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设计物语丨康斯坦特体系—库哈斯的建筑语法原型

TAM ImpactStudio 2020-03-28


Rem Koolhaas & Constant Anton Nieuwenhuys


库哈斯(Rem Koolhaas) 二十一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大师之一,库哈斯的建筑学习生涯则是以那个建筑大师辈出的二十世纪为背景,疯狂汲吮他们的精华。作者试图从库哈斯的早期作品中窥探那个影响库哈斯职业生涯最深的艺术家—— 康斯坦特·纽文惠斯 (Constant Anton Nieuwenhuys) 

在库哈斯的建筑语法中发现的种种特征都可以追溯到康斯坦特的模型和绘图中。文章从康斯坦特体系入手分别提炼出三个影响库哈斯至深的建筑理论 并以库哈斯的建筑案例做对比,试图诠释康斯坦特体系及库哈斯建筑理论的异同 以及解释 库哈斯是如何对康斯坦特理论进行延申和优化最终发展出自己的一套建筑宣言。



1A Kind of Architect



"Rem Koolhaas: a kind of architect  

The only film about me that I like."  

—— Rem Koolhaas

由Markus Heidingsfelder & Min Tesch拍摄的纪录片《雷姆·库哈斯:一种建筑师》(Rem Koolhaas: a kind of architect)中讲到Koolhaas年轻时受到情境主义建筑师康斯坦特(Constant Nieuwenhuys)的影响:1963年,库哈斯开始了他5 年的记者生涯。作为文化专栏记者,他为《海牙邮报》(一本杂志)工作, 直到1968年离开荷兰前往伦敦的建筑协会学校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学习建筑。在库哈斯短期的新闻记者生涯中,采访过2次康斯坦特,并写过一篇人物介绍,嘲笑艺术家兼建筑师康斯坦特·纽文华(Constant Nieuwenhuys)的想象力过于超现实。随后作为建筑师的库哈斯在看完新世纪的康斯坦特展后感叹——

“我才发现康斯坦特对我有多大影响。他是勇气的典范。”


2Planning-Sectioning逻辑:库哈斯的建筑原型


Planning-Sectioning逻辑的构成


在康斯坦特的体系当中 Planning-Sectioning逻辑 是康斯坦特在新巴比伦(New Babylon)时期创造的一种典型范式。Planning-Sectioning构成了他建筑理论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库哈斯建筑设计生涯中举足轻重的Reference.

在Planning-Sectioning的概念中,构成建筑的元素逐一累积由小到大,从细节到整体:由Component 到 Block 到 Sector 再到 Group of sector 最后组成 Planning.


康斯坦特的Planning-Sectioning草图 (1959)

在康斯坦特的Planning-Sectioning草图中其实并没有着重于区分Sector、Block、Component,仅仅是在草图平面上将不同的 Sectors 任意叠置和并置,成为了异质性的collage,而剖面则清楚地显示出康斯坦特艺术生涯中早期阶段象征性的 构成主义圆 平放的场景——圆心脱离原本的平面成为圆锥,作为悬浮楼板的支撑点,同时也暗示着屋顶的技术设施。

所以,在Planning-Sectioning的草图中 康斯坦特没有花大量的篇幅在 Groups 的组织排列上,而去表明了 Plainning 和 Sectioning 的紧密联及信息互补。而在康斯坦特的其他建筑设计表现形式当中,Sector 及其形成是他浓墨重彩的一笔。


Sector 的内部逻辑


- 01 SECTOR - 


康斯坦特将自己建筑构想的基本单元称作:“Sector”,每个Sector里面都有一套内部组成逻辑与其他部分相互独立而存在,这是属于康斯坦特自己独有的建筑语法

从康斯坦特的模型(model) 和平面绘图(Plan)作品“Sector”系列来看,Sector 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构成要素,作为由多个平板式大区域的组合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康斯坦特的情境载体。 Sector的内部以类型学的罗列效果充斥着各式各样的体块(blocks)他们或被自由划分,或被功能归置,或者干脆随机分布。

