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地精彩回顾(9)|| 妮娜:过早
(5月1日,妙墩路。摄影:作者)
(文末有彩蛋)
过早
文/妮娜
武汉人把吃早饭叫过早。武汉人对待过早,就像武汉人的性子,必须轰轰烈烈、淋漓尽致。
武汉人见面打招呼,“过早了冇?”并不完全等同于“吃了吗您呐?”因为问是真诚的问,答会真诚的答。如果回答“过了”,问方可能会好奇地加一句“吃的么司啊”(因为过早的选择实在是太多了);如果没有,答的一方多半会以重音和拖长的语调“还冇——哦”,表达一种满满的忿然和遗憾,仿佛一天的好心情都被搅黄了。
网传武汉人过早,可以一个月不重样。考虑种类细分,只会更多不会少,而且不包括武汉人不怎么爱吃的包子馒头花卷稀饭。比如光热干面家族就有全料热干面、热干粉、牛肉热干面、炸酱热干面、虾仁热干面。这就好比,扬州的包子,可以分蟹黄、三丁、素三丁、五丁、鲜肉等二、三十余种,你不能只跟老板说我要吃包子。
封城期间,最让武汉人发愁的,不是正餐,而是过早。因为饭可以在家做、在家吃,而过早,更习惯于在摊子买,站着吃、蹲着吃、边走边吃。更何况,当初外面过早的选择有多丰富,憋在家里吃来吃去就那么几样,就有多难受。
虽然不少人在这段时间苦练厨艺把自己憋成了大厨,有些妈妈自此成功进军烘焙界,但做过早的可不是和和面粉那么简单。有几样代表性的在外面经常吃的,在家就是做不出来,比如热干面、面窝、油条、豆皮、豆腐脑,更高阶一点的糯米鸡、欢喜坨、酥饺、鸡冠饺、勺面窝(红薯面窝)、糯米包油条就更不用说了。
拿热干面来说。为什么如此全国闻名,然而你一旦走出了武汉湖北,在外地就很难吃到正宗的热干面?
重点是面。
热干面用的是一种特制的碱面,入口有种苦而干涩的劲道。把面煮到七分熟,一边用风扇吹、一边加麻油、一边用筷子不停地挑起,目的是将面风干避免糊掉。这个过程叫“掸面”,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一环。这时候黄澄澄、油香香、根根分明的就是半成品面了。
普通家庭就是做不好这一步骤。老热干面馆有的每天早上4点起床掸面,为一天做准备。
如果说掸面的技术决定了面的劲道,酱醋油和卤水的配比则决定了面的味道。这也是一般人掌握不好的一环。
每个武汉人都有常去的合自己口味的热干面馆。疫情期间,武汉人馋热干面馋到什么程度呢?那种方便包装的热干面,平时根本不屑一顾,认为只有外地人才会买。封城时也顾不了那么多了,一旦团购平台有货,一下子秒空。正是应了那句:从前的我你爱理不理,如今的我你高攀不起。
(2月22日:摘自我的团购群语录)
知道武汉人苦热干面久已,罗氏牛肉面的年轻老板上抖音,亲自演示了包括掸面在内的家庭版制面过程,超级火爆。我身边好多朋友都下厨一试,解馋自救。
那期间央视主持人董倩一直呆在武汉采访。疫情接近尾声时,她到一家开了的面馆点了一碗豪华热干面。老板娘一边两手不停做面,一边抹眼泪。那是终于可以做一碗面的幸福的泪。解封后,多少武汉人出门的第一件事,就是“嚯”一口热干面。好多人的朋友圈就是晒一碗面的幸福。
很多人跟我一样做不好热干面,封城期间只好另辟蹊径,发展武汉过早的另一大家族:牛肉面。外地人都知道武汉人爱热干面,其实我们对牛肉面的执念不亚于热干面。
曾经有外地朋友不解地问,牛肉面不是正餐主食吗?一大早就吃不会觉得腻吗?这可能是源于武汉的码头文化。从前在码头的搬运工人,只有早上吃得足够“横”,肚子里才有油水,才有体力肩挑背扛一整天。如今世道变了,武汉人的味蕾已经习惯了重口,肌体里对能量和碳水的渴求始终如一。
武汉每年都会按区评选最好吃的牛肉面,能上榜的多数都不是网红,而是扎扎实实开了几十年的老店。每一个都是城市传奇。比如万松园的金焱,硚口的骏骏,青山只开到上午11点的鹿鸣春,马场角开24小时的精粉世家,还有兰陵路上一直相互较劲的三狗和顶好。
疫情之下,好多馆子倒闭了,还有一些不得不以涨价来苦撑。像我以前常去的四货牛肉面,他们家以超浓的原汁原汤著称。之前一碗普通牛肉面卖15元,5月份重开后卖19元;双份豪华面之前30元,现在涨到35元。老板娘无奈地表示,要不是疫情期间租金一分钱没免,她也不想涨价。
牛肉面不像热干面必须用掸好的碱面,普通的桶装面也可以。有牛肉和香料,再加一些耐心,自己在家也可以熬制汤头。封城时多的就是时间,缺的是食材。肉类尚可以买到,那就变着花样做。
