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怕了怕了,孕期接触代糖,还会“毒”害下一代。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发现,代糖可由母乳传播,改变下一代微生物及机体代谢

Nexbrio 知几未来研究院 2022-01-16

知几Headline,第一时间放送核心期刊

最新鲜、最有趣、最重磅、最有料的研究


低热量甜味剂,俗称“代糖”,指添加于饮食中,替代葡萄糖提供甜味的一类食品添加剂。例如,我们熟悉的“木糖醇”、“阿斯巴甜”都属于代糖。

 

在广告宣传中,它们是“健康糖”、“不长胖”;不过,这些出于商业目的的谎言最终还是被一一揭穿,近年来多项研究都直指代糖危害健康。


但更可怕的是,它的危害甚至能延伸到下一代。

 

近日,首个针对“孕期接触复合甜味剂”的研究指出:在孕期及胎儿出生后40天内接触甜味剂,会导致后代的身体代谢功能、肝脏解毒功能、微生物组成发生显著变化,并最终导致后代更容易患上各种代谢性疾病患病,如肥胖、糖尿病等。


这意味着,(准)妈妈们以后,需要更认真的查看食品配料表了。 

研究名称:Maternal Exposure to Non-nutritive Sweeteners Impacts Progeny's Metabolism and Microbiome

期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发表时间:2019年

IF:4.259

DOI: 10.3389/fmicb.2019.01360

 

2019年6月末,一则来自于《微生物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的研究指出,孕期及胎儿出生后40天内,摄入安赛蜜(Acesulfame-K)、蔗糖素(Sucralose),会导致后代代谢及微生物群发生明显改变,致使未来更容易患上代谢性疾病

 

安赛蜜、蔗糖素,这两个名字大家可能会感觉有些陌生。

 

我们可以换成另一个名字,低热量甜味剂(Non-nutritive sweeteners,NNS),俗称“代糖”——添加于饮食中,来替代葡糖糖提供甜味的一类食品添加剂。

 

 

安赛蜜和蔗糖素都属于代糖。

 

除了它俩,代糖家族中还有不少大家熟悉的名字,如:糖精(Saccharin)、阿斯巴甜(Aspartame)、甜菊糖苷(Steviol)、糖醇类(如山梨糖醇、木糖醇、麦芽糖醇等)纽甜(Neotame)、异麦芽酮糖醇 (Advantame)等。

 

如果此刻,你的身边有饮料、零食,不妨拿起来看看,或许就能找到它们的身影;甚至是,不少以「零卡里路」为卖点的食品、饮品中,以及7种在世界范围内使用的疫苗中,都有它们的存在。

 

院长手边这瓶无糖乌龙茶中添加的赤藓糖醇就是一种代糖,已经有研究证实它能够被人体代谢,与机体脂肪量增加直接相关



01

和糖类一样,代糖也能触发胰岛素分泌、炎症和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促进脂肪存储和Ⅱ型糖尿病

 


实际上,人类和代糖的接触带来的这种影响,比大家想象的还要早得多:母乳、婴儿补液和药物都可能成为潜在途径。

 

最新流行病学研究指出,孕妇在怀孕期间摄入的代糖与婴儿1岁时较高的体重指数有关;早先动物研究也证实,安赛蜜可以穿过胎盘,让尚在子宫中的胎儿接触到,会导致成年偏好甜食;蔗糖素则可能导致男性后代造血肿瘤的发生风险大大提高;就连我们在👆前面那张无糖乌龙茶瓶身图中,圈出来的这种天然代糖赤藓糖醇,也已被证实与机体脂肪增加有关。

 

从某种程度来说,甜味剂除了模仿糖的味道,其实也模仿了糖对机体的影响——触发胰岛素分泌、炎症和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能促进脂肪储存和Ⅱ型糖尿病”,本文作者、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的美国国家糖尿病、消化和肾脏疾病研究所(NIDDK)的糖生物学家(glycobiologist)John Hanover博士指出。

 



02


孕期接触代糖,可能导致后代的代谢及微生物群显著变化,增加未来罹患代谢性疾病的风险


 

在2019年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对孕期接触复合甜味剂的后果进行了探索。

 

试验中,处于怀孕和哺乳期的226只小鼠被随机分为了三组,分别暴露于水或不同浓度的代糖溶液,并在保持了12小时的光/暗循环以及正常的饮食的情况下,观察了断奶前,代糖对后代的影响。

 

三组小鼠的处理分别为:

  1. 对照组:水;

  2. ADI 1x组:10μL含有0.1 mg蔗糖素和0.25 mg安赛蜜的水溶液,其含量相当于FDA规定的每日可接受摄入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ADI);ADI是人体中最大安全摄入量

  3. ADI 2x组:20μL含有0.2 mg蔗糖素和0.5mg安赛蜜的水溶液,其含量相当于FDA规定的每日可接受摄入量的两倍。

 