“统一的多样性" 被视为康斯坦特“Sectors”内部逻辑的灵魂。

而康斯坦特在早年艺术生涯期间被二十世纪中期的建筑大师所影响至深,所以"Sectors“系列 的板式空间容器多多少少有几分密斯平板玻璃屋的影子,均质的柱网又兼具了许多 柯布西耶 萨伏伊别墅的特点。



Gele sector / Yellow sector(1961 21,0cm x 87,3cm x 77,5cm)



Oriënt sector / Oriental Sector(1959 19,4cm x 77,5cm x 60,7cm)


- 02 BLOCKS -


在情境主义建筑师康斯坦特眼里 Blocks 在它的设计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角色。Block 由各式各样的Components组成,同时搭载了不同的生活情境。康斯坦特赋予了这些体块除普通建筑师眼里“功能”以外的意义—语言 情感 欲望 与情绪......各式的拟人化元素。他们相互交织组合形成为一个个的集合单元。在康斯坦特所创造的情境之中发挥着各自的意义。

在康斯坦特的重要建筑作品新巴比伦(New Babylon)中,日常生活的情景建构主要依托于 Blocks 和 Components。当时康斯坦特的思想与当时理性功能主义的理性主流规划意识截然不同。他认为功能,理性并非在考虑优先级的第一位。城市应当创造生活,我们需要有建设性的想象力来创造生活,而 Blocks 就是他创造生活构建情境的载体


Oriënt sector / Oriental Sector


- 03 COMPONENT -


在Block之下还有Component,即重要的结构或者围护构件以及家具。如果说Sector是词的层面,Block 是字的层面的话,那Component就到了语素或者偏旁部首的层面,算是一种零级结构,也就是说其下再无结构。它是 Planning-Sectioning这个建筑系统中最基本的组成要素

同时,Component也是康斯坦特在创建新巴比伦的情境中最能激发人们释放本能的元素,他认为,在空间情景中,Component是第一时间能与人亲密接触并收集反馈制造氛围的元素。而多个Components则决定了Block的氛围性格,通过 Components 的组合交互和叠加去营造 Blocks的氛围及场域的功能,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属于康斯坦特的独特交互策略



Oriental Sector conponents


- 04 Rem Koolhaas 作品中的“Sectors” -


康斯坦特的这套 Planning-Sectioning的Sector逻辑 对库哈斯的影响极其深刻,从库哈斯很多作品中都能看到这套建筑逻辑的缩影以及映射

从理论层面来看,在库哈斯1995年出版的一部集建筑设计与城市理论为一体的综合建筑文本《S, M, L, XL, 》中提出了空腹桁架(Vierendeel)这一建筑概念。而这一概念恰好是基于康斯坦特“Sector”系列:“平板式大区域的组合空间"及“均质的柱网空间”的延申。


《S, M, L, XL, 》 (Rem Koolhaas / Bruce Mau 1995-12-1)


在《最后一个苹果》(The Last Apple)这一章,库哈斯从结构的角度谈及了实现“大”的可能性,并且列举了其中的几个项目来说明如何通过空腹桁架来实现“大”:“利布吉海运站(Zeebruge Sea Terminal)便是结构之影响的预警……结构将会在一系列‘大’建筑上产生影响,例如法国国立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France),卡尔斯鲁艺术媒体中心(ZKM)。”

而库哈斯在1989年于巴黎参赛的作品 法国国家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France/ Très Grande Bibliothèque)无论从结构还是形式上来看都是一个致敬康斯坦特的作品。


法国国家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France)实体模型(1989)


这个设计从形态结构甚至叙事手法上都有康斯坦特的影子。

最引人瞩目的地方是6个形态各异的功能间,而这6个横竖坐标各异的功能间就是康斯坦的“Block”。库哈斯设计了一个由9部电梯构成的一座起降大厅(The Great Hall of Ascension)去连接各个Block。九部玻璃构成的电梯,每一部皆能到达每层图书馆。而这个庞大的交通结构是康斯坦特Sector的结构变体同时也是库哈斯在《S, M, L, XL, 》中提出空腹桁架(Vierendeel)的理论原形与来源


