人。不到田里干活,根本体验不到春天的阳光也像火烤一般难受。
 
佑姨见我疲惫不堪,就要我歇息去。广袤的田野,树几乎看不到一棵,哪里有避太阳的地方。我最后只得坐在佑姨拉来的板车底下,蜷缩着身子,看她忙忙碌碌。脑子里却在打主意,如果真当了佑姨的女儿怎么办?这农活我可干不好。但是,我又不愿回家当爸爸妈妈的孩子。
 
胡思乱想之际,表哥急冲冲骑着自行车赶来了。看到缩在板车下的我,他松了一口气,笑逐颜开地说,“原来你还真跑到我家来了。”
 
我不好意思地冲他笑。佑姨走过来问怎么回事。表哥说,“妈,你不知道啊?小妹是偷偷跑出来的,我们找她找得好苦。姨父还以为她跳江了,在江边、船码头到处寻找。家里都急死了。”表哥说着,弯腰拉起我的手,“小妹,你快回去吧!”
 
我摇头不肯。于是佑姨说,“就让小妹到乡里过几天吧,她在街上呆久了心里憋闷,过几天就好了。你回去跟他们报平安就是。”
 
表哥只好飞快地跨上自行车往回赶。
 
表哥走远后,佑姨停下劳作坐到板车旁,轻声细语对我说,“你以为我不知道你是偷偷跑来的啊!我心里清楚得很,你从没来过这里,你妈怎么会让你一个人提着猪肉来看我呢?”
 
我不作声。佑姨又说,“你跑到我家里来,我很高兴。可是,你以后再不能随便离家出走了,有什么事情,好好跟爸妈说,省得他们担心。你是女孩子啊,路上遇到坏人可不得了。”
 
我点头称是。在佑姨面前,我尽量装得很懂事,说不定以后还会给她当女儿呢。
 
在乡下过了几天,爸妈又要表哥来接我。这次我没有再拒绝,因为我知道乡下的农活自己干不了,给佑姨当女儿的念头就自行消散了。
 
后来爸妈可能怕我又跑掉,就花钱把我送进城里的学校重续学业。偏科的我没学到一点东西,不过因为喜欢阅读,上课下课倒是把中外名著狠狠地读了一些,性格也变得比从前开朗了。
 
3
 
不知是不是从小受爸爸冷落、被妈妈用语言暴力打击的缘故,不管在学校还是家里,我经常感觉心里在思念某个地方,就好像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处是我的家。

那么我的家到底在哪儿呢?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想这个问题,觉得自己像无根的浮萍,有漂泊的沧桑感。
 
长大后参加工作,我去农村学校教书。最初我认为当老师只要对学生好,别让他们像我当年那样逃课辍学就行。后来的一份工作经历让我意识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从教十多年,因为职业病的原因,我转岗去管理学校图书室。在图书室里,我开始尝试以师生写信互动方式来检测和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也顺便了解一下学生们的心理活动。

这份工作现在回想起来,相当于心理老师的角色吧——通过与一些学生,特别是和学校的留守儿童在纸上或面对面地聊天,了解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和精神世界,我强烈地感觉到,虽然时代进步了,物质丰富了,但小学生心灵并不像我们大人想象的那么快乐,他们也有很多忧伤和秘密,只是我们没有深入去探索和了解。
 
和孩子们交流沟通的日子,他们的问题越来越让我难以招架。比如他们其中有父母在外面打工的,就跟我写信说,“老师,你能不能帮我的爸爸妈妈购火车票啊?他们已经有两三年没有回家了,总是在电话里说买不到火车票,你能不能帮我想办法呢?”提出这个要求的还不只一两个学生。
 
更有孩子经常对我说好想妈妈或好想爸爸,说着说着就哭起来。而那些父母在家的孩子也不时向我倾诉,告诉我他们的爸爸经常打妈妈,希望我能帮爸爸们改正家暴行为……
 
还有一些求助,是帮他们纠正班上某个爱欺负人的同学错误,或者劝他们爷爷别再抽烟、奶奶别动不动就骂人等等。
 
我对智力有缺陷的孩子也非常关注。与这类特殊儿童打交道,经常让我感动感恩于他们的存在。我清楚地记得,有位个头很高的六年级男孩喜欢一下课就直奔图书室,然后站在我身边一言不发。上课铃一响,他又飞奔向课室。
 
有天下午我跟他开玩笑,“你希望老师老吗?”
 