暴露于低热量甜味剂的母鼠所生后代的表型不同

 

结果发现:

  1. 代糖可以通过母乳传播,降低后代的空腹血糖和体重(ADI2X组)。

  2. 暴露于代糖的母鼠的后代,其氨基酸代谢、肝脏解毒途径和微生物相关代谢物均显著改变:有超过100种血浆代谢物和近200种粪便代谢物受到了影响。值得一提的是,与ADI1X组相比,ADI2x组的代谢物池调节也有所不同。

  3. 暴露于代糖的母鼠的后代,其肠道菌群有显著变化。ADI1X组和ADI2X组的幼鼠中,厚壁菌门翻倍水平增加了一倍,而一种叫做Akkermansia muciniphila的有益菌种显著减少,几乎消失。这一变化与Ⅱ型糖尿病及肥胖患者的微生物群变化类似。

 

这意味着,孕期即使接触少量代糖,也可能导致后代的代谢及微生物群显著变化,增加未来罹患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带来更多潜在不良后果

 

“对于啮齿动物和人类新生儿来说,围产期是微生物群和新兴解毒系统形成和发育的关键阶段,我们的研究发现了早期接触甜味剂的潜在不良后果”,John Hanover博士强调。

 

ADI1X组和ADI2X组的幼鼠肠道菌群变化

母亲暴露于甜味剂环境中后,原本可遗传的菌种Akkermansia muciniphila,就不再会向幼鼠中传递




03

孕期或哺乳期的妈妈们,应该避免代糖吗?



那么,孕期或哺乳期的妈妈们应该避免代糖吗?

 

根据试验结果来看,应该避免。因为,该研究中ADI2x组的代谢变化程度远远大于ADI1x组,且体重和空腹血糖的降低只出现在ADI2x组。说明接触代糖可能产生依赖性影响。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在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代糖种类及复合程度要高得多,并不仅仅只有安赛蜜和蔗糖素,也很难控制摄入量。

 

这是因为,通常为了获得更好、更接近葡萄糖的口感,往往会使用多种代糖混合,来消除一些让人不愉快的苦味。”但复合甜味剂也能增强对代谢和微生物群的改变效应”,美国国家糖尿病、消化和肾脏疾病研究所儿童糖尿病和代谢科主任Kristina Rother补充道。

 

 

而这些代糖对健康和微生物影响,近年来已经被大量研究所证实。在知几未来研究院过去的文章中,我们也多次和大家提及。


举几个例子:

  1. 2018年3月18日,在芝加哥召开的内分泌学会100届年会(ENDO 2018)指出,食用低热量甜味剂同样会促进代谢综合征,导致糖尿病前期症状,并最终引发糖尿病。这种影响在肥胖个体上表现的尤为明显。

  2. 2018年,有研究指出一种叫做善品糖的人工甜味剂能够加重肠胃炎(克罗恩氏病)的炎症反应。这是由于它导致了肠胃微生物中的变形菌门数量显著增加,进而改变了肠壁的通透性,加重了疾病。

  3. 2016年,美国生殖医学学会指出,甜味剂、尤其是人工甜味剂会损害卵子质量,导致卵子受精后胚胎质量变差,从而影响到试管婴儿的成功率

  4. 2013年《Cell》子刊上一则研究指出,即使低热量甜味剂的摄入量低于FDA确定的每日可接受摄入量(ADI),也会带来和糖类摄入类似的健康风险,如肥胖、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

 

而上述事实,很可能都被“低热量”、“不长胖”等等宣传所掩盖。

 

2016年,《PLOS ONE》上一篇综述就曾撕开这则谎言,指出,从世界范围来看,每年全球有184000人死于甜味剂滥用。并且,过去大多数指出甜味剂无害的研究或多或少的都收到了赞助方的影响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了,不知道对你的饮食计划有没有影响呢?



相关阅读

研究解读含糖饮料不健康,代糖饮料能替代吗?

研究解读看懂营养标签对普通人有多大意义?⭐️

研究解读美国对孩子禁止了代糖饮品,你还在给孩子喝吗?

研究解读无糖可乐正在将你慢慢杀死

研究解读他们调查了超市的921种产品,发现喝儿童酸奶约等于吃甜点⭐️

研究解读JAMA子刊:100%纯果汁可能比含糖饮料更危险

【文献】母乳和配方奶粉对肥胖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研究解读怀孕喝咖啡,孩子胖八年

 

参考资料

[1]Stephanie Olivier-Van Stichelen et al, Maternal Exposure to Non-nutritive Sweeteners Impacts Progeny's Metabolism and Microbiome,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2019). DOI: 10.3389/fmicb.2019.01360

[2]Swithers, S. E. (2013). Artificial sweeteners produce the counterintuitive effect of inducing metabolic derangements. Trends Endocrinol. Metab. 24, 431–441. doi: 10.1016/j.tem.2013.05.005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人体微生态研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