法国国家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France)轴测 Blocks透视


而这个项目的点睛之笔则是这6个及其戏剧化的blocks:1.圆石馆:影音资料馆。2.十字馆:新近资料馆。3.螺旋馆:资料查询室。4.贝壳馆:资料图书室。5.环形馆:研究图书馆。5.陀螺馆:顶楼休闲办公花园。

库哈斯在对项目的叙述中讲到:玻璃组成的建筑正面呈现出各种不同程度的透明感。建材的表面覆一白色的丝幕,带有不规则的图形,给人一种浮云的印象。其余的空白则衬托出其他不同部分的深度与广:包括公共空间,藏书与植物馆。另外的部分,如资料书目室,十字管,环形馆,看来犹如窗户一样,有时则仿佛隧道一般,有时却又形同体积不一,外表发亮的石头。只有办公室的正面看起来像是传统的建筑。


功能区块Blocks与交通系统的剖面关系


各个功能区块Blocks的平面


从平面与剖面结合来看“Sector”的逻辑清晰可见,通透宽敞的平板空间,均质的柱网系统。Blocks穿插在空间系统之中形成整个建筑的情境主线。

在库哈斯法国国家图书馆的Blocks中 舒展的形态 戏剧化的空间和库哈斯想要营造的图书馆氛围以及空间流线的隐喻皆指向了康斯坦特的情境主义国际SI(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可以说是更加具体的缩小版新巴比伦。


Sector 的外部逻辑


- 01 Group of Sector -


康斯坦特除了对Sector内部进行了细致的逻辑排序以外同样也在他的作品”Map“系列中对"Sector”进行了整合并且对 Sector的外部空间进行了逻辑构建。 康斯坦特一步步的迈向更大的尺度。

在Group of Sector 这个阶段,康斯坦特对他之前的Sector系列进行整合,他暂且跳脱出Component的相对微观层面尝试将他碎片式的想象进行逻辑串联。从他前期的两张Group手稿当中可以看出,康斯坦特利用Sector均质的柱网进行体块组合,将Sector分区相同或关联的部分进行重叠,切割,和组合 以形成连续性的Group形态。


Vergelijkende plattegrond New Babylon Amsterdam Ookmeer (1962 98,9cm x 106,7cm)


(Eerste schets gedeelte New Babylon 1958 31,0cm x 28,4cm)


- 02 向心放射:Sector的轮廓与肌理 -


图学中有轮廓与肌理的区分。轮廓就是几何边界,通常就是一个Subsector的边界,当然Sector也会具有边界或者虚边界。而肌理通常是Components在轮廓中均质排布的结果。

在康斯坦特完成了Group of Sector的基本组建以后,对轮廓(Contour)肌理(Texture)的探讨概念便慢慢出现在Map系列当中。

外部的sector的网状连接完全可以解释为在Sector内部逻辑中呈现的网格体系的变形。而康斯坦特在component的微观层面处理元素构成的手法似乎又出现在了宏观的城市布局中,这又是一种图学本体超越尺度的现象。

同时在这一阶段的Map当中仿佛又能看到康斯坦特早期那些疯狂放射性线条及向心圆的抽象涂鸦表现。


康斯坦特 早期绘画作品


矩形轮廓和圆形轮廓是最为常见的,理论上轮廓本身可以是任何几何边界,但实际上柏拉图式的几何形中只有方形较为常见,圆形轮廓往往意味着向心肌理。而其余的三角、正多边形通常都可以化归为圆。由于矩形的方便,现实中容易出现的复合轮廓常常是I、L、X等等可以由矩形叠加出来的形式(这也是埃森曼、李伯斯金、早期扎哈常常利用的形式)。

于是,康斯坦特早期不断重复的向心圆和放射性线条成为了Group of Sector的轮廓与肌理。


Groep sectoren / Group of Sectors (1959 56,9cmx 66,5cm)


New Babylon Nord (1958 99,9cm x 106,6cm)


- 03 野蛮生长:病毒式的蔓延 -


在新巴比伦(New Babylon)中,康斯坦特将Group of Sector 及它向外放射的纹理引入了现实中生活的城市,在Map系列最终章中可以看到,在新巴比伦“入侵”后的 欧洲城市:阿姆斯特丹,海牙,安特卫普...