“不希望。”
 
我问为什么。他说,“如果你老了,我就认不出来了。”
 
我又问,“那你怕老师死吗?”
 
“怕。你死了,我就再也找不到了。”不等我发问,他一口气便将理由说了出来。
 
我哈哈大笑,眼泪都出来了,“你不希望老师变老,也不愿老师死去,这让我很为难哦。因为老师总会老的,也会死的。”
 
他便不作声了,眼睛里泛起晶亮的泪花。
 
那一刻,我感动得再也说不出话,不敢再和这孩子开类似的玩笑——他智力有问题,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可心里装着满满的爱。谁对他好,他一清二楚,明明白白。谁能说这孩子不是上帝宠爱的天使?

生命的智慧与平等,真不是由智力来区分的。
 
如果说与这类特殊儿童打交道让我在思想上有所收获,那么一些非常缺少父母之爱和得不到家庭温暖的孩子,就让我时常生出无能无力之感。因为我并不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4
 
当我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我就觉得,仅仅在学生面前当好老师还不够,还得想方设法提醒家长提升自己的育儿知识——很多时候,家长似乎比孩子更需要接受教育、学习如何尊重理解和爱护孩子。包括我自己。
 
生大宝那会儿,我根本不懂得陪伴孩子的重要性,在孩子年幼时,为了所谓的事业,我也让孩子当过留守儿童。这段经历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影响。我越来越觉得,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好老师的引导固然重要,但更需要父母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素养、了解儿童青少年身心发育的特点与规律,并发自内心地尊重爱护孩子。
 
放眼望去,现实生活中,不论城乡,不管学历高低,很多父母都是不合格的。也包括我自己。可以这样说,一位责任心强的老师,并不见得就是一个好妈妈或好爸爸,
 
生了二胎,我更有此感。面对孩子们依恋的笑容,愈发觉得以前的自己真是太愚蠢,在大宝年幼时怎么不尽力去陪伴她、给予她很多很多的爱呢?我虽然毫无重男轻女思想,但我漠视孩子的感受,有时她要我讲故事或陪玩一会儿都没耐心,总是敷衍了事。这和爸爸妈妈以前对待我的态度,又有什么区别呢?
 
反省自己,我时常感到内疚,开始自觉地恶补育儿知识。前些天,碰巧在“一枚新园地”看到谢刚博士的文章《我为什么还活着——谈青少年自杀》,标题与开头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

从文章中我了解到,谢博士的求学经历虽然跟我不同,但同样都生活在重男轻女、父母关系不和睦的家庭。谢博士的父亲甚至更加冷漠无情。为此,谢博士曾经还想过自杀。但“为什么她既有了父母争吵不休的风险因素,也有了想自杀的征兆(已经给自己写下了追悼辞), 但是没死成呢?”
 
成为学校心理学家后,谢博士了解到,“求死的欲望”来自于人的长期体验“累赘感”以及缺乏归属感。而她很幸运,当年学习能力还算强,在学业上找到了成就感;再加上生性外向,身边没缺过朋友,所以才没有被一时的绝望推上不归之路。
 
我想我也是如此——语文成绩一向令我自信,且当时又爱好阅读和写日记。

谢博士在文中还提到了服务他人,培养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重要性。这也让我想起,我在读小学五年级时,有天跟随妈妈去镇卫生院看望生病的亲戚。一进住院部,看到这位亲戚蜷缩在走廊病床上痛苦呻吟的样子,我心里很难受。出了卫生院,我便对妈妈说,“长大了我要当医生,要为病人们减轻痛苦。”妈妈对我突然生发的理想表示很赞同。虽然后来她忙着自己的事,从没有监督和提醒我要为实现理想而努力,但这种很小就意识到的责任与使命感,在我情绪最低谷时,也给予了我一些有力的支撑。
 
谢刚博士这篇文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生动的事例给了我很大触动和学习上的帮助。于是我忍不住留言:
 
“此文适合家长老师以及所有成年人阅读、学习,因为谢博士从专业角度和具体案例多方面分析引发青少年(其实也包括成年人)自杀的原因,给予了‘看门人’简单有效的指导,我几乎一口气读完。从谢博士分享儿子威廉的故事中,顺便也了解到我家孩子有一个也有完美主义倾向,所以我得特别注意好好引导她发挥优势,掌控好自己情绪……”
 
