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顺利召开 “面向数字时代的教育经济研究”——2021新年论坛暨《教育经济学》新书发布会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迈上人均GDP一万美元新阶段,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世界在变化、技术在进步、知识在更新、竞争在加剧,数字经济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面向数字时代,如何发展经济和教育,提升我国人力资本规模和质量,保持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值得教育经济学界关注和研究。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于2021年1月4日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以“线上+线下“的模式,举办了题为“面向数字时代的教育经济研究”的新年论坛。会上还发布了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闵维方教授和马莉萍副教授最新出版的《教育经济学》一书。
论坛包括两个主旨报告和四个专题论坛。主旨报告环节由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岳昌君教授主持。闵维方教授首先发表了《探索教育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加强教育经济学的基础建设》的主旨演讲。闵维方教授指出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要为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最重大最紧迫的经济社会问题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基础。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要依据新的发展理念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闵维方从新发展理念的战略基点——扩大内需开始,阐述了教育经济学研究问题和教育经济学学科发展的逻辑结构。教育发展本身是一个扩大内需的重要机制,通过教育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收入结构调整。人力资本的生产是教育经济学的前沿问题,也是核心问题。《教育经济学》一书以“教育与人力资本的形成”为起点,遵循经济社会研究中“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逻辑顺序,建构了整个教育经济学的学科体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实教授发表了题为《推进人力资本投资均等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演讲。李实教授通过大量数据分析探讨了近期我国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收入流动性降低、财产加速累积和财产差距扩大、代际流动降低和新技术的运用等等都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强有力因素,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仍然是艰巨的任务。由于人力资本在收入分配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通过扩大公共教育投资特别是儿童早期教育投资推动人力资本均等化,将有助于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
闵维方教授主旨报告
李实教授主旨报告
在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丁小浩教授主持的“教育实证研究方法的变与不变”专题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赵耀辉教授从国际经济学期刊60年来的发文趋势入手,发现运用一手数据的实证论文日益增多,实验研究也从无到有,并且实证研究发表的期刊质量上升很快,其引用量也超过了理论文章。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也快速从质性研究走向量化研究,更多地使用微观数据,不过中国的实证经济学还面临很多问题,需要避免过早技术控的倾向。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杜育红教授从对自然科学的科学形态和科学问题的研究发现科学发展之中知识积累的重要性,教育学是一个综合实践角色,教育学的科学研究要以实践为导向,以心理学、脑科学、经济学等为理论基础,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才能更好地形成教育领域的科学知识积累。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哈巍长聘副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行政数据有很多相比调查数据的优势,国外优秀的教育学和经济学研究成果中有不少使用了行政数据,我国也已经有这方面的实践,未来可以探讨更多运用行政数据进行教育研究的可行性和具体路径。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郭建如教授从社会学定量研究中的演变与争论探讨了教育管理和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定量研究,提出理想的实证研究应该兼具意义的妥当性和因果的妥当性,并强调应该重视和加强案例研究。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蒋承副教授从什么是好的经济学理论开始逐步探讨了什么是好的实证研究,并指出好的研究要寻求最适合的方法,并有经验质感。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范皑皑副编审从教育类期刊发文的角度指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学术研究中想法和方法都需要考虑,要找到科学研究中的四类真问题,讲好中国故事。
专题一:“教育实证研究方法的变与不变”
在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马莉萍主持的“双创教育与教育创新”专题中,岳昌君教授指出,在非标准就业成为全球劳动力市场常态的背景下,教育不能仅仅给学生一个证书,更要给予学生胜任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的能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刘培林研究员指出,我国要顺利跨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依赖于创新,需要建立人尽其才的活跃的创新生态,高潜能人才的涌现提供个性化教育和自我学习的体系。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朱红副教授分享了她如何以真实问题为中心,在家庭教育研究中进行创新融合,并在实践中指导学校教师和家长成长。蓝象资本执行合伙人周爽指出,2020年资本大量投入到中国K12在线教育机构,并引起了国际资本界的关注,科技是唯一能够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大规模地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路径。
专题二:“双创教育与教育创新”
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尚俊杰长聘副教授主持的“数字时代的在线教育”专题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王素研究员指出,全球电子学习市场规模巨大,未来在线学习将以数据分析和学习资源为基础,学生自适应学习,教师协助规划学习路径,实现个性化、混合式、校内外结合的学习。中央电教馆副馆长杨非教授指出,疫情期间国家层面提供的在线教育平台服务了24亿人次(3000万学生),发挥了全国“停课不停学”的引领示范作用,并对未来在线教育公共服务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出了思考。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MOOC研究中心主任王涛博士提出了网络学习平台生态研究的理论框架,以及室联网成为智慧教育中的新概念。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杨钋长聘副教授分享了基于教育科技企业数据的研究结果,疫情助推基础教育阶段的师生转向校外在线教育平台上学习,降低了停课带来的学习损失,这一效应在区域、城乡、不同背景家庭间存在异质性。翼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宋军波以ClassIn为案例,探讨了在线教育系统的设计思路和搭建框架。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马莉萍副教授分享了2020年疫情期间开展的一系列在线教育调查项目,并以北京大学本科生在线教学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比较了同步直播课和异步录播课,发现同步直播课的学生体验更好,但两者的学习效果满意度不存在异质性。
专题三:“数字时代的在线教育”
在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陈晓宇教授主持的“新阶段的教育政策与实践”专题中,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的多位学者发表了自己的学术成果。卢晓东研究员指出,中国必须冷静面对自身将长期处于知识追随国地位的现实,当全球疫情得到控制、留学人员安全有保障前提下,中国仍需持续扩大教育领域对外开放,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创造有利环境,在知识领先国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更多广泛留学机会。鲍威长聘副教授指出,要建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校的全方位引智体系”增强全球高端人才的回国意愿,特别是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引入。张冉副教授通过对高校诉讼案件的分析建构了高校标识保护的多重逻辑,提出了对高等教育市场化和公共性的再思考。林小英副教授分析了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教育改革行动的概念图示,揭示出县域教育的总体性特征,县成为资源竞争的主体,学校成为“府际间压力型体制”中最下一层。郭丛斌研究员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超级中学的垄断程度会挫伤地方政府投资县中的积极性,从而降低该省的整体质量下降,应该杜绝校中校,严令禁止公办学校以民办名义跨市、跨县招生。丁延庆副教授指出,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将持续关注教育理论创新,并面向未来,特别是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问题展开专题研究和集中攻关。
专题四:“新阶段的教育政策与实践”
往期回顾
IEE学术 ║ 阶层壁垒与信息鸿沟:新高考改革背景之下的升学信息支持
IEE学术 ║ 新高考改革对大学新生学业适应的影响:抑制还是增强?
IEE学术 ║ 吴红斌 蒋承:新高考改革对文理科选择及成绩的影响研究IEE学术 ║ 马莉萍 卜尚聪:重点大学自主招生的选拔效果分析
IEE学术 ║ 郭丛斌 张首登 万博绅:中国高考难度:大些好,还是小些好?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由原国家教委、原国家计委和财政部联合支持设立,是国家教育经济和教育财政问题的重要研究和咨询机构。研究所也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依托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是全国重点学科。
研究所重点发展的学科包括:教育经济、教育财政、教育管理、教育政策等。研究所强化学科发展的意识,形成了规范与实证研究结合,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结合,多学科综合研究的特色。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学生发展、高考招生、教育经费等研究领域拥有丰富的大型数据库资源。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