康斯坦特依据城市道路及区块分割去嵌入新巴比伦的Sectors,你可以看到他从城市地图中“切出”各种倾斜形状。而情境的蔓延也悄悄的跟随体块的组合渗透进每一个城市区域并无限的以城市中心为圆心向外无限放射开来。锁链式蔓延是康斯坦特外部逻辑的核心。

直到后期,康斯坦特抛开了功能结构的束缚,让Sector的边界强行冲破城市肌理侵入原本的生活型态,肆意的让Sectors像病毒般的蔓延,态度强硬而直接。康斯坦特说他希望新巴比伦能像病毒一样不可控的无限扩散下去


(Grundriss New Babylon über Den Haag 1964 100,5cm x 132,5cm x 1,5cm)


(New Babylon-Amsterdam [I] 1963 52,2cm x 62,2cm)


(New Babylon-Ruhrgebiet 1963 52,8cmx 64,1cm)


- 04  Rem Koolhaas对康斯坦特建筑体系的延申 -


康斯坦特的对城市Mapping的态度 来源于对城市肌理的分割,后来又故意去打破城市的肌理和纹路,以一种胜者的姿态闯入原有的城市分级,态度高傲而强硬。

同样,库哈斯对待城市的态度也是出了名的硬碰硬,他在AA 1972年的毕业设计《逃离,或建筑自愿的囚徒 Exodus, or the voluntary prisoners of architecture》(与Madelon Vreisendorp, Elia Zenghelis, 和 Zoe Zenghelis合作)之中,对待Mapping的态度比康斯坦特更加强硬更加深入人心的直接,算是职业生涯中教科书级别的“硬碰硬”。


Exodus, or the voluntary prisoners of architecture (1972)


而康斯坦特前期Map中相对理性的部分在OMA的设计理念中随处可见,通过对城市肌理分割形成的连续切线,当他们脱离城市地图背景单独被观察时,就具有外轮廓的“酷”。

一直以来OMA就秉承着这样的逻辑,外部和内部并行不悖。外部有外部的城市逻辑,内部有内部的功能逻辑。虽然Koolhaas的建筑底层逻辑深受康斯坦特影响但在建筑外部逻辑探究上Koolhaas的挖掘的深度以及运用上的造诣远远超越了康斯坦特。

在2004年OMA设计的 西雅图中央图书馆 (Seattle centre Library)方案中



西雅图图书馆方案的核心 是造型可见的建筑体量“错位”。而这看似夸张的大角度错位是来自于对西雅图市内几个重要节点和地标的所做的方向性的倾斜,而Seattle Centre Library其实就是错位的sectors,而这之间的错位就是它的外部逻辑同时也是建筑内部的逻辑。这就是西雅图图书馆的精妙之处同时也是库哈斯对Sector逻辑的改良。(这种根据城市逻辑去影响建筑内部排列的思想库哈斯早在1989年就运用在了ZKM艺术媒体科技中心 Centre for art and media technologie 这个作品当中)

“Our first operation was to "comb" and consolidate the library's apparently ungovernable proliferation of programs and media. We identified five"stable" programmatic clusters (parking, staff, meeting, Book Spiral, HQ) and arranged them on overlapping platforms, and four "unstable" clusters (kids, living room, Mixing Chamber, reading room) to occupy interstitial zones. Each area is architecturally defined and equipped for dedicated performance, with varying size, flexibility, circulation, palette, and structure.”