再后来,物资逐渐丰富起来,但还是不能出门。那就把物尽其用做到极致:用头天做口水鸡的佐料早上拌一碗川味凉面,泡椒牛蛙的剩汤做一碗酸笋肉丝粉,东坡肉的卤浇一碗酱油细面,吃剩下的干锅豆角继续加工成豆角焖面。再把团购套餐里吃不完的白萝卜红萝卜包菜做成泡菜,切成片切成丁,加在面里,最后撒上邻居给的小葱(我很多邻居都用花盆种了葱和蒜)。就这样,疫情逼着我将过早吃的粉面范围进一步扩宽。
这场疫情,让很多武汉人重新认识了生活,认识了邻里,认识了自己。
刚解封的那段时间,餐馆还是不让堂食。还有一些老街区老社区,全封闭的栏板迟迟不让撤。于是你会看到这样一幕:街边小吃店在门口对应的栏板上挖一个洞,标注品名价格和付款码的牌子挂在了洞旁边。你在洞外点,老板给你从洞里面递出来。
还有一次,我去从前常买的烧卖店,整个巷子都还没拆封。我照着牌子上的电话打过去,过一会儿老板娘亲自给我提来2斤速冻烧卖,完成时隔5个月的交易。这就是疫情挡不住的武汉人的生活。
(5月6日,常青五路某社区。摄影:作者)
半个月前,我经过那条小街,发现栏板已经拆了。于是喜滋滋地买了碗生烫牛肉粉,加了足足的香菜,还加了个卤蛋,把口罩一摘,在简易的露天座旁若无人的“嚯”起来。还为自己此刻的形象赋打油诗一首:
《露天座》
当你洗了澡、吹了头,
往露天座儿那么一坐,
挑起筷子往嘴里一嗦:
汗水制服了口水,
辣椒味儿压过了香水味。
这种街边露天座,最是武汉。它令我想起小时候一到夏天,街坊邻里把竹床都摆出来。就在竹床上乘凉、吃西瓜、睡觉,沿街并连成一长排,蔚为壮观。
武汉就是大江大湖大火炉,武汉人血液里都是江湖儿女本色。
从前的武汉,有固定店面的面馆和流动的过早摊平分秋色,各撑半边天。这些年,摊子渐渐找不到了,像捉迷藏一样。有时候你一拐弯,瞧见一个炸勺面窝、欢喜坨的,换个时间再去,竟没有了。这让武汉传统过早的选择一下子少了很多很多。最近的地摊火爆起来,过早的摊子似有复苏的迹象。
前几天我路过家附近的工地,惊喜的看到一个小摊,彩色字的牌子上“豆腐脑”“糯米包油条”令食指大动,颅内多巴胺一涌而出。无奈,大姐说中午只卖盒饭,早上她在另一个小区摆摊卖过早的。
刚过去的周末,清早跑完步看时间还早,就跑去那个小区碰运气。运气一半一半,糯米包油条还有,豆腐脑已经卖完了。我拎着一甜一咸两个糯米包油条,不甘心地继续晃。走几步外还有个摊子上有豆腐脑,赶紧来两碗。更惊喜的是竟有消失已久的糯米鸡卖(一种团状的油炸糯米早点)!于是那个早晨,重油重糖高碳水,步算是白跑了。
但,这就是武汉,这就是武汉的过早。
(6月7日,某小区门口。摄影:作者)
补记:
看到我拍照,摆摊大姐担心地问,你不会是城管吧。
我哑然失笑。
大姐,总理都发话了,您还担心啥?
【作者简介】妮娜,家住汉口的武汉人。喜欢美食、旅行、摄影。一枚园地耕耘者。个人微信公号“自由行走的Nina”。
彩蛋:
【 本文原发“一枚园地” 2020年6月8日,民声 (8)】
精彩留言摘选:
*Nina
《过早歌》歌词 (欢迎来挑战武汉话十级可惜不能完全用方言写出来)
老通城 四季美 蔡林记 啦啦啦啦啦
美梦做得蛮好个闹钟硬是把我吵
我硬倒头皮起床心里烦得不得了
真想发个横财我就不用上班了
洗口洗脸走出门就慌倒去过早
(诶 木子 过早了冒 还冒 你呢 我也冒 走啊 一碗算我的)
过早的人真是多呀哎呀好热闹
早点的品种真是多得不晓得吃么事好
有不要葱的 要把醋的 有的要辣椒
老板忙得不得了还有客人在那里吵
(哎 个卖粉的快点撒 嚷么事嚷 别个都不是等倒待 快点 我要迟到了 是的 在跟你下撒)
老通城的豆皮 四季美的汤包
蔡林记的热干面 谈炎记的水饺
五方斋的汤圆 面窝油饼豆浆和油条
管他有钱无钱一早晨先把肚子填饱
管你开的是奔驰还是开的是蓝鸟
蹲倒站倒坐倒有的还在喊打包
么事身份档次地位在这里都跟我捡倒
( 彭总 起得好早啊 哎哟 睡都冒睡哟)
穿名牌的刹拖鞋的来这里报到
还有打完牌的嗨班子的照样来过早
吃饱吃好养足精神再把钱赚饱
有了钱就去潇洒其实身体蛮重要
(哎,小梅,你的火气蛮好哩,连胡3个金顶,哎,本来4个的,结果被你戳了 要不然掉的还大些)
老通城的豆皮 四季美的汤包
蔡林记的热干面 谈炎记的水饺
五方斋的汤圆 面窝油饼豆浆和油条
如今伢们喜欢吃什么 肯得基和麦当劳
别个早晨不开门他们自己先过早
品种又多吃的又好花钱又蛮少
传统的饮食文化你们千万莫丢了
千万不要不过早 攒钱去玩电脑
老头老娘赚钱几难你心里受得了
搞好身体努力学习考个好学校
等到事业有成多赚些钱把父母亲回报
老通城的豆皮 四季美的汤包
蔡林记的热干面 谈炎记的水饺
五方斋的汤圆 面窝油饼豆浆和油条
欢迎大家来武汉吃吃吃!从过早吃到宵夜,让我们的好吃的店铺活下去!