真的很感谢一枚园地,让我第一次在公众号上看到如此专业又有作者亲身实例的专业心理学文章。
 
前不久,“一枚新园地”又发布谢刚博士的《
我想要的不是你》,谢博士再次以自己和学生的事例提醒家长:不能因为孩子的性别、个性等等不是自己所喜欢和满意的,就嫌弃孩子、不想要这样的孩子。作为父母,应当接纳自己,并无条件地给予孩子们爱和接纳,孩子才更可能接纳并尊重自己,建立那健康自我概念的基石——安全感。

文章引用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的那段话,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养育孩子,远远不只是修理她们的错误,而是帮助她们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进而把这些长处充分发挥出来,成为一生的热爱。

确实,有时候我们会放大孩子的错误,在焦虑之中忘记自己也曾当过孩子,也曾犯过相似的错误,所以总是忽略孩子的优点,并以“恨铁不成钢”为理由来伤害和打击孩子。其实,孩子的长处才是我们更应该去看到和放大的。

这篇文章还推荐了相关书籍,进入留言点赞前三名的读者会获得一枚园地的赠书。因为曾经与谢博士“同病相怜”,我再次留言:

“谢博士能够摆脱原生家庭的伤害和阴影,真了不起!威廉能从自闭症中走出来,与父母老师的理解和帮助有很大关系。另外,与生俱来的耐挫基因也许还起了一些作用。不管怎样,只要家长老师都用放大镜看待孩子的优点与优势,耐心耐烦地等待孩子长大,孩子就一定会成为最好的自己。”
 
我根本没想过自己的留言会进入前三。第二天点开文章,发现自己的留言居于第五位,离第三很近。“虚荣心”开始作祟了,我在朋友圈又转发这篇文章,希望朋友们帮忙点赞让我晋升为前三,若能如我所愿,赠书将转送给有需要的朋友,因为我已经把两本书都下单了,不再需要赠书。
 
朋友们非常给力,只一会儿功夫,就让我的留言不仅进入前三,还稳居第二,超过了一枚老师的留言点赞。呵呵!我不禁心花怒放——早就得知一枚是个学霸,而我是学渣,所以哪怕只是留言排名超过她,我也有点儿小得意。至于第一名“三少爷的剑”,因为他在留言中引用了我敬仰的胡适先生的话,所以我觉得自己排在他后面是天意,“输”得心服口服。

获得赠书机会后,我在朋友圈报喜,并兑现承诺,将赠书转送给一位朋友,不过需要在我的朋友圈留言写下索书理由。如果参与的朋友多,为显示公平公正,我将公开留言,让朋友们评出最佳留言者一名领取赠书。

最后有六位朋友留了言,他们的索书理由都很打动我心,特别是朋友老高老古董极少阅读外国文学的,这次居然主动选择了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的《真实的幸福》。本以为他会胜出了,但另一位教师朋友后来者居上,他的留言更加让我感动:



这位教师朋友毫无悬念地成为此次赠书活动中的“赢家”,其他五位参与的朋友也“输”得心悦诚服。我把他的姓名和地址给一枚发去的时候,一枚也非常感动和感慨——这位农村初中教师,居然来自一枚的故乡安徽。

5
 
两周前,我们地方出现一起中学生自杀悲剧:一位八年级小女孩,因为成绩受疫情影响下降,被妈妈无情地指责批评。母女俩吵架后,孩子离家出走了。四天后,小姑娘才终于有了消息,可是发现得太晚——据警方通告,她出走的当天下午就投河自杀了。

小女孩和我当年离家出走时的年龄一样,都是十三岁。得知她死亡的讯息,我忍不住落泪了。她的人生旅途才刚刚开始,完全可以拥有一个美好灿烂的未来。
 
这起悲剧再次警醒我,必须彻底跳出“都是为了你好”的固定思维;哪怕再生气,也不要口不择言地指责和伤害孩子的自尊。只有把孩子当成有尊严和有自己想法的生命,领悟到孩子是和自己一样的独立个体,和自己一样也有压力和焦虑的时候,我们才会用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孩子,接纳孩子。