——OMA


从OMA对项目操作手法上的说明中可以看出来库哈斯对西雅图图书馆的建构逻辑,依然有着康斯坦特Sector的影子,只是Sector变成了OMA口中的“overlapping platforms”,Block变成了功能性的“programmatic clusters”。




库哈斯不仅将康斯坦特Sector外部逻辑和Mapping的理念贯彻到底还将康斯坦特的Sector内部和外部的逻辑相结合并做了延申式的优化,他将康斯坦特对城市层面的规划逻辑引入了建筑内部并让外部逻辑影响建筑内部,也就是说库哈斯让康斯坦特关于Sector的两条放射性逻辑推理在他的重组之下形成了逻辑闭环,即Sector的外部逻辑直接影响Sector内部Block和Component的层级逻辑,而Sector内部的排列逻辑又能推导到Sector外部甚至城市级别的规划逻辑。 


3漂移和异轨:间隙的不确定性


 游戏人的随机目的 


- 01 游戏和迷宫:创建情境 -    


在《雷姆·库哈斯:一种建筑师》(Rem Koolhaas: a kind of architect), ‘库哈斯公式(The Koolhaas Formula)’部分讲述了“库哈斯建筑”利用功能空间之间的不确定性的间隙来容纳任何可能。而这恰好就是康斯坦特情境主义建筑的主要思想之一。

康斯坦特在完成对Sector的早期组建之后开始发想新巴比伦的情境建构,他构想了一系列的情境去串联新巴比伦中的功能组成。在他对新巴比伦的叙述中,他把在新巴比伦生活的人称为游戏人(原为荷兰语词组Homo Ludens)。

早在1956年新巴比伦计划开始前,他就创作过游戏氛围组块地景系列和迷宫系列,很能反映他的兴趣所在:



即人与物质空间的密切关系,以及日常生活不确定性的制造。

游戏组块 Ambiance de jeu (1956 11,7cm x 154,6cm x 155,0cm)


游戏景观 Paysage artificiel (1960 4,5cm x 59,9cm x 60,0cm)


迷宫系列的模型强调了康斯坦特在”游戏“中主张的不确定性和未知的期待。他认为文明在游戏中产生和发展,人们主要通过游戏获得独立思考能力,发展自身技能,观念及意义也需要借助游戏来演化。而游戏人在这场游戏当中需要通过“漂移”和“异轨”来达到各个游戏的目的地。而康斯坦特主张这些“目的地”并非固定,而是通过连续的漂移甚至不同或者相反的路径来达到那个随机的”目的地“。


Groot Labyr (1960 84,0cm x 75,0cm x 105,0cm)


Klein Labyr (1959 70,0cm x 35,0cm x 56,0cm)


- 02 楼梯和屏风:制造不确定的元素 -


楼梯和屏风(爬梯和隔扇)是康斯坦特”游戏“中的两大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唯一两个,康斯坦特选择用最简单的交通空间元素和最基本的界定空间的单体去塑造新巴比伦,是因为他想用最简洁的事物去围合他最抽象的”迷失巴比伦“ 。


Mobiel ladderlabyrinth (1967)


Don Juan in het labyrinth,(1966)


Mobiel labyrinth E.S.R. New Babylon (1966 128,2cm x 140,3cm)

Schets voor een mobiel labyrinth (1968 100,0cm x 125,0cm)


 库哈斯的建筑元素和间隙


- 01 楼梯:纯粹又复杂的基本元素 -


 康斯坦特的那些凌乱交错着的不确定载体:楼梯,让我想起了库哈斯在2018年出版的《建筑的元素》中对楼梯及坡道的态度,他认为电梯是楼梯的现代化产物,楼梯是坡道的变式。都是最存粹的建筑产物却也最复杂。

"有一类创新的元素,如房顶的变化,我们可以从中预见一些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它不是百分之百受你控制的;还有一些并不是特别新颖的元素,如楼梯,它也需要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好好考虑。"

——Rem Koolhaas



好像康斯坦特和库哈斯都善于运用最简单的东西表现出它的复杂性和趣味性,就像OMA 1992年的鹿特丹当代美术馆(Kunsthal)中的剪刀梯。简单纯粹的元素,却有八面来风的设计。