- 感谢作者妮娜给我们提供歌词,这下子我也可以听得懂了! -一枚
*呼斯楞豫锟
好久不见妮娜,蓦地出现,竟然带来一篇“舌尖上的过早”,令人一扫封城之阴霾,看到武汉人终于洋溢的笑脸。
舌尖上的过早,名目繁多,滋味各异。这千万人口的城市,该当兼容并蓄,有容乃大。站着吃,蹲着吃,边走边吃…这股地气,北方人万难接起,因为那凌冽的风沙,不同意。
舌尖上的过早,不但面广,还很精深。妮娜描述这掸面技术和配比说明,我一度以为她已冲上街头,练起了摊儿。一碗豪华热干面,武汉的江湖儿女,果然吃的足够“横”。
这也令我想起清冷的北方,一早在桥头的魁梧汉子们,在冒着浓香的羊杂碎店,举起一杯高度烈酒,一仰脖子灌将下去,热烘烘地开始一天的风尘。
舌尖上的过早,飘起了武汉的烟火气,二斤速冻烧卖,开启时隔五个月的交易。如此潇洒的武汉人,岂能被那拦板隔住,拉开街边的露天座,和那令人悲恸的封城,再见吧。
江湖风尘,相逢何必曾相识,一一领略这精彩纷呈的过早,我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武汉,武汉人。或者我也会去,去这不再陌生的武汉,去那扎实老店,看那城市传奇。伴上一首方言过早歌,混在武汉伢们当中,嚯上一碗热干面,快活肚皮也。
*邹健
欣喜地看到解封后的武汉人活色生香的“过早”。经历了这一波疫情生死劫的武汉人真不容易。长出一口气。
感谢作者的妙笔生花,把一碗面,一顿早餐写得如此感人难忘。以后有机会到武汉,先“嚯”一碗热干面,再提一甜一咸的糯米包油果。爽!
且活且珍惜
“ 热干面、面窝、油条、豆皮、豆腐脑,更高阶一点的糯米鸡、欢喜坨、酥饺、鸡冠饺、勺面窝(红薯面窝)、糯米包油条”😍🤩😋😋😋 疫後有假一定去一次武漢把文中的都吃一遍😉 謝謝妮娜的介紹 👍 🌹
*向明
方方日记摘抄(2月11日):正是因为我们在武汉生活得太久,正是因为我们与武汉无数人密切相关,才会尤其担心这座城市的命运,才会为它的苦难而深深悲哀。那么洒脱那么爽快那么喜欢没理由的大笑的武汉人;那些说话劈里啪啦,让外省人以为是吵架的武汉人;那些充满烟火气充满江湖义气充满没来头自信的武汉人。你熟知了,你才知道他们有多么热诚多么爱耍酷。然而今天,很多的他们却在受难,在与死神较量。而我,或是我们,却根本无力相帮。至多只能在网上小心问一声,大家还好吧?甚至有时不敢问:我害怕没有回音。
*侯川
读妮娜的文章,给人一种热腾腾泪汪汪的感觉。祝福武汉人民吉祥如意!
*问道老头
现在算是在广东定居了,但我一直念念不忘老家湖北黄冈的丰富多样的早餐,就是光粉做的就好多样了,家乡人有口福啊
*三少爷的剑
我以前的领导就是湖北人,他对热干面的热爱,就像我这个北方人对面食的热爱。他经常让家人寄给他热干面,我们在食堂吃饭的时候,他就自己吃热干面。他说去武汉不吃热干面,等于没去武汉。每个地方的美食都有各自的特色,也承载着一种美好的饮食文化……PS:这个点,发了这么多好吃的,真的好么。我都看饿了,小编快发热干面!
*清闲人
武汉小吃成为地摊经济!
*李熳
火辣辣的武汉街市,这座英雄的城市,即便是苦难中,依旧有这座城市的热烈。杠杠的生命力!图配文,非常好,带劲儿!
心中涌起的歌:冬天腊梅花 夏天石榴花 过路的看风景 居家的卖清茶 ……… 过路的看风景
*老稻
大晚上的发这个真的不好……看饿了。早些年看方方池莉的小说就馋热干面,至今没吃过正宗的呢。
*麽滋味
希望武汉满血复活的起点,就是早点摊。。同是武汉人,同在汉口,也是杨汊湖这一片
*胡丝
过早了冒 一个武汉人来杭州最想听到的问候
*安然以待
一边看一边流口水,半夜三更的,害人啊,留完言我得找点吃的去。这勾魂夺魄的热干面,这热气腾腾的武汉过早。大武汉,等我去过早!
*麦子
武汉人的过早,生龙活虎的烟火气!
*fisher-除却生死无大事
大武汉回来了
*平静
看完这篇文章很想去武汉过早,吃热干面
*正心斋主人
其实我们岳阳也叫“过早”,只是近些年南风薰染,一部分称“吃早点”,“喝早茶”了。并有人出联征对:吃早点早点吃早点吃早点。
*于茗
很想尝一尝武汉的热干面和牛肉面,我去淘宝找一下
*nt
10年前出差去过武汉,印象最深的是武汉午夜的夜市,太热闹太繁华了,武汉是一座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城市。祝武汉早日恢复活力!
