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长谈 | 沉浸式体验中心设计

WANG RAN ImpactStudio 2020-03-28

手机的不断更新换代也预示着社交软件正逐渐侵蚀着我们的生活。来自Impact Studio的王同学利用叙事的手法创作出一个虚拟的娱乐空间,来带给我们更深层的思考。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她独特的设计思维和方法吧~



WANG RAN



专业:建筑

本科:北京建筑大学

录取:UCL,爱丁堡,米兰理工,谢菲尔德

项目介绍

该想项目的设计初衷是因为发现人们对社交软件上瘾这件事似乎在这个时代已经司空见惯了。比如一定要定期更新动态到微博、朋友圈、Instagram,否则就觉得浑身难受;就算不会认真看内容,可就是喜欢刷各种平台刷各种推送;发现发出一段时间的微博并没有获得转发,或者连评论都没有时,就会陷入浓重的抑郁情绪中;执迷于在不同的地方打卡,并及时挂上网,以证明自己还在潮流一线。

许多人可能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闲着玩玩手机,但是发明者们一直在人们看不到的一面获利。上瘾是从一个触发器,一个动作,一个奖励或者一次投入开始的,经过不断连续的重复而形成的。当这些外部要素被替换成内部要素,这意味着使用这个产品和寻求情感需求之间形成了一种心理联系。而这就意味着,这些软件得逞了。科技公司一直在对人们进行测试,以找出让他们上瘾的最佳手段,比如修改Facebook的点赞按钮的颜色和形状。在你的手机屏幕背后,有上千名工程师正试图使软件最大限度地让你上瘾。迷上Instagram的背后:拍照和拍视频习惯的形成,漂亮滤镜带来的即时回报,以及亲密社交网络的建立。就连Facebook的点赞按钮的发明人之一Leah Pearlman也迷上了Facebook,因为她已经开始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建立在她拥有的“赞”的数量上。

近日硅谷内部人士在BBC的节目Panorama中表示:Facebook、Snapchat和Twitter等社交媒体利用“behavioral cocaine”让用户对其应用上瘾。其实,学界很早就开始关注社交媒体致瘾问题,荷兰2017年的一项研究发现,这一问题还影响到了青少年的成长,2018年有研究显示,德国有约10万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成瘾。

这个项目旨在创建一个虚拟的娱乐场所也就是空间化社交软件,包含了讽刺与忠告两种意味。在这个娱乐至死世界里,人们从无感到上瘾再一步步发现背后的真相,并在虚拟世界中重新了解自己。


人们对社交网络上瘾


既然要做的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当主角的幻想空间,采用电影的元素来设计取景素材。在设计初期,从一些经典的电影场景中提取不同类型的幻想空间进行建筑化的转换,根据故事的发展排列顺序,被用作发现、诱惑、转变、复杂、并发、体验、觉醒和结局这8个主要空间的原型,但并没有被完全模仿。这个过程十分愉快而且快速,就像是儿童凭靠想象画图一样。通过手绘加扫描,稍作修改就是完成了抽象的大意同时也是整个设计想法的起点。最终一系列由一些代表性元素组成的拼贴画被用来描述整个空间内设施中的沉浸式体验。


从电影镜头中汲取空间设计灵感


下面这两张图就是故事的全部。以漫画的形式讲述了人们进入虚拟世界后,从无感到被吸引,再到一步步上瘾最后发现背后的真相并在虚拟世界中重新认识自己的故事。讲述随着故事的展开,可以通过具象空间的秩序关系营造空间氛围,通过编排叙事性元素、内容的布置与人们产生互动。比如,叙事中会运用到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在建筑中,可以在通向宽阔空间的入口前布置一条悠长狭窄的走廊。考虑到建筑叙事的宏观尺度和微观的衔接、过渡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建筑自身不同的空间形态、尺度、不同质感的材料、空间的围合、开放、特定叙事元素等符号,迎合、反映建筑所要表达的叙事内容和情感体验。


