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长谈 | 未来图书馆设计

WANG RAN ImpactStudio 2020-03-28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数字媒体的广泛传播,传统图书馆的作用和印象似乎在人们的脑海中越来越模糊。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来自Impact Studio王同学的项目,一个探索未来图书馆设计的项目,旨在拯救被笼罩在数字媒体阴影下的图书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王同学的设计过程吧~




WANG RAN



本科:北京建筑大学

录取:UCL,爱丁堡,米兰理工,谢菲尔德

项目介绍


对于年轻人来说,印象中的图书馆有两种:第一种是囤积着连排的书架,散发着发霉的纸张味的书籍墓地,恨不得随手一拿就是一本绝版古董。第二种是大考前的剑拔弩张,不管是学渣还是学霸都一窝蜂的往里冲的大空间。一个它端庄肃穆,向往昔致敬却层层落灰;一个它宽大包容,但跟书本好像没什么关系。反而是那些商业中心里熙熙攘攘的文艺书店,倒成了前卫杂糅的新阅读圣地。究其原因,是因为新信息媒介的入侵。带咖啡厅的书店、电子书和各种阅读app,逐渐成功占据阅读工具排行榜的前列。传统纸质图书馆正在失去它的地位,甚至已经产生了衰落的趋势,那之后呢?当未来的图书馆适应了新的世界,涅槃重生后,它将呈现怎样的品质?这个项目,就是以此为切入点,探索未来的图书馆是什么样子。

首先必须承认的是,人们不再需要到特定的图书馆去获取知识了。这就带来了思考,图书馆是书的容器,还是人的容器?结果一定是后者。由此可以展开思路,除了“阅读”这个固有标签外,图书馆还能为人们带来什么?它能不能成为城市中的新角色,并且是被人们迫切需要的角色?一个知识获取与输出的源头、一个使地方公众成为创造者的基地、一个展示与接待的场所。另一个很重要的点是,未来图书馆关注的是从未定、短暂出发所捕捉到的意象,它的竣工不是完结。它不应该是清晰且完整的,因为在未定的框架中,无数可能亟待发生。


未来图书馆拥有无限可能


作为“图书馆到底有没有存在意义”的正方辩手,第一要务就是将竞争对手——数字化媒体的优势为我所用。将两者的优劣进行对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时候,政治好像变得很重要,了解统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我们自觉地利用矛盾的这两种力量推动事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说明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在表达手法上,提取所有普通人在图书馆和使用网络阅读时所经历过的瞬间,作为对比项,用一个立体的柱阵当做图表,通过不同的高度使两方特点高下立见。使用这种抽象的手法并适当配有简单注释,将调研内容直观地表现出来。


从原始图书馆和网络阅读中寻求平衡

 

未来图书馆挤在城市的夹缝之中——三条路交叉口的正上方。选择这个特殊的位置是因为它太不严肃甚至有点卑微,与旧观念中的图书馆完全不门当户对。然而就是这样的冲突才能给未来图书馆一个极端的颠覆。特殊的场所一下融合了记忆中那些模糊的空间经验:等待会面的十字路口,摆着旧书摊的立交桥,电视剧里专供谈恋爱的屋顶。这些发生在城市夹缝中的微小场面,成为设计中最重要的类比物。未来的图书馆,能不能摘掉“知识殿堂”的标签,化身成城市中美好事物的发生器?设计不需要总是试图去创造一个全新的可能性,想象力可以被已有的经验所触发。整体的地图展示了项目的具体位置,周边环境,并加入图标、人物活动来展示场地。因为波兰是个自由年轻的国度,人们热衷于散步、遛宠物、坐在街边野餐或者听音乐,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增加人物活动的拼贴,使得设计更加具体于场地。


场地分析


方案的生成分析图其实就是一个思考过程的展示,用来告诉人们这个设计从无到有的逻辑。首先是因地制宜,搞清楚场地的限制要素比如道路、视线、日照、周边等等这些基本要素。然后再加入个人元素,这个时候每个人的思路各不相同也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比如在这个设计中,在排布正交柱网的时候需要给它提供未来的再发展的可能性,所以这种未完成的定义决定了它边缘疏松渐弱的状态。把这个大致的样子放进去之后,再根据自己的设定做减法。表皮部分因为上文已经阐述了他的生成过程,在这个部分就根据场地因素稍作变动。就得出了最终的一个方案雏形。

方案生成过程


未来图书馆的形态来源于一些琐碎片段的融合,既然是未来,所以天马行空一些也未尝不可。材质的故事是根据传说“集齐11颗玛雅水晶头骨,就能揭示人类过去与未来的奥秘”而来。它的具体形态细节取自一切飘逸的事物,聚合成为一团虚空的线,这也体现了未来的不可预测及不可确定性。


形态提取过程


初步的形体经过提取,简化,重建结构线,增加复杂性和空间化等五个步骤,形成最适宜的形状。最终形体就像一个展开的丝带,包含了不同的空间,也就提供了不同的功能分区。立面褶皱处的镂空围绕着这些空间,外围效果切断了空间连续性。