1992年的鹿特丹当代美术馆(Kunsthal)交错楼梯


- 02 间隙:Rem Koolhaas的情境建构 -



利用功能空间之间的不确定性的间隙来容纳任何可能。

在上文提及到库哈斯1989年的参赛项目: 法国国家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France/ Très Grande Bibliothèque)中每个功能体块(block)之间的联系便是如今OMA强调的间隙(Interstitial zone)的原型


Très Grande Bibliothèque model (1989)


而库哈斯当时对这个间隙的态度是:没有态度。对它的处理手法是:不处理。库哈斯把它称作:虚空(void)为了这个在当时及其特别的建筑处理手法库哈斯在1989年专门发表了一篇《虚空策略(Strategy of void)》去阐述6个Blocks之间的联系及与公共开放空间的关系。而他口中的“虚无”其实代表的是无限的可能性及不确定性 而这个概念和康斯坦特“漂移”“异轨”的随机性 如出一辙。


《Strategy of void》(1989)


无独有偶,在1999年(2005年建成)的波尔多音乐厅 Casa da Musica 这个项目中,再次提到这个Strategy of void 并把这个概念提升到了城市高度。

作为一个城市中心的音乐厅OMA故意没有在建筑内设置大型中央大厅;取而代之的是,连续的公共路线通过楼梯,平台和自动扶梯连接大礼堂周围的空间。几个功能性厅堂被复杂的交通元素相连接把游览者带向不同的方向,他们时常被库哈斯的复杂性弄昏了头,但偶然间走出一片露台便能看到这个城市最重要的部分(建筑内设置的露台和方向性倾斜均朝向城市内著名的重要节点)。库哈斯说要让建筑内的“未知的游览“成为一次建筑冒险

库哈斯将康斯坦特的通过“制造不确定”的元素去构建情境 在这个案子当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4图解:图学即构造



所谓图解就是以直白和直接的方式把建筑分析图转化为建筑形式。


而库哈斯从在早期的方案中对康斯坦特的图学表现手法单一的模仿到发展出自己的一套图学视角美学,创造出了由图学视角发展出来的建筑概念。库哈斯将图学视角在建筑形式上的变化此称作Sophistication


unfolded section 图学和建造的合二为一


 库哈斯的标准平面(Typical Plan)


康斯坦特的图学,往往都是从平面或者剖面的正投影角度看过去,或者2.5D视角的90度正轴侧。在这种视角下,二维和三维可以很方便地互相转换着理解。



事实上康斯坦特的sector系列内部就是典型的“一层总平面”视角。库哈斯也有不少这种“一层总平面”的图学视角,比如他1988年参加的竞赛的方案:荷兰建筑协会 Netherlands Architecture Institute 就是典型的康斯坦特式的大平面建筑。


荷兰建筑协会 Netherlands Architecture Institute (1988)平面


而这个方案对平面的思考为后来库哈斯提出他标准平面(Typical Plan)的建筑理论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标准平面(Typical Plan),是1992年库哈斯在著作《S, M, L, XL, 》 中XL章节中提出的建筑概念内容上是库哈斯对1902年到1972年间纽约的办公塔楼平面的总结。和美国绘画中的标准楼层(Typical Floors)不同,在《标准平面》(Typical Plan)中,库哈斯所发表的平面并没有将楼分隔成走廊和办公间的隔断。标准平面是“中性的”,“抽象的”,“朴素的”,“足够无限的”,“尽可能地空白的”,并且是非标准平面的对立面——换言之,非标准平面有着独一无二的个人特征,而标准平面则剥离了独特性(uniqueness and specificity)

从标准平面开始,库哈斯就在宣扬一种广普性(generic)。它认为标准平面属于新世界 (the New World)。在这里,标准平面“被剥去了所有独一无二特性的所有痕迹”。他认为标准平面是为商业(business)所生——因为商业对空间没有任何需求,也不需求某种特定的建筑。它唯一的功能就是让它的占有者存活下来。这种不确定性滋生了标准平面的特性。


ZMK艺术媒体科技中心(Centre for Art and Media Technologie) 矩形平面


库哈斯认为,标准平面的几何形式需为矩形(rectangle),因为这是最具广普性的。他反对任何形式的挤压,因为这会为平面带来各种形式的可能。这样的要求,让标准平面从一种“务实主义”和“绝对的理性和效率”的表达,转化为一种神秘的状态。

        其次,标准平面足够深(deep) 。库哈斯并不认为建筑必须与外界发生必然的联系——如果外界是幸福与生存的土壤,那么建筑的意义何在?