来到体验中心的经历


这就是整个幻想空间的说明书。轴侧线稿清晰地展示出每个空间的形态,可以弥补故事中不完整的视角。通过虚线指出他们之间的“拼插关系”,类似于乐高的生产配件。首先确定了场地位于鼓楼街,北京的一个历史街区,是一个在青年之间有点无足轻重的居民区。其次各个空间都具有不同的构造吸引参与者逐步进入到一个个有趣的内部空间。入口是一个选择大厅,供人们做自己的思维导向,第二部分的展示大厅是对于那些不熟悉这个幻想世界的人的一种尝试,代表人开始接触社交网络;下一部分通过一些反应塔,让人们可以从内外塑造各种形态,代表人们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而不停的包装自己;紧接着通过一个站台开始他们新的旅程。在这之前就是满足人们的虚荣心等来不断吸引人们。在玩乐空间里人们可以达到最高的虚荣点,彻底沉迷,通过最后的轨道进入MCC,巨大的转盘通过人的热量和声音的能量进行旋转,提供的能量用于整个系统,紧接着又将越来越多的人送回起点。最后的出口却是一个漫长而黑暗的楼梯。这样的设计意味着开始的上瘾和最后的空虚的对比,以及从社交软件中沉迷再醒悟过来的整个过程。




沉浸式体验中心说明书

 

最后用一正一反两张剖面,反映的是人们可看到的和不可看到的。可看的一面明亮、有趣,包含一系列娱乐设施,使人对这个地方产生了兴趣。不可看的一面充满了各种机械设备和监视塔台,一个不为人知的产业正在默默运作,显示了设施如何维护和利用人们赚取利润的真实视角。




建筑可见与不可见的一面

 

这个项目是一个典型的叙事性建筑设计,王同学用别出心裁的角度思考,将本来非实物的东西带入到建筑设计中,让建筑设计给人以启发和感触,从而达到最初的目的。不同于其他作品集的设计,这个项目是通过故事来展示建筑,建筑也是讲故事的一种途径。叙事为建筑在原有设计下提供了更多创造的可能性,丰富了建筑元素之间组合的可能性,扩展了思考建筑的维度。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种设计的训练或者研究,亦或者是用我们更擅长的手法阐明我们对世界的观点。



学长寄语


准备作品集的过程

在准备作品集的过程中,Studio提供给了我们一个“抱团取暖”的场所。天南地北的同学们整天捆绑在一起,可以说是相当的开心。并且经过为期几个月的语言培训,大家的重庆话山东话和东北话也有了一些长进哈哈哈哈。说回正题,在“开头难”的阶段,原本我是在家和学校一边做学校的设计课,一边准备试水雅思,一边做第一个项目,这个过程很痛苦,经常感叹人生艰难但是还是要认真生活等等。因为自己闷着很多时候思路会被卡住,也遇到过就很累很烦不想画之类的情况。但是搬去studio之后,一下子就轻松了很多。累的时候去别人那晃一圈聊几句,或者下楼买瓶快乐水,休息个几分钟就有种“我能行我还能再战”的冲动,就可以继续愉悦的画图了。在加上工作室老师们定期拿着草图纸就杀过来检查,或者路过站在背后冷笑,这种督促可以说比鞭策管用。


收获(对自己的)

在做设计上,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对建筑设计革新或者说是颠覆的过程。旧的观念就不说了,我认识到其实世界上的许多事物都可以被发掘到它的建筑性,也就是说建筑设计远不止造房子那么简单。对我来说,建筑设计迷人之处就在于,一个平凡的人可以给外界展示他对世界的看法,改变他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优化一个地区的未来。要知道一个好的设计里面必定有这个设计师的价值观在支撑。我想,在studio里,不管是建筑专业还是景观专业还是室内专业,我们的立足点都是对整个空间环境进行关怀。完成这样一个作品不止有成就感,也很有责任感。而正是这种“负担”使这个工作变得值得辛苦的投入。基于这个概念和关系,我们可以发掘自己一些有野心的想法反映并转换到建筑,然后探索一个场地去寻找新的未知或者对象来施展自己的概念。

我在impact studio学到的,除了做设计,就是对任何事情都毫无保留的去完成。把每一次实践,每一个过程都当作一种自我训练。哪怕结果不尽如人意,获得的经验和智慧会溶在你的血液里,永远不会消失。


感悟(对老师和同学的)

感谢工作室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在impact studio里,他们既是老师也是长辈,既是领导也是朋友。不只是学术问题,生活里的困难老师们也与我们一同探讨和解决。我相信无论大家未来去了哪里、做了什么,impact studio是我们永远的家。

必须要提到的是,真的非常感谢studio家人一样的同学们,那些鼓励和正能量给我带来了很多力量。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别人越夸你越拼命努力不想让对你好的人失望。大家聚在一起带来的欢乐让我觉得所有的事情并不艰难,反而给我带来了一个最愉快的时光。


对大家的寄语

想跟学弟学妹们说的是,有许多同学在做作品集过程中时常提到“焦虑”这件事,我想到贝聿铭回答别人对他的质疑时说的话:“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因为我一直沉浸在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中。” 不论你做什么,你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挑战。贝先生的这句话是我听过的最好答案。