形态转译过程


包膜作为一种保护膜,既包含空间,又与外部保持恒定的关系。空间具有多变性,它不再具有清晰的轮廓,并在实践中对自我提出质疑。灯光沿着丝带外观展开,建筑将光线分配到空间的中心区域。整个丝带的外形既是楼板,也是墙体,既是表皮,也是结构。思考的方向是明确的,但结果是未知的。同时在不断发现问题修正错误的过程中完善设计,形成一个完整的创作逻辑。


空间最终效果


曲线与直线是该方案中的另一种冲突也是一种融合:曲线浪漫舒适,直线简洁庄重。他们的结合很好的适应了未来图书馆的预期值。图书馆内外部空间通过在场景中加入未来人物活动的效果图来体现。在建筑内,姿势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蜷缩起来,伸展身体,栖息在高处,摇摆。设计考虑到人体工程学,使身体的放置以一种有趣的方式恢复。在建筑外部,人们可以在白色金属框架下更方便地享受户外环境。他们可以聊天、野餐、玩乐器等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一个剖面和人类活动剪影的结合,突出人们或坐、或躺、或立、或行,一切活动在未来图书馆都可以被包容。


未来图书馆内外部场景图


内部空间展示是不能回避的,未来图书馆里的空间多种多样以适应不同的人类活动。白色的框架具有包容性,允许公民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小型房间包含了非常具体的项目,比如一个讲故事的区域,语言实验室,玩游戏的地方,一个造型艺术房间等等。向广场开放的透明基地为行人提供了入口、展览空间、咖啡馆和礼堂的清晰视野,使建筑从框架中浮现出来。上层的阳台外悬于人行道上,开放的书籍和资料区保证了光线的充足。建筑半透明的表皮既是它的装饰,也给建筑带来朦胧的氛围。设计同时还为使用者提供放松、沉思氛围的地方。用户的亲密感是由强烈的建筑元素创造的,它激发了视觉上的相互作用。整体空间具有流动性,外部的展开突出了无限空间的印象。“丝带”充分发挥了它的力量,在这个不确定的空间里,质量的概念似乎消失了,屋顶和墙壁似乎漂浮着。各种功能空间自然地分布在图书馆内部,保持视觉连续性。


剖面及各空间功能分布


一个透明、无边界的图书馆,散落在城市与自然之间,安静而透明地生长和延伸,形成了一个无所不在的知识和景观的未来图书馆。这是一种独特的图书馆类型的“逆转”,它将景观与城市边界融合在一起,而不是仅仅是传统的图书馆。


最终效果图


这个项目包含了舒适地并排放置。方案、结构和空间的逻辑不同,非常丰富。这种复杂性产生了一种“塑料声学”,给这个新地方带来了一种氛围,这种氛围重新审视了身体和流动性之间的关系。这种没有明确空间边界的设计,却揭示了一种复杂性和意想不到的丰富性。这是一个自由的地方。


学长寄语


准备作品集的过程

在准备作品集的过程中,Studio提供给了我们一个“抱团取暖”的场所。天南地北的同学们整天捆绑在一起,可以说是相当的开心。并且经过为期几个月的语言培训,大家的重庆话山东话和东北话也有了一些长进哈哈哈哈。说回正题,在“开头难”的阶段,原本我是在家和学校一边做学校的设计课,一边准备试水雅思,一边做第一个项目,这个过程很痛苦,经常感叹人生艰难但是还是要认真生活等等。因为自己闷着很多时候思路会被卡住,也遇到过就很累很烦不想画之类的情况。但是搬去studio之后,一下子就轻松了很多。累的时候去别人那晃一圈聊几句,或者下楼买瓶快乐水,休息个几分钟就有种“我能行我还能再战”的冲动,就可以继续愉悦的画图了。在加上工作室老师们定期拿着草图纸就杀过来检查,或者路过站在背后冷笑,这种督促可以说比鞭策管用。


收获(对自己的)

在做设计上,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对建筑设计革新或者说是颠覆的过程。旧的观念就不说了,我认识到其实世界上的许多事物都可以被发掘到它的建筑性,也就是说建筑设计远不止造房子那么简单。对我来说,建筑设计迷人之处就在于,一个平凡的人可以给外界展示他对世界的看法,改变他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优化一个地区的未来。要知道一个好的设计里面必定有这个设计师的价值观在支撑。我想,在studio里,不管是建筑专业还是景观专业还是室内专业,我们的立足点都是对整个空间环境进行关怀。完成这样一个作品不止有成就感,也很有责任感。而正是这种“负担”使这个工作变得值得辛苦的投入。基于这个概念和关系,我们可以发掘自己一些有野心的想法反映并转换到建筑,然后探索一个场地去寻找新的未知或者对象来施展自己的概念。

我在impact studio学到的,除了做设计,就是对任何事情都毫无保留的去完成。把每一次实践,每一个过程都当作一种自我训练。哪怕结果不尽如人意,获得的经验和智慧会溶在你的血液里,永远不会消失。


感悟(对老师和同学的)

感谢工作室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在impact studio里,他们既是老师也是长辈,既是领导也是朋友。不只是学术问题,生活里的困难老师们也与我们一同探讨和解决。我相信无论大家未来去了哪里、做了什么,impact studio是我们永远的家。