        标准平面的另一特性为重复性(repetition)与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与康斯坦特的漂移和异轨及重复性的楼梯概念大致相同)换言之,标准平面“是第n层平面(the nth plan)”,必须有着大数量级且不定的存在。它意味着有许多其它的标准平面的存在,也表明着他们的准确数目是不重要的。在它看来,“标准平面 x n =一个建筑”(Typical Plan x n = a building):平面堆叠在一起,通过一个出奇平滑的电梯将他们相连。

库哈斯在《癫狂的纽约》中,称标准平面暗指整个城市的平面:“标准平面让整个城市丧失可识别性,让它成为一个无法辨认的物体。”

       


“平面是剖面的目录”


Planning is the catalogue of Sectionings.



立面即剖面,平面是剖面的目录。

除了提出标准平面去达到XL层级建筑的理论以外,库哈斯在图学层面的最大贡献是将各个图学视角进行整合融入建筑设计概念。利用平面和剖面之间的变化形成他的“中庭美学”

 一方面库哈斯将康斯坦的Sector的平板构成 立起来以竖向为主,则形成了他早期作品中的剖面布局逻辑。另一方面,库哈斯的中庭充满动态,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有一种把剖面平面化的倾向,即类似柯布西耶的漫步建筑的倾向。通过坡(倾斜楼板)、坡道等等各种自然的连续手段把剖面连成一个整体,这几乎就是一种将sector在纵向进行操作的视角。例如库哈斯在早期的竞赛作品:利布吉海运站 (Zeebruge Sea Terminal)和法国国家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France)将库哈斯式的开放中庭和图学视角结合的理念展现无遗。


利布吉海运站 1989(Zeebruge Sea Terminal)


法国国家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France)平面到剖面的转译过程(1989)



5总结:康斯坦特的乌托邦和库哈斯宣言式的建筑




1960年代到1970年代是库哈斯建筑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从记者 剧作家到建筑设计学生的身份转变使得库哈斯在建筑理念上拥有“全局眼光”。  库哈斯曾受当时的很多建筑大师和艺术家的提点,就在他建筑理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认识了康斯坦特,虽交际甚浅,但康斯坦特给予库哈斯的启发最为深远。

康斯坦特的Planning-Sectioning逻辑给予库哈斯以启发,基本单元:Sector成为了库哈斯很多建筑作品的原形,而康斯坦特的Mapping态度让库哈斯更加深刻的思考城市规划层面的意义并提出了一系列属于库哈斯建筑外部的理论。情境主义国际的“无目的漫游”则让库哈斯深思如何赋予建筑以灵魂......

这所有的一切都造就了库哈斯的宣言式建筑。


库哈斯的建筑理论来源于康斯坦特 优于康斯坦特 最后脱离康斯坦特,形成了库哈斯自己独特的建筑宣言。


参考来源及文献资料图片出处:

Rem Koolhaas《S, M, L, XL, 》(1995)

Rem Koolhaas《Delirious New York》(1978)

Rem Koolhaas 《Typical Plan》(1993)

Rem Koolhaas,AMO《Elements of Architecture》(2018)

Rem Koolhaas:A Kind Of Architect: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aVbc3XQOQk

Mark Wigley和Lude van Halem谈新巴比伦:https://v.qq.com/x/page/j0609td3fn6.html

Constant Anton Nieuwenhuys:https://stichtingconstant.nl/

Sector 4.0 伪建筑语言:康斯坦特的手感:https://www.douban.com/note/667910442/



RECOMMEND
推荐阅读

设计物语

设计物语 | Emotion:设计中的情感表达

设计物语丨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思维

设计物语丨一颗蘑菇的故事--从形态出发探讨建筑设计

设计物语 | 消极的力量--负空间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设计物语丨出人意料的逻辑:从OMA走出的建筑大师们

设计物语丨海德格尔-“物”-城市空间的思考

设计物语 | 丽泽SOHO开幕:为什么超高层建筑要撕裂成两半?