*Lemon
又听到这首熟悉的歌,我那江湖气十足的武汉回来了😁😁😁
*还在想
2017年去了一次武汉,因为全程都有朋友陪同,没机会外出吃武汉著名的小吃,看了今天文章的介绍,哈,一直都在“咽”着口水,看来有生之年还要去一次,将这些好吃的都品尝一遍,到时候还想请群里志同道合的武汉朋友作陪,虽然都没有见面,感觉真的特别亲切。
*关耳先生
“是啊,总理都发话了,还有什么担心的?” 总理说:国家是人民组成的,人民好了,国家才能好。靠每个人的奋斗,大家都好了,国家就更好!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市场、企业、个体工商户活起来,生存下去,再发展起来,国家才能更好!我们会给你们支持的。那些叫嚷着“大河满则小河满”的人们,总理在一周前教国民常识:人民好了,国家才会好!而不是相反……
*曾献华
武汉的热干面天下驰名!早晨过早,如果不来碗热干面配豆浆,或热干面配米酒(蛋酒),就不是真正的武汉人!我爱大武汉,我爱武汉特别的烟火气,我爱武汉人的江湖个性,我也爱武汉的热干面!现在方方老师在武汉,武汉更成了我朝思暮想的城市!
*橄榄树
彩蛋我是打着拍子听完的
*汪静wangjing
不晓得是么样的糯米包油条,我最早吃的是米粑包油条
*薛盛
7年前,因开糖交会,去了武汉,住的酒店,早上就有热干面吃,还是半自助式的,但那时的感觉不是很好吃,今天看了妮娜的“过早”,又觉得还是得去一次武汉,可能上次吃的不够正宗,打算找文章上的店铺去吃……希望我在武汉的朋友们各自安好,方方老师安好,如果来武汉,我带家乡的绍兴黄酒来。
*Wendy
看到那碗粉的图片我突然有点哽咽,在武汉工作时我吃不惯热干面,但是喜欢吃粉,而且也要加多多的香菜和一个虎皮蛋,那个感觉真的好。热火朝天的武汉,快点回来吧。
*北飞的候鸟
大半夜看的我都饿了,有机会一定要回去看看武汉,再来一碗热干面解解馋……!
*绿风
这篇文章好朴素!民以食为天,吃,必然是大家最牵肠骨肚的。吃一顿好的,也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事了。武汉小吃如此丰富,让我这个东北人充满向往,什么时候一定要去过早,然后对老板说:老铁,热干面来十碗,吃一碗,余下打包。
*橄榄树
最想吃糯米包油条,想起小时候在上海吃的粢饭夹油条😋
*yufa
看了妮娜巜过早》这篇介绍武汉如此丰富繁多、可以一个月不重复的早餐小吃种类,好羡慕武汉人的口福!也促使我打定主意,今年一定要抽空去武汉好好旅游一次,亲身体验大武汉这座城市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也想亲眼目睹经过疫情洗礼过、孕育出当代名声响当当的池莉、方方这几位女性作家的英雄城市的风采。尤其想给铁骨铮铮的方方老师当面送一束鲜花。
*严龙彪
怀念从前长沙街头面馆的光头面,干干的碱面,下骨头汤酱油碗。
*石头梦
可以说,武汉的早点是闻名全国的,武汉人过早讲究,品种之多,其历史渊源之久,自改革开放以来,直截影响了周边地区,人们都在效仿武汉的各类早点厨艺。增强了周边地区人们对早点的喜爱。也提高了人们生活品质,品位。其饮食文化提高,武汉功不可抹。……对不起:刚才看到带香菜的牛肉面,不小心,涎水…………
*行者无疆
以前在深圳吃过热干面,不知道是不是不正宗,花生酱裹着面干巴巴的,不习惯吃!有机会去武汉试试正宗热干面!!烟火人间,生机勃勃,这样的场景,让人觉得幸福满满,武汉的男将女将们,很快又将生活过得风生水起了!灾难过去,再难再苦,也能慢慢熬过去的!
*温迎春
现在 马上就上网,弄一碗,今天吃不上了,后天吃。喜欢武汉人。
*苏儿
听着铿锵有力的过早歌,想起看到过的武汉人过早的图片:吃客就在马路边一凳一桌(塑料方凳)一排溜。那场面颇为壮观,可见武汉人的“人间烟火”是多么的生龙活虎。相比之下,苏州人的过早(其实我们叫早点)虽然丰富不亚于武汉,但那种热气腾腾还是缺少了些。
*大猪小兔是我家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武汉豆皮。改开前还未大兴土木搞拆迁,上海的淮海中路,靠近陕西南路就是现在地铁二号线出入口仲盛百货的地方,有一家武汉豆皮点,我每次去淮海中路去都要吃一次,豆皮是加了鸡蛋做的,又软又薄又香,豆皮裹了许多虾仁、肉糜、笋丝、木耳丝等,好吃极了。后来这家武汉豆皮店拆除了,就再也没吃到过这么好吃的豆皮。1997年去武汉出差,住了半个多月,想吃武汉的豆皮,但没找到这么好吃的。武汉的热干面,推了一个小车在街上卖,我也买了吃过,感觉没有上海的冷面好吃。
*天之明
在深圳呆了好多年,过早的问题就是个大问题,没法说!
听说华强北有热干面和面窝,就去了,后面有时间就去。在龙岗那边时,有家面馆,也做热干面,我第一次吃,觉得味道不正宗,一问才知道是红安县人。
武汉的过早,外地人羡慕嫉妒恨,出外地的武汉人,心中有数的味道无法言说。地摊摆起来后,武汉的过早,更是丰盛了很多,我们有口福了。这要感谢我们的政府,体恤民情,惠民利民,不忘初心,为人民服务常记心中!