必须要提到的是,真的非常感谢studio家人一样的同学们,那些鼓励和正能量给我带来了很多力量。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别人越夸你越拼命努力不想让对你好的人失望。大家聚在一起带来的欢乐让我觉得所有的事情并不艰难,反而给我带来了一个最愉快的时光。


对大家的寄语

想跟学弟学妹们说的是,有许多同学在做作品集过程中时常提到“焦虑”这件事,我想到贝聿铭回答别人对他的质疑时说的话:“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因为我一直沉浸在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中。” 不论你做什么,你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挑战。贝先生的这句话是我听过的最好答案。

然后就是,遇到什么事,别太过于担忧,良好的心态是解决困难的第一武器,感谢IMAPCT STUDIO在建筑道路上对我的指引,出国深造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世界和无限的可能在前方等待我们去探索。



最终录取







RECOMMEND推荐阅读


设计物语

设计物语 | Emotion:设计中的情感表达

设计物语丨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思维

设计物语丨一颗蘑菇的故事--从形态出发探讨建筑设计

设计物语 | 消极的力量--负空间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设计物语丨出人意料的逻辑:从OMA走出的建筑大师们

设计物语丨海德格尔-“物”-城市空间的思考

设计物语 | 丽泽SOHO开幕:为什么超高层建筑要撕裂成两半?

设计物语丨时延电影理论与“影像化”建筑创作思想

设计物语 | 极端化设计:设计概念的产生

设计物语丨电影中的建筑:不容错过的“建筑”大片

设计物语 | 首钢的重生--谈谈改造类项目的设计策略

设计物语 | 纪念的表达——大屠杀纪念馆的那些事

设计物语丨类型与转译--从拉斐尔·莫内欧的建筑理论看类型学的设计方法

设计物语丨弹性景观--从可持续发展目标到大学生设计竞赛丨感受景观的力量

设计物语丨前生今世-详解伊斯兰宗教性建筑在设计中的应用

设计物语丨柏林墙倒塌30周年 Boundery:空间的边界与建筑的囚徒

设计物语丨突破边界丨从纽约The Shed谈可变式空间设计思路

设计物语丨电影中的建筑:不容错过的“建筑”大片

设计物语 | 从马赛公寓到粮仓公寓——公寓建筑的城市性

设计物语丨项目的开端—深度剖析作品集中的前期场地分析

设计物语丨时延电影理论与“影像化”建筑创作思想

设计物语 | 森林建筑:藤本壮介与建筑诞生的时刻

设计物语 | CONCEPT:作品集中概念图应该怎么画


技法课堂

技法课堂丨炫彩室内几何主义场景表现

正轴侧视角 | 活力内街场景表达

分析图专题 | 场地背景叙述性表达

效果图工作室 | 拼贴风半鸟瞰视角透视图

技法课堂 | 巧用截图工具,一小时迅速完成线稿风效果图

技法课堂 | “长河渐落晓星沉”的意境派效果图

技法课堂 | 写实风人视点效果图表现

技法课堂丨炫彩室内几何主义场景表现

技法课堂丨剖透视急速出图流

留学小站

 美国建筑留学丨STEM认证深度解读

我要去英国读研,该什么时候做作品集和学语言?

我要去美国读研,该什么时候学语言和做作品集?

美国建筑留学 | NAAB认证深度解读

英国建筑留学Part1,Part2,Part3扫盲贴

留学小站丨疫情对留学准备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留学小站丨日本建筑留学到底难在哪

留学小站丨英国建筑一年两年专业怎么选?

留学小站丨局势紧张,香港留学何去何从?

留学小站丨AA学历国内到底认不认?

留学小站丨美国建筑专业 MArch1 & MArch2 还傻傻分不清?

留学小站 | 英国建筑大类硕士语言要求


经验分享

如何制作一张高逼格的作品集封面?

建筑类作品集other works放点什么?

建筑类作品集必备资料丨专业英文词汇汇总

建筑类高质量素材网站推荐


选校助手

走进建筑名校(英国篇)——伦敦大学学院

走进建筑名校(英国篇)——爱丁堡大学

走进建筑名校(美国篇)——哈佛大学

走进建筑名校(美国篇)——康奈尔大学

走进建筑名校(中国香港篇)——香港大学

走进建筑名校(新加坡篇)——新加坡国立大学

走进建筑名校(欧洲篇)——米兰理工大学

走进建筑名校(欧洲篇)——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走进建筑名校(欧洲篇)——阿尔托大学

走进建筑名校(澳洲篇)——墨尔本大学

走进建筑名校(澳洲篇)——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





IMPACT STUDIO 2021Fall 报名招生中


IMPACT STUDIO(IS)成立于2016年,专注于建筑/景观/城市/室内/交互设计的专业学术教学,致力于为设计类留学生提供专业的留学作品指导和权威的设计咨询。IMPACT STUDIO以“设计是用精神和灵魂进行塑造的历史”为态度,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制专业的学术规划和培养体系,实现在设计道路上追求的梦想和目标。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