设计物语丨时延电影理论与“影像化”建筑创作思想

设计物语 | 极端化设计:设计概念的产生

设计物语丨电影中的建筑:不容错过的“建筑”大片

设计物语 | 首钢的重生--谈谈改造类项目的设计策略

设计物语 | 纪念的表达——大屠杀纪念馆的那些事

设计物语丨类型与转译--从拉斐尔·莫内欧的建筑理论看类型学的设计方法

设计物语丨弹性景观--从可持续发展目标到大学生设计竞赛丨感受景观的力量

设计物语丨前生今世-详解伊斯兰宗教性建筑在设计中的应用

设计物语丨柏林墙倒塌30周年 Boundery:空间的边界与建筑的囚徒

设计物语丨突破边界丨从纽约The Shed谈可变式空间设计思路

设计物语丨电影中的建筑:不容错过的“建筑”大片

设计物语 | 从马赛公寓到粮仓公寓——公寓建筑的城市性

设计物语丨项目的开端—深度剖析作品集中的前期场地分析

设计物语丨时延电影理论与“影像化”建筑创作思想

设计物语 | 森林建筑:藤本壮介与建筑诞生的时刻

设计物语 | CONCEPT:作品集中概念图应该怎么画


技法课堂

技法课堂丨炫彩室内几何主义场景表现

正轴侧视角 | 活力内街场景表达

分析图专题 | 场地背景叙述性表达

效果图工作室 | 拼贴风半鸟瞰视角透视图

技法课堂 | 巧用截图工具,一小时迅速完成线稿风效果图

技法课堂 | “长河渐落晓星沉”的意境派效果图

技法课堂 | 写实风人视点效果图表现

技法课堂丨炫彩室内几何主义场景表现

技法课堂丨剖透视急速出图流

留学小站

 美国建筑留学丨STEM认证深度解读

我要去英国读研,该什么时候做作品集和学语言?

我要去美国读研,该什么时候学语言和做作品集?

美国建筑留学 | NAAB认证深度解读

英国建筑留学Part1,Part2,Part3扫盲贴

留学小站丨疫情对留学准备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留学小站丨日本建筑留学到底难在哪

留学小站丨英国建筑一年两年专业怎么选?

留学小站丨局势紧张,香港留学何去何从?

留学小站丨AA学历国内到底认不认?

留学小站丨美国建筑专业 MArch1 & MArch2 还傻傻分不清?

留学小站 | 英国建筑大类硕士语言要求


经验分享

如何制作一张高逼格的作品集封面?

建筑类作品集other works放点什么?

建筑类作品集必备资料丨专业英文词汇汇总

建筑类高质量素材网站推荐


选校助手

走进建筑名校(英国篇)——伦敦大学学院

走进建筑名校(英国篇)——爱丁堡大学

走进建筑名校(美国篇)——哈佛大学

走进建筑名校(美国篇)——康奈尔大学

走进建筑名校(中国香港篇)——香港大学

走进建筑名校(新加坡篇)——新加坡国立大学

走进建筑名校(欧洲篇)——米兰理工大学

走进建筑名校(欧洲篇)——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走进建筑名校(欧洲篇)——阿尔托大学

走进建筑名校(澳洲篇)——墨尔本大学

走进建筑名校(澳洲篇)——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



IMPACT STUDIO 2021Fall 报名招生中


IMPACT STUDIO(IS)成立于2016年,专注于建筑/景观/城市/室内/交互设计的专业学术教学,致力于为设计类留学生提供专业的留学作品指导和权威的设计咨询。IMPACT STUDIO以“设计是用精神和灵魂进行塑造的历史”为态度,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制专业的学术规划和培养体系,实现在设计道路上追求的梦想和目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