*南宫踏舞
我去过很多次武汉,以前是出差,后来是看望朋友……前年还去武汉朋友家住了两晚,吃了热气腾腾的热干面,朋友带我们骑共享单车逛了户部街,还去武汉音乐学院听了朋友女儿的演唱会……朋友和我是闺蜜,最喜欢我去武汉找她玩。我们一起做小时候家乡的美食,她的女儿还叫我春节去武汉教会她打油茶……疫情期间,他们一家三口被困武汉,我很担心,幸好都没事......祝福武汉人民!
*楚天神鸡
《过早》用生动饱满的笔触,传递出《武汉人》压抑已久的热情似火,重新点燃了这座千万城市的活力。”妮娜“牌热干面,凝聚了作者对家乡浓厚炽烈的真爱与期待,腾腾热气和香味,隔着屏幕都禁不住垂涎三尺。感染力和穿透力之深,堪比《背影》,又怎能不让人热泪盈眶?想必一枚园地的读者,无论天涯海角,都迫不及待地想过去,好好吃上一大碗。
*高岚
一方土水养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风味小吃。
风味小吃,渗着浓浓的乡情、乡恋、乡思。风味小吃的味道,深入到骨髓,使你无论走多远,离开家乡多久,都深深 怀念、眷恋这种味道。生在海南、长在海南、在海南粉食文化滋养下长大的儿子是个"海南粉肚“,而生在昆明、长在昆明、在过桥米线食文化滋养下长大的儿媳是个“米线控“。
受妈妈影响,孙子孙女也愛上米线。今年六一节,爸爸妈妈照样上班。爷爷问孙子孙女"今天中午爷爷奶奶想带你们下馆子,你俩想吃什么?" “吃过桥米线!“俩人异口同声。
吃完过桥米线,奶奶说“下次带你们吃回转寿司吧?“ "不要!还是吃过桥米线!"又是异口同声。正如某作家所言"人的口味,往往受童年所影响"。
而舌尖味蕾被童年味道浸润后,便难以接受其他味道。在我们家,在海南米粉与米线上分成两大派,我们老两口和儿子爱吃海南粉,儿媳和孙子孙女爱吃米线。做为家庭主婆的我,每周一次,一大盆海南粉、一大锅鸡汤或老鸭汤米线端上饭桌,各取所好。
回想起2004年暑假,在美国读博的女儿回国探亲,与我们老两口到新疆、甘肃转了一圈后飞重庆,再坐游轮三峽游,途经武汉。女儿事先在网上检索武汉的著名风味小吃,其中有热干面。于是,在游黄鹤楼时,她在小店外卖买一碗热干面,吃了几口就不想吃,递给我,我尝了一口,一股浓浓的芝麻酱味道扑舌而来,再递给家里最不挑食又最不随便浪费粮食的老头子,老头子皱着眉头勉强吃下去。唉!还是那句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
*SUN
一篇“过早”,热气腾腾的场面,垂涎欲滴的口水上来了。武汉市场的热气来了,人气来了,心气来了,地气也来了。给美文、美食、美女点赞。一个早,很有朝气,俗话说,“一天之计在于晨”,一个早,告别了昨天,迎来了今天,一个问好,拉进了距离, 一个招呼,带着美好的祝愿和祝福,祝武汉的明天永远都美好!
*丁佰胜
早上吃什么是一个堪比灵魂三问一样的难题。希望未来有天早上,我再也不用为吃啥发愁了。
*猴老
苦中寻乐,这早过的,有情趣有韵味。
*乐乐妈
其实如果不是武汉人去吃热干面肯定觉得没有传说中那么好吃,面条生硬不入味,就是芝麻吃着的香,不过武汉的豆皮真心不错,特别是老通城的。(武汉人别骂我哈)不过热干面是是武汉的特色早餐还有应该尝尝。
*大猪小兔是我家
我转发给了在武汉的表妹,她回复我说“真实的武汉人早晨见面打招呼的语言,地道的武汉早晨过早的小吃。”
*老蒋
热干面除了调料不一样,未加调料前的做法非常像四川凉面。都是水碱面做食材,然后煮或蒸七八成熟,再用香油或菜籽儿油和匀,电扇或蒲扇边吹边挑起来吹凉。这可能是因为长江沿线的饮食文化的相互性吧!一个是上江文化,一个是下江文化,但都有共通性,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疫情期间,武汉人遭受了比我们大无数辈的罪,我也因此对武汉而升起不一样的感情,还有好多师友在武汉,他们都是很好很可爱的人,希望热干面这样的人间烟火完完全全地回到你们的生活里来,也完完全全地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学习,特别是正常的赚钱,这样,生活也就有望了,热干面摆摊儿的人多了了,起码希望开始呈现了。
武汉的父母官们,希望你们好好善待这些遭难遭罪的生民啊,把这个城市领导好,重塑武汉的形象和好好打造新的民生,不再重复那不堪回首、代价无以计算的过往!