圣经语,“不轻易发怒的,胜过勇士;治服己心的,强如取城。”可见,温和不随意发怒是多么重要,而克制自己多余的虚荣与欲望,又是多么了不起。在教育和培养孩子方面,家长如果提前接受孩子未来职业的普通性,不把自己的梦想放在孩子身上,也许反而更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

每个孩子都是上帝派来人间的天使,他们的潜质各不相同,出路也自有安排。我们只需帮助孩子增强自信,拥有感受快乐和找到自我价值的能力,让孩子获得积极向上的动力,遇到挫折能够坦然面对、合理解决,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6
 
在我看来,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应该是永远的人生伙伴和知心朋友。特别感谢谢刚博士的分享,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

说父母像老师,其实,父母还像学生一样,需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甚至终生学习。就像我妈妈说她到老了才懂得对不起我,其实她中年以后性格就变得柔和多了,不再用言语刺激和伤害我,而是多了鼓励与赞扬。对于我的某些优点,有时她还会过于夸张地表扬。这在我年少时,简直想都不敢想。

中年以后的妈妈,认为她的女儿是世间最好的女孩子。她开始变得有耐心,懂得学习反省和改变以前的态度。老年以后,妈妈的认知又进了一层,开始为我小时候在家里所受过的气和委屈感到心疼。说起这些时,她经常会落泪,妈妈的愧疚是那样强烈。

我很久以前就理解妈妈了,并且能够体谅她。包括爸爸——他原本是希望我留在故乡跟他们学做生意,有经验后再独立开店,等他和妈妈老了方便照顾他们。但他越这样想,我越想远离他们。正如谢刚博士在文章中说,“父母本该是自己儿女力量的源泉,我却是离家越远,活得越踏实,越找到自己。”

爸爸妈妈(尤其是爸爸),因为受文革影响,没受过良好的教育,只吸收了传统的重男轻女的封建文化思想,才如此漠视女儿青春期的感受。另外,爸爸妈妈婚姻的不如意,也不是他们故意造成,而是因为长年累月都生活在小乡镇封闭愚昧的圈子里,容易从众,即便明知性格合不来,也不愿以离婚来解脱他们彼此之间的折磨。他们那一代人,能够把孩子养活都很不错了,精神上的追求与交流都是奢望。

曾经在十三岁离家出走的我,回望过去这些年来自己走过的路,多么希望,天下的孩子都能够享受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暖,能够在青春期少走一点弯路,多一些成长的自由,并如塞利格曼所说,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进而把这些长处充分发挥出来,成为一生的热爱。



【作者简介】君君:热爱阅读码字和美食的七零后,一枚园地耕耘者。个人微信公号:凡尘俗世中的我们

相关阅读:

民声III (28) || 谢刚博士:我为什么还活着- 谈青少年自杀

民声III (44) || 谢刚博士:“我想要的不是你”



  (本文编辑:一枚)



关注一枚园地,分享时代心声,共筑心灵家园。

一枚园地lll        一枚园地ll        一枚新园地

谢谢大家一起帮忙点“在看”和转发,
帮助更多读者找到一枚园地的新家。

征稿:

一枚园地,我手写我心。欢迎您投稿。

投稿邮箱:yimeiyuandi@163.com
编辑微信:mei94539 (请注明“投稿”)




点击阅读更多

方方:这几个月,见识了多少狰狞面孔!

民声III (50) || 一枚:“你当刚强壮胆 ”- 写于2020年的感恩节
民声III (49) || 感恩节,读者们想对方方说:我们把最美的花儿献给你
民声III (48) || 三少爷的剑:二姐
民声III (46) || 让光与爱,也照到这些“折翼的天使”
说事儿(39)|| 感恩我生命旅程中的那些人
说事儿(38)|| 青禾:庚子风尘

马拉多纳,一挂升起在我少年时代、闪耀着体育运动光芒的帆
属于他的年代也是属于我们的年代
2020没有火鸡跑的感恩节


园地精彩回顾(12)|| 三少爷的剑:大姐
园地精彩回顾(11)|| 林世钰:我的陌生的兄弟
园地精彩回顾 (10)|| 文革五记
园地精彩回顾(9)|| 妮娜:过早
园地精彩回顾(8)|| 一枚&蒋佩蓉:在美国,我们亲身遭遇了新冠





一枚新园地
我手写我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