然后就是,遇到什么事,别太过于担忧,良好的心态是解决困难的第一武器,感谢IMAPCT STUDIO在建筑道路上对我的指引,出国深造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世界和无限的可能在前方等待我们去探索。


最终录取






RECOMMEND推荐阅读

设计物语

设计物语 | Emotion:设计中的情感表达

设计物语丨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思维

设计物语丨一颗蘑菇的故事--从形态出发探讨建筑设计

设计物语 | 消极的力量--负空间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设计物语丨出人意料的逻辑:从OMA走出的建筑大师们

设计物语丨海德格尔-“物”-城市空间的思考

设计物语 | 丽泽SOHO开幕:为什么超高层建筑要撕裂成两半?

设计物语丨时延电影理论与“影像化”建筑创作思想

设计物语 | 极端化设计:设计概念的产生

设计物语丨电影中的建筑:不容错过的“建筑”大片

设计物语 | 首钢的重生--谈谈改造类项目的设计策略

设计物语 | 纪念的表达——大屠杀纪念馆的那些事

设计物语丨类型与转译--从拉斐尔·莫内欧的建筑理论看类型学的设计方法

设计物语丨弹性景观--从可持续发展目标到大学生设计竞赛丨感受景观的力量

设计物语丨前生今世-详解伊斯兰宗教性建筑在设计中的应用

设计物语丨柏林墙倒塌30周年 Boundery:空间的边界与建筑的囚徒

设计物语丨突破边界丨从纽约The Shed谈可变式空间设计思路

设计物语丨电影中的建筑:不容错过的“建筑”大片

设计物语 | 从马赛公寓到粮仓公寓——公寓建筑的城市性

设计物语丨项目的开端—深度剖析作品集中的前期场地分析

设计物语丨时延电影理论与“影像化”建筑创作思想

设计物语 | 森林建筑:藤本壮介与建筑诞生的时刻

设计物语 | CONCEPT:作品集中概念图应该怎么画


技法课堂

技法课堂丨炫彩室内几何主义场景表现

正轴侧视角 | 活力内街场景表达

分析图专题 | 场地背景叙述性表达

效果图工作室 | 拼贴风半鸟瞰视角透视图

技法课堂 | 巧用截图工具,一小时迅速完成线稿风效果图

技法课堂 | “长河渐落晓星沉”的意境派效果图

技法课堂 | 写实风人视点效果图表现

技法课堂丨炫彩室内几何主义场景表现

技法课堂丨剖透视急速出图流

留学小站

 美国建筑留学丨STEM认证深度解读

我要去英国读研,该什么时候做作品集和学语言?

我要去美国读研,该什么时候学语言和做作品集?

美国建筑留学 | NAAB认证深度解读

英国建筑留学Part1,Part2,Part3扫盲贴

留学小站丨疫情对留学准备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留学小站丨日本建筑留学到底难在哪

留学小站丨英国建筑一年两年专业怎么选?

留学小站丨局势紧张,香港留学何去何从?

留学小站丨AA学历国内到底认不认?

留学小站丨美国建筑专业 MArch1 & MArch2 还傻傻分不清?

留学小站 | 英国建筑大类硕士语言要求


经验分享

如何制作一张高逼格的作品集封面?

建筑类作品集other works放点什么?

建筑类作品集必备资料丨专业英文词汇汇总

建筑类高质量素材网站推荐


选校助手

走进建筑名校(英国篇)——伦敦大学学院

走进建筑名校(英国篇)——爱丁堡大学

走进建筑名校(美国篇)——哈佛大学

走进建筑名校(美国篇)——康奈尔大学

走进建筑名校(中国香港篇)——香港大学

走进建筑名校(新加坡篇)——新加坡国立大学

走进建筑名校(欧洲篇)——米兰理工大学

走进建筑名校(欧洲篇)——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走进建筑名校(欧洲篇)——阿尔托大学

走进建筑名校(澳洲篇)——墨尔本大学

走进建筑名校(澳洲篇)——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




IMPACT STUDIO 2021Fall 报名招生中


IMPACT STUDIO(IS)成立于2016年,专注于建筑/景观/城市/室内/交互设计的专业学术教学,致力于为设计类留学生提供专业的留学作品指导和权威的设计咨询。IMPACT STUDIO以“设计是用精神和灵魂进行塑造的历史”为态度,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制专业的学术规划和培养体系,实现在设计道路上追求的梦想和目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