第一次吃热干面是2004年夏天的汉口火车站附近,吃惯重庆小面的我始终不喜欢麻酱做调料,但觉得豆浆搭配倒是妙。我的奶奶五十年代初去浙江江山县部队探望我爷爷,坐民生号抵达汉口后去吃的应该是热干面,因为她说吃不惯,她没吃完就走了,我来北京后也是吃不惯麻酱蘸料调料的火锅、凉菜。这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
武汉人对这个城市的爱已经很大程度地融入热干面这类的“过早”里面了,而且过早的内容很丰富,不仅限于热干面,当然处于鱼米之乡还有莲藕汤鱼鲜之类,武汉人难以不爱自己城市。
记得2004去武汉看一位从加拿大回汉的朋友,头天晚上短信里说明天请你过早,虽然不是第一次去武汉了,但当时都是凌晨抵达下午匆匆离开,没吃过早饭,所以没听说过过早一词,当时不解其意,猜测可能是吃早饭的意思,于是开玩笑回复他:那明天请我过中?改天吃晚饭叫过夜?他说一不太有过中过午的说法,实在要说也可以。
*天马行空
武汉前些年去过几次,每次去都品尝了热干面,味道确实不错,对我这个云南人来说就是辣味稍显不足。
早餐各地叫法不同,武汉叫“过早”,云南叫“甩早点”,小锅米线是云南人早上的最爱,著名的“过桥米线"是当中午的正餐来吃滴。今天的武汉方言说唱“过早歌“,很喜欢,充满浓浓的汉江味。
*汉江醉翁
你那烧卖发错了音,应该叫烧me!武汉人就是说烧me。
开玩笑啊。还有你们武汉的牛肉面有莫斯了不起?我们襄阳的牛肉面才好吃呢!(我是武汉人,在襄阳生活了大辈子,襄阳是我第二故乡)现在襄阳的牛肉面,牛杂面已经在全国名声响当当了!可惜黄酒还没有普及开来。
我每次回襄阳玩,朋友就约我到一桥头去吃牛肉面,喝黄酒!我在襄阳接待广州的冬泳朋友,我也是接他们去吃牛肉面,牛杂面,喝黄酒,就凭这个东西,那边广州的朋友竟然主要为了吃这一口,喝这一口,分别四次带来他的冬泳好友,其他好友,来襄阳玩!吃饱了,喝晕了,再到汉江边游泳去,他们说,真是爽极了!
这次疫情初期,我朋友他还动员他们冬泳协会,通过我介绍连线,给襄阳的曾经接待过他们游泳,吃面,喝酒的冬泳队捐款九千多元呢!啊,湖北,武汉,还有襄阳,你是我这一辈子很自豪的,我的亲爱的家乡!
*把酒问青天
大江大湖大火炉大武汉,赤脚赤臂赤心旸武汉人。过早啰,重回人间烟火味。
铆起,大武汉江湖本色!
*Lu
幸好我吃完早餐才读这篇文章的,不然,估计今天一整天都会“欠”(湖北方言,读音是这个,但不确定是不是这个字,意为“想念”)武汉的早餐文化的(另外,“过早“一词貌似整个湖北通用,并不是武汉特有)。
妮娜提到的这些,以及文末“过早歌”里唱的老通城那些地方,我都光顾过,喜欢,很喜欢,都喜欢。后来偶尔回去武汉,老同学也会从火车站直接把我拉去一家热干面摊子,先吃一碗久违的武汉美食,再议其它。
广州的早茶,也有很多选择,不同的是,早茶都在酒楼餐馆里,而武汉人的过早,都在街头巷尾中。还有,粤式茶点多讲究清淡本味,而武汉的早点,要的就是那种火辣热烈。
文中也提到了武汉人的码头文化,而我一位大学老师的夫人,曾经就是研究汉口宝庆码头文化的专家。不幸的是,因为疫情期间医疗资源不足,正值壮年(老师夫妻比我们只大几岁)、罹患癌症但预后良好的她,驾鹤西去了。如今的我,生活在一个连面条都很难买得到的地方,别提街头那一碗地道的热干面了,哪怕是武汉人不屑一顾的方便型热干面,于我,也弥足珍贵。所以,感谢今天这篇文章,让我“画饼充饥”,不停咽口水的同时,也回忆一下曾经留下自己青春痕迹的那座城市,并遥祝她以及她的人民,安好!
江城子·读妮娜“过早”文
江城琳琅过早摊,几碟盘,市井端。热干面里,问巷陌皆安。酱赤油浓数味道,风波后,醉清欢。
*王艳
看见那破墙而出的窗口和广告牌,明白再高的墙也挡不住老百姓的需求。
*孟正伊
妮娜的一篇《过早》让夜半时分的留言区一下子热闹起来!看到这久违的气氛我不禁又湿了眼眶!回归正常的生活是人们共同的期望啊!
*曼谷杨玲
这么多留言,我的上不了了,在泰国曼谷的我非常非常向往着武汉的热干面,最喜欢路边小摊,接地气,现在要欣赏路边竹床可能没有了吧,点个大大的赞
*翁勤学
天上九头鸟 地上湖北佬 经此一疫 愿武汉人还能安然过每一个早 城还是这座城 人还是这群人 武汉 从来不认输 辛亥首义 武汉会战 一桥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 武汉城不会沉沦 武汉人不会绝望 过早 就是永远不断的烟火
*胡子拉杂货
每个被封城抗疫的武汉人值得尊敬,每样武汉过早都想品尝。我父亲在武大毕业,总是有种情感牵挂。
*su谊
我是广东的,未去过武汉。去年女儿网购了几包热干面回来试吃,我吃过后感觉能接受,然后自己忍不住地连续网购了几次,结果家里积了一大堆的热干面。疫情开始后,不能出门,这囤下的一堆热干面无形中成了储备食物,令我安心度过居家期,它功不可没。因这个疫情,因这些热干面,心里起了个愿望,要去武汉过早一次热干面。
*山冈
哎呦,妮娜,您家的《过早》把个人看得笑死鸟!笑得眼泪流了滴,又看到涎水流了滴。热干面、鸡冠饺、面窝、油条……这多好吃滴,硬是把我过早的馋虫勾起来了。
正暂虽然转了钟,过早滴还冇出摊萨,我到哪里克慌咧…… 话说去年秋天,我屋里在汉正街的杂货铺子谋到了一把炸面窝的铁勺子,准备在屋里修炼一番手艺后,再与户部巷的面窝师傅PK滴,后来放忘记了。武汉疫情封城了萨,不能出克过早了。
翻箱倒柜滴找出了面窝勺子。我们自己在屋里炸面窝过早。头天晚上按三七开,泡上黄豆大米,想到面窝,一晚上都冇睡安神滴。清事八早的爬起来了,用搅拌机打浆子。开一次油锅不容易萨,一下子炸了几十个。黄霜了滴,泡酥了滴。这多面窝,用大盘子装到:过早、面窝,中午、面窝,晚上、面窝。用微信发面窝图,别个看到涎水流。疫情期间萨,又不敢也不能随便送吃的出门,大家只好望图兴叹望面窝吞口水了。哈哈,那是我们在武汉疫情封城期间难得的自娱自乐的节目啊……
*老曲
虽没去过武汉,但对武汉方言以及武汉人的性格、生活喜好等印象还是很深。
年轻时我在青海工作的企业里边,有一批来自武汉重型机床厂技校的约三十名青年技工,清一色的武汉人。大家同住一栋单身宿舍楼,食宿、娱乐、工作整天混在一起,不久,所有北方人都会用他们的语调说:“做冇事嘔?”。因此前不久的文章中出现武汉女孩郭可用家乡话唱《汉阳门花园》时,我的记忆、情感顿时涌来,立刻转发给当年的同事们,知道他们对武汉人、武汉话也一定是有深深感情的。
*行者在商言商
从这篇文章里,很高兴地看到武汉市面开始恢复了一些人间烟火气,但是,可能是因为文中描写武汉美食的缘故,让我脑子里突然浮现出几个月前在网上看到的武汉百步亭社区举办“万家宴”的画面来……
人活多年,就当快乐多年;然而也当想到黑暗的日子,因为这日子必多,所要来的都是虚空。(传道书 11:8)
*娜娜
如果说中国八大菜系里没有鄂系是湖北人的遗憾,而“过早”这个专有名词却足以让鄂籍人引以为傲。把早餐吃出“过早”这样闻名江湖海内独有专词的,以我的耳闻,还只有广东人的“早茶”。
提起过早,那满满的仪式感,那闹腾腾的烟火气场景,那琳琅满目盛着各式食物的大碗小碟就浮现在我的面前,让我免不了吞一小口水。
我只去过武汉两次,两次都去小吃街“过早”,一次去了夜宵街,有可能我的记忆库将两者混合在一起了。虽然吃食有油条油饼,豆皮豆腐脑,白色臭干,莲藕筒骨汤,蒸饺子,馒头包子,各种粥等等,等等,但主食还是热干面。
关于热干面的来龙去脉和形形色色,方方老师在她的杂文《一碗热干面》里,以饱醮她对武汉第二故乡的深情进行了酣畅淋漓的描述。热干面,过早,是食客一天的能量精华和一天的奋斗热情和勇气。吃的是它的乡情愁绪和诗与远方,是它的地方言志和渊源流长,是那份初心,那份舌尖下的爱……
由武汉人对“过早”的讲究和隆重,我也联想到湖北人对手艺的讲究与广东人,江浙人那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誉享中华大地。
*夏思斌
我是湖北人,家乡紧挨着武汉市的江夏区,离武汉的城区武昌区也只有53公里,离我们的县城33公里,所以我们当地条件好一点的人购物都会去武汉而不去县城的。
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们当地(一个小镇)还没有过早这个习惯,早餐都是在家里做米饭炒菜吃,街上也就一两家卖包子馒头的店铺,到了末期早餐店就多起来了,品种也比较丰富了,热干面、油条、面窝、苕面窝、豆皮、米酒(蛋酒)等应有尽有。
但是过早这个习惯是在九十年代初期才开始形成,其时街上各行各业的个体户已有相当的数量,他们的条件比较好,基本不在家里做早饭了,就在街上的早餐店吃,省事方便。及至后来我 们周边部分村民也图方便都在街上来吃早餐,到现在附近村民基本上都在街上过早了。这个习惯的转变应该是我们离武汉比较近的缘故吧!
我在武汉生活了五年,对热干面也是情有独钟,还有豆皮也是非常喜爱。现居苏州的我嘴馋时就自己做热干面吃,我一哥们是做早点的,是他教我制作方法的。他父亲当年在武昌余家头做早点,热干面,炸酱面,牛肉面,三鲜面都十分畅销,连汉口的食客也慕名而来,口碑极佳!
妮娜的过早勾起了我对武汉那一段生活的美好回忆!我和爱妻也是在武汉相识的,武汉给了我太多太深的记忆!武汉,我会回来看你的!
*小花卷
武汉过早的我都喜欢吃,可惜正宗的只有老街道老店,离家太远。家附近的小吃店,很少去吃,食材不好,味道不地道。现在有些老字号也搞团购,全市配送,刚团了烧麦。
*绿蔷薇
武汉,重燃了烟火气。过早,武汉的标志。“过”,和过年有同样的意思,表示丰盛,有仪式感。这足以说明早餐在武汉人心中的地位。
过早种类之多。干拌的,糊汤的,炸,煎,蒸的,数不过来。
过早方法之多。热干面配面窝、豆皮配糊米酒、烧梅配绿豆汤,油条泡糊汤粉、糯米包油条,任君搭配。
过早姿势之多。蹲在路边吃的,站着叉腰吃的,赶着公交吃的,给你一个小板凳,你能全然不顾周围,手上端着的就是全世界。
过早门店之多。不管居民区还是写字楼,只要下楼走走,三两步就能发现一家,能让你体验正宗汉味。
外地同学来武汉看我,带他过早。在目睹我站在路边狼吞虎咽,风卷残云之后,吃惊之余,被他笑话了很久。
还有,告诉大家,吃面窝的时候,一定要将中间那圈脆的留在最后。因为,那是武汉过早,最美的味道。
*刘野
真诚的感谢本文的作者,去武汉旅游不用再自己找武汉好吃的地方了,看你的文章就全知道了,太方便了!
*吟诗作赋
这个,看得真有点着急!不管是妮娜的文章还是这首《过早歌》。都没有说清楚,怎么样可以找到好吃的热干面。火车站、酒店吃的,那肯定是很难吃的热干面。就算著名的”蔡林记”,很多也是加盟店,因为他们没有像麦当劳那样十分精细的标准化工艺,所以各个店做的也不一样。
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坐出租车问的士司机。他们知道正宗的热干面在哪里,当然也要碰到武汉本地的老司机。他们一般都会很热心给你介绍。
我知道的一家在车站路,叫”长子热干面”。只是晚上营业的。据说李安,撒贝宁都去过。好的店子一天就只做那么几个小时。东西卖完了就关店了。所以要问清楚。
*与你,若只如初见
怀念呆在崇仁路的日子,附近的那家骏骏牛肉面馆牛气冲天,准备的食材卖完就关门收摊,下次路过,一定再去吃上一大碗!
*陈刚
在武汉市繁华之一的硚口区武胜路生活五十多年。有煤气炉以后,在外过早屈指可数。据知,有条件就在单位学校就餐,还有很多在家自己做。我一直不明白路边小吃店哪来的那么多吃客,很多还是慕名而去。
绝少在外过早的缘由,一是口味清淡,二是消费负担,还有就是不放心卫生。很多人平淡的日常生活大概如此。不过新冠前,那么多的饭店无不是人涌如潮,毕竟是人们偶尔不可或缺的欢宴。
*刘又生
妮娜您好!您笔下的过早,不向感染力很强,烟火气十足,人人都对生活充满信心,难怪方方老师喜欢武汉,喜欢武汉人快言快语,敢说敢做,有正义感,在方方老师被人身攻击的时候,有一位武汉大嫂,出来汉骂,骂的真痛快,真解恨,其中有一句,"攻击方方的人,就是坑里蛆”…我听不懂武汉的方言,只听懂了这句。
今天的彩蛋是武汉的过早歌,听了很过瘾,浑身都通透,节奏韵律不同凡响,好赞👍热爱武汉,愿武汉疫情过后,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武汉您好!爱武汉!
*尹淑红
今年的上半年对武汉人民来说真的是一场生死大劫!中国有句古语叫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祝愿武汉人民幸福安康!
*祝凌
武汉的过早真是丰富、好吃,作为武汉人,觉得哪里也比不上。政府说的减免租金,确实很多没有执行啊,我们这里就有门面老板因为疫情、租金而关门的。
*nicesnow
我对武汉最初的印象是以前读池莉小说,看她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武汉三镇热腾腾的生活,拥挤的渡轮,新捞的热干面,逼仄的居处,日子鸡飞狗跳,后来知道“到武大看一场人海是每一朵樱花的梦想”,后来知道歌里的汉阳门,知道武汉人的“不服周”,对我来说,武汉这个城市与生活在那里的人一样,都似乎具有了血肉之躯……
无论什么样的日子,愿你们,我们,愿你的城市,我的城市,“由太阳唤醒,由月亮催眠,不由其他;被光充满,被暗收藏,不被其他”。
(本文编辑:一枚)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平台无关
关注一枚园地,分享时代心声,共筑心灵家园。
一枚园地lll 一枚园地ll 一枚新园地
(防止失联,敬请同时关注)
谢谢大家一起帮忙点“在看”和转发,
帮助更多读者找到一枚园地的新家。
征稿:
一枚园地,我手写我心。欢迎您投稿。
投稿邮箱:yimeiyuandi@163.com
编辑微信:mei94539(请注明“投稿”)
点击阅读更多
舌尖与心尖上的武汉系列(1)--过早篇:豆丝
舌尖与心尖上的武汉(2)--过早篇:豆皮
舌尖与心尖上的武汉(3)--过早篇:糯米鸡
方方:希望你能记住水上灯三少爷的剑:不曾忘记水上灯
月华如水:海棠花开的时候
说事儿(31)|| “这个插队青年做生活硬气个”
民声III (43) || 徐浣:爸爸的手
民声III (42) || 从此,母亲无处不在......
民声III (40) || 蒋佩蓉:曾经,我也是被骂的那个“全职太太”
民声III (28) || 谢刚博士:我为什么还活着- 谈青少年自杀
园地精彩回顾(1)|| 方方日记接力MV最终版
园地精彩回顾(4)|| 柏拉图的玫瑰:尊严地老去
园地精彩回顾(5)|| 三少爷的剑:咏怀园地精彩回顾(6)|| 马老师和他的自救之策
园地精彩回顾(7)|| 小葡萄:请说出你的故事,我愿意爱你
园地精彩回顾 (8)|| 一枚&蒋佩蓉:在美国,我们亲身遭遇了新冠
一枚园地III
我手写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